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话也适用于人的养生活动。春天是万物复苏、推陈出新的季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欣欣向荣;适宜的起居作息、饮食调养对一年中精气神是否充足,机体是否患病至关重要。换言之,春季是养生的关键季节。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是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在每年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冰冻开始融解,天下万物包括人体在内,经过冬三月的蛰藏之后,阳气开始上升,万物开始萌发,使人感到一种万象更新的气息。故养生应助长这种“萌生”气,此时人体内的“肝气”随自然界的春气而升发。因肝气喜条达,故不宜抑郁而宜疏泄。雨水过后是惊蛰,此后可闻春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出土,这又是“生”的气息催发的结果。春分时昼夜等长,古人称此为“阴阳各半”。到清明,雨量逐渐增多,湿度也增加,草木萌芽,春耕大规模地开始了。此时人体内的肝气正旺,凡冬天保养不当者,春天易得温病。那么,春季养生具体要注意什么呢?
《内经》中设有专篇论述这一问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春季养生是这样描述的:“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根据《内经》的养生思想,春季养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睡眠要减少
经过了冬天,白昼开始延长,夜晚缩短,人的活动也要顺应自然界昼夜的变动规律,适度减少睡眠,增加活动时间。春季人体阳气生发,而阳气的生发和闭藏与睡眠密切相关,人在清醒时,阳气行于表、行于外;而当人在睡眠状态下,阳气行于内、行于脏。因此,要想使人体的阳气像自然界的阳气一样能够生发,就要减少睡眠时间。睡眠过多,易使人体的阳气郁滞,不利于“春夏养阳”。虽然春季养生要“晚睡早起”,早起也不要早于鸡鸣时段,即不要在5点之前起床;晚睡不要晚于半夜子时,即不要在11点之后睡,否则,也会对身体健康不利。
2 运动要增加
“广步于庭”即在庭院中大步地走,强调了春季要多运动。春天空气清新,暖风拂面,柳丝吐绿,春花娇媚,万物勃发。这种环境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纳其真气,以化精血,充养脏腑。中医认为,在寒冷的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器官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后,应加强身体锻炼,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广场、树林、河边、山坡等地,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户外锻炼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以及长跑、放风筝、荡秋千、打球等,形式不拘,各取所好。但要注意的是运动适量,以运动后感到精神旺盛,身体轻快舒适为度。特别是年老行动不便之人,可乘春光明媚之时,在园林亭阁宽敞之处,凭栏远眺,以畅生机。实践证明,春季进行运动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一年中很少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传染病。一旦学习和工作起来,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不容易疲劳。
3 情志要舒畅
春季人们要适应春生之气,调适心情,保持恬静、愉悦、舒畅的精神,避免恼怒、刑罚之念,使肝气调畅。春季养生要顺应天时,振奋精神,焕发朝气,立志计事,身有所务。要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不可默坐,免生郁气,而碍于舒发。春季精神养生应合于春天大自然万物生发的特点,“以使志生”。通过调节情志,使体内的阳气得以舒发,保持与外环境的协调与和谐。
春季阳气生发,人体的阳气极易波动,而激烈的情志波动常会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为此,保持情志舒畅也是春季防病养生的要点,务使心胸开阔,保持精神乐观,使气血调畅,阳气生发,肝气顺达。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春季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只有保持肝脏生理机能旺盛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反之,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会在以后出现一系列病症。因此,春天的养生要注意对肝脏的保养,不要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素有肝病及高血压的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按医嘱服用养肝、降压的药物。祖国医学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果人们在春季把肝气调养好,不仅本季节不患病或少患病,而且对夏季防病养生也极为有利。
4 饮食要合理
春季饮食调养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因为辛味主发散,酸味主收敛,故辛味符合春季之气的生发特性,而酸味不利于肝的疏泄。《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谓:“……黄黍鸡肉桃葱皆辛”,除此之外,生姜、薄荷、大蒜、竹笋、豆芽、韭菜、荠菜等亦为辛散之物,为春季宜食之品。唐代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人们除了要少吃酸味的食品外,还要多吃甘甜的食物,甘味气性柔和,可使肝气柔和地生发,同时,甘味还能补益脾胃之气。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健,气血充,人可延年益寿。春季肝气当令,肝气太旺可伤及脾气,影响脾的运化转输。为了预防肝木克脾土,要食用甘甜的食物,如燕麦、大枣、冬葵、南瓜、胡萝卜、菜花、白菜等。
由于春季脾胃容易受损,因此应注意少食难以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如酒不宜过量,粘冷肥腻之物均应严格控制,以免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如果调养不当,过与不及都将伤及肝气。肝气伤则夏天当令的心火将失其所生,到了夏天心火会不足,心火不足,寒水将乘机侵犯而易致寒变,即该热时不热,该长者不长,中医学称此现象为“逆春气,养长者少”。
5 衣着要保暖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机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急于脱掉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其要审慎,不可骤减。否则极易使风邪入内,引起感冒、支气管炎、肺部疾病。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所以要春捂。应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切莫受凉,特别要注意背部保暖。《老老恒言》亦赞同这一观点,原文曰:“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棉衣不可顿加减,少暖又须暂脱。”春捂得法,随气温变化而加减衣服,使身体适应春季气候变化的规律,从而可使发病的机会减少。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是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在每年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冰冻开始融解,天下万物包括人体在内,经过冬三月的蛰藏之后,阳气开始上升,万物开始萌发,使人感到一种万象更新的气息。故养生应助长这种“萌生”气,此时人体内的“肝气”随自然界的春气而升发。因肝气喜条达,故不宜抑郁而宜疏泄。雨水过后是惊蛰,此后可闻春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出土,这又是“生”的气息催发的结果。春分时昼夜等长,古人称此为“阴阳各半”。到清明,雨量逐渐增多,湿度也增加,草木萌芽,春耕大规模地开始了。此时人体内的肝气正旺,凡冬天保养不当者,春天易得温病。那么,春季养生具体要注意什么呢?
