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兵至诚,大象无形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顾陈炳德总参谋长的访美行程,我国国内媒体主动出击,第一时间先声夺人,坚持舆论引导的鲜明性;把握舆论宣传的渐进性,在恰当的时机发出自己的声音,慢中有快;注意舆论引导的辩证性,客观全面地报道新闻;追求舆论宣传的科学性,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在包装形式上突出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报道。
  【关键词】陈炳德 舆论宣传 军队形象
  
  2011年5月15日至5月22日,应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海军上将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率军方高级代表团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解放军总参谋长时隔七年之后再度访美,引起了包括中美双方在内的世界各国媒体的高度关注。回顾陈炳德总参谋长的访美行程,我国国内媒体进行了及时、公开的报道,展现了我军高级将领务实亲民、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人格魅力,传递着我军日益开放、透明、自信的姿态,以积极主动的舆论宣传影响国际、国内舆论走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坚持舆论引导的鲜明性
  目前在国际舞台上,我国仍面临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困境,此次陈炳德总参谋长访美给中国媒体提供了一次机会。陈炳德总参谋长访美期间参加的每一项活动,国内各大媒体纷纷主动出击,邀请专家进行解读,并根据事件的新闻价值,确定传播媒体平台和传播方式,先声夺人,把握导向,引导国际舆论,占领国际话语权制高点。5月18日,陈炳德总參谋长在美国国防大学发表演讲,并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在五角大楼共同出席记者会。在这两个场合,陈炳德总参谋长一再强调“中国永远不会挑战美国”,并称“中国海军至少落后美国海军20年”,引起美国媒体的极大关注。美国《赫芬顿邮报》18日刊文称,美国“鹰派”需要重新审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的“隐形战机”实际上“并不隐形”,传言中即将下水的航母也是上世纪的旧货,美国的军费开支是中国的5—9倍。对此国内媒体进行了有效的议程设置,《环球时报》刊登《陈炳德不会挑战美国讲话引关注,感叹中国军事设备落后》、人民网发文《陈炳德坦言中美军力差距20年,解放军仍可打胜仗》,一方面顺势承认中美双方军力的差距,借以反驳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表明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依然可以打胜仗,使国内民众相信中国人民解放军仍是一支打得赢、不变质的人民军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与自信力。陈炳德上将在西方人眼里向来以“鹰将”著称,在记者会上陈炳德上将谈笑风生,尽管是在美国的地盘上,尽管是全世界关注的场合,仍然就中国以及中国军方关心的问题,直言表达,词语犀利,话锋刚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就连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威拉德上将事隔半个多月后在接受凤凰卫视《震海听风录》主持人专访时,称中方将领“非常具有献身精神,充满了智慧而且在各自的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对此国内媒体加大了对陈炳德总参谋长在两个场合发表演讲的报道力度,尤其是精彩言论给予突出显示:“为什么中国搞一个新型武器却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和挑战呢?难道只允许你们干,却不允许中国干?”、“美国以《与台湾关系法》这种国内法来保证台湾安全,是干涉中国内政”,“太霸道”了……正是国内媒体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和舆论风向的引导权,使得在“韬光养晦”之下并非“无所作为”。
  把握舆论宣传的渐进性
  3月31日在国防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大校借《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发布的机会,透露经过两国防务部门商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将于5月份访问美国。表示近期双方还将举行国防部工作会晤,并将有计划地推进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时央视对新闻发布会进行了现场直播,向世界全程公开报道了这一消息,很快就出现在世界各国媒体上。中国新闻网、人民网、新浪网都以快讯的形式第一时间报道《国防部: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将于5月份访美》,阐述中方愿意与美方共同努力,本着尊重、互信、对等、互惠的原则,加强对话交流,培育和增进战略互信。在恰当的时机发出自己的声音,首先取得话语权,为陈炳德上将赴美访问打下良好的舆论基础。临近陈炳德总参谋长赴美访问,5月11日新华社专门采访了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比较系统全面地透露了陈炳德总参谋长访美相关事宜,并再次阐述了中方在多个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打消了世界舆论界的疑虑,一致认为中方带着诚意而去,中美双方的积极互动将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给这次访问活动营造有利于我方的舆论氛围。5月15日至5月22日随着陈炳德总参谋长访美活动逐一展开,《期待中美两军“和谐演奏”》、《国防部透露陈炳德访美行程,将参访多个军事设施》、《陈炳德: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太霸气》、《陈炳德在美国防大学演讲,引经据典妙喻两军关系》等实时跟踪报道,慢中有快,实现舆论宣传的渐进性,设置媒体议程持续发力。
