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因此教师要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把握情境创设的本质,要使所创设的情境能真正服务学生的学习,不要因形式需要而创设,要因实际需要而创设,要讲求课堂的实效。
一、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并在恰当的时候呈现。我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TP1.TIF;%45%40,Y〗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理解并牢固掌握体积的概念。我就这样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方面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很好地把握了本课的难点,让学生找到突破难点的“金钥匙”。
而我校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垂直与平行”时创设的情境是:请同学们将两支铅笔依次抛起来,使它们掉在桌面上,看看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图形?让每个学生在桌子上试一试,再将典型的图形展示出来。动手操作一开始,教室内顿时沸腾了,响声此起彼伏。有的都掉地上了,捡铅笔的,抛铅笔的,真是好一片“热闹”啊!可到了展示的时间,教师预想的“垂直与平行”却没有出来。学生在教师急切的期待中绞尽脑汁的去猜,就是弄不明白老师想要什么……。这样的情境不利于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理论上,两支铅笔掉在地上会出现“垂直与平行”的情况。但一般在有限的40分钟内,“平行与垂直”出现的机率非常小,显然这样的情境就是无效。因此,教师不要忘记创设情境的目的,不要把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二、把握情境创设的关键
教学情境的针对性、趣味性、挑战性是情境是否有效的关键。
(一)情境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必须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的情境能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比如在教学《2、3、5倍数的特征》,这样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在0-9这10个数中,任意挑选数字组成不同的两位数,然后请大家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你写的两位数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然后填写上面的学习报告单。
这样的教学片断所创设的情境自然流畅,所提供的材料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分析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开展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二)情境要有趣味性。
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我在来宾市祥和小学听过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一开始老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一只小猴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上下颠簸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然后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上课老师是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三)情境要有挑战性。
小学生不仅对“好玩”感兴趣,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如在教学内容为“平行四边形认识”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只要对边相等就行。
生: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
生: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它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并能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三、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
有效的情境创设要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低年级儿童而言,颜色、声音、动画等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运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并在恰当的时候呈现。我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TP1.TIF;%45%40,Y〗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理解并牢固掌握体积的概念。我就这样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方面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很好地把握了本课的难点,让学生找到突破难点的“金钥匙”。
而我校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垂直与平行”时创设的情境是:请同学们将两支铅笔依次抛起来,使它们掉在桌面上,看看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图形?让每个学生在桌子上试一试,再将典型的图形展示出来。动手操作一开始,教室内顿时沸腾了,响声此起彼伏。有的都掉地上了,捡铅笔的,抛铅笔的,真是好一片“热闹”啊!可到了展示的时间,教师预想的“垂直与平行”却没有出来。学生在教师急切的期待中绞尽脑汁的去猜,就是弄不明白老师想要什么……。这样的情境不利于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理论上,两支铅笔掉在地上会出现“垂直与平行”的情况。但一般在有限的40分钟内,“平行与垂直”出现的机率非常小,显然这样的情境就是无效。因此,教师不要忘记创设情境的目的,不要把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二、把握情境创设的关键
教学情境的针对性、趣味性、挑战性是情境是否有效的关键。
(一)情境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必须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的情境能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比如在教学《2、3、5倍数的特征》,这样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在0-9这10个数中,任意挑选数字组成不同的两位数,然后请大家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你写的两位数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然后填写上面的学习报告单。
这样的教学片断所创设的情境自然流畅,所提供的材料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分析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开展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二)情境要有趣味性。
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我在来宾市祥和小学听过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一开始老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一只小猴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上下颠簸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然后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上课老师是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三)情境要有挑战性。
小学生不仅对“好玩”感兴趣,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如在教学内容为“平行四边形认识”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只要对边相等就行。
生: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
生: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它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并能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三、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
有效的情境创设要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低年级儿童而言,颜色、声音、动画等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运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