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手脑并用”的理论,强调了手指的运动,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这些理论也表明了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意义非凡。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呢?
一、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
《美术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有这样的定义:“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看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年级美术课程设置上有绘画、泥塑、剪纸、折纸及废旧物利用等形式多样的手工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所以,学校的美术教学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平常加强兴趣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在课堂上我们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气氛,让学生置身在一个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学习气氛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列如,在讲授一年级的《狮子大王》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小动物的头饰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故事内容进行表演,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
1.通过欣赏
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在课堂上老师们可展示一些同龄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欣赏,了解和掌握作品的表现形式、色彩搭配和画面构图等需要注意的相关知识,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的优点进行临摹。
2.重视技法的训练
《美术课程标准》提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美术课的教学对于教学技法有着很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绘画的对象有正确的描述,之后才能很好的开展创作。教师在进行训练时要注意一定要符合课堂的规律,列如,在讲授三年级《别致的小花瓶》一课时,教师要正确的讲授示范盘条成型、手捏成型、泥板成型、压、揉、捏等技法,学生在艺术实践时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创作,在学生作品中就可充分的体现出教师正确讲授制作方法的必要性。
3.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在小学美术课中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重要的任务,是提升学生美术能力的有效方式。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实物演示等一些教学方法来扩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只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使孩子展开翅膀,自由自在的飛翔在想象的天空中。
4.利用废弃物,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动手能力
美术教学其实是一门综合绘画、设计、制作等多方面为一体的艺术学科,通过变废为宝的创作,学生可以得到情感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激发起创作的热情,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佳方法。结合教材课程,如一年级《钓鱼》一课学生利用废弃的水瓶、纸盒等物品制作鱼的身体,三年级《变垃圾为宝》一课也是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废弃物进行改造变成一件件漂亮的工艺品,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变废为宝”的课堂游戏中提高了动手能力。
四、结语
动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对比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调整,满足其心理需求。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才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贯穿其人生成长全过程中,但其中又以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并保持一致,多给学生学习锻炼的机会。
一、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
《美术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有这样的定义:“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看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年级美术课程设置上有绘画、泥塑、剪纸、折纸及废旧物利用等形式多样的手工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所以,学校的美术教学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平常加强兴趣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在课堂上我们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气氛,让学生置身在一个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学习气氛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列如,在讲授一年级的《狮子大王》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小动物的头饰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故事内容进行表演,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
1.通过欣赏
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在课堂上老师们可展示一些同龄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欣赏,了解和掌握作品的表现形式、色彩搭配和画面构图等需要注意的相关知识,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的优点进行临摹。
2.重视技法的训练
《美术课程标准》提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美术课的教学对于教学技法有着很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绘画的对象有正确的描述,之后才能很好的开展创作。教师在进行训练时要注意一定要符合课堂的规律,列如,在讲授三年级《别致的小花瓶》一课时,教师要正确的讲授示范盘条成型、手捏成型、泥板成型、压、揉、捏等技法,学生在艺术实践时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创作,在学生作品中就可充分的体现出教师正确讲授制作方法的必要性。
3.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在小学美术课中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重要的任务,是提升学生美术能力的有效方式。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实物演示等一些教学方法来扩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只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使孩子展开翅膀,自由自在的飛翔在想象的天空中。
4.利用废弃物,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动手能力
美术教学其实是一门综合绘画、设计、制作等多方面为一体的艺术学科,通过变废为宝的创作,学生可以得到情感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激发起创作的热情,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佳方法。结合教材课程,如一年级《钓鱼》一课学生利用废弃的水瓶、纸盒等物品制作鱼的身体,三年级《变垃圾为宝》一课也是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废弃物进行改造变成一件件漂亮的工艺品,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变废为宝”的课堂游戏中提高了动手能力。
四、结语
动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对比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调整,满足其心理需求。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才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贯穿其人生成长全过程中,但其中又以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并保持一致,多给学生学习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