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因为有了对话,才出现了冰释前嫌、和睦相处等四字词语;而学习中因为有了对话,才出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的推理能力中指出,“要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已经不是一问一答式的教育可以提供的,而是需要学生之间通过对话取长补短,从而得到自己大脑的开发、思维的训练。
那么,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如何训练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呢?
一、改变理念,让“对话”成为可能
《课标》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的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现在的教学已经不是老师一味的讲授,或者单纯的师生对话,而是从师生对话发展到生生对话。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策划者、学生是课堂的执行者,把讲台“让”给学生,变成学生展示对话的舞台。相信你的学生,多留点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让孩子之间的思维摩擦出漂亮的火花。
二、如何建构对话系统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首先就是要学会问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指出疑问,才能有进步。那么,如何提问?如何回答?这样的对话系统怎样构建呢?在这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六顶思考帽”的思考方式,如下图:
要构建对话,首先要有对话的发起者,也就是提出问题的人。在我们的“三段式”课堂中有哪些问题可以提出呢?例如:黑色思考帽中的對事物负面因素的注意、判断和评估;黄色思考帽中的为什么?是什么?白色思考帽中的我们需要什么信息?绿色思考帽中的不同想法、新想法、建议、假设等?都是问题的出发点。那在我们的“三段式”数学堂中又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例如:在《“重复”的奥妙》这一课的课中探究部分,让孩子们从导学单中预习的主题图里找出发现的规律,有的孩子找到了“彩旗、灯笼、人、花盆、气球柱”这些物体的规律,但还有的孩子找到了更多、更细致的规律,比如还有“灯笼绳子的长短、彩旗的形状等”,那么这些孩子就会提出质疑:“没找完,我有补充、我有疑问等等”,提问系统就出现了。
在另一节课《奥运会开幕》的课中探究部分,对于钟面的认识,孩子们的表现真是我没有想到的,特别是“钟面的的60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这个问题提出后,有的孩子说:“我是用5的乘法口诀来数的,数字1就是一五得五、数字2就是二五一十、数字3就是三五十五……”孩子们马上问:“那数字9,五九四十五过了呢?又怎么办?”第二个孩子马上说:“那就再五个五个的加,数字10就是45加5等于50,数字11就是50加5等于55,数字12就是55加5等于60。”根本就不用像以前还需要我来提问“你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数?”,孩子们马上就会说:“我还有其它的方法,我还可以10个10个的数,我来数给大家看……。”接着还有孩子说:“我还可以这样来看,我们学过,从数字12到数字6是半时,是30分钟,左边从数字6到数字12也应该是30分钟,因为是对称的。”孩子们连对称的知识都联系上了。对话系统的产生是孩子们之间对知识理解的自然互动,是顺其自然的,此时,老师就是蓝色思考帽中所说的“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控制和组织者”。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课堂,同时也是反映学生真实认知的“真课堂”。在这样的对话环境下,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相互尊重彼此的发言,在这种积极向上的对话氛围内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开展思维,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当然,在教学中,特别是中低段的教学,很多提问,都需要老师的启发,这些都需要老师在课前用心设计出来的。所以,教师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三、在对话中发展思维
在孩子们对话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也迸发出来了,孩子们有时候甚至比老师的预设思考的还要深、还要宽广。例如:在上面的案例中提到的,孩子用对称的思维方法来数出了钟面上的时间。这个思维的宽度就是在我们这样的课堂中得到的训练。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孩子都是跟着老师的思维在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比较少,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考方式。而在“三段式”的教学课堂中,学习氛围平等和睦,老师是引领者,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孩子逐渐地勇于发言、善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思考方式,让他们的思维更上一层楼。
何谓学问,“学”与“问”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获取真知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而“问”源于对话,所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这样互相学习式的对话,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还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各个都想小演讲家一样侃侃而谈,自信满满。
那么,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如何训练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呢?
一、改变理念,让“对话”成为可能
《课标》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的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现在的教学已经不是老师一味的讲授,或者单纯的师生对话,而是从师生对话发展到生生对话。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策划者、学生是课堂的执行者,把讲台“让”给学生,变成学生展示对话的舞台。相信你的学生,多留点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让孩子之间的思维摩擦出漂亮的火花。
二、如何建构对话系统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首先就是要学会问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指出疑问,才能有进步。那么,如何提问?如何回答?这样的对话系统怎样构建呢?在这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六顶思考帽”的思考方式,如下图:
要构建对话,首先要有对话的发起者,也就是提出问题的人。在我们的“三段式”课堂中有哪些问题可以提出呢?例如:黑色思考帽中的對事物负面因素的注意、判断和评估;黄色思考帽中的为什么?是什么?白色思考帽中的我们需要什么信息?绿色思考帽中的不同想法、新想法、建议、假设等?都是问题的出发点。那在我们的“三段式”数学堂中又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例如:在《“重复”的奥妙》这一课的课中探究部分,让孩子们从导学单中预习的主题图里找出发现的规律,有的孩子找到了“彩旗、灯笼、人、花盆、气球柱”这些物体的规律,但还有的孩子找到了更多、更细致的规律,比如还有“灯笼绳子的长短、彩旗的形状等”,那么这些孩子就会提出质疑:“没找完,我有补充、我有疑问等等”,提问系统就出现了。
在另一节课《奥运会开幕》的课中探究部分,对于钟面的认识,孩子们的表现真是我没有想到的,特别是“钟面的的60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这个问题提出后,有的孩子说:“我是用5的乘法口诀来数的,数字1就是一五得五、数字2就是二五一十、数字3就是三五十五……”孩子们马上问:“那数字9,五九四十五过了呢?又怎么办?”第二个孩子马上说:“那就再五个五个的加,数字10就是45加5等于50,数字11就是50加5等于55,数字12就是55加5等于60。”根本就不用像以前还需要我来提问“你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数?”,孩子们马上就会说:“我还有其它的方法,我还可以10个10个的数,我来数给大家看……。”接着还有孩子说:“我还可以这样来看,我们学过,从数字12到数字6是半时,是30分钟,左边从数字6到数字12也应该是30分钟,因为是对称的。”孩子们连对称的知识都联系上了。对话系统的产生是孩子们之间对知识理解的自然互动,是顺其自然的,此时,老师就是蓝色思考帽中所说的“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控制和组织者”。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课堂,同时也是反映学生真实认知的“真课堂”。在这样的对话环境下,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相互尊重彼此的发言,在这种积极向上的对话氛围内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开展思维,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当然,在教学中,特别是中低段的教学,很多提问,都需要老师的启发,这些都需要老师在课前用心设计出来的。所以,教师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三、在对话中发展思维
在孩子们对话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也迸发出来了,孩子们有时候甚至比老师的预设思考的还要深、还要宽广。例如:在上面的案例中提到的,孩子用对称的思维方法来数出了钟面上的时间。这个思维的宽度就是在我们这样的课堂中得到的训练。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孩子都是跟着老师的思维在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比较少,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考方式。而在“三段式”的教学课堂中,学习氛围平等和睦,老师是引领者,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孩子逐渐地勇于发言、善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思考方式,让他们的思维更上一层楼。
何谓学问,“学”与“问”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获取真知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而“问”源于对话,所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这样互相学习式的对话,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还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各个都想小演讲家一样侃侃而谈,自信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