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句式特点 活用类型 备考方略
一、关于句式
(一)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是用“者、也”来表示,有时也用“乃、为、则、皆、是”等表示,表否定判断用“非”、“未”、“无”、“莫”等。翻译时要将表判断的词去掉,用“是”连接主语和谓语(表否定判断的加上“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可译为“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的宝贝”。
(二)被动句。被动句有四种类型:一用介词“见”、“于”、“见……于……”表示;二用“为”、“为……所……”表示;三用“被”表示被动;四是没有任何标志,只从意义上来判断。翻译时,直接将它们译为“被”或加上“被”即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译为“我确实担心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三)宾语前置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置于动词之前。二是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时,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三是用“之”或“是”作提宾标志。翻译时前置的宾语要放到动词或介词的后面。如《烛之武退秦师》 “夫晋,何厌之有”,“之”将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何厌”移后,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
顺便说一下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文言文常用“之”、“者”、“之……者”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翻译时后置的定语要放到中心语的前面。用介词“于”和“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四)省略句。主要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几种情况。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如《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了介词“以”后的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译为“假如放弃攻打郑国,让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二、关于活用
高考常考查以下几种类型的活用:
(一)使动用法,主要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数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添上“使(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中“归”为使动,译为“使……回家”。
(二)意动用法,主要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加上“以……为”翻译。如《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耻”活用为意动,译为“以……为耻”,即“认为……羞耻”。
(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对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的名词“刃”活用为一般动词,对译为“杀”。
(四)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动作行为的状态,加“像……那样”翻译。②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加“像对待……一样”翻译。如《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的“兄”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一般加“用”翻译。④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加“在”或“到”翻译;⑤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加“向”翻译。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①表示每一,加“每”翻译。②表示渐进,译成“一天天(月月、年年)”。
[试题演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解,轵人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服徭役)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嘗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1)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3)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_______________
译文:
答案:(1)于是放走那凶手,把罪责归于他姐姐的儿子,就收尸埋葬了他。(“罪”为名词作动词)(2)在家乡居住(同住一个乡里),竟至不被人尊敬,这是我的德行不美好。(“见”“也”分别为被动句和判断句的标志。)(3)大家因此十分尊敬他,争着被他使用。(“重”为形容词作动词,“为”表被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争为用”既是被动句,又是省略句。)
一、关于句式
(一)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是用“者、也”来表示,有时也用“乃、为、则、皆、是”等表示,表否定判断用“非”、“未”、“无”、“莫”等。翻译时要将表判断的词去掉,用“是”连接主语和谓语(表否定判断的加上“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可译为“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的宝贝”。
(二)被动句。被动句有四种类型:一用介词“见”、“于”、“见……于……”表示;二用“为”、“为……所……”表示;三用“被”表示被动;四是没有任何标志,只从意义上来判断。翻译时,直接将它们译为“被”或加上“被”即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译为“我确实担心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三)宾语前置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置于动词之前。二是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时,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三是用“之”或“是”作提宾标志。翻译时前置的宾语要放到动词或介词的后面。如《烛之武退秦师》 “夫晋,何厌之有”,“之”将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何厌”移后,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
顺便说一下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文言文常用“之”、“者”、“之……者”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翻译时后置的定语要放到中心语的前面。用介词“于”和“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四)省略句。主要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几种情况。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如《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了介词“以”后的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译为“假如放弃攻打郑国,让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二、关于活用
高考常考查以下几种类型的活用:
(一)使动用法,主要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数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添上“使(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中“归”为使动,译为“使……回家”。
(二)意动用法,主要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加上“以……为”翻译。如《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耻”活用为意动,译为“以……为耻”,即“认为……羞耻”。
(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对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的名词“刃”活用为一般动词,对译为“杀”。
(四)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动作行为的状态,加“像……那样”翻译。②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加“像对待……一样”翻译。如《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的“兄”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一般加“用”翻译。④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加“在”或“到”翻译;⑤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加“向”翻译。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①表示每一,加“每”翻译。②表示渐进,译成“一天天(月月、年年)”。
[试题演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解,轵人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服徭役)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嘗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1)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3)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_______________
译文:
答案:(1)于是放走那凶手,把罪责归于他姐姐的儿子,就收尸埋葬了他。(“罪”为名词作动词)(2)在家乡居住(同住一个乡里),竟至不被人尊敬,这是我的德行不美好。(“见”“也”分别为被动句和判断句的标志。)(3)大家因此十分尊敬他,争着被他使用。(“重”为形容词作动词,“为”表被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争为用”既是被动句,又是省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