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最近确实是困难一起来,这主要在四个方面。gg-,为了给过旺的外需“让路”,2004年以来对国内生产与投资活动,一直都在执行一系列行政、法律、经济的调控措施。第二,我们高度依赖的外需遇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美国和欧洲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和市场信心,导致市场需求收缩,影响了整个进出口。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第三,实际上,这几年国内在通货膨胀之前有一个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的过程,相当一批企业和家庭,在2005年后资产价格大起中入市,又在资产价格大落中损手损脚,面临财务压力和心理适应。第四个因素就是转型经济,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还不可能做到完全用经济的手段,还有很多行政的价格管制和产业管制,使得经济面对变动时调整不会那么灵敏。
祸起货币
如何看待这些复合的困难?
我们的外需突然下去了,跟美国的变化有关。美国的基本面数据很有意思:美联储基准利率从1999年的8%降为2008年的1%-2%;1990年后,美国10年期国债利息率平均从6%降到4%以下;2005年美国贸易赤字上升到占GDP6%;储蓄率几等于零;美国的债务等于GDP的350%(其中外国债权占60%以上),其中美国国债等于GDP的60%;財政赤字超5000亿美元;次贷与房地产泡沫(1998~2006年增8%以上);2007年金融衍生产品总值等于GDP的35倍!
为什么美国人可以过那样一种超高消费、低到零的储蓄(当然社保、私人保险帐户里面是有一些储蓄的)、极高负债的生活呢?美元作为全世界的储备货币,为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础。
现在关于金融危机的缘由有很多讨论,华尔街、监管缺失、贪婪等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很重要的,有一个祸害跟美元在全世界这种独一无二的地位有关系——从长期看,美国并没有谨慎地对待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它滥用了这一地位。
美元最初是金本位,后来是名义金本位(政府盯住黄金价格、但不可兑现的货币本位),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后,美元获得了全球储备货币的法定地位。但成为世界货币后,美元发行的速度跟美国财政部保有的黄金数量是脱节的,1971年尼克松没有维持住,干脆宣布关闭黄金窗口,也就是说美元从法定的可兑现的货币变成了不可兑现的货币。
美元从金本位逐渐过渡到“不可兑现货币”,这就埋下了一个大的祸根。为什么美元超越金本位后,还是被各国持有?有人从美国霸权的角度解释,但也可以倒过来说,其他国家都滥发货币,比较而言,美国还算好的,所以其他国家还是更愿意持有美元——即使它已经跟黄金脱钩了。
过去,关于固定汇率有一种理论,说美元是一个好的货币,而发展中国家容易滥发货币,你这样钉住它,或者是粘上它,你滥发货币的机会就少了。但现在看来,冷战结束后,美国变成全球独大,它在货币问题上轻率的程度已经相当严重了——它利用独有的地位大手笔地滥发钱,大手笔地降低利率,大手笔地借债。从这个角度看,其他国家实行“固定汇率”或“钉住美元的汇率”会遭遇麻烦。
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因为美元独一无二的全球地位,美国经济实行的是高消费、低储蓄、低利率、双赤字、大量发债的经济增长模式,而“钉住美元”的中国则形成了顺差扩大、积攒外汇储备、持有美元资产的增长模式。
这样的模式现在遇到两个问题:它能不能持续下去?它要不要持续下去?现在看来,这个增长模式不合适,关键是美国的模式不可持续——这么低的储蓄、这么高的消费、这么高的债务就是不可持续,它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要出问题。
我们现在一方面对外是大幅的顺差,不得不大量地储备美元资产,这中间价格的波动,已经造成资产的损失。另一方面,所有的顺差进入中国都变成人民银行的基础货币往外发,使得我们财政性需求被动地增加,多发的货币变成我们的资产价格,变成我们一年半里面上证指数从1000点涨到6200点,变成我们过高的房地产价格,然后再推入到CPI里面,出现了通货膨胀,然后就变成了一个政策反映——非控制不可——无论房价偏高,或者是猪肉价格偏高,都迫使政府做出控制性的反映。
