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7月9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开幕前几天,商务印书馆信息中心主任刘成勇忙得不可开交,因为他要在数博会上亮出按需印刷网等几个重磅炸弹。
“每年数博会上都有很多读者问我们,怎样才能买到商务印书馆的老书。每次我们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回答,不够3000本的起印数,我们没有办法重印。想到读者们一脸失望的表情,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今年数博会上完成按需印刷项目,满足读者对绝版、断版老书的需求。”刘成勇说。
一本起印不再是梦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创立至今已经有110年历史,正式出版的出版物约有5万种,其中解放前出版的出版物就有15000余种。出版物是商务印书馆最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一些老书更具有历史、学术价值,甚至文物、艺术价值。刘成勇介绍说,很多老作者的后人或图书馆拿着绝版、断版书来找出版社,希望能再印一些,但鉴于传统印刷3000册起印的状况,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
一本起印,是图书印刷行业多年的梦想。图书印刷与其他印刷品的印刷不同,要与市场需求挂钩,印刷数量难以确定。采用传统印刷方式,要先印刷后销售,如果印刷数量太多,会造成库存积压,成本浪费;如果印刷数量过少,则会由于先期的制版过程复杂和成本投入较大,导致平均印刷成本的提高,造成图书定价过高,影响图书销售,甚至带来亏本。因此,通常出版社认为,一次印刷最低的数量是3000本。这就是所谓的起印点。
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是一项可以使出版商能够以市场可以接受的成本每次只印刷一本书的技术。采用该项技术,出版社可以按照不同时间、地点、数量、内容的需求,通过数码及超高速印刷技术实现小批量印刷,甚至一本起印。对于发行量较小的图书来说,按需印刷是一种最佳的出版方式。
刘成勇说:“商务印书馆首先希望通过按需印刷业务实现对本馆已有纸书资源的按需印刷。尤其是对一些老书,市面上难以找到的绝版书,实现一本起印。” 他介绍,现在商务印书馆按需印刷项目主要是针对本社解放前出版的图书,以后会逐渐延伸到短版书、断版书,以及其他出版社的图书。他表示,商务印书馆计划按需印刷的还有《汉语世界》、《英语世界》、《中国学术》、《中国语文》等杂志期刊,将在传统的出版、发行之外,进行面向读者的在线定购,提供指定篇目的按需印刷。而且,商务印书馆按需印刷并不是仅仅针对馆内的资源,而是会针对市场需求,开拓其他出版社的图书资源。
电子化解决版式难题
尽管按需印刷可以实现一本起印,但是却需要电子文档。由于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商务印书馆的老书大多只有纸版图书,而没有电子版。因而,在开展按需印刷业务之前,纸版书的电子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刘成勇介绍说,理想的做法是把所有图书的文字内容进行还原,并且排出版式。但是,目前常见的OCR技术虽然可以分析部分纸型文档,分析的结果也可以有效地还原版面内的全部文字,却无法还原版式,还需要手动排版。而这样做的结果势必造成成本的提高,读者将难以接受。对于一些已成文物的历史图书来说,由于OCR以光学扫描方式为主,扫描过程中容易对这些文物造成进一步的损坏。
刘成勇说:“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对于那些横排版简体字图书,直接用OCR技术还原文字内容。但是,对于那些解放前出版的繁体字竖排版图书,却很难通过OCR技术直接识别、还原文字内容,就要把这种图书扫描成图片,仅实现目录文字的数字化。首批推出的按需印刷图书有几百种,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电子化方式。对于那些还没有实现电子化的图书,等读者有了需求,我们再做按需实现电子化。”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重印图书基本都只是对原书的再现,而没有按照现代人所熟悉的阅读方式对图书进行重新编排。这种方式只能满足普通图书馆的需求。目前商务印书馆只能实现这种业务。这在刘成勇看来,重印业务发展的一个障碍。虽然很多读者无法顺利阅读繁体字或竖排内容,但他们也很可能是绝版书籍的爱好者,并存在潜在需求。他认为,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市场将难以得到进一步拓宽。
