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平坟运动把河南置于全国舆论的审视之下。
在平坟运动争议最激烈的时候,本刊记者深入河南周口等地,试图揭示隐藏在这场风暴背后的经济和社会机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对本刊记者阐述了通向平坟运动的逻辑线条: “三化”(工业化、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城镇化引领—土地—向农村要地—并村腾地—平坟。“实际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是‘三化’协调,其已经异化成买地卖地、开发房地产。”在他看来,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及城镇化的变异。
河南地处中原,人口占全国的1/13,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最近一些年,城镇化进程加速,2012年,全国城镇化建设的平均值在1%,河南省则提高至1.7-1.8%,高出全国平均值0.7-0.8点。而在两年前,河南城镇化率还低于全国49.68%的平均水平,居全国倒数第五位。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构想下,全省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近万个,启动试点近2000个,初步建成400个左右。但省委省政府一直未出台文件予以定性,按照河南有关专家的说法,主要是尊重当地事实,没有肯定哪种方法好,无统一模式。
早在2011年8月,河南就提出“新型城镇化”引领河南发展的战略。在河南本土专家看来,这与国务院新的发展理念吻合。
无论是“三化”,还是“三化”+“新型城镇化”,问题的关键是,无论哪一“化”均离不开土地。
据悉,出于保粮考虑,近年来,中央批给河南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每年只有25万亩左右,而根据河南自身的建设规划,其每年土地指标缺口在50万亩以上。
如何补上缺口,是困扰河南一些地方政府的难题。
接受本刊采访的有关专家认为,在实际执行中,地方政府很容易以“造城”来代替城镇化,而对于城镇化的复杂性缺少认识。农业人口要转为市民,就业、住房、社保、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随之而来,但地方政府更关注的只是造城所创造出的短期需求。
“平坟”运动引争议
2012年3月,在周口、洛阳、南阳、商丘四个试点市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坟复耕”运动。
“平坟复耕,本计划在我们南阳做试点,后因为我们南阳人的全体抗争而转向了周口。”原河南政协常委、反“平坟”运动的代表性人物赵克罗告诉记者,“但周口的平坟存有很多的疑点,比如违法强推,保留高干的祖坟等行为。”
据媒体报道,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周口市殡葬改革推行10个月,平迁坟头246万座,恢复耕地近3万亩。
据此,河南省政府则拟将周口市树立为“平坟复耕”的典型,向全省推广。
但是,随着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第628号令,对《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修改,以及农业部的表态“河南平坟愿望虽好,但没有尊重农民意愿,方法欠妥当”,这场运动旋即又陷入了沉寂。
坊间认为,上述条令使得“平坟复耕”没有了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
但事件到此还远未结束。备受外界质疑的不仅是周口市政府的“平坟”动机,还有其对外的公开数据。
2012年3月,周口市委、市政府发布的“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全市基本农田现有坟头300多万座,占耕地3.5万亩。而周口官方向某党报称,全市基本农田占用耕地约5万亩。据此推算,每座坟头占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
“周口市原有坟头约340万座,现已平迁300万座。其中,耕地中的坟头至多150万座,按每座2平方米计算,才复耕地300万平方米,约合0.45万亩。”学者慕多生认为,即使这些坟墓都在耕地之中,按其数字倒推,每个坟头占地面积也高达10平方米,严重违背事实。
与此对应的另一个数据是,为推行平坟复耕,周口市级财政目前已投入5000多万元,下辖商水县县级财政已投入3000多万元,全市财政投入总计至少3亿元。
在慕多生看来,周口市12个县市区近3亿元“平坟”投入所得的0.45万亩土地,按年均创收1000元来算,70年才能赚回成本。对此,周口市委市政府和民政局,一直没有就此类质疑作出回应。
商水县委宣传部一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平坟复耕”新的政策还没有出台。
尽管如此,作为周口市的典型商水县则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3年1月6日,记者来到了河南省“平坟复耕”运动试点中的试点——商水县练集镇朱集村。该村位于商水县城东5公里,距周口市区10公里。
“村里已没有坟头了,都平完了。”在朱集村的中心路口,赋闲的村民们告诉记者,“都是自己平掉自家的坟,这是政策,谁敢违抗呢?再说了,自己不动手就会有钩机来挖,所以还是识相为好。”
“刚刚有人去世的家庭怎么办?”记者指着一正在办丧事的家庭询问村民,“村那边刚刚划了一块地,作为全村的公墓,去世后的人都要送到那儿(安葬)。”
顺着村民们的指向,记者来到了朱集村的公墓——双龙湾公墓。该墓位于朱集村东北面,占地约60亩。据村民介绍,公墓是从当地农民手里征收农田建成的,作为平坟复耕的配套公墓。
记者现场看到,墓园里已经有了一些坟。按照《练集镇朱集社区公益性公墓管理制度》,每处募穴面积为1平方米,间距0.3米,通道0.8米。
记者调查到,以此为标准,在练集镇的每个村均有一至两处这样的标准公墓。而在商水县571个村庄,已经建设了402座公墓,基本都建在农田之中,每个占地2亩或者更大面积。
据官方数据,周口市已经建成农村公益性公墓3130个。
那么,这3130个公墓又将占用多少农田?周口市上下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平坟复耕”的意义又在哪里?
