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早期阅读课引发的思考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重庆市某幼儿园举行了一堂幼儿早期阅读公开课。这堂课的对象是大班幼儿,教师选用的阅读材料来自日本漫画家五味太郎的《兔子先生散步去》,从中选择了七幅图编成一个简短的故事,并用幕布将图遮起来,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逐渐揭开幕布。第一幅图是兔子的家,小房子的门上画着兔子的头像:第二幅图是兔子先生散步到一个有小桥标志的地方,教师问大家这是什么标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猜起来,有的说是积木,也有的说是桥;第三幅图显示的是一座桥,桥下有流水;第四幅图又出现了一个陷阱标志,教师仍然叫孩子们先猜猜这是什么标志,有孩子猜是井,也有孩子猜是炸弹,现场很活跃,煞是有趣。随着幕布拉开,兔子先生果然掉进了陷阱,可是这个陷阱又紧挨着小老鼠的家……
  这节阅读课引发我们思考的是:
  
  教师应重视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早期阅读实质上是幼儿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几幅图之间怎样衔接对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很重要,每到一处衔接点时教师都应设置认知悬疑,让幼儿质疑。比如第一幅图,兔子先生去散步,为什么要去散步呢?教师应引导幼儿想象:可能是兔子先生今天晚饭吃得特别饱,也可能是今天和朋友小松鼠、小花猫它们聚会玩得特别高兴……这样一来,不仅孩子们会更感兴趣,同时还会进一步去思考事情之间的逻辑联系。可是教师并没有在此停顿,而是自顾自地把故事继续下去。教师以事物的标志(如桥和陷阱的标志)为主线,目的是想培养幼儿对生活中一些标志的兴趣,也想由此培养幼儿对各种符号以及文字的好奇心,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教师却没有注意到早期阅读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即培养幼儿的预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做的结果是,故事讲完后教师让幼儿配成对相互给对方复述这个故事时,大部分幼儿都是以跳跃性的思维进行,也就是讲完一幅图紧接着讲下一幅图,好像图与图之间没有联系似的。幼儿不知道怎样把情节联系起来,因此也顾不上对方是否能听懂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问幼儿图画情节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来设置认知悬念,打破幼儿原有的认知平衡,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幼儿通过这些探究行为,有选择地了解周围事物,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
  
  教师应引导幼儿多维度认知事物,增进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每一幅图教师都要请幼儿来描述,并要求幼儿多用形容词。而幼儿用的形容词几乎都与颜色有关,如:蓝蓝的天,红红的花儿、咖啡色的山,绿绿的草地,似乎除了颜色就没有其他可以形容场景的词了。我们认为这应该与平时教师在早期阅读课上的引导有关,教师可能比较强调事物的颜色,而忽视了事物的其他特征。另外,即使幼儿想象出画面上没有的东西,教师也应给予鼓励。一名幼儿在看到小老鼠家里的门后描述说:“这本来不是真正的门,只是一面镜子,门在另一面,这是门的‘倒影’,兔子先生跑过去才知道。”在场的人都不由得惊叹这个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而教师只是微笑着让他坐下,转而请另一名幼儿回答问题。教师可能是认为这名幼儿将故事扯得有些远了,想让课按预想进行,却不知这样的做法会打消幼儿的积极性,禁锢幼儿的想象力。
  在兔子先生掉进陷阱去后,兔子的形象倒栽着,陷阱是灰色的。有幼儿描述说:“兔子先生掉进了一个灰色的陷阱里,周围黑乎乎的。他很害怕很孤独。”教师随即向幼儿也是向听课者解释说:“本来是黑色的陷阱,上色时着力轻了,所以涂成了灰色。”其实没有必要作这番解释,因为幼儿已经有了情感体验,他们假设自己是兔子先生,散步时掉进陷阱里,心里很孤独很害怕,这已经达到了在阅读中体验情感的要求。当今教育,人们关注的已不再是教师如何教,而是教师创设什么样的环境,在环境中如何让儿童直接体验、主动探索与发现。教师完全可以顺着孩子们的思路让他们继续去体验,甚至以此激励孩子们想出帮助兔子先生脱离陷阱的各种办法。早期阅读的过程本就应该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每个孩子心里的故事都不同,一百个孩子会有一百个版本的故事甚至更多,这个天马行空的过程是个愉快的经历,而教师却硬生生地打断了它。
  
