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供给侧改革相适应的杭州农业科技发展思路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u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科技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可以引领农业产业供给侧改革。在详细调研杭州农业产业和科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下杭州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当前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没有深入融合的深层次原因,最后结合杭州城市发展定位和農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拓宽创新投入渠道、加强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农业科技更好地服务杭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供给侧改革;发展;对策;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1-0020-03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1]。近年来,国家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21世纪以来连续发布了17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的“农民增收的关键是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到2020年的“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尽管每年聚焦的主题并不一样,但是每年主题中的科技元素一直都存在。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科技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维护政治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表明,科技创新不仅在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起到了关键引领作用,更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2]。
  同时,杭州市提前迈入依靠创新驱动的新发展阶段,展现“重要窗口”头雁风采,加快杭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工作水平,提高农业综合质量效益与竞争力。近年来,杭州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市委〔2013〕3号)、《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杭政办函〔2017〕63号)等政策文件,高水平制定、实施《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从化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提高农业产业比较收益入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3]。因此,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需要进一步立足杭州区域农业农村实际,全面剖析影响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在杭州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影响杭州市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因素,构建杭州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提出提升杭州市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对策建议,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4]。
  一、杭州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近年来,杭州市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基本形成基于产业分类的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杭州市农业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5]。
  (一)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日趋完善
  杭州已建立起了以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学院以及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等中央在杭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为重点,浙江省农科院、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等省在杭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为支撑,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园艺产品冷链物流工艺与装备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省部级创新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依托,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杭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市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杭州茶厂有限公司等市级科研院所、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补充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农业科技支撑和推广服务体系[5]。除了涉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外,杭州还有为数众多的农业创新型企业。截至2017年底,杭州市拥有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67家,省级农业研发中心85家,市级农业科技企业332家、农业研发中心117家。此外,杭州还有大量的非专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涉农科研部门,如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农业科技创新氛围浓厚。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涉农科研经费投入在2亿元以上。
  (二)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凸显
  杭州市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继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推广队伍主体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思路,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组建由首席专家、责任农技员、乡土专家组成的农业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提升农技服务针对性、有效性和信息化水平。仅2018 年,杭州市确定区域性主导产业50多个,推广主导品种270多个、主要技术160多项,创建省级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9个,确定培育科技示范户4 500多户。从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建好机制、优化服务等方面推进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基层农技服务。截至2018年年末,全市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40个,其中省级示范中心30个、市级示范中心50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 947人,完成考核指标的155%。开展实用型人才培训,培训农村实用型人才1.4万余人次,新编科普教材41种,印发5万余册,组织100名实用人才参加全国培训。
  (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跨越
  近年来,杭州开展了农业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共认定农业“星创天地”12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6家),如杭州安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星创天地)建立了统一的农产品溯源、仓配、冷链等相关的配套设施,并在县、乡两级建立“农创客服务中心”,帮助电商企业进行电商创业,目前入驻企业己超过30家,对接合作社超过80家。此外,2017年杭州市政府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建立省农科院农业“双创”基地,依托省农科院的科技资源,由省、市财政落实1 300万资金,共同建设杭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创业平台。这些平台的打造,对于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农业科技助推农业发展作用显现
  十九大以来,杭州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仅2018年,杭州市针对农业产业特点和集成技术需求,开展市级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规范化建设,明确市本级行业首席专家12名。规范后,全市有产业技术创新推广团队62个,其中市级 12個、县(市、区)级 50个。市财政向市级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拨付创新推广培训专项资金50多万元。各级团队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70多项、优良品种200多个,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建立与巩固推广示范基地172个,开展技术培训400多期,培训2万余人,初创集成种养技术模式85个,推广技术标准20多个。同时,继续开展农作制度创新示范创建,设立创新示范点40个,投入财政资金350万元。上述措施显著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水平,支撑了杭州全市农业农村向绿色、高效、生态的发展。此外,杭州市通过杭州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6],以农业装备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大规模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的产业振兴,2018年杭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6.10亿元,实现增加值311.88亿元,增长2.1%,杭州基本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农业。