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允许河南探索开展“人地挂钩”政策试点。所以,对于周口市此次的 “平坟”, 外界普遍认为,并不是为了复耕,而是以增加用地的方式,利用我国土地管理规定中的“增减挂钩”条例,将增加的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对此,2012年10月8日,周口市委、市政府的“两办”出台了“关于健全殡葬改革的长效机制”的意见,其中第四项特别指出“国土部门要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建立工业用地指标与平坟复耕挂钩制度。”
按照政策,周口市很快就可以“置换”出3万多亩建设用地。
“习近平主席在元旦讲话中还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的协调关系,而对于平坟这么大的事情,却并未告知政协、人大,别说要我们协调了。”赵克罗说,“我因为在微博上批评平坟运动,去年12月份却不知不觉地丢掉了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的身份。而在周口,作为平坟的执行者周口市政府领导,平坟急先锋商水县朱集村村支书朱伟却当选上了这届全国人大代表。”
但是,就上述相关问题,河南省相关部门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房地产商下乡
其实,在用地的路径上,周口是河南乃至全国的一个缩影。
“为了争地,公墓把死人集中起来,新社区把活人集中起来。”
在商水县练集镇朱集村双龙湾公墓的西面一公里处,就是商水县又一典型——朱集阳光社区。
一排排橘黄色的二层小楼整齐有序,尽管楼与楼间的路面还未平整,但已有不少村民入住。这就是映入记者眼帘的朱集阳光社区。
据介绍,朱集村现有7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675户,2681口人,3300亩耕地。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阳光社区实际占地面积337.5亩,第一期共建270套住房。分两种户型:一种是小户型,两层,248平米,共245套;一种是大户型,三层,306平米,共25套。目前,7个自然村占地900亩,“若将村民们集中在占地337.5亩的社区里,将节约土地562.5亩土地。”
根据练集镇新型农村社区组织机构表,记者统计出,拥有5.59万人口的练集镇共有5个新型社区。
2012年商水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在建社区11个。
2013年,政府计划加快编制全县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村建设详规,各乡镇年内争取启动建设1个新型农村社区,全县确保新启动10个新型农村社区。
“我们买不起那里(阳光社区)的房子,现在只能住在这儿。”一朱姓村民告诉记者,“有说法是要求都搬迁进那里,但我们也想不了那么多,没钱买也搬不走咋弄呢?”
