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和培养农村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旨在针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实际,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总结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通过培养形成其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下面笔者谈几点在探索中的做法。
一、利用生活中的实验常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历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农村中学的学生起点低,学习兴趣不高,一旦老师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只会低下头,有时教师只好自问自答,课堂气氛不活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研究发现利用生活常识设计启发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每次学生的第一堂化学课,笔者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从身边的物质——水、空气、食物,到生活中铁生锈、水灭火等现象,再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纳米高新材料,从诺贝尔献身炸药研制到美国总统胡佛利用中国工人淘金后的尾沙提取黄金致富的故事,再借助神奇的化学实验,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化学世界,感受化学的魅力,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妙用。例如在沪教版第一章教学中,除了做好教材中的“烧不着的手帕”“会游泳的鸡蛋”等趣味实验外,笔者又增加了“魔棒点灯”“水中生火”“硫酸铜晶体的展示”等实验,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多姿多彩,这些有趣的现象和生动的实例自然能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学生初学化学的猎奇心理和亢奋点,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强烈愿望,为“万里长征”的开始踩下坚实的第一步。
二、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励学生自己亲手实验,即使是演示实验,老师的任务也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例如,学习催化剂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并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笔者这样安排实验:找几个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上来帮忙,取三支试管,前两支放入适量(等量)的氯酸钾(编号为A、B),第三支放入二氧化锰(编号为C),在试管口各放一带火星的木条,同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只撤掉加热A的酒精灯(此时木条没变化),B试管继续加热到固体熔化(此时木条燃烧),这时再向A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再用酒精灯稍一加热,木条燃烧了,由于实验的条理清晰,现象明显,针对性极强,突破了催化剂这个教学难点。课堂上除了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要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实验时教师还应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某种现象,事后加以分析,使学生对实验结论理解透彻,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程的教材为探究实验创造了条件,使课程实施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例如,探究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对于二氧化碳的实验笔者改用一根玻璃管直接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吹气,再用洗耳球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鼓气,前者石灰水变浑浊了,而后者现象不明显,一目了然地证明了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经过学生实验探究,学生得出的结论比按部就班的实验得出的要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像这样的探究性实验,可让学生在一种自主、探究的气氛中进行,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开展探究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索未知,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使其得到拓展和延伸。
四、开发课外小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做一些与课本知识紧密相关的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化学实验。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如,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的年代,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灯泡和灯管里充的是什么气体?再如,我区隔壁火电厂是以煤为燃料,煤里如果含有超标的硫,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会不会污染空气?怎么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注意探索实验教学的规律,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学科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同时也体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使农村化学教学呈现新的局面。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利用生活中的实验常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历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农村中学的学生起点低,学习兴趣不高,一旦老师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只会低下头,有时教师只好自问自答,课堂气氛不活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研究发现利用生活常识设计启发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每次学生的第一堂化学课,笔者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从身边的物质——水、空气、食物,到生活中铁生锈、水灭火等现象,再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纳米高新材料,从诺贝尔献身炸药研制到美国总统胡佛利用中国工人淘金后的尾沙提取黄金致富的故事,再借助神奇的化学实验,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化学世界,感受化学的魅力,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妙用。例如在沪教版第一章教学中,除了做好教材中的“烧不着的手帕”“会游泳的鸡蛋”等趣味实验外,笔者又增加了“魔棒点灯”“水中生火”“硫酸铜晶体的展示”等实验,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多姿多彩,这些有趣的现象和生动的实例自然能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学生初学化学的猎奇心理和亢奋点,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强烈愿望,为“万里长征”的开始踩下坚实的第一步。
二、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励学生自己亲手实验,即使是演示实验,老师的任务也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例如,学习催化剂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并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笔者这样安排实验:找几个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上来帮忙,取三支试管,前两支放入适量(等量)的氯酸钾(编号为A、B),第三支放入二氧化锰(编号为C),在试管口各放一带火星的木条,同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只撤掉加热A的酒精灯(此时木条没变化),B试管继续加热到固体熔化(此时木条燃烧),这时再向A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再用酒精灯稍一加热,木条燃烧了,由于实验的条理清晰,现象明显,针对性极强,突破了催化剂这个教学难点。课堂上除了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要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实验时教师还应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某种现象,事后加以分析,使学生对实验结论理解透彻,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程的教材为探究实验创造了条件,使课程实施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例如,探究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对于二氧化碳的实验笔者改用一根玻璃管直接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吹气,再用洗耳球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鼓气,前者石灰水变浑浊了,而后者现象不明显,一目了然地证明了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经过学生实验探究,学生得出的结论比按部就班的实验得出的要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像这样的探究性实验,可让学生在一种自主、探究的气氛中进行,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开展探究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索未知,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使其得到拓展和延伸。
四、开发课外小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做一些与课本知识紧密相关的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化学实验。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如,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的年代,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灯泡和灯管里充的是什么气体?再如,我区隔壁火电厂是以煤为燃料,煤里如果含有超标的硫,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会不会污染空气?怎么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注意探索实验教学的规律,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学科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同时也体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使农村化学教学呈现新的局面。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