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basij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中,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邵逸夫
  他没有当过一天校长,但是他的名声却蜚声校园内外,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他没有做过一天教师,但是他培养的人才却家喻户晓;在很多艺人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电影教父,但是却在教育、科技领域享有盛誉,“逸夫楼”、“邵逸夫奖”,成就了多少人的梦想。
  1月7日,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107岁。斯人已去,但是苍穹闪耀的“逸夫星”却永恒。
  “楼主”邵逸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虽然你可能不知道邵逸夫的长相与生平,但你不能没有听过“逸夫小学”、“逸夫楼”。
  正如一名科研工作者得知邵逸夫去世的消息,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写道:“在中国大学毕业的朋友,不知道教育部部长是谁,不知道清华北大校长是谁,不知道自己学校的校长、党委书记是谁的,应该大有人在。但是,如果说不知道邵逸夫是谁,那这个学生一定是个完全不学习的人。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到过‘逸夫楼’上自习。”
  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年轻人都能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在他们就读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有一座“逸夫楼”。在地图软件中搜索“逸夫楼”,会发现神州大地上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红旗,有人评价说,邵逸夫以一己之力,盖起了数量堪比中国收费站的大楼。
  1月7日中午,站在写有“逸夫楼”三个字的大楼前,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万千:“多亏了邵逸夫先生捐建的教学楼,经受住了芦山强烈地震的考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邵逸夫“懂得捱、能吃苦”,是以“悭吝”著称的,甚至可以用“斤斤计较”来形容。他的创业史中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曾经拒不批准剧务花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的申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卖的馒头才1毛钱一个。
  邵逸夫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支持内地教育事业发展,却是非常慷慨。据教育部消息,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元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 013个,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除了支持学校的硬件建设,邵逸夫还是“东方诺贝尔奖”的设立者。上世纪80年代末,他便告诉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自己想要设立一个像诺贝尔奖一样的科学奖。这个想法在2002年变为现实,目前已经连续颁发10次的“邵逸夫奖”涵盖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领域,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其金额媲美诺贝尔奖。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原所长陈省身先生于2004年获得首届“邵逸夫数学奖”。
  更引人注目的是,许多邵逸夫奖的获奖者在得奖后不久,也拿到了诺贝尔奖。
  邵逸夫常常被称为“楼主”。如今,人们说,“人去楼不空,邵先生离开了,但逸夫楼还在。”
  “教父”邵逸夫:培养灿若星辰的演艺明星
  璀璨星空,有一颗“邵逸夫星”。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中国发现的2 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在影视界,邵逸夫正是一颗照亮无数明星的教父级人物。他对影视娱乐界的最大贡献之一,当是开设“无线艺员训练班”,培养了刘德华、周润发等家喻户晓的明星。
  1967年,邵逸夫参与创办无线电视台(TVB)后,开设了“无线艺员训练班”,打造了引领华人影视界数十年的黄金一代。
  那时的香港没有专门培养演员的演艺学院,1971年由TVB创办的“无线艺员训练班”也就成为了香港艺人的“明星梦工场”。这个培训班每年举办一期,学期为一年。这是一条成熟的造星流水线,艺员前期学习表演、台词、舞蹈、武功、编剧理论、摄影概论、电视工程等基础知识,后期是表演实习,中间经过多次考试,优胜劣汰,毕业者即成为“无线电视”和“邵氏兄弟”的签约演员。
  此后,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华语影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有的成为了家喻户晓的TVB当家台柱;有的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华人明星;还有的成为了在华语影坛乃至国际影坛上享有声誉的大导演、制作人。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周润发(1974年第3期)、陈玉莲(1977年第6期)、汤镇业(1979年第8期)、黄日华(1980年第9期)、苗侨伟(1980年第9期)、刘德华(1981年第10期)、周星驰(1982年第11期)、梁朝伟(1982年第11期)、刘嘉玲(1983年第12期)、杜琪峰(1975年第4期)、关锦鹏(1976年第5期),可谓是人才辈出、星光熠熠。
