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我记事起,人们提到中庸,总不免先“呸”一声,但并没有人解释为什么要“呸”,似乎它本就不值得解释。现在呢,正所谓“天道好还”,传统文化又再度回到国人的视野,奇怪的是,也还是不大有人谈论中庸,又似乎它原本就不值得我们谈论。这真像宿命:2500年前,孔老夫子就感叹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依他老人家的意思,中庸是何其伟大,可惜在当时能理解并坚持的人非常少;建国至今,中庸更像马戏团里玩溜竿的猴,一溜到底——多少国人直接将之等同于“好人主义”甚至“和稀泥”。这就与中庸的意思背道而驰了。
就像美人从阡陌上走过,发现地上有一枚翠钿,从而知道昨天有另一美人经过一样,我们今天品味中庸,一样能露出会意的微笑。
我理解的中庸,大致有三个意思:不偏不倚,坚持原则,和为贵。这三个意思就像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缺一而不能成其为三角形。如你所知,国人只浅尝“不偏不倚”,其余就不愿意深味了。其实纵然是这“不偏不倚”,我们的理解恐怕亦有偏差。我们以为它不过是方法论的东西,如:执其两端而取其中、过犹不及之类,其实它所主张的还是公正适当。纪伯伦有言:能把手放在是非之间的人,就是摸到了上帝的圣袍的人。我想这也是中庸的追求。我们追忆或环顾一下人间悲剧,你不得不承认,太多悲剧来自于“偏倚”:爱情是个好东西,贞女牌坊就走极端了;宗教是个好东西,宗教裁判所就走极端了;核能源是个好东西,核武器就走极端了;市场经济是个好东西,“地沟油”就走极端了;网络书写是个好东西,语言暴力就走极端了……
假如说“不偏不倚”是中庸之首,则“坚持原则”就堪称中庸的脊梁。拿孔子来说,有两种学生,他是坚决不教的,一是好好先生,二是不提问的人。他甚至还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憎人”。这是孔子至刚至烈的一面。我们时常说的“不打不成交”,其实就是中庸之道,这其中的“打”就是坚持原则,“成交”就是和为贵。原来坚持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和为贵。这么看,“和”是中庸之道的灵魂。“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由此来看,中庸是要成人之美的。
我小时看成人吵架,吵得那叫一个“凶”,我想不得了了,这两个成人是一辈子不会再说话的了,没想到过些时日,再看到他们时,却是亲亲热热地坐在一起,温言款语聊得还挺热乎。现在看来,这也就是民间版的中庸之道。
年轻时看《聊斋志异》,眼里只有花妖狐魅,没有文化,殊不知许多花妖狐魅都恪守中庸之道。如《青蛙神》。
再现传统文化中较好者,大约要首推古装戏剧了,正派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莫不有儒家之正氣,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而只要发生戏剧冲突,解决方法亦多渗透着中庸神韵。如《打金枝》。
因为文章篇幅所限,这里无法展开铺排,我想说的是,中庸是一种充满原则、变通和境界的人生哲学,而今天大谈和谐社会却置“中庸”于不顾,实在是怪事一桩。
原钟祥市实验中学教师,现自由教育人。湖南卫视曾谓之“癫师”。多家教育杂志专栏作者。出版畅销书《走在孩子的前面》《下辈子还教书》等。现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责任编辑 曾宪波)
就像美人从阡陌上走过,发现地上有一枚翠钿,从而知道昨天有另一美人经过一样,我们今天品味中庸,一样能露出会意的微笑。
我理解的中庸,大致有三个意思:不偏不倚,坚持原则,和为贵。这三个意思就像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缺一而不能成其为三角形。如你所知,国人只浅尝“不偏不倚”,其余就不愿意深味了。其实纵然是这“不偏不倚”,我们的理解恐怕亦有偏差。我们以为它不过是方法论的东西,如:执其两端而取其中、过犹不及之类,其实它所主张的还是公正适当。纪伯伦有言:能把手放在是非之间的人,就是摸到了上帝的圣袍的人。我想这也是中庸的追求。我们追忆或环顾一下人间悲剧,你不得不承认,太多悲剧来自于“偏倚”:爱情是个好东西,贞女牌坊就走极端了;宗教是个好东西,宗教裁判所就走极端了;核能源是个好东西,核武器就走极端了;市场经济是个好东西,“地沟油”就走极端了;网络书写是个好东西,语言暴力就走极端了……
假如说“不偏不倚”是中庸之首,则“坚持原则”就堪称中庸的脊梁。拿孔子来说,有两种学生,他是坚决不教的,一是好好先生,二是不提问的人。他甚至还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憎人”。这是孔子至刚至烈的一面。我们时常说的“不打不成交”,其实就是中庸之道,这其中的“打”就是坚持原则,“成交”就是和为贵。原来坚持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和为贵。这么看,“和”是中庸之道的灵魂。“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由此来看,中庸是要成人之美的。
我小时看成人吵架,吵得那叫一个“凶”,我想不得了了,这两个成人是一辈子不会再说话的了,没想到过些时日,再看到他们时,却是亲亲热热地坐在一起,温言款语聊得还挺热乎。现在看来,这也就是民间版的中庸之道。
年轻时看《聊斋志异》,眼里只有花妖狐魅,没有文化,殊不知许多花妖狐魅都恪守中庸之道。如《青蛙神》。
再现传统文化中较好者,大约要首推古装戏剧了,正派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莫不有儒家之正氣,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而只要发生戏剧冲突,解决方法亦多渗透着中庸神韵。如《打金枝》。
因为文章篇幅所限,这里无法展开铺排,我想说的是,中庸是一种充满原则、变通和境界的人生哲学,而今天大谈和谐社会却置“中庸”于不顾,实在是怪事一桩。
原钟祥市实验中学教师,现自由教育人。湖南卫视曾谓之“癫师”。多家教育杂志专栏作者。出版畅销书《走在孩子的前面》《下辈子还教书》等。现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责任编辑 曾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