通胀最终是一个货币现象。首先是本币低估造成了过热的中国出口部门。现在很多工厂关门,8月份以来我也看过一些工厂,就问他们,当年根据什么信号建的?你投资的时候怎么想的?在当时的相对价格下,产能形成了,现在当然很麻烦。
这留下了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就是相对价格是没法人为控制的。控制住的只是名义汇率,不是实际汇率。人民币升还是不升?快升慢升?升到什么程度?那都是名义汇率。当名义汇率不反映真实的相对力量时,真实的力量就会发生变化,最后客观上把你的汇率校正过来。
体制政策要靠前
中国经济的一个问题是有刹车不用,到路上就挖沟。所谓挖沟是什么?就是体制性的政策。确实车速太快(内需,外需一体化太快了),本可以用比较灵活的方法调整,可是这几年我们利用投资项目的审批、土地的供应、产业政策来限速。
对于目前的困难,不是仅靠松货币就能够解决的。货币政策在应对通缩方面有作用,但对于启动经济增长不会有那么大作用——路上还有那么多的沟没有填平,你就松货币给他冲冲车子,一定是磕磕碰碰的。尤其从长远看,中国央行无法像美联储那样把货币发到全世界。靠央行松货币不可能振兴美欧市场需求,另外国内生产与投资的逐渐走弱也不是“货币”这一个因素决定的,因而仅靠货币政策不足以应对外需内需双走弱的局面。
所以只有老老实实回到基本面去。
针对目前困难局面,我们要争取独善其身,主动转变自己的增长模式,改变经济流程,从外向转到“外向、向内并举”。各项应对政策中,体制政策要靠前。
首先要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政策,推进价格改革,让相对价格发挥更大作用。治理通胀不能靠价格管制,那属于一错再错,因为人们会对价格控制做出反应:你不让面条涨价,他会把面条做细。这是数量型的反应。现在看来质量型的反应后果更可怕,牛奶里加了水,发现蛋白质不够了,就要放三聚氰胺。要杜绝这样的现象,就要尽量减少诱因,物价管制是诱因之一。而且现在这种国民经济调整,不能笼统地讲内需、外需——虽然总的来说向内,可是什么叫内需?要用相对价格来告诉市场,告诉企业。
第二是减税,减税同时要减少政府支出,政府是否发债可以进一步研究。减税的前提是减支,不减支而减税,财政赤字会变大,长远来看对货币稳定、财政稳定影响严重。这几年由于经济好、收入高,政府自身的行政性开支的增长,是离谱的,好日子没有了,大家都要过紧日子,首先从政府开始,把这部分开支明显减下来。至于生产性的、投资性的那部分政府债,则要看市场的情况另外研究。
第三是扩大准入增加竞争,继续推进对行政垄断部门的市场改革,中国这么高储蓄而投资不旺,与很多高回报领域开放度不够有很大关系。这次次贷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形势紧缩,中国面临实质性改革的压力——原来我过得去,可以不改革,现在可能过不去了,或者就业、税收受很大的影响,那就得认真地考虑还有多少可以放松的领域,把前几年中断的一些文章重新做起来。这个领域是非常大的。
第四是清理近几年的政策性法规和条例,对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投资、安全、环保、劳动等方面诸多法规条例,要做一个系统和清醒的评估,该坚持的坚持,该放松的放松。
现在不抓紧把身上捆着的东西解开,中国经济要适应这个转变有困难。现在都说投资不足,北京已经出现所谓的投资负增长,是因为有奥运会,上海投资多少年没有过地低,江苏逐月减低,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你走到微观上去看,我们的投资项目,从发现机会到立项,再到批准,过程还是惊人地长。
但这一点跟货币政策不同,利率可以调高调低,法规和条例一旦放下去,一个既得利益就形成了,如果没有力量,你是拔不出来的。
第五,这几年一直控制“地根”,现在需要反向操作扩大供地,在缩小征地范围的同时启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以城乡建设为主轴推进内向产业增长。
总之,中国目前遇到的困难有其由来,一定要针对这个由来采取措施。在这个过程当中,体制政策要靠前。这也是30年经验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经济增长不是靠玩别的花样玩上去的,而是靠改变体制约束,改变激励机制。要回到这个基本的经验点上,在眼前出现经济困难时,加大体制政策改革的力度。
(摘自:《南方周末》2008年11月6日,记者余力根据周其仁教授在11月1日“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5次报告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转载时略有删节编辑:张小玲)
祸起货币
如何看待这些复合的困难?
