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煤矿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重视度比较高,机构和制度也较为键金,但是由于经营压力很大,加之被其他工作牵涉精力过多,导致对机电管理工作存在许多滞后的现象,本文针对煤矿设备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的缺点,提出了要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加强设备现场管理等几个方面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煤矿;设备;管理
1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特点
煤矿所选用的机电设备在运行中有着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专业性与技术性,设备的种类较多,且有着任务量大、支出费用高、作业环境差以及分布范围广等诸多的特征,同时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所需要的操作人员相对来说较多,但管理工作人员较少。应该注意的是这些机电设备的操作人员通常采用的是多人倒班的作业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出现问题的几率。从相关数据的研究来看,机电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机电设备存在的故障问题或者机电设备操作不当等这几个方面是导致煤矿事故出现的重要原因。这就决定了煤矿的管理人员应有机电设备管理理念,明确如果设备运行管理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应在管理过程中关注到煤矿所采用的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关注到这些设备管理分散以及种类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2加强机电设备 管理方法
2.1健全设备管理规章制度,促进设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从满足煤矿在生产方面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现有的生产作业为基础编制规章制度,对采掘、运输以及辅助等设备可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对矿内的供配设施做相关规定。煤矿从责任制落实有效性的层面出发,推行层次质量,把责任体系优化作为管理的重点,通过责任体系的优化可进一步明確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职责。
对上级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生产班子开始逐级追究人员责任;煤矿管理者在现场检查所发现的问题,需要从矿长开始往下逐级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生产科室治理管理人员在现场中所发现的问题,应追究管理人员、现场工长以及安监负责人的责任。从让不同级别安全治理人员的责任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层面出发,体现的更具体,煤矿通过班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的应用,对煤矿的安全状况、工程质量、制止三违、安全学习以及材料消耗等内容进行考核,以考核结果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奖惩。煤矿同时还加强了对强化标准学习,进而极大的提高了煤矿在机电设备方面的管理水平。
2.2加强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工作
除了关注机电设备的日常工作以外,还应从设备存在较长生产淡季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设备强制性保养措施,要求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利用设备在备停期间对设备进行强制的保养,将保养工作落实到人,责任到人,进而实现煤矿所选用的设备能够自始至终都维持良好的使用状态,从根本上保证设备应有的出动率。
煤矿还应不断的优化自身机电设备预防性维修方面的管理体系,目的是定期评估运行的设备,同时对设备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检查,同时制定相应的维修计划。通过预防性维修的应用避免设备在使用时出现故障,进而优化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预防性维修重点应用的是监测技术,通过检测技术的应用对设备的部件或者总成件的运行进行评估,以这些评估为基础确定合理的预维修计划,通过计划的实施尽可能的预防设备出现计划外停机的情况,确保设备的停机时间能够最小化。实现运行效益的最大化、维修成本的最优化。预防性维修在应用中还包括对设备的定期维修与故障维修。这就要求煤矿的设备使用与设备保养应看作独立的过程,对这两个不同的独立过程应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定期的做好设备维护与设备保养,对于设备中容易发生磨损的零部件应及时进行更换。而故障维修则是对出现问题的设备进行处理,确定设备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针对性的对设备应用相关的维修措施,实现设备能够正常运转。
在进行这些预防性维修时,还应关注到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和管理工作标准的贯彻与应用,通过对煤矿机电设备可靠性以及煤矿机电设备可维修性方面的深入研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各种技术管理、经济管理、维修技术标准及其维护修理定额等方面标准在内的预防性维修管理体系。
2.3强化设备质量标准 化检查工作
煤矿应非常重视安全检查工作,该类工作是煤矿进行安全治理所采用的重要手段。煤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安全检查、安全整改、安全复查以及安全考核“闭合””相结合的治理办法,通过这些治理办法的应用可极大的提高检查工作人员和被检查单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进而有效的避免了检查工作中存在的形式问题。同时通过安全质量标准化量化检查考核制度的推行实现了对现场的时时动态控制。
2.4机电设备管理全面实行包机制
从实现机电设备达标化管理的需求出发,煤矿应以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操作人员的配备情况为基础,确定设备包机制度,要求把每台运行中的设备应做到包机到人,做到多台设备有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确保每台设备都能运行良好。从根本上确保机电设备的出动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2.5全面推行机电设备达标考核评比工作