另有村民告诉记者,目前阳光社区的房子都已卖完,随着地产行情的变化,“现在的房价也很高了,为了尽快凑足房源,已开始盖高层了。”
村民的说法得到了证实。在阳光社区紧邻通往商水县城的公路旁,一幢高层建筑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一旁的卖房广告格外惹人注目。
“你们喜欢高层吗?”对于记者的问题,村民们均表示了否定,“不适用,不会买也不会去住,农民的住房还是实际一点的好。”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商水县政府提出,深入推动房地产进乡镇。
“房地产企业进乡镇,主要是城市房地产竞争激化、发展空间有限或发展接近极限,逼使一些房地产商转移市场。房地产商下乡,表明城镇化的土地成为房地产掠夺的‘最后晚餐’。” 史璞教授说。
在史璞看来,农民“不离土不离乡”,但问题会发生在农业区,因为农民还要务农,住高楼破坏了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成本,减少了农民的自由生活空间。“恶劣的是,逼使农民建新房(买房),致使出现‘农民房奴’。”
“搞城镇化、新型社区的最大矛盾之一是国家不缺钱、银行不缺钱,但农民缺钱,所以最重要的是政策如何向三农倾斜。”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对记者表示,“制度创新的缺失,使得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很大,占比在一半左右。2012年,农民并未得到应有的补偿。”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节约1/3到1/2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当地知名人士对记者表示,通过这种途径,未来10年,河南至少可以节约400万亩耕地,这些耕地可以部分解决河南未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据介绍,周口全市人口1238万,耕地总面积1200多万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而其粮食产量则位列河南省第一位。
2011年河南省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28981元、1655元,而周口市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15814元、393元,为全省人均水平的约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产业集聚区现状
需要大量土地的还有产业集聚区。
数据显示,周口市11个产业集聚区规划占地170平方公里,合25万亩;目前已建的产业集聚区占地90平方公里,合13.5万亩。
一个颇具意味的现象是,在商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型社区、小城镇建设始终夹杂着产业集聚区。
那么,商水县的产业集聚区现状如何呢?
据了解,商水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商水县城西北部、周商一体化核心区,总规划面积8.302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达到7.7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入驻数44家,其中,房地产业3家,占周口市各县区之首。
资料显示,2010年、2009年商水县产业集聚区的纳税分别为2538万元、1543万元。
然而,集聚区用地问题则受到了外界质疑。“商水县产业集聚区的土地抛荒严重,浪费也很惊人,随着周商一体化的完成,这些所谓的空厂子必然会第二次搬迁,这些土地会再次成为商业或政府用地。”当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集聚区里的不少厂子都是私下建商品房转售,或者等待土地性质更改。”
在该人士看来,政府将一些垃圾企业引进产业园区,“目前这些企业占据大量的土地,企业内杂草荒芜,集聚区杨庄东的一处70亩地的厂子,十多年了就是这样。”
在商水县产业集聚区,记者现场看到,不少厂子大门紧闭,下班时间的产业工人出入也很少,整个感觉很是冷清。 “商水县的经济发展在河南属第三梯队,在周口市也较靠后。经济不好,各个方面都不行,没有代表性的产业,因为本身没有这个(生财)能力,所以政府支出大多来自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商水县一官员告诉记者,“产业集聚区的招商引资都是硬指标考核,入驻的企业不多,质量也不高。”
对于上述的质疑,该官员向记者表示,主要原因还是集聚区主导产业规模小,行业不集中,企业布局分散,没有形成功能性集聚效应,由此引发土地资源浪费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复。
他认为,园区入驻企业质量不高,在于企业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产业链条没有或发展不完善,上下游企业无衔接或衔接不紧密,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差,无特色主导产业。
尽管如此,商水县政府还是要求编制完成县城5.3平方公里北部片区、8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11.1平方公里老城片区的控制性详规和20个乡(镇)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据悉,商水县产业集聚区已获7平方公里的占地审批。但河南省相关部门拒绝了记者对此问题的采访。
“平坟运动名义上为复耕,实为卖地,商水县产业聚集区亟待西扩才是平坟运动的真实理由,通过平坟搞来的土地就可趁机拿来征地,进一步招商引资,制造GDP。”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
新“造城”运动
就在周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风风火火之际,中部地区大多地市也正掀起一场新的“造城”运动。
