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之徒牛顿

来源 :初中生学习·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ibo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在牛顿之前确实处于一种混乱和黑暗的状态,自从有了牛顿,一切仿佛见到了光明。牛顿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奠定了经典物理大厦的基础。这座大厦在后来人的不断努力下,终于在19世纪“完美落成”,只是大厦顶上有“两朵乌云”遮住了一部分阳光而已。牛顿给物理学带来的第一束光明,正是他对光的实验和理解。
  古往今来,光就是一种既神秘而又莫测的东西。“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尽管我们天天都在用光(烛光、火光、太阳光等等),可是光究竟是什么,我们从未了解过。我们曾经研究过光,比如阿基米德的凹面镜海战和伽利略的望远镜,但这都是对光简单性质的利用。我们也知道,小孔成像、日食和海市蜃楼都是光的传播造成的: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通过这些现象可以了解光有什么特性,可是,光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光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好奇却又难以解释的。
  难以解释的光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彩虹。一道斑斓缤纷的桥,横跨天际,壮观而又美丽。智慧的中国人民把它想象成了鹊桥——象征吉祥的喜鹊搭建出了这跨越天河的桥,让相思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梦境里,彩虹就像一仙女,雍容华丽又不失婀娜雅致;现实中,雨后的彩虹给天空上了一点颜色。彩虹是色之影,更是光之翼。
  牛顿就是好“色”之徒、彩虹上的天使。他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获得了彩虹。这便是著名的“牛顿分光实验”。牛顿用一个三棱镜,在黑暗的屋子里引入一道白光(太阳光),然后让它通过三棱镜,在白色的接收屏上,他得到了“彩虹”——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斑。实际上,他并不是用棱镜分光的第一人,在他之前有位捷克的医生也用棱镜把光分成七色,并且他还发现若再加一个棱镜在七种颜色中的某种颜色的光的后面,这种光的颜色透过第二个棱镜后将不会改变。而牛顿则尝试过把另一个三棱镜放在前一棱镜后面,然后他发现“彩虹”消失了。原来,白色的太阳光不是单纯的一种光,而是由多种光组成的“混合光”。这便是牛顿的认识。同时他还解释了为什么:因为组成不同颜色的光的“微粒”质量不一样,所以在通过棱镜的时候分开了。尽管牛顿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并且他坚持这个错误到人生的终点,而且后人发扬了这个错误若干年,但令人们惊喜的是——色之奥秘终于解开了。要获得不同颜色,只要取这七种颜色中代表性的三种:红、绿、蓝,就可以调出任何你所希望的颜色,这是画家的秘密。同学们可能会问,那黑色是什么?实际上,黑色就是没有颜色!(白色不是没有,而是混杂颜色。)所谓黑色就是物体把光都吸收掉了,没有光反射到人眼中,所以是黑的。这就是黑咕隆咚、黑灯瞎火、黑洞等概念的直觉来源,没有光,就是两眼一抹黑……
  牛顿的实验是成功的,他的解释也是成功的,至少在当时看来是的。遗憾的是,牛顿始终跳不出他那个时代的框框,他始终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也难怪,在他领衔的经典力学里,到处都是理想化的质点和小球,习惯了,谁也不想改。这个错误延续了很久,即便他后来还做了著名的牛顿环实验——这是个典型的表现光波动性的实验。后来在惠更斯等人的思考下,光的另一个特性——波动性被提出,并为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所证实,物理史上最长久的一次争论之一便由此开始。直到天才的爱因斯坦,使光的粒子概念和光的波动理论完美地融合形成了光子说,由此引发了量子力学——描述微观世界运动的新理论。物理学大厦上风云变幻最为激烈的年代在19世纪初开始了。
  最后,让我们提及牛顿在光学上的另一个贡献:他也发明了新型望远镜——牛顿望远镜。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望远镜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如果把望远镜对着远处黯淡的星体的时候,将无法分辨,因为光线实在太少了。除非增大望远镜的直径,然而,组成望远镜的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玻璃制品,要打磨如此精确的又如此大的玻璃块是非常困难的。这就使得普通望远镜大大局限于某些亮一些的天体观测。而聪明的牛顿则综合阿基米德和伽利略的智慧,他将一个凹面镜放在望远镜里面用来聚远处的光,这些光可以反射到望远镜上的透镜上,这样即使在光线很微弱的情况下看到的图像也非常清晰了。现代天文望远镜都还基于牛顿望远镜的原理,让我们看到宇宙更深更古老处的秘密。(注:望远镜看到的光线其实来自过去!因为光传播到地球需要一定的时间。)
  牛顿的好“色”揭开了光的面纱、颜色的奥秘。好奇心就是物理学家研究的最原初动力!好奇心推动着人类认识和认知的进步,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轻易丢弃你的好奇心,“好奇害死猫”的情形除外。
其他文献
  