从提高设备包机人员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层面出发,煤矿应制定机电设备达标考核评比办法和设备达标考核评比标准,对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的机电设备通过红旗设备包机竟赛考核的方式来优化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做到奖优罚劣。通过机电设备达标评比工作的推进,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6以创新思路加强设备管理,将设备管理纳入自动化平台
煤矿应通过管理软件的应用来提高自身的设备管理水平。通过该管理方式的应用能够对设备运行、设备检修以及设备维护保养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提高设备检修及设备维护保养在及时性与准确性方面的管理,通过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够随时知晓设备的各类运行指标。在设备保养、设备检修周期内督促、提醒使用单位对设备进行保养以及检修。预防了由于依靠人工记录而产生的工作误差对设备管理的负面影响。
2.7提高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煤矿还应通过提高机电设备管理人员整体索质的方式来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主要通过培训工作的加强来实现人员整体索质的提高。这些培训包括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以及检修、维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等内容。同时,煤矿还可通过组织各类机电设备操作竞赛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氛围,及时的对设备操作经验与检修经验进行推广,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提高人员的素质。
煤矿在安全基础工作中要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环境育人的应用来营造安全文化的环境。可通过每日一道题、每周-考核以及每旬一检查管理模式的应用,让员工能够系统的学习《安全生产法》以及《煤矿操作规程)等法律法规。
2.8强化设备安全管理工作
在煤矿安全治理中,安全检查是作为重要的管理方式存在的,是确保煤矿动态安全实现的关键揩施。煤矿在应用专项检查、突击检查、边缘地点检查以及中夜班检查各类检查的基础上,应不断优化安全检查方面的工作,通过安全检查、安全整改、安全复查以及安全考核“闭合”治理办法的实施。提高检查人员与被检查单位在安全方面的责任心。过安全质量标准化量化检查考核管理方式的推进,可实现对“三违"情况的治理。煤矿可对采场内所实施的治理方式设置责任追究制度,重点对不落实的事进行处理,通过追究人的责任,提高煤矿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工作效果,使煤矿现场时时能够实现动态达标。
3结语
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在明确机电设备本身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的确定运行管理制度,通过科学合理措施的应用,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贾美青. 露天矿运输机械设备如何加强设备管理与维修[J]. 矿业装备,2019(01):86-87.
[2]王伟. 露天矿运输机械设备加强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探讨[J]. 建材与装饰,2019(17):203-204.
关键词:煤矿;设备;管理
1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特点
煤矿所选用的机电设备在运行中有着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专业性与技术性,设备的种类较多,且有着任务量大、支出费用高、作业环境差以及分布范围广等诸多的特征,同时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所需要的操作人员相对来说较多,但管理工作人员较少。应该注意的是这些机电设备的操作人员通常采用的是多人倒班的作业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出现问题的几率。从相关数据的研究来看,机电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机电设备存在的故障问题或者机电设备操作不当等这几个方面是导致煤矿事故出现的重要原因。这就决定了煤矿的管理人员应有机电设备管理理念,明确如果设备运行管理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应在管理过程中关注到煤矿所采用的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关注到这些设备管理分散以及种类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2加强机电设备 管理方法
2.1健全设备管理规章制度,促进设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从满足煤矿在生产方面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现有的生产作业为基础编制规章制度,对采掘、运输以及辅助等设备可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对矿内的供配设施做相关规定。煤矿从责任制落实有效性的层面出发,推行层次质量,把责任体系优化作为管理的重点,通过责任体系的优化可进一步明確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职责。
对上级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生产班子开始逐级追究人员责任;煤矿管理者在现场检查所发现的问题,需要从矿长开始往下逐级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生产科室治理管理人员在现场中所发现的问题,应追究管理人员、现场工长以及安监负责人的责任。从让不同级别安全治理人员的责任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层面出发,体现的更具体,煤矿通过班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的应用,对煤矿的安全状况、工程质量、制止三违、安全学习以及材料消耗等内容进行考核,以考核结果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奖惩。煤矿同时还加强了对强化标准学习,进而极大的提高了煤矿在机电设备方面的管理水平。
2.2加强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工作