我们的外需突然下去了,跟美国的变化有关。美国的基本面数据很有意思:美联储基准利率从1999年的8%降为2008年的1%-2%;1990年后,美国10年期国债利息率平均从6%降到4%以下;2005年美国贸易赤字上升到占GDP6%;储蓄率几等于零;美国的债务等于GDP的350%(其中外国债权占60%以上),其中美国国债等于GDP的60%;財政赤字超5000亿美元;次贷与房地产泡沫(1998~2006年增8%以上);2007年金融衍生产品总值等于GDP的35倍!
为什么美国人可以过那样一种超高消费、低到零的储蓄(当然社保、私人保险帐户里面是有一些储蓄的)、极高负债的生活呢?美元作为全世界的储备货币,为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础。
现在关于金融危机的缘由有很多讨论,华尔街、监管缺失、贪婪等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很重要的,有一个祸害跟美元在全世界这种独一无二的地位有关系——从长期看,美国并没有谨慎地对待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它滥用了这一地位。
美元最初是金本位,后来是名义金本位(政府盯住黄金价格、但不可兑现的货币本位),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后,美元获得了全球储备货币的法定地位。但成为世界货币后,美元发行的速度跟美国财政部保有的黄金数量是脱节的,1971年尼克松没有维持住,干脆宣布关闭黄金窗口,也就是说美元从法定的可兑现的货币变成了不可兑现的货币。
美元从金本位逐渐过渡到“不可兑现货币”,这就埋下了一个大的祸根。为什么美元超越金本位后,还是被各国持有?有人从美国霸权的角度解释,但也可以倒过来说,其他国家都滥发货币,比较而言,美国还算好的,所以其他国家还是更愿意持有美元——即使它已经跟黄金脱钩了。
过去,关于固定汇率有一种理论,说美元是一个好的货币,而发展中国家容易滥发货币,你这样钉住它,或者是粘上它,你滥发货币的机会就少了。但现在看来,冷战结束后,美国变成全球独大,它在货币问题上轻率的程度已经相当严重了——它利用独有的地位大手笔地滥发钱,大手笔地降低利率,大手笔地借债。从这个角度看,其他国家实行“固定汇率”或“钉住美元的汇率”会遭遇麻烦。
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因为美元独一无二的全球地位,美国经济实行的是高消费、低储蓄、低利率、双赤字、大量发债的经济增长模式,而“钉住美元”的中国则形成了顺差扩大、积攒外汇储备、持有美元资产的增长模式。
这样的模式现在遇到两个问题:它能不能持续下去?它要不要持续下去?现在看来,这个增长模式不合适,关键是美国的模式不可持续——这么低的储蓄、这么高的消费、这么高的债务就是不可持续,它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要出问题。
我们现在一方面对外是大幅的顺差,不得不大量地储备美元资产,这中间价格的波动,已经造成资产的损失。另一方面,所有的顺差进入中国都变成人民银行的基础货币往外发,使得我们财政性需求被动地增加,多发的货币变成我们的资产价格,变成我们一年半里面上证指数从1000点涨到6200点,变成我们过高的房地产价格,然后再推入到CPI里面,出现了通货膨胀,然后就变成了一个政策反映——非控制不可——无论房价偏高,或者是猪肉价格偏高,都迫使政府做出控制性的反映。
通胀最终是一个货币现象。首先是本币低估造成了过热的中国出口部门。现在很多工厂关门,8月份以来我也看过一些工厂,就问他们,当年根据什么信号建的?你投资的时候怎么想的?在当时的相对价格下,产能形成了,现在当然很麻烦。
这留下了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就是相对价格是没法人为控制的。控制住的只是名义汇率,不是实际汇率。人民币升还是不升?快升慢升?升到什么程度?那都是名义汇率。当名义汇率不反映真实的相对力量时,真实的力量就会发生变化,最后客观上把你的汇率校正过来。
体制政策要靠前
