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习中的语言文化及语言文字是生活中人们交流的载体,语文阅读教学则是理清人们交流思维的方法,让小学生将学习的语言以清晰的方式表达。在阅读学习时学生会看到作者的语言应用方法,通过自身的思维进行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对阅读教学有一定认识,发挥课文的教育价值。
首先,递进式学习。语文学习作为一个知识积累过程,学生自简单的识字学习入手,逐渐过渡到学习语句、文章。语文知识内容较为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在知识积累过程中,会对世界有一定认识,这种认识来自书本,也来自生活。因此,在递进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思维成长,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语言能力。其次,创造性学习。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学习多数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完成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篇幅短,满足小学生阅读学习需求,并能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升想象力。最后,体验式学习。小学生每次阅读都如同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融入作者构建的情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丰富情感,对文章有主观上的判断。这些过程都是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具有体验式特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课文作为指导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超脱了固有思维模式限制,是一种在想象基础上探索的思想活动。这种思维需要在思考时加入创新元素,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具有个性、打破传统思维束缚、丰富学生想象空间。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下,能够结合文章背景对文章价值进行研究,会对课本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水平。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基础是学生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方向,通过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拓展,对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创造性思维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做到了更新观念及推陈出新,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下,应当勇敢实践,能够得到更多的创新机会。
(一)营造开放性课文阅读环境
小学生对教师存在敬畏感,在幼儿园阶段便已经学会了遵守课堂秩序,不可随意发言影响课堂。这些教育过程对培养学生学习纪律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容易对学生思维发展造成限制。小学阶段学生好动,严肃的课堂环境容易让学生反感。语文阅读教学如果缺乏开放性,学生课堂学习容易丧失主动性,被动吸收教师传输的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课本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需构建民主、开放、包容的阅读环境,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比如: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一课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工具播放钱塘江涨潮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涨潮时澎湃的气势。再指导他们对文章进行细读,比较文章描写的景象与自身观看到的景象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课本阅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想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思考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
(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教师的引导完成学习。但传统阅读学习时,教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虽然为学生预留思考空间,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没有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呈现机械化。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需要评价学生文字掌握情况,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教师应当在阅读学习中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意识,陶冶学生情操,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比如:学习小学四年级《精卫填海》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本,了解文章基本内容。随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分别朗读及口述一段情景,通过对精卫精神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世间万物不服输的力量。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创新。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课下交流,也可以观看相关的影视剧,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将阅读学习的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对学生思维进行积极引导
小学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较为重要。学生具有了浓郁的阅读兴趣,才能更好地通过思考理解文章。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作出对应的活动。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这一特点,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设置提问环节,通过合理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兴趣及热情。在问题设置上也应当注重多元化,答案并非千篇一律,无须局限于某个“标准答案”。正如“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是一个开放性学习过程,面对学生不符合常理的观点,教师不能急于否定,而是应当积极引导,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表达的问题表示鼓励。针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通过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比如,學习四年级《延安,我把你追寻》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延安精神吗?”通过这种问题引导学生对延安精神进行思考,教师继续讲解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崇高理想的献身精神。现在我国生活好了,也不要忘记延安精神,忘记我们自身的责任。”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实现德育目标。
(四)联系生活拓展阅读广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灵感。文章内容会体现作家的主观思维,课本中的部分作品内容是虚构的,学生在学习时无法联想到对应的内容,因此,教师不可忽视其实际内容,要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客观世界。小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初级探索者,对周围的事物具有浓郁的好奇心,但生活经验明显不足,对现实生活存在理解上的缺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产生思维固化现象,导致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出现阅读效果不理想等情况。因此,教师应当将阅读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形成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丰富自身对文章及生活的认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南漕小学语文教师。
一、小学语文学习特点
首先,递进式学习。语文学习作为一个知识积累过程,学生自简单的识字学习入手,逐渐过渡到学习语句、文章。语文知识内容较为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在知识积累过程中,会对世界有一定认识,这种认识来自书本,也来自生活。因此,在递进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思维成长,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语言能力。其次,创造性学习。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学习多数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完成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篇幅短,满足小学生阅读学习需求,并能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升想象力。最后,体验式学习。小学生每次阅读都如同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融入作者构建的情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丰富情感,对文章有主观上的判断。这些过程都是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具有体验式特点。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课文作为指导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超脱了固有思维模式限制,是一种在想象基础上探索的思想活动。这种思维需要在思考时加入创新元素,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具有个性、打破传统思维束缚、丰富学生想象空间。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下,能够结合文章背景对文章价值进行研究,会对课本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水平。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基础是学生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方向,通过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拓展,对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创造性思维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做到了更新观念及推陈出新,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下,应当勇敢实践,能够得到更多的创新机会。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一)营造开放性课文阅读环境
小学生对教师存在敬畏感,在幼儿园阶段便已经学会了遵守课堂秩序,不可随意发言影响课堂。这些教育过程对培养学生学习纪律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容易对学生思维发展造成限制。小学阶段学生好动,严肃的课堂环境容易让学生反感。语文阅读教学如果缺乏开放性,学生课堂学习容易丧失主动性,被动吸收教师传输的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课本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需构建民主、开放、包容的阅读环境,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比如: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一课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工具播放钱塘江涨潮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涨潮时澎湃的气势。再指导他们对文章进行细读,比较文章描写的景象与自身观看到的景象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课本阅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想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思考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
(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教师的引导完成学习。但传统阅读学习时,教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虽然为学生预留思考空间,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没有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呈现机械化。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需要评价学生文字掌握情况,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教师应当在阅读学习中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意识,陶冶学生情操,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比如:学习小学四年级《精卫填海》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本,了解文章基本内容。随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分别朗读及口述一段情景,通过对精卫精神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世间万物不服输的力量。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创新。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课下交流,也可以观看相关的影视剧,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将阅读学习的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对学生思维进行积极引导
小学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较为重要。学生具有了浓郁的阅读兴趣,才能更好地通过思考理解文章。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作出对应的活动。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这一特点,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设置提问环节,通过合理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兴趣及热情。在问题设置上也应当注重多元化,答案并非千篇一律,无须局限于某个“标准答案”。正如“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是一个开放性学习过程,面对学生不符合常理的观点,教师不能急于否定,而是应当积极引导,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表达的问题表示鼓励。针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通过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比如,學习四年级《延安,我把你追寻》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延安精神吗?”通过这种问题引导学生对延安精神进行思考,教师继续讲解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崇高理想的献身精神。现在我国生活好了,也不要忘记延安精神,忘记我们自身的责任。”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实现德育目标。
(四)联系生活拓展阅读广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灵感。文章内容会体现作家的主观思维,课本中的部分作品内容是虚构的,学生在学习时无法联想到对应的内容,因此,教师不可忽视其实际内容,要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客观世界。小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初级探索者,对周围的事物具有浓郁的好奇心,但生活经验明显不足,对现实生活存在理解上的缺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产生思维固化现象,导致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出现阅读效果不理想等情况。因此,教师应当将阅读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形成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丰富自身对文章及生活的认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南漕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