  不为人所知的是,这样的模式还曾在内地推广。上世纪90年代初,邵逸夫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希望在内地选择一所大学创办电视演员艺训班,吸收内地人才,进行培训后进入香港无线电视(TVB)工作两年。这一设想得到国家教委的支持,最终将合作点定在了邵逸夫先生曾经捐赠过的华南理工大学。
  据参与该项合作的鄢秋萍老师回忆,艺员培训中心面向内地招生,由香港无线电视提供资金支持,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内授课,双方邀请艺术专家对学员进行授课与培训,经过培训的艺术人才以及电视技术人员可以进入TVB工作。到1996年共举办了近10期培训班,培养出邵兵等一大批演艺人才。
  “长寿老人”邵逸夫:从未停下奔跑的脚步
  叱咤风云娱乐圈大半个世纪,邵逸夫一手打造了邵氏和无线两个影视王国,出品过数千部影视作品。不过,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比不上他所经历过的百年人生精彩。
  有人说:邵逸夫的人生比戏更精彩。没错。
  邵逸夫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叫Run Run Shaw,关于这个名字的来源,有多个版本。一说他在天一影片公司做勤杂工,在他大哥邵醉翁手下鞍前马后,如同一个跑腿的小厮;一说邵逸夫初到新加坡时,常骑着自行车跑来跑去送拷贝;邵逸夫自己的解释则是他原名邵仁楞,上海话“仁楞”与英文Run Run的读音相近。但无论是哪一个原因,邵逸夫的人生就是这样,一直处于奔跑状态。107年的传奇人生,他从没有停下奔跑的脚步,真可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祖籍浙江宁波。邵氏兄弟的父亲邵玉轩主要经营颜料生意,在20世纪初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0年邵玉轩病逝时,康有为、虞洽卿、卢永祥、谭延闿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辞致哀。但邵家的众多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邵逸夫在家中排行第六,故人们称他为“六叔”、“六老板”。
  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起于1924年,这年大哥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邨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犹如家庭式作坊。
  1925年,邵氏四兄弟创立的天一电影公司制作了电影界公认的史上第一部武侠片《女侠李飞飞》。武功高手飞檐走壁的绝技第一次被搬上大荧幕。由于天一公司出品影片多且快,又首拍古装片、武侠片,剧本也多取材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故拥有了不错的口碑。
  天一公司的崛起,让当时上海滩电影业的霸主明星公司感到了威胁,于是联合其他五家电影公司,限制已经购买这六家公司影片的发行商购买天一等公司的影片,这一事件被称为“六合围剿”。邵氏兄弟决定避开锋芒,将电影事业从上海转到南洋。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到新加坡与三哥邵仁枚合力开拓南洋华人电影市场。邵氏兄弟逐渐组成庞大院线和发行网络。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并决定发展有声电影。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但艰苦惊险终有斩获。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获利颇丰,成本仅仅一万元的影片,仅在广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摄成本的60倍。
  1937年后,南洋沦陷,邵氏兄弟的影业发展进程被打乱,后来被迫关门。抗战胜利后,时年50岁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从新加坡转战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电影公司(Shaw Brothers),开始了香港电影的霸业。
  邵逸夫以32万元买下当时还是一片贫瘠的清水湾地皮,修建了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采用片场制,流水线作业,由于拥有自己的发行机构和合作伙伴,邵氏兄弟公司从电影制作、发行到放映都非常流畅。每年产量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有“东方的好莱坞”之称。
  “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20年。由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时装到古装,由大型古装到黄梅调,由黄梅调到武侠片,邵氏电影的每个尝试都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上世纪70年代后,香港电影产业一度式微,邵氏减产,租出或卖出院线。1987年,邵氏正式停产,而邵逸夫则转战电视圈。
  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股权,成为最大股东。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两家电视台,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提高了“无线”制作剧集的质量,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
  邵逸夫入主后,用其智慧带领TVB走入黄金时代,《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TVB旗下的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等也都是华语影视圈和歌坛的“教父级”人物。如今TVB是全球第一大华语商营电视台,每年要生产520集的电视剧,影响扩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