期刊
概念辨析  1.有用功和总功区分.  动力(人或电动机)对机械所做的功是总功,机械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功,或者说如果没有机械,直接用手移动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功.例如:
期刊
  
期刊
好端端的,天上突然出现一道奇异景象:松软雪白的云层不知何时分开,一个椭圆形的怪洞赫然出现在空中,更离奇的是,洞中竟然折射出一道七色彩虹……这一幕情景犹如美国科幻大片《独立日》中外星飞船入侵地球时的场景,令人惊异万分。  这个怪异的云洞是怎么回事?难道真有外星人入侵?抑或是有人玩穿越?让我们一起去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岛一探究竟吧。  不可思议的奇特景象  吉普斯兰岛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东角,这是一
期刊
自唐宋以来,书院的文化崛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阵地。尤其到了宋代以后,渐渐由开始时期的民间性质过渡到官办性质,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各地山林湖边幽静之地的一个个书院,纷纷走出山林的幽静,走到文化发展与普及的前台。一直到明清时代,书院始终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脊梁,是中华文明书香漫溢的地方。  确切地说,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模仿
期刊
从魔术师的“ 神药”谈起  据说,墨西哥魔术师有一套非凡的法术,能将人们的灵魂带入“天国”,进行一次令人神往的遨游。只见他给受试者吃一种“神药”后,不久受试者便会感到浑身无力,肌肉松弛,瞳孔放大,极度兴奋,接着便可看到色彩斑斓的宫殿,变幻莫测的湖光山色,光怪陆离的奇珍异宝,不可名状的飞禽走兽……  长期以来, 魔术师将这种“神药”的秘方代代相传,人们无法知道其中的奥秘。直到19世纪末,生物学家通过
期刊
“猴年马月”这个成语,我们平时常用,意思也大致都知道,但为何要叫“猴年马月”,恐怕大多数人难以说清。几部大型辞书如《辞源》《辞海》乃至《汉语大词典》都未收录这个词;《汉语成语大全》虽有收录,释义却很简单:“不知哪年哪月。比喻遥遥无期。”长春出版社1993年版的《新华成语词典》,把它解释为“泛指无可指望的未来岁月”。  猴与马既为生肖,我们平时又习惯以生肖纪年,凡申年就是猴年,何以“猴年马月”就会是
期刊
不正派、不像样子的人被形容为“不三不四”,何为“三”,何为“四”呢?这还真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据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为三。“三”不仅是一个数的概念,而且还是事物整体的象征。所以称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伏羲、神农、黄帝三帝;古歌曲咏唱有“三叠”。中外文学名著自古以来出现了许多“三部曲”以及“三进”“三打”“三气”“三顾”“三让”的故事情节
期刊
悠悠千古,风声阵阵。  听,那是王之涣的春风,伴着悠悠笛声,不肯吹过玉门关;看,那是贺知章的春风,似剪刀般,裁得柳叶纷飞。“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汉高祖刘邦抒发的豪情壮志;“暖雨晴风初破冻”,是易安春心萌动时的真情流露。风是文人墨客们情感的寄托,我愿沿着风的足迹,侧耳细听,去听他们的心事。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原象征生机、春意,而在李商隐的笔下,东风竟也如此悲凉。见面难得,分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