以河南省会郑州为例。郑州都市区建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规划总人口达到1500万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化率达到80%,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4以上,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排名前移1-2位。
郑州市政府提出,郑州必须把新型城镇化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改变传统“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走一条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复合型和生态型的发展道路。加快撤县(市)改区步伐,按照现代城市区的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
据报道,河南省政府日前印发了《周口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省政府要求,把周口新区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现代生态宜居区、豫鲁皖苏接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根据总体方案,周口新区将在周口市区东部集中布局,是体现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空间上涵盖城市、农村和生态用地。远期规划面积143平方公里。
对此,与周口毗邻的商丘则提出,在商丘市区东部再建一个新城,规划空间范围以商丘经济技术开发区、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和规划建设的商丘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为基础,依托重要交通线适度向外拓展,西以中州路为界,东至梁园区与虞城县行政边界,南至连霍高速公路,北至梁园区双八镇、中州办事处和虞城县古王集乡边界,虞城县贾寨镇纳入新区行政管理范围,远期规划面积约198平方公里(其中贾寨镇面积73平方公里)。行政区划涉及梁园区、睢阳区、商丘经济开发区、虞城县。
在《安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安阳则提出,规划区空间范围以安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新东产业集聚区为基础,适度向外围拓展,北至洹河,东至白璧镇东边界,南至文峰区南边界,西至京广铁路和中华路,远期规划面积约22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涉及安阳县、文峰区、北关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在河南18个地市中,已有15个地市在搞城市新区建设,其中,每个城市扩建面积将在几十至200多平方公里间。
除了上述4个地市外,据记者统计,还有南阳新区、漯河新区、焦作新区、郑汴(郑州开封)新区、平原新区(新乡)、鹤壁新区、平顶山新区、洛阳新区、驻马店新区、许昌新区、濮阳新区共计11家,均获得了河南省政府印发总体方案的通知,就相关事项省政府分别提出了要求。
“土地财政本身没错,但制度创新缺乏有效方法,现在到了这个层面(造城带动内需),内需主要靠中低收入人群来拉动。所以,河南提出制度层面要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以迅速带动消费。”张占仓对记者表示,“内需中,城镇化使消费能力提升,在大的方面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在出口受限、投资拉动作用有限的背景下,应调整发展结构与‘三驾马车’的匹配关系。”
在史璞看来,目前河南的城市化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贪大求洋;二是重地面的形象,忽视地下的配套;三是城市功能布局欠合理;四是生态化、宜居化水平低下;五是城市发展、规划、管理的理念滞后。“河南的城市化,表明中原经济区建设误入歧途。”
“河南应该根据国家战略,优化河南的功能区规划,然后细化落实方案举措。现在是口号多、项目多,但结构欠佳、产业链缺失,农业被忽略,城市化贪大求洋,大城市病提前显现。”史璞说。
河南处于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战略要地。史璞表示,从信阳到安阳的京广线,信阳、驻马店、周口发展不足,北安阳、濮阳发展缺乏后劲,产业结构优化压力大。从商丘到三门峡的陇海线,东商丘、开封滞后,西三门峡发展不足。关键是“郑汴一体化”无效,同时又误了“郑洛工业走廊”的发展。
何谓“郑汴一体化”?
2005年4月,在“中原城市群规划开封专题座谈会”上,中原城市群规划中先后两次提到“一体化”概念。规划中描述,“应将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功能城市,将郑州的部分教育职能逐步向开封转移,在郑州不再增加高等教育用地,使开封成为郑州都市圈的教育基地,实现一体化发展。”
“开封市中心距郑州市中心72公里,两城市边界处相隔不足40公里,属于45分钟通勤圈,在郑州的极化效应下,大量要素流向郑州。如果这种情况不得到及时改变,那么开封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所以开封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在发展自身优势产业的同时,改变目前发展的被动局面,通过与郑州经济一体化,吸引和利用郑州的各种要素,促进开封的发展。”
自此,“郑汴一体化”由官方正式提出。
2006年10月,郑州开封两地电信同价,取消或降低长途费用;2006年11月19日,郑汴城市快速通道——郑开大道通车;2013年1月1日起,郑州开封两地正式实施金融同城;2013年底,郑开城际列车开通。
需要指出的是,“郑洛工业走廊”是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诞生的,其布局是郑州洛阳当“龙头”形成产业“隆起带”。
按照规划,它东起郑州中牟,西至三门峡义马市,区域总长240公里,宽80公里(以310国道为轴线,两侧各宽40公里),由第一层面郑州、洛阳市区,第二层面巩义市、偃师市、义马市,第三层面中牟、新郑、荥阳、新密、登封、孟津、伊川、新安、渑池等9个县市和吉利、上街两个区的180个乡镇共同组成。
据介绍,“郑洛工业走廊”蕴含了真正的河南力量。
“河南要想做中部省市的领头羊,有机会,有优势,有条件”,但除非尽快转变发展思路、理念、模式,否则未必就能抓住机会,发挥出优势。史璞告诉记者。