  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激励幼儿自主阅读。
  
  这堂幼儿早期阅读课更像是教师在讲故事,而不是孩子们主动地去想象。比如:倒数第二幅图是兔子先生在陷阱里遇到一只小老鼠,图上画有老鼠的家,有个黄颜色的小门。老师引导幼儿说:“兔子先生和老鼠它们打开门看见什么呢?”到这里故事就应该结束,剩下的留给幼儿去想象。可是老师却掀开了帷幕,里面是一张白纸。老师本来的意图是让幼儿自己展开想象,而幼儿的思维是直接的,他们异口同声回答:“是一张白纸。”这是因为幼儿的思维具有表面性,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
其他文献
有种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每每听见,便入心底,让心温润如初,充满力量。  “轰隆隆——”一阵响亮的雷声惊动了乡村寂静安宁的夜晚,“噼里啪啦”的大雨撞击在玻璃窗上。  幼时的我,猛地一睁眼,望见的是漆黑的夜,天空中不时划过的几道“裂痕”使我大惊失色,夜晚的无助让我不禁大哭起来。哭了不一会儿,似乎听见黑暗中外婆进门。她摸索着走到床头,一只手放在棉被上轻轻拍打着,口中悄悄呢喃着:“别怕,别怕,外婆在
诗人狄金森曾写道:“如果你能在秋天来到,我会用掸子把夏季掸掉。”然而,在我的记忆里,夏季都是在蒲扇轻摇中悄悄流逝的。  夏日的小村庄,就是一口正在沸腾的高压锅,树叶被晒蔫了,家禽们也懒得叫了,村上的人都是执一把蒲扇,躲在阴头里,左瞧瞧右望望,时不时和邻里扯上几句。在这炎炎夏日,精神最充沛的就是孩子了,他们像吸收了太阳光能,组成一支支“游击部队”,撒开脚丫子满村跑。“哎呦,这个天儿,觉都睡不着嘍!”
寒风萧瑟,萦绕着阴雨缓缓落下。本想回到家能小憩一会儿,却被妈妈强行拉了起来。  妈妈让我和姐姐上了车,看着车窗外被雨水打湿的模糊身影,我把沉重的头搭在姐姐的肩膀上,睡虫不停地在咬我的神经和我的视线,慢慢地,车里播放的音乐声越来越少,越来越弱,我靠着姐姐,竟然安心地睡着了……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我被轻轻地推醒了,迷迷糊糊地被姐姐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家装潢古老的饭店。我就静静地盯着那没开封的
花的蓓蕾,树的新芽,壁上摇曳的光影,手的轻柔的触摸……它们会使人的感官达于敏锐的极致,似乎包含着无穷的意味。  相反,繁花似锦,光天化日,热烈拥抱,真所谓信息爆炸,但感官麻痹了,意味丧失了。  “奈此良夜何!”——不但良夜,一切太美的事物都會使人感到无奈:这么美,叫人如何是好!  (小宝摘)  编辑/关晓星
春天,杨树叶子泛出嫩嫩的芽黄,我凝望窗前,思绪万千。  自从进入高年级,大大小小的考试接踵而至,“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已成习惯。可不知为何,成绩总不如意。我仿佛坐在一架过山车上,起伏盘旋,而大多数时候是呈直线往下俯冲,一张张试卷扑面而来,一次次刺眼的分数冲击着双眼。怎么会这样?!我一直认真地听讲,仔细地记笔记,细心而谨慎地完成每一项作业,并进行预习和复习啊。泪水不知多少次浸湿了我的眼,但我依
有句至理名言就是:“忍不是弱者,让不是输家。”自古以来,忍让就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弱者和输家。在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弱必定胜不了强,以大欺小也是常见的现象,而失败的一方只好让步认输。因此,人们习惯上往往会认为忍的一方就是弱者,就是输家,其实不然。有很多人在竞争或纠纷中,看似成功战胜了对方,其实他在人格上,在未来发展上已经输给了别人。  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皆须禁得起忍、让的考验。忍,不是示弱的表
编者的话:  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模仿与创造在幼儿学习中的特殊性何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怎样处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怎样的模仿与创造才是适合老师的也是适合幼儿的?本期话题,就从模仿与创造的理论探索开始,然后结合幼儿教育具体实践谈谈与之相关的策略。    刍议幼儿的模仿与创新  魏 峰    这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但又是一个充斥着模仿的时代。  创新产生于好奇。出于好奇而产生探索的欲
【名校真题】  湖南省雅礼集团九年级月考作文题目(50分)  2021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人大新闻发布会上的一番发言引起广泛关注。唐校长表示好的教育应该要培养优雅生活者,关于“优雅的生活者”的倡议引发了一些同学的讨论:小雅:“我觉得我爷爷就是位优雅的生活者,他总能发现美、感受美,既会因抗疫英雄的伟大事迹而热泪盈眶,也会为奶奶种的小花萌芽而欢呼雀跃。”  小礼:“
走在熟悉的田垄上,那一抹甜,似乎又回到了我的舌尖和心头。  仍能记起外公的老屋。它似一位慈祥的老者,庇护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出了门,便是一个小菜园,里面种满了蔬菜。外公在从医之余还耕作着这片小天地,里面的蔬菜色泽鲜艳,甘甜可口,令人食欲大开。特别是几乎一整年都有的青萝卜,让我欲罢不能,恨不得每天都能吃到。  第一次吃它的时候,我抱住就啃。难以忍受的辛辣感充斥着我的口腔。我被辣得直撸嘴,眼泪不住地往下
设计思路    针对小班幼儿人园时间短、自我服务能力还没养成,尤其在穿鞋这一方面,总是有穿反鞋的情况,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情景,并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与孩子一起说儿歌、玩游戏,完成教育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穿鞋方法。  2、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在地毯上粘一个圆圈,圆圈里粘有即时贴小星星、小脚印。  2、物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