提供真正个性服务
对于同一本书,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说,视力不好的老专家希望字号大一些,收藏家则希望用更讲究的纸张。如果通过传统印刷方式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成本将高得难以接受。按需印刷可以改变传统的先印刷后销售的出版模式,实行先销售后印刷,因而在服务上也突破了对所有读者都只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局限,可以在印刷时根据客户的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组合,提供真正的个性化服务。
关于这一点,刘成勇解释说:“按需印刷采用数字印刷技术,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增减或重组,按照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根据客户所选择的个性化的纸张、开本、字体、字号、封面设计等,在印刷过程中,所印刷的图像或文字可以按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及格式不断变化,每张印刷品都可以针对其特定的发放对象来设计、印刷。当然,对于电子化方式不同的图书,可能选择的个性化服务项目会有所差别。以图片形式存在的图书,就不能让读者选择其喜欢的字体字号。”他介绍,在提供按需服务的网站上,读者可以实时编辑,进行个性化的内容剪辑、拼版,完成个性化目录的实时动态生成。
除了版式的个性化需求外,读者对图书内容也有个性化需求。一本图书包含大量信息,对某个读者来说,有用的可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有没有可能让读者只购买他所需要的那几页呢?刘成勇介绍,读者在找书时,通常是通过某个关键字进行搜索,然后可能在多本书上搜索到相关内容。在没有按需印刷时,由于预算的限制,读者往往只能从中挑选出一本或几本书。现在,有了按需印刷,读者不再有这样的局限—他可以不用购买整本书,而只购买某本书中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读者可以抽出这些信息集中起来自动生成一本新的书。如从甲书种选一章,从乙书种挑一节,用鼠标把他们勾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本新书。这样就可以为读者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扁平化服务细化到读者
传统意义上,出版社的客户关系管理主要是指对书店和批发商的关系的管理和维护,却很少顾及到最终读者。最终读者的反馈意见往往只能通过读者来信或销售商的间接传达,很难及时反馈给出版社。面向读者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启动按需印刷后的又一个突破。
刘成勇说:“绝版书的主要用户是图书馆、研究机构和收藏家,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和普通读者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实行会员制。”
他介绍,读者可以在商务印书馆按需印刷网站上登记注册,但是要尽可能地提供详细、真实的信息,包括会员职业、年龄、联系方式(邮箱)等,以及数据验证。系统将详细记录会员的购买、查阅情况,分析其习惯和所关注的内容,从而向其推荐新书或其所关注的内容。
同时,系统能够进行业务分析,根据以往的业务分布情况来找出核心客户和价值较高客户,最终分析出影响业务量的关键因素。系统能够从订单类型、业务量、区域分布、客户、跟单情况及印刷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系统还可以提供互动功能,会员可以通过出版社提供的在线问答服务,留言或者提出建议。
充分利用历年积累下来的图书资源,是商务印书馆近年数字出版战略的重点。在刚刚举办的数博会上,商务印书馆召开了以“百年老店数字出版新战略”为主题的分论坛,重点展出了按需印刷网、工具书在线、英语世界网络学习平台等一系列数字产品。
链接:还原历史与去其糟粕
在商务印书馆推出按需印刷的书目中,很大一部分属于解放前图书。由于解放前相关部门监管的导向问题,这些出版物的内容容易在细节上与当前的大方向有所抵触,如潜在的种族歧视、低级趣味、伪科学(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所导致的错误认知)等。对于图书馆等批量用户而言,这属于还原历史本色,可以不加选择地进行全部复制。但对某些缺乏分辨能力,但对稀缺书籍有需求的用户而言,这种细节的存在不啻于一个明显的危险。对此,商务印书馆针对这些问题聘请了专人加以把关审查,以保证存在导向问题的书刊不至于落入一般用户手中并流传开来,而这也是商务印书馆推广按需印刷业务时必须完成的一个庞大工程。
