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和总体就业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成为被关注的焦点。高职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而心理因素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存在诸多就业心理障碍,因此加强对高职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各个角度提出了高职贫困生就业难的因素,以及各方面因素导致的高职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特点。
[关键词]高职 贫困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39-02
一、影响高职贫困生就业的因素
(一)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
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生将达到630万人,在2009年611万毕业生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再加上去年未就业毕业生80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
(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一些高职院校在拼命争抢生源的同时,却忽略了内涵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性不强,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对于贫困生更是没有任何的针对性;另外,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很少能够走出校门,到就业单位进行考察,了解某专业学生的真正就业压力和就业问题,进行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因此这种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即将步入社会、对就业仍是一脸茫然的毕业生们来说就是杯水车薪。
(三)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
在公平竞争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家庭、社会关系对与毕业生就业有着一定的影响。工作环境和待遇相对较好的单位,用人信息是不对外公布的,要想获取到这类信息必须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再者,同等条件下,熟人比陌生人更容易得到竞争的岗位。那么面对这种状况,那些贫困生们无论成绩多么优秀,无论技能多么出类拔萃,此时也是无能为力,望职兴叹。
(四)求职路上缺乏资金保障
近年来,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程度与日俱增,不少毕业生改变了以往选择安逸、竞争力小的就业环境,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的大中型城市。当然,贫困生也不例外,然而当面对摆在眼前的费用问题时,大部分的贫困生放弃了这种想法。最基本的费用就要包括制作精美的毕业生简历费,外部形象包装费、电话费、路费、食宿费、门票费等,往往动辄就是几百上千,使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不堪重负,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五)综合素质影响就业竞争力
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教育观比较落后,加之中国的应试制度,便使得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单一,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英语的应用水平、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忽视。当然,大学三年的学习中,这些方面也都有所涉及,但是由于基础太差,这方面的接受能力相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另外,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方面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然这些综合能力在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将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用人单位看重的。由此,综合素质的欠缺使得贫困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高职贫困生毕业生就业心里特点
(一)悲观心理
学习、情绪、经济等诸多压力,时刻压得贫困学生们喘不过气来,给贫困学生们的就业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沉重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情绪低落、心情苦闷,一时之间找不到释放的出路和缓解压力的正确方式,于是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自信和前进的动力,整天昏昏沉沉。一方面责怪自己无能,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比赛,唯恐表现得不好被人笑话;另一方面因为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丧失了正常的自尊心,导致对未来心事重重、惶惶不安,甚至觉得生活没有希望没有价值,更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二)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
与中学时代不同,步入大学后,单单是学习成绩已经不能成为评价一名学生的惟一标准了,这就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绩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中凸显。自卑导致一部分学生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渴望,更害怕与人交往。在求职过程中,有的在择业竞争中失利,而导致垂头丧气,抱怨“出身”不好;有的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能否接纳自己,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而逐渐形成一种灰色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另外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多由借债或贷款供给,一方面是要靠自己的薪水来偿还的巨额的债务,另一方面是当前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或没有信心。
(三)挫折心理
贫困生的心理相当脆弱,因此他们更容易遭受挫折,一旦受到挫折就更加害怕,畏首畏尾,甚至一“蹶不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想要在经受打击后依…能保持进取的勇气和信心,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是不可缺少的。有的贫困生在遭受到求职失败后,心坐烦燥、精神不振、自卑,这显然址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
(四)就业目标模糊产生矛盾心理
确立理想的就业目标是科学地维护就业心理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稳定性与流动性的矛盾;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矛盾;高期望值与低成就水平的矛盾;求知欲强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自卑与自尊等诸多矛盾,是即将毕业的贫困生,在思想上准备不足、对自己和社会的需求认识不全面、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而容易产生的矛盾心理。
(五)动机误区产生的功利心理
高职贫困毕业生在就业需求上的最大特点是现实性,功利色彩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毕业生们在就业和择业时,多数人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用高收入来衡量个人价值,这也是当代毕业生择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次是家庭因素,由于三年的求学之路使得多数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同时,家庭成员把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通过就业能还清债务或者贷款,从而改善家庭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得不使得多数贫困生把高收入做为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最后是个人因素,据有关调查和统计资料显示,贫困生大都来自于农民阶层,小部分来自于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他们择业的普遍表现——都市情结严重,择业预期过高。受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鸡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经常用来比喻那些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意味着摆脱贫困,过上舒服的日子。三年的大学生活,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生活在城市与农村的差距——社会生活环境、工资收入、教育环境、工作条件、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培训发展等。所以,他们向往在城市生活与工作,在找工作的工程中,哪怕是住宿条件比较差,哪怕是每天几乎吃不上可口的饭菜,不知道哪一天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也要把目光放到大中城市的高收入岗位。他们甚至宁愿在城市失业,也不愿意下基层、到农村,更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从事艰苦的行业。这种求职地域的局限性,使他们凭借极少的竞争优势,在求职队伍中挣扎,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求职成本,使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六)价值取向偏差产生的盲目心理
就业价值取向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全面分析与准确判断,它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目标,包括地域选择、行业选择、岗位选择、工作条件选择等。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呈现了多样化和形式多元化的特点,学校和社会组织的人才招聘会、通过网络媒介寻找就业单位等;直接就业、自主创业、考取国家公务员等更是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是,由于复杂的环境造成的功利心理却导致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呈现一种盲目状态。有的贫困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选择了避开竞争,能顺利就业就已经很满足了:有的则是首先考虑经济因素,对于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人的事业发展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这种片面重视在就业过程中的功利色彩,心理扭曲,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个人潜能的挖掘与发挥,影响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 贫困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39-02
