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孟郊,唐代诗人,汉族。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孟郊以短篇五古最多,没有律诗。艺术上不蹈袭陈言,或擅长用白描手法,不用典故词藻,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文章主要分析孟郊创作心态与诗风的演变。
关键词:孟郊;创作心态与诗风;演变
孟郊的诗歌在唐代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风以冷峻、严酷著称,又能够贴切地表达他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创作心态,在诗歌史上创作特点突出。孟郊一生追求仕途,想要为国效力,通过自己的才华取得一官半职,但是世事难料,几次科举都以落榜告终,这造成了孟郊心态心灰意冷的情况,这也是她的创作诗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本文将以孟郊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心态为基础,来谈谈孟郊诗风的演变情况。
一、早年关于“仕途”和“归隐”的矛盾
孟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仕途的追求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由于性格使然,孟郊经常会流露出对“出世”的向往,这时候孟郊的诗风经常在这种矛盾中展现。如他的诗歌《山中送从叔简赴举》中,“石根百尺杉,山眼一片泉。倚之道气高,饮之诗思鲜。于此逍遥场,忽奏别离弦。却笑薜萝子,不同鸣跃年”。明确地表达了孟郊归隐的心态,但是由于朋友的影响,孟郊依然对仕途充满着好奇和想法,他非常想用自己的才华来回报国家和君王。但是在将要走上仕途的过程中,孟郊又非常怀念自己归隐的心态和生活,这时候他的诗歌表现就是一方面想要入世,另一方面又想要出世,这是中唐时期诗人们普遍的一种心态,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属于盛世之中,但是因为人们的安逸生活,又逐渐滋生了不正之风,尤其是在官场,很多有才华的大臣们遭受排挤,并不能为国家效力,这个过程中孟郊受其中的影响极为深刻,表现也比较强烈,他的矛盾心理,正是对当时官场的一个清晰写照。但是,由于儒家根深蒂固的“为官”思想,孟郊即使在想要归隐的心态中挣扎,最终的结局也一定是走向仕途,只不过却别区别在于是应该直接出世呢还是应该隐而优则仕。孟郊毫无悬念地选择了直接出世,开始与在仕途上有一定造诣的诗人们交往,甚至直接投奔,这说明,孟郊在内心中,已经做出了选择。此时孟郊的诗歌,多以关注民生,忧国忧民为主,虽然他在仕途上“自荐”并没有效果,但是他对自己的未来仍然满怀信心,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格,在孟郊后期的诗歌中是很难见到的,这表明这个时期是诗人一生中对仕途最为积极进取的时候了。
二、屡试不第的挫折文风
孟郊走上仕途之路并不平坦,他最初想要学习李白的隐而优则仕,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想要通过“举孝廉”自荐的方式,仍然没有成功。参加科举考试,是孟郊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命运并没有因此眷顾孟郊,他依然两次都没有及第,生活对于孟郊,已经露出了狰狞的面貌。这时候的孟郊的诗歌,开始从积极向上走向心怀愤怒,甚至更为激烈的感情,孟郊对世态失望,对自己能力怀疑,这时候的人生,是孟郊最艰难的岁月。这时候的孟郊心态已经进入了一个怪圈,仿佛如果不能中第,他的人生就已经失去了意义,而如果想要中第,又要付出无比的艰辛甚至生命的代价。但是这时候的孟郊已经不能回去做原来的隐士了,他只能再次参加科举,这已经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时候孟郊的文风,满怀希望,又不可避免地害怕失败而陷入绝望,这种感情,充斥着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之中。
三、理想破灭的诗风转型
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四十六岁的孟郊及第,这时候他的心情颇为舒畅,之前的失望绝望矛盾心态一扫而光,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的几乎都是积极的心态,有大有作为之感。但是,孟郊积极的心态好景不长,唐代的选官制度很快给他当头棒喝,他逐渐认清统治阶级的处事方式,并在诗歌中有所体现,“王门与侯门,待富不待贫”。后来,孟郊又遭遇贬官等事件的冲击,越发对官场失去了信心,这个时候,他的“骂风”逐渐成形,专门针对官场极尽讽刺之能是,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矫正”诗风的出现
晚年的孟郊,诗风出现了与早期不一样的矛盾。一方面,他痛骂官场,对仕途失望透顶,但是又不能完全摆脱入世的诱惑。另一方面,他开始信奉佛教,追求佛教超脱的心态,但是其实在生活中他根本就达不到佛教“无为”的心境。孟郊晚年的心态,代表着中唐时期诗人很多人的心态,他们在仕途上并没有建树,他们对生活渐渐失去信心,一方面对官场不屑一顾,另一方面却又放不下官场的一切,生活的苦闷一次次地打击孟郊脆弱的内心,他只能从佛教中寻求解脱。在佛教的熏陶之下,孟郊的心态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采用多种描写方式来描写大好河山,各种景致,这表示孟郊已经从原来的苦闷中渐渐走出来,意识到达官贵人,不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仕途上的成功与否,也不能作为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珍惜眼前的风景,及时享乐,或许是人生的另一种更好的方式。
综上所述,孟郊的诗歌风格是随着他心态的变化而变化的,孟郊的人生,始终处于一个矛盾和崩溃的状态。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发现,即使他想要入世,但是一直也有出世的心态,他想要皈依佛门,但是终究放不下滚滚红尘。孟郊的悲剧在于,他一直没能够认清即使他“了却君王天下事”,也始终不可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为封建时代的仕途理想与个人理想始终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差距。他的追求是想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但是这种价值,终究不能够满足他内心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范新阳.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论孟郊“苦吟”的艺术构思[J].古典文学知识,2008(01).