“每年数博会上都有很多读者问我们,怎样才能买到商务印书馆的老书。每次我们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回答,不够3000本的起印数,我们没有办法重印。想到读者们一脸失望的表情,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今年数博会上完成按需印刷项目,满足读者对绝版、断版老书的需求。”刘成勇说。
一本起印不再是梦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创立至今已经有110年历史,正式出版的出版物约有5万种,其中解放前出版的出版物就有15000余种。出版物是商务印书馆最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一些老书更具有历史、学术价值,甚至文物、艺术价值。刘成勇介绍说,很多老作者的后人或图书馆拿着绝版、断版书来找出版社,希望能再印一些,但鉴于传统印刷3000册起印的状况,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
一本起印,是图书印刷行业多年的梦想。图书印刷与其他印刷品的印刷不同,要与市场需求挂钩,印刷数量难以确定。采用传统印刷方式,要先印刷后销售,如果印刷数量太多,会造成库存积压,成本浪费;如果印刷数量过少,则会由于先期的制版过程复杂和成本投入较大,导致平均印刷成本的提高,造成图书定价过高,影响图书销售,甚至带来亏本。因此,通常出版社认为,一次印刷最低的数量是3000本。这就是所谓的起印点。
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是一项可以使出版商能够以市场可以接受的成本每次只印刷一本书的技术。采用该项技术,出版社可以按照不同时间、地点、数量、内容的需求,通过数码及超高速印刷技术实现小批量印刷,甚至一本起印。对于发行量较小的图书来说,按需印刷是一种最佳的出版方式。
刘成勇说:“商务印书馆首先希望通过按需印刷业务实现对本馆已有纸书资源的按需印刷。尤其是对一些老书,市面上难以找到的绝版书,实现一本起印。” 他介绍,现在商务印书馆按需印刷项目主要是针对本社解放前出版的图书,以后会逐渐延伸到短版书、断版书,以及其他出版社的图书。他表示,商务印书馆计划按需印刷的还有《汉语世界》、《英语世界》、《中国学术》、《中国语文》等杂志期刊,将在传统的出版、发行之外,进行面向读者的在线定购,提供指定篇目的按需印刷。而且,商务印书馆按需印刷并不是仅仅针对馆内的资源,而是会针对市场需求,开拓其他出版社的图书资源。
电子化解决版式难题
尽管按需印刷可以实现一本起印,但是却需要电子文档。由于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商务印书馆的老书大多只有纸版图书,而没有电子版。因而,在开展按需印刷业务之前,纸版书的电子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刘成勇介绍说,理想的做法是把所有图书的文字内容进行还原,并且排出版式。但是,目前常见的OCR技术虽然可以分析部分纸型文档,分析的结果也可以有效地还原版面内的全部文字,却无法还原版式,还需要手动排版。而这样做的结果势必造成成本的提高,读者将难以接受。对于一些已成文物的历史图书来说,由于OCR以光学扫描方式为主,扫描过程中容易对这些文物造成进一步的损坏。
刘成勇说:“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对于那些横排版简体字图书,直接用OCR技术还原文字内容。但是,对于那些解放前出版的繁体字竖排版图书,却很难通过OCR技术直接识别、还原文字内容,就要把这种图书扫描成图片,仅实现目录文字的数字化。首批推出的按需印刷图书有几百种,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电子化方式。对于那些还没有实现电子化的图书,等读者有了需求,我们再做按需实现电子化。”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重印图书基本都只是对原书的再现,而没有按照现代人所熟悉的阅读方式对图书进行重新编排。这种方式只能满足普通图书馆的需求。目前商务印书馆只能实现这种业务。这在刘成勇看来,重印业务发展的一个障碍。虽然很多读者无法顺利阅读繁体字或竖排内容,但他们也很可能是绝版书籍的爱好者,并存在潜在需求。他认为,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市场将难以得到进一步拓宽。
提供真正个性服务