  注意舆论引导的辩证性
  据香港的两位新闻学专家黄煜、郭中宝做的一个统计,《中国日报》的报道中平衡报道只有24.3%。此次有关陈炳德总参谋长访美的新闻报道,国内采用自己派出的记者发回的报道,也有引用国外媒体及外籍人士的相关报道,尽可能地展现各方对这一事件的真实反映。《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海军少将杨毅的文章《中美两军良性互动“钥匙”在哪》,深刻地指出促进两军关系不仅需要高层互访,更需要开展切实合作,防止中美两军关系动荡的钥匙握在美国政府手中。给渐热的中美军方关系注射了一针“清醒剂”。《东方早报》的《陈炳德访美的形式和象征意义更重要》一文,以一位外籍人士的视角谈对陈炳德访美活动的看法,施道安认为此次出访在推动双方关于网络安全和导弹防御方面不会有什么实质进展。通过采取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行为方式,正、反两方面都有报道,尊重传媒规律,讲究传播技巧,注意舆论引导的辩证性。关于此次代表团成员的解读就是很好的案例。新华网援引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的看法:美方曾多次邀请二炮的主官访美,态度可谓“孜孜以求”。这一次,二炮部队政委张海阳上将随团访美,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美方的胃口。而杨晖部长的出访,则可以让双方面对面、点对点地交流,排除一些不必要的战略误判和误读。而中国之声《国防时空》采访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认为出访班子是一种例行选择。无论是谁去,都要完成一种选择,至于是不是代表一种重要的意义,不必做过多解读。因为中美关系通过一次访问就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是不切实际的。通过两位专家的不同解读,客观冷静地报道了两者的对比评析,进而引导民众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追求舆论宣传的科学性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尤其是军队形象更需要自我包装。此次国内媒体有关陈炳德总参谋长访美的报道,出现了“硬内核,软包装”的崭新局面。大多数媒体在树立我军及军方高级将领的媒介形象时,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在包装形式上突出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报道。特别是《世界新闻报》在访美结束后的第三天5月25日刊登《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访问美国留下趣事》一文,以一则“趣闻”的形式更加生动贴近地让老百姓知道陈总参谋长访美的内容,讲述了此行鲜为人知的故事:陈总长是坐民航班机抵达美国而非类似美国总统出访时坐的“空军一号”的专机,在飞机上香港记者问他此行是否有压力时,他开玩笑地说,“压力,就是动力,你看我肚子有没有小了或是瘦了”,“在爽朗的笑声中,透着满满的自信,虽然此次访美身负重任,但已70岁的他显得轻松自如”,结束十多小时的长途飞行后,抵达华盛顿的陈炳德总参谋长和其他客人一起搭乘机场派出的车,看着有点残旧的车厢,陈炳德上将有感而发地说:“十几年没来了,美国没变,设施都旧了!”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军方高级将领朴实无华、平易近人、颇具幽默之感。此次随陈炳德访美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这也是中美建交后解放军军乐团首次访美。新华社对此也进行了相关报道,发表了《中美两国军乐团首次在联合国总部联袂演出》,“中美双方军乐团分别演奏了中美两国国歌和民歌,并联合演奏了中国乐曲《朝天阙》和美国乐曲《牛仔》等名曲。演出压轴曲目《歌唱祖国》以其激昂的曲风和恢弘的气势博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无疑给这次访美报道增添了“乐趣”,也给世界舆论界以启迪:如果中美两军乐队能共同演奏音乐,那么两军的将军们能否同样可以发出更和谐的音符呢?多角度、多样化地对陈炳德参谋长访美进行报道,选择更具人情味、趣味性、文化性的题材进行辅助报道,将是今后国内媒体报道国家领导人出访及塑造国家形象时努力开掘并发展的方向。
  可以说这次陈炳德总参谋长访美活动是相当成功的,用“大兵至诚”四字来形容他最恰当不过。与此同时,有关陈炳德总参谋长访美过程中国内媒体舆论宣传也是可圈可点,“大象无形”本是《道德经》对“道”的阐释,是说最美的形象是看不见行迹的,至美的形象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期待着国内媒体在争夺国际话语权有更好的表现,以了无痕迹的手段把我国我军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①雷跃捷:《新闻理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②陶云,《试论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艺术》[J].《新闻世界》,2011(3)
  ③杨毅,《中美两军良性互动“钥匙”在哪》[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5-17
  ④《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访问美国留下趣事》[OL].国际在线,http://gb.cri.cn/27824/2011/05/25/5311s3
  257989.htm
  ⑤罗援,《解放军八将军访美》[J].《环球》,2011(11)
  ⑥冯春梅、苏银成,《专访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我军展示自信的新形象》[N].《人民日报》,2010-1-8