在本地专家看来,提升河南的软实力,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改变弄虚作假,改变官本位更是当前急务。
在平坟运动争议最激烈的时候,本刊记者深入河南周口等地,试图揭示隐藏在这场风暴背后的经济和社会机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对本刊记者阐述了通向平坟运动的逻辑线条: “三化”(工业化、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城镇化引领—土地—向农村要地—并村腾地—平坟。“实际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是‘三化’协调,其已经异化成买地卖地、开发房地产。”在他看来,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及城镇化的变异。
河南地处中原,人口占全国的1/13,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最近一些年,城镇化进程加速,2012年,全国城镇化建设的平均值在1%,河南省则提高至1.7-1.8%,高出全国平均值0.7-0.8点。而在两年前,河南城镇化率还低于全国49.68%的平均水平,居全国倒数第五位。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构想下,全省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近万个,启动试点近2000个,初步建成400个左右。但省委省政府一直未出台文件予以定性,按照河南有关专家的说法,主要是尊重当地事实,没有肯定哪种方法好,无统一模式。
早在2011年8月,河南就提出“新型城镇化”引领河南发展的战略。在河南本土专家看来,这与国务院新的发展理念吻合。
无论是“三化”,还是“三化”+“新型城镇化”,问题的关键是,无论哪一“化”均离不开土地。
据悉,出于保粮考虑,近年来,中央批给河南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每年只有25万亩左右,而根据河南自身的建设规划,其每年土地指标缺口在50万亩以上。
如何补上缺口,是困扰河南一些地方政府的难题。
接受本刊采访的有关专家认为,在实际执行中,地方政府很容易以“造城”来代替城镇化,而对于城镇化的复杂性缺少认识。农业人口要转为市民,就业、住房、社保、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随之而来,但地方政府更关注的只是造城所创造出的短期需求。
“平坟”运动引争议
2012年3月,在周口、洛阳、南阳、商丘四个试点市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坟复耕”运动。
“平坟复耕,本计划在我们南阳做试点,后因为我们南阳人的全体抗争而转向了周口。”原河南政协常委、反“平坟”运动的代表性人物赵克罗告诉记者,“但周口的平坟存有很多的疑点,比如违法强推,保留高干的祖坟等行为。”
据媒体报道,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周口市殡葬改革推行10个月,平迁坟头246万座,恢复耕地近3万亩。
据此,河南省政府则拟将周口市树立为“平坟复耕”的典型,向全省推广。
但是,随着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第628号令,对《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修改,以及农业部的表态“河南平坟愿望虽好,但没有尊重农民意愿,方法欠妥当”,这场运动旋即又陷入了沉寂。
坊间认为,上述条令使得“平坟复耕”没有了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
但事件到此还远未结束。备受外界质疑的不仅是周口市政府的“平坟”动机,还有其对外的公开数据。
2012年3月,周口市委、市政府发布的“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全市基本农田现有坟头300多万座,占耕地3.5万亩。而周口官方向某党报称,全市基本农田占用耕地约5万亩。据此推算,每座坟头占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
“周口市原有坟头约340万座,现已平迁300万座。其中,耕地中的坟头至多150万座,按每座2平方米计算,才复耕地300万平方米,约合0.45万亩。”学者慕多生认为,即使这些坟墓都在耕地之中,按其数字倒推,每个坟头占地面积也高达10平方米,严重违背事实。
与此对应的另一个数据是,为推行平坟复耕,周口市级财政目前已投入5000多万元,下辖商水县县级财政已投入3000多万元,全市财政投入总计至少3亿元。
在慕多生看来,周口市12个县市区近3亿元“平坟”投入所得的0.45万亩土地,按年均创收1000元来算,70年才能赚回成本。对此,周口市委市政府和民政局,一直没有就此类质疑作出回应。
商水县委宣传部一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平坟复耕”新的政策还没有出台。
尽管如此,作为周口市的典型商水县则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3年1月6日,记者来到了河南省“平坟复耕”运动试点中的试点——商水县练集镇朱集村。该村位于商水县城东5公里,距周口市区10公里。
“村里已没有坟头了,都平完了。”在朱集村的中心路口,赋闲的村民们告诉记者,“都是自己平掉自家的坟,这是政策,谁敢违抗呢?再说了,自己不动手就会有钩机来挖,所以还是识相为好。”
“刚刚有人去世的家庭怎么办?”记者指着一正在办丧事的家庭询问村民,“村那边刚刚划了一块地,作为全村的公墓,去世后的人都要送到那儿(安葬)。”
顺着村民们的指向,记者来到了朱集村的公墓——双龙湾公墓。该墓位于朱集村东北面,占地约60亩。据村民介绍,公墓是从当地农民手里征收农田建成的,作为平坟复耕的配套公墓。
记者现场看到,墓园里已经有了一些坟。按照《练集镇朱集社区公益性公墓管理制度》,每处募穴面积为1平方米,间距0.3米,通道0.8米。
记者调查到,以此为标准,在练集镇的每个村均有一至两处这样的标准公墓。而在商水县571个村庄,已经建设了402座公墓,基本都建在农田之中,每个占地2亩或者更大面积。
据官方数据,周口市已经建成农村公益性公墓3130个。
那么,这3130个公墓又将占用多少农田?周口市上下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平坟复耕”的意义又在哪里?