  二、杭州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杭州市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与国内外农业科技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影响杭州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如农业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农业科技创新不成熟、不配套,科研部门、研究机构、高校院所条块分割、各成体系,分工不明确又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造成科研力量分散、业务雷同。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风险大,外部氛围不佳,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科技需求存在偏差,科技创新投入与经济社会效益不吻合等[7]。及时解决杭州农业科技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升杭州市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杭州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农业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存在不足
  受传统农业科技体制影响,杭州缺乏农业科技资源共享的有效平台,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少之又少,科研机构对农户生产需求的不了解,导致育成的新品种推广受阻,市场占有率低,“研、繁、推”的产业体系难以完全建立。杭州市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同程度存在“小而全、全不专、专不精”等缺陷,造成“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等体制机制问题,而且国家、省、市、区(县)的农业科研机构由于隶属于不同的财政体系,相互之间不仅存在竞争,而且相互封闭,导致低水平、重复科研的现象大量存在,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科技资源的投入效果和资金的使用效率[8]。
  (二)农业科研创新与需求错位
  杭州的特色优势产业,如针对茶叶、蔬菜、水果等产业的栽培与机械技术研究极其缺乏。另外,农业科研人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纯农业技术上,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农业3.0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对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力度则远远不足[9]。
  供给侧改革使杭州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当前农业科技的创新仍停留在传统的范畴阶段,农业科研与生产实际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现象,过分重视传统品种、栽培技术的创新,而对市场广泛的新方向研究较少,如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粮油等大宗农业,针对茶叶、蔬菜、水果等产业的研究较少。农业科研项目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缺乏有效对接,服务径山茶、临安山核桃、建德草莓以及花卉苗木等杭州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加强[8]。
  (三)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突出性的成果较小,技术支撑、储备能力不足,适应市场、产业需求,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重大科研成果孵化、培育及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组织实施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使政府、科研院所、市场不同的优势作用在创新链条各环节有待进一步发挥。同时,杭州市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产业化偏少,一些重要科研成果大范围推广效果不够,没有转化形成区域和产业整体优势[10]。此外,杭州农业科技成果集成配套不够,需要进一步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进一步形成“政产学研”一体化体系,从而更好改善杭州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环境。
  (四)投入结构与资源配置仍需优化
  近年来,杭州市对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投入巨大,如2012年开始杭州城乡统筹的投入高达60—70亿/年,然而这些投入基本以基础设施为主,以提升产业科技水平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科技与“三农”融合上其广度、深度和力度都有待提升,全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平台仍需完善,每年以生产应用为目标立项的农业科技项目极为有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政策性资助极少。杭州市本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相当有限,如2014—2017年市科委对农业科研类项目的立项经费总额为1.26亿元,仅占同期杭州科技发展专项投入25.41亿元的4.94%。同时,与其他科研领域类似,农业领域依然存在基础研究投入远高于应用研究投入的情况。此外,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单位与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杭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杭州市级科研单位获得的财政支持差距巨大,对于杭州市农业科研单位在成果转化、应用研究等方面持续性投入力度不够。
  三、提升杭州市农业科技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农业领域政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紧紧围绕杭州农业“三圈四带五基地”建设和主要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重点依托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杭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种业集团等地市科研院所、重点农业企业,集聚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以及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优势科技资源,积极构建高校院所、地方政府、农业推广部门、农业企业及农户之间多层次、多领域、广覆盖的合作新机制。同时,重点加强生物农业、设施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种子种苗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贮藏保鲜等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突破技术瓶颈、集成产业技术链,推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继续做大做强浙江省省市农科院科技联盟,高标准推进在杭浙江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精品园)与各级星创天地建设,加快农业领域科技成果集成与转化[11]。探索形成形式多样、多主体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的政产学研合作新体系,实现杭州市农业领域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业转化三者相互支撑与促进[12]。   (二)拓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渠道,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建立健全具有杭州特色的,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要把财政预算中的科技投入作为保障的重点,引导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渠道的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形成高效率、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新格局。
  1.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逐步确保投入农业科技领域财政资金与投入农业的财政资金增幅保持一致,构建起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同时,整合杭州市内农业科技项目财政资金,研究设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13]。
  2.创新金融扶持农业科技模式。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杭州银行以及杭州联合银行等面向农业农村的政策和商业运作优势,鼓励联合杭州市内其他融资、租赁、保险等金融机构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开发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积极通过银行信贷、农业补贴等多种渠道获得更多的投资渠道,并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投入的新方式[14]。
  3.依托财政加强保障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公益性地位。加强对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杭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万向职业技術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地市级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的倾斜支持力度,对公益性农业科技工作形成长期稳定投入机制。同时,给予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一定的财务自主权,使之能够依据实际整合资金。
  (三)创新农业科技人才服务模式,加强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杭州市人才强市战略要求,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导向,创新农业科技人才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科技型农业企业家、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15]。
  1.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重大平台等为载体,在农业科技领域引进、孵化、培育海内外高水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进一步在杭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强有力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杭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市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等地市级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注重乡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利于乡土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和培养计划。以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与农业龙头企业骨干等为重点,通过定点定向培养与各级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体系建设,多措并举培育新时代“农创客”[16~17]。同时,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土专家”,培育科技型农业科技企业家和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宋圭武.理性审视发展中大国的三农问题[J].江汉论坛,2020,(6):52-58.
  [2]  郑小玉,刘冬梅,曹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内涵、构成与发展[J].中国软科学,2020,(10):56-64.