一、影响高职贫困生就业的因素
(一)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
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生将达到630万人,在2009年611万毕业生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再加上去年未就业毕业生80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
(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一些高职院校在拼命争抢生源的同时,却忽略了内涵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性不强,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对于贫困生更是没有任何的针对性;另外,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很少能够走出校门,到就业单位进行考察,了解某专业学生的真正就业压力和就业问题,进行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因此这种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即将步入社会、对就业仍是一脸茫然的毕业生们来说就是杯水车薪。
(三)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
在公平竞争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家庭、社会关系对与毕业生就业有着一定的影响。工作环境和待遇相对较好的单位,用人信息是不对外公布的,要想获取到这类信息必须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再者,同等条件下,熟人比陌生人更容易得到竞争的岗位。那么面对这种状况,那些贫困生们无论成绩多么优秀,无论技能多么出类拔萃,此时也是无能为力,望职兴叹。
(四)求职路上缺乏资金保障
近年来,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程度与日俱增,不少毕业生改变了以往选择安逸、竞争力小的就业环境,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的大中型城市。当然,贫困生也不例外,然而当面对摆在眼前的费用问题时,大部分的贫困生放弃了这种想法。最基本的费用就要包括制作精美的毕业生简历费,外部形象包装费、电话费、路费、食宿费、门票费等,往往动辄就是几百上千,使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不堪重负,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五)综合素质影响就业竞争力
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教育观比较落后,加之中国的应试制度,便使得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单一,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英语的应用水平、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忽视。当然,大学三年的学习中,这些方面也都有所涉及,但是由于基础太差,这方面的接受能力相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另外,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方面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然这些综合能力在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将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用人单位看重的。由此,综合素质的欠缺使得贫困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高职贫困生毕业生就业心里特点
(一)悲观心理
学习、情绪、经济等诸多压力,时刻压得贫困学生们喘不过气来,给贫困学生们的就业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沉重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情绪低落、心情苦闷,一时之间找不到释放的出路和缓解压力的正确方式,于是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自信和前进的动力,整天昏昏沉沉。一方面责怪自己无能,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比赛,唯恐表现得不好被人笑话;另一方面因为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丧失了正常的自尊心,导致对未来心事重重、惶惶不安,甚至觉得生活没有希望没有价值,更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二)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
与中学时代不同,步入大学后,单单是学习成绩已经不能成为评价一名学生的惟一标准了,这就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绩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中凸显。自卑导致一部分学生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渴望,更害怕与人交往。在求职过程中,有的在择业竞争中失利,而导致垂头丧气,抱怨“出身”不好;有的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能否接纳自己,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而逐渐形成一种灰色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另外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多由借债或贷款供给,一方面是要靠自己的薪水来偿还的巨额的债务,另一方面是当前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或没有信心。
(三)挫折心理
贫困生的心理相当脆弱,因此他们更容易遭受挫折,一旦受到挫折就更加害怕,畏首畏尾,甚至一“蹶不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想要在经受打击后依…能保持进取的勇气和信心,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是不可缺少的。有的贫困生在遭受到求职失败后,心坐烦燥、精神不振、自卑,这显然址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
(四)就业目标模糊产生矛盾心理
确立理想的就业目标是科学地维护就业心理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稳定性与流动性的矛盾;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矛盾;高期望值与低成就水平的矛盾;求知欲强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自卑与自尊等诸多矛盾,是即将毕业的贫困生,在思想上准备不足、对自己和社会的需求认识不全面、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而容易产生的矛盾心理。
(五)动机误区产生的功利心理
高职贫困毕业生在就业需求上的最大特点是现实性,功利色彩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毕业生们在就业和择业时,多数人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用高收入来衡量个人价值,这也是当代毕业生择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次是家庭因素,由于三年的求学之路使得多数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同时,家庭成员把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通过就业能还清债务或者贷款,从而改善家庭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得不使得多数贫困生把高收入做为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最后是个人因素,据有关调查和统计资料显示,贫困生大都来自于农民阶层,小部分来自于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他们择业的普遍表现——都市情结严重,择业预期过高。受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鸡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经常用来比喻那些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意味着摆脱贫困,过上舒服的日子。三年的大学生活,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生活在城市与农村的差距——社会生活环境、工资收入、教育环境、工作条件、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培训发展等。所以,他们向往在城市生活与工作,在找工作的工程中,哪怕是住宿条件比较差,哪怕是每天几乎吃不上可口的饭菜,不知道哪一天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也要把目光放到大中城市的高收入岗位。他们甚至宁愿在城市失业,也不愿意下基层、到农村,更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从事艰苦的行业。这种求职地域的局限性,使他们凭借极少的竞争优势,在求职队伍中挣扎,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求职成本,使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六)价值取向偏差产生的盲目心理
就业价值取向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全面分析与准确判断,它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目标,包括地域选择、行业选择、岗位选择、工作条件选择等。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呈现了多样化和形式多元化的特点,学校和社会组织的人才招聘会、通过网络媒介寻找就业单位等;直接就业、自主创业、考取国家公务员等更是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是,由于复杂的环境造成的功利心理却导致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呈现一种盲目状态。有的贫困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选择了避开竞争,能顺利就业就已经很满足了:有的则是首先考虑经济因素,对于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人的事业发展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这种片面重视在就业过程中的功利色彩,心理扭曲,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个人潜能的挖掘与发挥,影响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