[2] 范新阳.论孟郊诗歌的“清”美特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作者简介:雷雨薇,长沙麓山国际实验中学。
关键词:孟郊;创作心态与诗风;演变
孟郊的诗歌在唐代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风以冷峻、严酷著称,又能够贴切地表达他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创作心态,在诗歌史上创作特点突出。孟郊一生追求仕途,想要为国效力,通过自己的才华取得一官半职,但是世事难料,几次科举都以落榜告终,这造成了孟郊心态心灰意冷的情况,这也是她的创作诗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本文将以孟郊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心态为基础,来谈谈孟郊诗风的演变情况。
一、早年关于“仕途”和“归隐”的矛盾
孟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仕途的追求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由于性格使然,孟郊经常会流露出对“出世”的向往,这时候孟郊的诗风经常在这种矛盾中展现。如他的诗歌《山中送从叔简赴举》中,“石根百尺杉,山眼一片泉。倚之道气高,饮之诗思鲜。于此逍遥场,忽奏别离弦。却笑薜萝子,不同鸣跃年”。明确地表达了孟郊归隐的心态,但是由于朋友的影响,孟郊依然对仕途充满着好奇和想法,他非常想用自己的才华来回报国家和君王。但是在将要走上仕途的过程中,孟郊又非常怀念自己归隐的心态和生活,这时候他的诗歌表现就是一方面想要入世,另一方面又想要出世,这是中唐时期诗人们普遍的一种心态,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属于盛世之中,但是因为人们的安逸生活,又逐渐滋生了不正之风,尤其是在官场,很多有才华的大臣们遭受排挤,并不能为国家效力,这个过程中孟郊受其中的影响极为深刻,表现也比较强烈,他的矛盾心理,正是对当时官场的一个清晰写照。但是,由于儒家根深蒂固的“为官”思想,孟郊即使在想要归隐的心态中挣扎,最终的结局也一定是走向仕途,只不过却别区别在于是应该直接出世呢还是应该隐而优则仕。孟郊毫无悬念地选择了直接出世,开始与在仕途上有一定造诣的诗人们交往,甚至直接投奔,这说明,孟郊在内心中,已经做出了选择。此时孟郊的诗歌,多以关注民生,忧国忧民为主,虽然他在仕途上“自荐”并没有效果,但是他对自己的未来仍然满怀信心,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格,在孟郊后期的诗歌中是很难见到的,这表明这个时期是诗人一生中对仕途最为积极进取的时候了。
二、屡试不第的挫折文风
孟郊走上仕途之路并不平坦,他最初想要学习李白的隐而优则仕,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想要通过“举孝廉”自荐的方式,仍然没有成功。参加科举考试,是孟郊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命运并没有因此眷顾孟郊,他依然两次都没有及第,生活对于孟郊,已经露出了狰狞的面貌。这时候的孟郊的诗歌,开始从积极向上走向心怀愤怒,甚至更为激烈的感情,孟郊对世态失望,对自己能力怀疑,这时候的人生,是孟郊最艰难的岁月。这时候的孟郊心态已经进入了一个怪圈,仿佛如果不能中第,他的人生就已经失去了意义,而如果想要中第,又要付出无比的艰辛甚至生命的代价。但是这时候的孟郊已经不能回去做原来的隐士了,他只能再次参加科举,这已经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时候孟郊的文风,满怀希望,又不可避免地害怕失败而陷入绝望,这种感情,充斥着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之中。
三、理想破灭的诗风转型
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四十六岁的孟郊及第,这时候他的心情颇为舒畅,之前的失望绝望矛盾心态一扫而光,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的几乎都是积极的心态,有大有作为之感。但是,孟郊积极的心态好景不长,唐代的选官制度很快给他当头棒喝,他逐渐认清统治阶级的处事方式,并在诗歌中有所体现,“王门与侯门,待富不待贫”。后来,孟郊又遭遇贬官等事件的冲击,越发对官场失去了信心,这个时候,他的“骂风”逐渐成形,专门针对官场极尽讽刺之能是,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矫正”诗风的出现
晚年的孟郊,诗风出现了与早期不一样的矛盾。一方面,他痛骂官场,对仕途失望透顶,但是又不能完全摆脱入世的诱惑。另一方面,他开始信奉佛教,追求佛教超脱的心态,但是其实在生活中他根本就达不到佛教“无为”的心境。孟郊晚年的心态,代表着中唐时期诗人很多人的心态,他们在仕途上并没有建树,他们对生活渐渐失去信心,一方面对官场不屑一顾,另一方面却又放不下官场的一切,生活的苦闷一次次地打击孟郊脆弱的内心,他只能从佛教中寻求解脱。在佛教的熏陶之下,孟郊的心态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采用多种描写方式来描写大好河山,各种景致,这表示孟郊已经从原来的苦闷中渐渐走出来,意识到达官贵人,不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仕途上的成功与否,也不能作为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珍惜眼前的风景,及时享乐,或许是人生的另一种更好的方式。
综上所述,孟郊的诗歌风格是随着他心态的变化而变化的,孟郊的人生,始终处于一个矛盾和崩溃的状态。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发现,即使他想要入世,但是一直也有出世的心态,他想要皈依佛门,但是终究放不下滚滚红尘。孟郊的悲剧在于,他一直没能够认清即使他“了却君王天下事”,也始终不可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为封建时代的仕途理想与个人理想始终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差距。他的追求是想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但是这种价值,终究不能够满足他内心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范新阳.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论孟郊“苦吟”的艺术构思[J].古典文学知识,2008(01).
[2] 范新阳.论孟郊诗歌的“清”美特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作者简介:雷雨薇,长沙麓山国际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