对于同一本书,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说,视力不好的老专家希望字号大一些,收藏家则希望用更讲究的纸张。如果通过传统印刷方式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成本将高得难以接受。按需印刷可以改变传统的先印刷后销售的出版模式,实行先销售后印刷,因而在服务上也突破了对所有读者都只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局限,可以在印刷时根据客户的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组合,提供真正的个性化服务。
关于这一点,刘成勇解释说:“按需印刷采用数字印刷技术,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增减或重组,按照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根据客户所选择的个性化的纸张、开本、字体、字号、封面设计等,在印刷过程中,所印刷的图像或文字可以按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及格式不断变化,每张印刷品都可以针对其特定的发放对象来设计、印刷。当然,对于电子化方式不同的图书,可能选择的个性化服务项目会有所差别。以图片形式存在的图书,就不能让读者选择其喜欢的字体字号。”他介绍,在提供按需服务的网站上,读者可以实时编辑,进行个性化的内容剪辑、拼版,完成个性化目录的实时动态生成。
除了版式的个性化需求外,读者对图书内容也有个性化需求。一本图书包含大量信息,对某个读者来说,有用的可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有没有可能让读者只购买他所需要的那几页呢?刘成勇介绍,读者在找书时,通常是通过某个关键字进行搜索,然后可能在多本书上搜索到相关内容。在没有按需印刷时,由于预算的限制,读者往往只能从中挑选出一本或几本书。现在,有了按需印刷,读者不再有这样的局限—他可以不用购买整本书,而只购买某本书中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读者可以抽出这些信息集中起来自动生成一本新的书。如从甲书种选一章,从乙书种挑一节,用鼠标把他们勾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本新书。这样就可以为读者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扁平化服务细化到读者
传统意义上,出版社的客户关系管理主要是指对书店和批发商的关系的管理和维护,却很少顾及到最终读者。最终读者的反馈意见往往只能通过读者来信或销售商的间接传达,很难及时反馈给出版社。面向读者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启动按需印刷后的又一个突破。
刘成勇说:“绝版书的主要用户是图书馆、研究机构和收藏家,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和普通读者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实行会员制。”
他介绍,读者可以在商务印书馆按需印刷网站上登记注册,但是要尽可能地提供详细、真实的信息,包括会员职业、年龄、联系方式(邮箱)等,以及数据验证。系统将详细记录会员的购买、查阅情况,分析其习惯和所关注的内容,从而向其推荐新书或其所关注的内容。
同时,系统能够进行业务分析,根据以往的业务分布情况来找出核心客户和价值较高客户,最终分析出影响业务量的关键因素。系统能够从订单类型、业务量、区域分布、客户、跟单情况及印刷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系统还可以提供互动功能,会员可以通过出版社提供的在线问答服务,留言或者提出建议。
充分利用历年积累下来的图书资源,是商务印书馆近年数字出版战略的重点。在刚刚举办的数博会上,商务印书馆召开了以“百年老店数字出版新战略”为主题的分论坛,重点展出了按需印刷网、工具书在线、英语世界网络学习平台等一系列数字产品。
链接:还原历史与去其糟粕
在商务印书馆推出按需印刷的书目中,很大一部分属于解放前图书。由于解放前相关部门监管的导向问题,这些出版物的内容容易在细节上与当前的大方向有所抵触,如潜在的种族歧视、低级趣味、伪科学(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所导致的错误认知)等。对于图书馆等批量用户而言,这属于还原历史本色,可以不加选择地进行全部复制。但对某些缺乏分辨能力,但对稀缺书籍有需求的用户而言,这种细节的存在不啻于一个明显的危险。对此,商务印书馆针对这些问题聘请了专人加以把关审查,以保证存在导向问题的书刊不至于落入一般用户手中并流传开来,而这也是商务印书馆推广按需印刷业务时必须完成的一个庞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