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允许河南探索开展“人地挂钩”政策试点。所以,对于周口市此次的 “平坟”, 外界普遍认为,并不是为了复耕,而是以增加用地的方式,利用我国土地管理规定中的“增减挂钩”条例,将增加的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对此,2012年10月8日,周口市委、市政府的“两办”出台了“关于健全殡葬改革的长效机制”的意见,其中第四项特别指出“国土部门要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建立工业用地指标与平坟复耕挂钩制度。”
按照政策,周口市很快就可以“置换”出3万多亩建设用地。
“习近平主席在元旦讲话中还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的协调关系,而对于平坟这么大的事情,却并未告知政协、人大,别说要我们协调了。”赵克罗说,“我因为在微博上批评平坟运动,去年12月份却不知不觉地丢掉了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的身份。而在周口,作为平坟的执行者周口市政府领导,平坟急先锋商水县朱集村村支书朱伟却当选上了这届全国人大代表。”
但是,就上述相关问题,河南省相关部门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房地产商下乡
其实,在用地的路径上,周口是河南乃至全国的一个缩影。
“为了争地,公墓把死人集中起来,新社区把活人集中起来。”
在商水县练集镇朱集村双龙湾公墓的西面一公里处,就是商水县又一典型——朱集阳光社区。
一排排橘黄色的二层小楼整齐有序,尽管楼与楼间的路面还未平整,但已有不少村民入住。这就是映入记者眼帘的朱集阳光社区。
据介绍,朱集村现有7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675户,2681口人,3300亩耕地。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阳光社区实际占地面积337.5亩,第一期共建270套住房。分两种户型:一种是小户型,两层,248平米,共245套;一种是大户型,三层,306平米,共25套。目前,7个自然村占地900亩,“若将村民们集中在占地337.5亩的社区里,将节约土地562.5亩土地。”
根据练集镇新型农村社区组织机构表,记者统计出,拥有5.59万人口的练集镇共有5个新型社区。
2012年商水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在建社区11个。
2013年,政府计划加快编制全县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村建设详规,各乡镇年内争取启动建设1个新型农村社区,全县确保新启动10个新型农村社区。
“我们买不起那里(阳光社区)的房子,现在只能住在这儿。”一朱姓村民告诉记者,“有说法是要求都搬迁进那里,但我们也想不了那么多,没钱买也搬不走咋弄呢?”
