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项战略举措,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拓展京津冀区域发展新空间。那么,一个值得关注的逻辑是,如果是“几个一批”和“禁、关、控、转、调”五种方式转移的非首都功能是不是雄安新区所应容纳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与未来雄安新区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是不是相互匹配,这是未来政策实践所应注意的问题。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强调,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这里突出了“四区”的功能定位。
雄安新区与其他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以滨海新区为例,滨海新区是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比雄安新区的长期规划面积2000平方公里还大),常住人口297万,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滨海新区建设的任务主要是:一是改革开放(侧重开放),二是新产业,三是交通网,四是新城区。
可以看出,雄安新区比滨海新区在功能定位上主要是多了新服务(非首都功能承载地);在改革开放上,雄安新区改革与开放置于两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之中,是两个任务并重的格局。
从目前改革开放发展的角度出发,自1992年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成立至今,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东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哈尔滨新区以及长春新区等国家级综合改革示范区不断建立发展起来。但是,回顾这些新区的规划和发展可以看出,部分新区的建设发展在发挥改革示范作用上有待进一步强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上有待进一步完善、要素集聚和产业基础上有待进一步夯实,更重要的是,各个新区建设的软件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
雄安新区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可能以下四个方面是重要的:
一是承接北京的部分功能。发挥非首都功能主要承载地,可能需要根据京津冀一体化的角度,考虑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二是改革任务的新载体。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发展更多是一种“开放”导向,大部分的改革是围绕“开放”而进行的,这可能是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缩影;雄安新区能不能承载一种“改革”导向的历史责任,围绕内部经济发展新模式而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
三是发挥要素集聚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功能,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产业作为支撑。
最后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功能。雄安新区建设在河北,主要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那么就涉及到雄安新区与北京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从本质上讲,京津冀一体化的经济要素流动已经较为顺畅且深入,一体化的核心仍然是与公共服务领域一体化的问题。比如,土地、户籍、教育、医疗等。比如,在房地产市场问题上需要有改革性的思路。雄安新区在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上需要有创新性思维。
建立一个“以北京为核心的三角结构核心城市群布局”,可以称其为“京三角”,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首都功能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这一区域中,北京、天津两座国际性大都市是这一三角结构中天然的两个顶角,而在河北寻找一个能够与前二者在同等重量级上相呼应的第三角,还有一定难度。
现在,雄安新区的成立,正是要打造一个能够与北京、天津相呼应的第三角,构成一个完整的“京三角”结构,所以雄安新区的成立将对京津冀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经验上看,我国有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三个顶角支撑的“长三角”城市群,有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三角支撑的“珠三角”城市群,已经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
总的来说,雄安新区的建立,给北京提升城市质量和河北经济跨越式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在国家战略的强力推动下,“京三角”这一城市布局战略的实施,会极大地打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空间,也为中国经济發展培育出下一个健康、快速增长的核心区域。
新的历史时期,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未变,但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城市空间结构因之会出现调整。北京城市空间的结构是历史形成的,也会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演进。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一方面源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同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资源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更是城市功能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产物。
因此,重点应放在城市空间总体结构的调整,疏解城市中心区过度集中的功能,以京津冀区域整体系统的视角来考量,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有助于治理“大城市病”。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应当配合人口、产业、用地、交通、文化、生态、科技等的协同,促进和带动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和结构升级。
中国古人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传统,在人类繁衍和建设人居环境的过程中一直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新时代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山河湖海的自然生态格局无法改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好人居的理想未变;政治中心、东方文明中心的功能定位不变;从空间布局的角度看,北京城市空间的内核和中轴一直未变。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它的一体性是行政区划不能分割的。
“城市的最终使命是带领人类自觉地参与宇宙和历史的进程。”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如是说。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到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有一条脉络贯穿的,京津冀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这片区域上的人民生活得更好,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在城市工作领域中细化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留历史遗憾;以改革开道,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体制机制新高地;以民生为本,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环京津冀周边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短板。以改革和创新作为新区建设的重点,注重历史定位、注重改革创新、注重软件建设,让雄安新区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