  [3]  汪佳群.基于需求变化的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9.
  [4]  吕迎春,樊廷录,汤莹.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9,(2):47-49.
  [5]  吕月珍,邵永新,钱野,潘扬.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新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以杭州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17,(5):850-856.
  [6]  刘航源.基于物联网的杭州市农业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7]  李军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动因[J].中国发展观察,2020,(12):37-41.
  [8]  毕文强.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6.
  [9]  程春建,项芬娇.做强杭州农业,必须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7,(1):4-6.
  [10]  王航.我国东部地区都市现代农业多元功能比较分析——以沪宁杭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1):25-29.
  [11]  魏奇锋,顾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6):111-116.
  [12]  杨阳,李二玲,王琳.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中国农业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及其影响因素[J].河南科学,2019,(10).
  [13]  张跃强,陈池波.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0):50-54.
  [14]  唐江云,刘永波,胡亮,曹艳,唐庆祥,向平.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9,(5):10-15.
  [15]  孟洪,李仕宝.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20,(11):308-312.
  [16]  龚旭云.浙江省农业创客的融资困境与破解[J].当代农村财经,2020,(2):52-57.
  [17]  朱欢.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农创客”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7):21-22+25.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及新一轮振兴老工业产业的背景下,衡阳市部分工业若要实现转型发展、产业升级,与旅游业联动发展是较好的发展思路。在新时代背景下,分析衡阳工业旅游资源的状况及当前衡阳市工业旅游的发展现状,正确认识衡阳市“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形势,填补本市工业旅游产业空白,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确定工业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产业融合;衡阳市;工业旅游;发展现状;经验借鉴;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摘 要:蔬菜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华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对渭南华州区蔬菜种植基地的深入调研,结合华州蔬菜种植生产的现状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蔬菜产业产出结构不合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蔬菜产业附加值低及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综合分析华州蔬菜产业发展的潜力,提出华州蔬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期能够为政府部门、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公司、农户在生产种植蔬菜过程中提供帮助。  关键词:华州蔬菜;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逐步进入重度老龄化发展阶段,养老机构的作用日益突出。“医养结合”是新型养老模式,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养护服务。以南京市为例,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人文关怀方面亟待突破以下瓶颈:基础设施缺乏人文关怀、工作人员缺乏人文关怀,以及老年人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想要突破以上瓶颈,就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完善责任主体以及实现需求精准对接三大具体措施。  关键词:人文关怀;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摘 要:基于大数据视角探讨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认识到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新要求,在实现管理会计转型期间,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转型实施要点,调整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立足于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组建管理会计人才团队、推广大数据财务工具、转变财务部门工作内容这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转型策略,以期实现财务会计职能的转变,为今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做出贡献,增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大
摘 要:旅游纪念品的有效开发是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环节。在旅游业发展势头越发强劲的背景下,旅游纪念品作为增强地区竞争力、完善地区旅游设施的具象元素。为实现宁夏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应结合区域旅游特征及定位进行旅游纪念品的深入开发。从营销视角对宁夏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提出亟须解决的问题,从开发层次、内涵、市场机制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为目标,提出宁夏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对策;
摘 要: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四川省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及四川省2015年1%的抽样数据,建立人口素质综合评价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统计模型,评价四川省以及相关7个省市的人口素质。2010年7个省份的人口素质得分排名顺序为陕西省、江苏省、湖北省、山东省、重庆市、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江苏省、湖北省、山东省、重庆市这前五个省份的得分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四川省2010年的
摘 要: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以中国公民在泰国旅游偏好作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对赴泰旅游者的人口特征、信息渠道偏好、旅游动机偏好、旅游资源偏好、旅游目的地偏好、旅游商品偏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的来说,赴泰国旅游者旅游体验满意度高,重游意象也高。因此,应大力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人才,深耕文化细分旅游市场联合营销。  关键词:旅游偏好;出境;中国;泰国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
摘 要:开展酒行业文献资源整理,建设酒行业特色资源馆藏,有利于酒文化研究,做好酒文章,讲好酒故事。调研当前酒行业特色馆藏建设研究现状,分析酒行业特色资源库和酒行业信息平台建设特征,结合当下酿酒行业发展和酒文化研究的需要,提出酒行业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意见。  关键词:酒行业;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C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1-0144-0
摘 要: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了较大影响。相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对生命威胁的即时性,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与持久性,持续蔓延的国际疫情以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同时影响了应届高校毕业生择业去向、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为此,结合网络问卷、报表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唐山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实际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并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提出相
摘 要:2018年的新个人所得税法改革,带来了提高个税免征额、优化调整税率级距和新增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减税降负红利,并从税收征收模式、代扣代缴计税方法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基本构建了个税征收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管模式。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研究个税改革对高校财务工作和高校纳税群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改革;高校;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