另有村民告诉记者,目前阳光社区的房子都已卖完,随着地产行情的变化,“现在的房价也很高了,为了尽快凑足房源,已开始盖高层了。”
村民的说法得到了证实。在阳光社区紧邻通往商水县城的公路旁,一幢高层建筑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一旁的卖房广告格外惹人注目。
“你们喜欢高层吗?”对于记者的问题,村民们均表示了否定,“不适用,不会买也不会去住,农民的住房还是实际一点的好。”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商水县政府提出,深入推动房地产进乡镇。
“房地产企业进乡镇,主要是城市房地产竞争激化、发展空间有限或发展接近极限,逼使一些房地产商转移市场。房地产商下乡,表明城镇化的土地成为房地产掠夺的‘最后晚餐’。” 史璞教授说。
在史璞看来,农民“不离土不离乡”,但问题会发生在农业区,因为农民还要务农,住高楼破坏了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成本,减少了农民的自由生活空间。“恶劣的是,逼使农民建新房(买房),致使出现‘农民房奴’。”
“搞城镇化、新型社区的最大矛盾之一是国家不缺钱、银行不缺钱,但农民缺钱,所以最重要的是政策如何向三农倾斜。”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对记者表示,“制度创新的缺失,使得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很大,占比在一半左右。2012年,农民并未得到应有的补偿。”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节约1/3到1/2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当地知名人士对记者表示,通过这种途径,未来10年,河南至少可以节约400万亩耕地,这些耕地可以部分解决河南未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据介绍,周口全市人口1238万,耕地总面积1200多万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而其粮食产量则位列河南省第一位。
2011年河南省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28981元、1655元,而周口市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15814元、393元,为全省人均水平的约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产业集聚区现状
需要大量土地的还有产业集聚区。
数据显示,周口市11个产业集聚区规划占地170平方公里,合25万亩;目前已建的产业集聚区占地90平方公里,合13.5万亩。
一个颇具意味的现象是,在商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型社区、小城镇建设始终夹杂着产业集聚区。
那么,商水县的产业集聚区现状如何呢?
据了解,商水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商水县城西北部、周商一体化核心区,总规划面积8.302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达到7.7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入驻数44家,其中,房地产业3家,占周口市各县区之首。
资料显示,2010年、2009年商水县产业集聚区的纳税分别为2538万元、1543万元。
然而,集聚区用地问题则受到了外界质疑。“商水县产业集聚区的土地抛荒严重,浪费也很惊人,随着周商一体化的完成,这些所谓的空厂子必然会第二次搬迁,这些土地会再次成为商业或政府用地。”当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集聚区里的不少厂子都是私下建商品房转售,或者等待土地性质更改。”
在该人士看来,政府将一些垃圾企业引进产业园区,“目前这些企业占据大量的土地,企业内杂草荒芜,集聚区杨庄东的一处70亩地的厂子,十多年了就是这样。”
在商水县产业集聚区,记者现场看到,不少厂子大门紧闭,下班时间的产业工人出入也很少,整个感觉很是冷清。 “商水县的经济发展在河南属第三梯队,在周口市也较靠后。经济不好,各个方面都不行,没有代表性的产业,因为本身没有这个(生财)能力,所以政府支出大多来自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商水县一官员告诉记者,“产业集聚区的招商引资都是硬指标考核,入驻的企业不多,质量也不高。”
对于上述的质疑,该官员向记者表示,主要原因还是集聚区主导产业规模小,行业不集中,企业布局分散,没有形成功能性集聚效应,由此引发土地资源浪费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复。
他认为,园区入驻企业质量不高,在于企业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产业链条没有或发展不完善,上下游企业无衔接或衔接不紧密,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差,无特色主导产业。
尽管如此,商水县政府还是要求编制完成县城5.3平方公里北部片区、8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11.1平方公里老城片区的控制性详规和20个乡(镇)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据悉,商水县产业集聚区已获7平方公里的占地审批。但河南省相关部门拒绝了记者对此问题的采访。
“平坟运动名义上为复耕,实为卖地,商水县产业聚集区亟待西扩才是平坟运动的真实理由,通过平坟搞来的土地就可趁机拿来征地,进一步招商引资,制造GDP。”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
新“造城”运动
就在周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风风火火之际,中部地区大多地市也正掀起一场新的“造城”运动。
以河南省会郑州为例。郑州都市区建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规划总人口达到1500万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化率达到80%,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4以上,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排名前移1-2位。