雄安新区与其他新区的区别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强调,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这里突出了“四区”的功能定位。
雄安新区与其他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以滨海新区为例,滨海新区是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比雄安新区的长期规划面积2000平方公里还大),常住人口297万,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滨海新区建设的任务主要是:一是改革开放(侧重开放),二是新产业,三是交通网,四是新城区。
可以看出,雄安新区比滨海新区在功能定位上主要是多了新服务(非首都功能承载地);在改革开放上,雄安新区改革与开放置于两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之中,是两个任务并重的格局。
雄安新区的使命:重在改革与创新
从目前改革开放发展的角度出发,自1992年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成立至今,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东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哈尔滨新区以及长春新区等国家级综合改革示范区不断建立发展起来。但是,回顾这些新区的规划和发展可以看出,部分新区的建设发展在发挥改革示范作用上有待进一步强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上有待进一步完善、要素集聚和产业基础上有待进一步夯实,更重要的是,各个新区建设的软件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
雄安新区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可能以下四个方面是重要的:
一是承接北京的部分功能。发挥非首都功能主要承载地,可能需要根据京津冀一体化的角度,考虑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二是改革任务的新载体。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发展更多是一种“开放”导向,大部分的改革是围绕“开放”而进行的,这可能是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缩影;雄安新区能不能承载一种“改革”导向的历史责任,围绕内部经济发展新模式而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
三是发挥要素集聚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功能,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产业作为支撑。
最后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功能。雄安新区建设在河北,主要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那么就涉及到雄安新区与北京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从本质上讲,京津冀一体化的经济要素流动已经较为顺畅且深入,一体化的核心仍然是与公共服务领域一体化的问题。比如,土地、户籍、教育、医疗等。比如,在房地产市场问题上需要有改革性的思路。雄安新区在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上需要有创新性思维。
雄安新区的规划:构建稳固多赢三足鼎立“京三角”
建立一个“以北京为核心的三角结构核心城市群布局”,可以称其为“京三角”,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首都功能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这一区域中,北京、天津两座国际性大都市是这一三角结构中天然的两个顶角,而在河北寻找一个能够与前二者在同等重量级上相呼应的第三角,还有一定难度。
现在,雄安新区的成立,正是要打造一个能够与北京、天津相呼应的第三角,构成一个完整的“京三角”结构,所以雄安新区的成立将对京津冀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经验上看,我国有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三个顶角支撑的“长三角”城市群,有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三角支撑的“珠三角”城市群,已经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
总的来说,雄安新区的建立,给北京提升城市质量和河北经济跨越式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在国家战略的强力推动下,“京三角”这一城市布局战略的实施,会极大地打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空间,也为中国经济發展培育出下一个健康、快速增长的核心区域。
新的历史时期,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未变,但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城市空间结构因之会出现调整。北京城市空间的结构是历史形成的,也会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演进。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一方面源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同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资源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更是城市功能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产物。
因此,重点应放在城市空间总体结构的调整,疏解城市中心区过度集中的功能,以京津冀区域整体系统的视角来考量,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有助于治理“大城市病”。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应当配合人口、产业、用地、交通、文化、生态、科技等的协同,促进和带动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和结构升级。
让雄安经得起历史考验
中国古人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传统,在人类繁衍和建设人居环境的过程中一直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新时代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山河湖海的自然生态格局无法改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好人居的理想未变;政治中心、东方文明中心的功能定位不变;从空间布局的角度看,北京城市空间的内核和中轴一直未变。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它的一体性是行政区划不能分割的。
“城市的最终使命是带领人类自觉地参与宇宙和历史的进程。”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如是说。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到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有一条脉络贯穿的,京津冀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这片区域上的人民生活得更好,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在城市工作领域中细化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留历史遗憾;以改革开道,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体制机制新高地;以民生为本,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环京津冀周边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短板。以改革和创新作为新区建设的重点,注重历史定位、注重改革创新、注重软件建设,让雄安新区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