《内经》中设有专篇论述这一问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春季养生是这样描述的:“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根据《内经》的养生思想,春季养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睡眠要减少
经过了冬天,白昼开始延长,夜晚缩短,人的活动也要顺应自然界昼夜的变动规律,适度减少睡眠,增加活动时间。春季人体阳气生发,而阳气的生发和闭藏与睡眠密切相关,人在清醒时,阳气行于表、行于外;而当人在睡眠状态下,阳气行于内、行于脏。因此,要想使人体的阳气像自然界的阳气一样能够生发,就要减少睡眠时间。睡眠过多,易使人体的阳气郁滞,不利于“春夏养阳”。虽然春季养生要“晚睡早起”,早起也不要早于鸡鸣时段,即不要在5点之前起床;晚睡不要晚于半夜子时,即不要在11点之后睡,否则,也会对身体健康不利。
2 运动要增加
“广步于庭”即在庭院中大步地走,强调了春季要多运动。春天空气清新,暖风拂面,柳丝吐绿,春花娇媚,万物勃发。这种环境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纳其真气,以化精血,充养脏腑。中医认为,在寒冷的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器官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后,应加强身体锻炼,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广场、树林、河边、山坡等地,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户外锻炼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以及长跑、放风筝、荡秋千、打球等,形式不拘,各取所好。但要注意的是运动适量,以运动后感到精神旺盛,身体轻快舒适为度。特别是年老行动不便之人,可乘春光明媚之时,在园林亭阁宽敞之处,凭栏远眺,以畅生机。实践证明,春季进行运动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一年中很少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传染病。一旦学习和工作起来,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不容易疲劳。
3 情志要舒畅
春季人们要适应春生之气,调适心情,保持恬静、愉悦、舒畅的精神,避免恼怒、刑罚之念,使肝气调畅。春季养生要顺应天时,振奋精神,焕发朝气,立志计事,身有所务。要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不可默坐,免生郁气,而碍于舒发。春季精神养生应合于春天大自然万物生发的特点,“以使志生”。通过调节情志,使体内的阳气得以舒发,保持与外环境的协调与和谐。
春季阳气生发,人体的阳气极易波动,而激烈的情志波动常会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为此,保持情志舒畅也是春季防病养生的要点,务使心胸开阔,保持精神乐观,使气血调畅,阳气生发,肝气顺达。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春季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只有保持肝脏生理机能旺盛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反之,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会在以后出现一系列病症。因此,春天的养生要注意对肝脏的保养,不要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素有肝病及高血压的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按医嘱服用养肝、降压的药物。祖国医学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果人们在春季把肝气调养好,不仅本季节不患病或少患病,而且对夏季防病养生也极为有利。
4 饮食要合理
春季饮食调养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因为辛味主发散,酸味主收敛,故辛味符合春季之气的生发特性,而酸味不利于肝的疏泄。《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谓:“……黄黍鸡肉桃葱皆辛”,除此之外,生姜、薄荷、大蒜、竹笋、豆芽、韭菜、荠菜等亦为辛散之物,为春季宜食之品。唐代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人们除了要少吃酸味的食品外,还要多吃甘甜的食物,甘味气性柔和,可使肝气柔和地生发,同时,甘味还能补益脾胃之气。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健,气血充,人可延年益寿。春季肝气当令,肝气太旺可伤及脾气,影响脾的运化转输。为了预防肝木克脾土,要食用甘甜的食物,如燕麦、大枣、冬葵、南瓜、胡萝卜、菜花、白菜等。
由于春季脾胃容易受损,因此应注意少食难以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如酒不宜过量,粘冷肥腻之物均应严格控制,以免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如果调养不当,过与不及都将伤及肝气。肝气伤则夏天当令的心火将失其所生,到了夏天心火会不足,心火不足,寒水将乘机侵犯而易致寒变,即该热时不热,该长者不长,中医学称此现象为“逆春气,养长者少”。
5 衣着要保暖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机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急于脱掉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其要审慎,不可骤减。否则极易使风邪入内,引起感冒、支气管炎、肺部疾病。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所以要春捂。应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切莫受凉,特别要注意背部保暖。《老老恒言》亦赞同这一观点,原文曰:“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棉衣不可顿加减,少暖又须暂脱。”春捂得法,随气温变化而加减衣服,使身体适应春季气候变化的规律,从而可使发病的机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