  ⑦佟健,《努力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试析〈反分裂国家法〉立法过程中国内媒体舆论宣传特点》[J].《军事记者》,2005(7)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12队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路夫耶尔花园一块台地的中心是花坛,而这花坛是由修剪成型的薰衣草组成的,种植这些普罗旺斯薰衣草是为了提炼精油,不过也为花园增添了文艺复兴花园的风姿。  造园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造园师需要有敏锐的美感意识,对于空间的掌控力和熟练的实践推行能力,此外造园师还需要预测花园的第四个维度:时间,并感受时间的流逝给花园造成的影响。即使拥有了所有这些条件,一个杰出的造园师还需要有自己特殊的技巧和特长,这种特长也许是
导语:谁能想到“挂在彩虹一端的瓦罐”这个朴实有趣的名字背后,是无限明媚的风光呢?  第一次听说坎昆这个名字,是在某电视台播放的一部叫做《真假夫人》的墨西哥电视剧里,剧中的富家太太每天挂在嘴边的就是如何如何去坎昆度假。于是这个名字长留心间,直到有机会到达这个地方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富人们会对这里如此牵挂。  坎昆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东北角上,面向加勒比海。走下飞机就能感觉到一股热带特有的湿热空气
(导语)“柔性外交”的手段和目的更加隐蔽,也更加易于为驻在国民众接受,同时还能给驻在国政府制造很多“麻烦”,甚至影响核心议题,化解柔性外交,需要相应的智慧。  前不久,环保部指责外国驻华使领馆对我国PM2.5监测并且发布数据,又引发一场外交口水仗。说实话,这是一些政府部门、官员缺乏外交智慧的表现。  美国驻华使馆公布PM2.5,严格来说,确实与《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等国际法相冲突。可是,这些国际法
根据中石油集团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达成的框架协议,俄罗斯每年将从西伯利亚西部向中国出口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将成为今年俄中两国之间达成的第二大天然气供应合同。根据协议条款,中石油集团也将购买Vankorneft 10%的股权。Vankorneft是俄罗斯国有石油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在此前的5月,俄中已达成了一项4000亿美元的协议,每年由西伯利亚东部向中国东北地区出口380亿
【摘 要】按照电视节目的播出形态来说,可以分成直播和录播两种形式。在当今大力倡导直播节目的情形下,录播节目仍有巨大魅力,应该说两者各有千秋,适用于不同的节目。对于录播节目,录制现场和播出节目之间有很多大的区别。本文就以时下热门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栏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电视真人秀节目录制现场与播出节目差异。  【关键词】真人秀节目 录制现场 播出节目    电视直播是指使用电视设备在
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进行不断创新和超越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相信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切实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一改以往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而变得情知交融,充满无限生机和魅力。    语文教学应充满艺术的魅力  渑池县坡头乡中心学校/徐文珍    教学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学如
美剧常拿地域说事。比如,说密尔沃基是个怪地方;笑犹他州荒无人烟,还有异端邪说似的摩门教;科罗拉多冻得死人;内布拉斯卡这样的中部州,满地长土豆似的,都是傻白人;德克萨斯要么是墨西哥后裔每天吃玉米饼,要么就是些顽固的白人基督徒。  对自己人都不客气,更遑论欧洲了。美国人常讽刺,欧洲人踢足球时假摔不断,跟美式橄榄球比起来娘里娘气,总之就是缺阳刚之气。当然,对美国人来说,欧洲还是艳遇天堂。洛杉矶的媒体会直
杜布罗夫尼克的老犹太会堂。  2015年春,我要去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参加学术会议。从都柏林直飞克罗地亚的航班只到杜布罗夫尼克,我便顺水推舟,决定在会议前一访这亚得里亚海沿岸最美的城市。是年春夏,在中世纪曾作为市政厅的建筑内正在举办达利画展,展出的是他为《堂吉诃德》和《神曲》作的一系列插画。我在此流连许久,看累了就走到敞开的窗户旁休息。窗外是方形的市政厅广场,橙子树、古老的深井和远处大海在晴日下氤
编者按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所做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讲英语国家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点应引起英语教师的注意。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  ■中牟县县直初级中学 白艳荣    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师的共识。因此,认真研究
5月20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三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在全国的12个分院、116个国家科研機构同步拉开帷幕,各类国家级、院所级重点实验室、天文观测台站、野外实验台站、大型科学装置和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预计接待公众达50万人。  作为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科学日活动已成为中科院的重要科普品牌活动。据介绍,今年中科院公众科学日主题为“探索塑造未来”,旨在向社会全面展示该院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