中国经济的一个问题是有刹车不用,到路上就挖沟。所谓挖沟是什么?就是体制性的政策。确实车速太快(内需,外需一体化太快了),本可以用比较灵活的方法调整,可是这几年我们利用投资项目的审批、土地的供应、产业政策来限速。
对于目前的困难,不是仅靠松货币就能够解决的。货币政策在应对通缩方面有作用,但对于启动经济增长不会有那么大作用——路上还有那么多的沟没有填平,你就松货币给他冲冲车子,一定是磕磕碰碰的。尤其从长远看,中国央行无法像美联储那样把货币发到全世界。靠央行松货币不可能振兴美欧市场需求,另外国内生产与投资的逐渐走弱也不是“货币”这一个因素决定的,因而仅靠货币政策不足以应对外需内需双走弱的局面。
所以只有老老实实回到基本面去。
针对目前困难局面,我们要争取独善其身,主动转变自己的增长模式,改变经济流程,从外向转到“外向、向内并举”。各项应对政策中,体制政策要靠前。
首先要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政策,推进价格改革,让相对价格发挥更大作用。治理通胀不能靠价格管制,那属于一错再错,因为人们会对价格控制做出反应:你不让面条涨价,他会把面条做细。这是数量型的反应。现在看来质量型的反应后果更可怕,牛奶里加了水,发现蛋白质不够了,就要放三聚氰胺。要杜绝这样的现象,就要尽量减少诱因,物价管制是诱因之一。而且现在这种国民经济调整,不能笼统地讲内需、外需——虽然总的来说向内,可是什么叫内需?要用相对价格来告诉市场,告诉企业。
第二是减税,减税同时要减少政府支出,政府是否发债可以进一步研究。减税的前提是减支,不减支而减税,财政赤字会变大,长远来看对货币稳定、财政稳定影响严重。这几年由于经济好、收入高,政府自身的行政性开支的增长,是离谱的,好日子没有了,大家都要过紧日子,首先从政府开始,把这部分开支明显减下来。至于生产性的、投资性的那部分政府债,则要看市场的情况另外研究。
第三是扩大准入增加竞争,继续推进对行政垄断部门的市场改革,中国这么高储蓄而投资不旺,与很多高回报领域开放度不够有很大关系。这次次贷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形势紧缩,中国面临实质性改革的压力——原来我过得去,可以不改革,现在可能过不去了,或者就业、税收受很大的影响,那就得认真地考虑还有多少可以放松的领域,把前几年中断的一些文章重新做起来。这个领域是非常大的。
第四是清理近几年的政策性法规和条例,对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投资、安全、环保、劳动等方面诸多法规条例,要做一个系统和清醒的评估,该坚持的坚持,该放松的放松。
现在不抓紧把身上捆着的东西解开,中国经济要适应这个转变有困难。现在都说投资不足,北京已经出现所谓的投资负增长,是因为有奥运会,上海投资多少年没有过地低,江苏逐月减低,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你走到微观上去看,我们的投资项目,从发现机会到立项,再到批准,过程还是惊人地长。
但这一点跟货币政策不同,利率可以调高调低,法规和条例一旦放下去,一个既得利益就形成了,如果没有力量,你是拔不出来的。
第五,这几年一直控制“地根”,现在需要反向操作扩大供地,在缩小征地范围的同时启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以城乡建设为主轴推进内向产业增长。
总之,中国目前遇到的困难有其由来,一定要针对这个由来采取措施。在这个过程当中,体制政策要靠前。这也是30年经验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经济增长不是靠玩别的花样玩上去的,而是靠改变体制约束,改变激励机制。要回到这个基本的经验点上,在眼前出现经济困难时,加大体制政策改革的力度。
(摘自:《南方周末》2008年11月6日,记者余力根据周其仁教授在11月1日“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5次报告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转载时略有删节编辑: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