除了关注机电设备的日常工作以外,还应从设备存在较长生产淡季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设备强制性保养措施,要求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利用设备在备停期间对设备进行强制的保养,将保养工作落实到人,责任到人,进而实现煤矿所选用的设备能够自始至终都维持良好的使用状态,从根本上保证设备应有的出动率。
煤矿还应不断的优化自身机电设备预防性维修方面的管理体系,目的是定期评估运行的设备,同时对设备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检查,同时制定相应的维修计划。通过预防性维修的应用避免设备在使用时出现故障,进而优化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预防性维修重点应用的是监测技术,通过检测技术的应用对设备的部件或者总成件的运行进行评估,以这些评估为基础确定合理的预维修计划,通过计划的实施尽可能的预防设备出现计划外停机的情况,确保设备的停机时间能够最小化。实现运行效益的最大化、维修成本的最优化。预防性维修在应用中还包括对设备的定期维修与故障维修。这就要求煤矿的设备使用与设备保养应看作独立的过程,对这两个不同的独立过程应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定期的做好设备维护与设备保养,对于设备中容易发生磨损的零部件应及时进行更换。而故障维修则是对出现问题的设备进行处理,确定设备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针对性的对设备应用相关的维修措施,实现设备能够正常运转。
在进行这些预防性维修时,还应关注到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和管理工作标准的贯彻与应用,通过对煤矿机电设备可靠性以及煤矿机电设备可维修性方面的深入研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各种技术管理、经济管理、维修技术标准及其维护修理定额等方面标准在内的预防性维修管理体系。
2.3强化设备质量标准 化检查工作
煤矿应非常重视安全检查工作,该类工作是煤矿进行安全治理所采用的重要手段。煤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安全检查、安全整改、安全复查以及安全考核“闭合””相结合的治理办法,通过这些治理办法的应用可极大的提高检查工作人员和被检查单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进而有效的避免了检查工作中存在的形式问题。同时通过安全质量标准化量化检查考核制度的推行实现了对现场的时时动态控制。
2.4机电设备管理全面实行包机制
从实现机电设备达标化管理的需求出发,煤矿应以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操作人员的配备情况为基础,确定设备包机制度,要求把每台运行中的设备应做到包机到人,做到多台设备有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确保每台设备都能运行良好。从根本上确保机电设备的出动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2.5全面推行机电设备达标考核评比工作
从提高设备包机人员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层面出发,煤矿应制定机电设备达标考核评比办法和设备达标考核评比标准,对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的机电设备通过红旗设备包机竟赛考核的方式来优化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做到奖优罚劣。通过机电设备达标评比工作的推进,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6以创新思路加强设备管理,将设备管理纳入自动化平台
煤矿应通过管理软件的应用来提高自身的设备管理水平。通过该管理方式的应用能够对设备运行、设备检修以及设备维护保养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提高设备检修及设备维护保养在及时性与准确性方面的管理,通过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够随时知晓设备的各类运行指标。在设备保养、设备检修周期内督促、提醒使用单位对设备进行保养以及检修。预防了由于依靠人工记录而产生的工作误差对设备管理的负面影响。
2.7提高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煤矿还应通过提高机电设备管理人员整体索质的方式来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主要通过培训工作的加强来实现人员整体索质的提高。这些培训包括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以及检修、维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等内容。同时,煤矿还可通过组织各类机电设备操作竞赛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氛围,及时的对设备操作经验与检修经验进行推广,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提高人员的素质。
煤矿在安全基础工作中要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环境育人的应用来营造安全文化的环境。可通过每日一道题、每周-考核以及每旬一检查管理模式的应用,让员工能够系统的学习《安全生产法》以及《煤矿操作规程)等法律法规。
2.8强化设备安全管理工作
在煤矿安全治理中,安全检查是作为重要的管理方式存在的,是确保煤矿动态安全实现的关键揩施。煤矿在应用专项检查、突击检查、边缘地点检查以及中夜班检查各类检查的基础上,应不断优化安全检查方面的工作,通过安全检查、安全整改、安全复查以及安全考核“闭合”治理办法的实施。提高检查人员与被检查单位在安全方面的责任心。过安全质量标准化量化检查考核管理方式的推进,可实现对“三违"情况的治理。煤矿可对采场内所实施的治理方式设置责任追究制度,重点对不落实的事进行处理,通过追究人的责任,提高煤矿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工作效果,使煤矿现场时时能够实现动态达标。
3结语
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在明确机电设备本身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的确定运行管理制度,通过科学合理措施的应用,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贾美青. 露天矿运输机械设备如何加强设备管理与维修[J]. 矿业装备,2019(01):86-87.
[2]王伟. 露天矿运输机械设备加强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探讨[J]. 建材与装饰,2019(17):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