郑州市政府提出,郑州必须把新型城镇化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改变传统“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走一条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复合型和生态型的发展道路。加快撤县(市)改区步伐,按照现代城市区的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
据报道,河南省政府日前印发了《周口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省政府要求,把周口新区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现代生态宜居区、豫鲁皖苏接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根据总体方案,周口新区将在周口市区东部集中布局,是体现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空间上涵盖城市、农村和生态用地。远期规划面积143平方公里。
对此,与周口毗邻的商丘则提出,在商丘市区东部再建一个新城,规划空间范围以商丘经济技术开发区、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和规划建设的商丘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为基础,依托重要交通线适度向外拓展,西以中州路为界,东至梁园区与虞城县行政边界,南至连霍高速公路,北至梁园区双八镇、中州办事处和虞城县古王集乡边界,虞城县贾寨镇纳入新区行政管理范围,远期规划面积约198平方公里(其中贾寨镇面积73平方公里)。行政区划涉及梁园区、睢阳区、商丘经济开发区、虞城县。
在《安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安阳则提出,规划区空间范围以安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新东产业集聚区为基础,适度向外围拓展,北至洹河,东至白璧镇东边界,南至文峰区南边界,西至京广铁路和中华路,远期规划面积约22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涉及安阳县、文峰区、北关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在河南18个地市中,已有15个地市在搞城市新区建设,其中,每个城市扩建面积将在几十至200多平方公里间。
除了上述4个地市外,据记者统计,还有南阳新区、漯河新区、焦作新区、郑汴(郑州开封)新区、平原新区(新乡)、鹤壁新区、平顶山新区、洛阳新区、驻马店新区、许昌新区、濮阳新区共计11家,均获得了河南省政府印发总体方案的通知,就相关事项省政府分别提出了要求。
“土地财政本身没错,但制度创新缺乏有效方法,现在到了这个层面(造城带动内需),内需主要靠中低收入人群来拉动。所以,河南提出制度层面要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以迅速带动消费。”张占仓对记者表示,“内需中,城镇化使消费能力提升,在大的方面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在出口受限、投资拉动作用有限的背景下,应调整发展结构与‘三驾马车’的匹配关系。”
在史璞看来,目前河南的城市化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贪大求洋;二是重地面的形象,忽视地下的配套;三是城市功能布局欠合理;四是生态化、宜居化水平低下;五是城市发展、规划、管理的理念滞后。“河南的城市化,表明中原经济区建设误入歧途。”
“河南应该根据国家战略,优化河南的功能区规划,然后细化落实方案举措。现在是口号多、项目多,但结构欠佳、产业链缺失,农业被忽略,城市化贪大求洋,大城市病提前显现。”史璞说。
河南处于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战略要地。史璞表示,从信阳到安阳的京广线,信阳、驻马店、周口发展不足,北安阳、濮阳发展缺乏后劲,产业结构优化压力大。从商丘到三门峡的陇海线,东商丘、开封滞后,西三门峡发展不足。关键是“郑汴一体化”无效,同时又误了“郑洛工业走廊”的发展。
何谓“郑汴一体化”?
2005年4月,在“中原城市群规划开封专题座谈会”上,中原城市群规划中先后两次提到“一体化”概念。规划中描述,“应将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功能城市,将郑州的部分教育职能逐步向开封转移,在郑州不再增加高等教育用地,使开封成为郑州都市圈的教育基地,实现一体化发展。”
“开封市中心距郑州市中心72公里,两城市边界处相隔不足40公里,属于45分钟通勤圈,在郑州的极化效应下,大量要素流向郑州。如果这种情况不得到及时改变,那么开封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所以开封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在发展自身优势产业的同时,改变目前发展的被动局面,通过与郑州经济一体化,吸引和利用郑州的各种要素,促进开封的发展。”
自此,“郑汴一体化”由官方正式提出。
2006年10月,郑州开封两地电信同价,取消或降低长途费用;2006年11月19日,郑汴城市快速通道——郑开大道通车;2013年1月1日起,郑州开封两地正式实施金融同城;2013年底,郑开城际列车开通。
需要指出的是,“郑洛工业走廊”是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诞生的,其布局是郑州洛阳当“龙头”形成产业“隆起带”。
按照规划,它东起郑州中牟,西至三门峡义马市,区域总长240公里,宽80公里(以310国道为轴线,两侧各宽40公里),由第一层面郑州、洛阳市区,第二层面巩义市、偃师市、义马市,第三层面中牟、新郑、荥阳、新密、登封、孟津、伊川、新安、渑池等9个县市和吉利、上街两个区的180个乡镇共同组成。
据介绍,“郑洛工业走廊”蕴含了真正的河南力量。
“河南要想做中部省市的领头羊,有机会,有优势,有条件”,但除非尽快转变发展思路、理念、模式,否则未必就能抓住机会,发挥出优势。史璞告诉记者。
在本地专家看来,提升河南的软实力,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改变弄虚作假,改变官本位更是当前急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