  在上世纪70年代,邵逸夫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纪录是一天看9部片子。甚至直到古稀之年,邵逸夫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导演张彻这样回忆上世纪60年代的邵逸夫:“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
  (综合《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
  【逸夫楼在云南】
  邵逸夫给云南留下了292幢楼 遍布115个县市区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的数据,截至2011年,邵逸夫基金共捐赠1.5亿元港币,为云南115个县(市、区)捐建了292幢“逸夫楼”,校舍面积48.84万平方米。这些“逸夫楼”或为教学楼,或为实验室,或为图书馆,基本都是当地学校最好的教学用房。云南省教育厅于邵逸夫去世当天发布唁电,对邵逸夫先生的辞世表示哀悼。
  在云南省高校最出名的“逸夫楼”要数云南大学东陆园图书馆和云南财经大学“逸夫楼”了,而对不少云大和云南财经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少课余时间都是在“逸夫楼”度过的。
  相比经历多年风雨,略显陈旧的云大东陆园图书馆,云南财经大学“逸夫楼”要更高也更现代。作为邵氏基金赠款第21批大学项目之一,云南财经大学“逸夫楼”于2009年11月竣工,主要包括教室、教学科研用房、半地下车库以及相关配套用房。
  记者在楼里遇到了刚刚下课的杨同学,她告诉记者,她小学就读于云南师大附小,三年级到六年级的3年都是在师大附小的“逸夫楼”里度过的。考上云南师范大学后,她就读的云师大龙泉路校区里也有一栋“逸夫楼”。2012年,杨同学考取了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读研究生,学院办公室和大多数的课程也都在这座“逸夫楼”里。“我身边几乎每一个同学,在成长过程中都在逸夫楼或者逸夫图书馆里学习过,说到底都受到了逸夫先生的帮助。”杨同学说着说着眼角有些泛泪,“先生的离世,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大损失”。
  (来源:《春城晚报》)
  【相关评论】
  中国教育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
  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1月7日早上在家中离世,享年107岁。邵逸夫先生在内地被广为人知,很大程度是因为“逸夫楼”遍布中国大地。
  在慈善和社会公益方面,邵逸夫先生无疑树立了一座丰碑。早在1973年,邵逸夫先生就在香港设立私人慈善机构,确定宗旨是协助促进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的发展。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四十载。与其他一些慈善家不同,邵逸夫先生捐赠的教育项目和学校,鲜有卷入争议者。这源于其规范的基金会运作与管理,建立与我国内地办学环境相适应的捐赠机制,这也是值得内地公益机构学习、借鉴的。   邵逸夫对内地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的捐赠,都是通过香港邵逸夫基金实施的,而在实施过程中,与教育部建立紧密合作,可以说,这是民间慈善基金会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我国学校办学条件的典范。
  根据《香港邵逸夫基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不论是高等教育领域还是基础教育领域项目的申请,都要经教育部聘请的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向邵氏基金推荐。未经专家评审的项目,将不能获得邵氏基金资助。邵氏基金之所以采取这种办法,是结合我国内地的教育实际的,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的评审,以确保其捐建的项目,不是“短命”项目——邵氏基金明确规定,赠款兴建的基础教育项目,应建设在经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长期保留的学校;项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的参与,明确被捐学校履行的义务,并得到有力的实施,比如,邵氏基金要求捐赠高校的建筑物,项目单位确保能够提供不低于1‥3比例的配套资金。
  我国内地近年来民间教育慈善事业也迅速发展,但却存在效率不高、民间和官方各自为阵的问题,甚至有公益人士与地方政府产生矛盾。邵氏基金在内地多年的规范运作,大规模捐赠5 000个项目的慈善伟业,给内地教育慈善公益人士的启迪是,民间教育慈善,完全可以和政府部门形成合力,各司其职,推动教育进步。这一点,内地的营养午餐计划,也可以说是民间和官方互动的成功案例。
  邵逸夫先生捐赠的教育项目和学校,都有逸夫的命名。对此,很少有人认为不妥,而成为了各地教育的一道风景。而对于命名,邵氏基金也有规范,向高校捐赠的建筑楼,命名为“逸夫楼”,而向基础教育捐赠且为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则命名为“逸夫学校”,“逸夫楼”和“逸夫学校”也成为邵氏基金的“慈善品牌”。
  邵氏基金的运作模式和邵逸夫先生的慈善胸怀有关,这在其晚年设立的“邵逸夫奖”中也有体现,该奖设立于2002年,确立为国际性奖项,授奖对象为包括内地、香港学者在内的全球学者,评选原则主要考虑候选人之专业贡献能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素,丰富人类精神文明。从该奖设立时,就被誉为“东方的诺贝尔奖”。
  教育本就是公益事业,这一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慈善家,也需要更多专业、规范的慈善机构,每一座“逸夫楼”、“逸夫学校”,都是邵逸夫先生投身教育慈善事业的见证。中国教育发展,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
  )
其他文献
衡中校门街道边,今年考入北大清华的104名学生头像一字排开。街道不够长,考入港大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77名学生没能露脸。  衡水的GDP长年徘徊河北末三位,但衡中撑起了“教育名城”的所有名声。放假时校门口停着近4 000辆小车,十年中接待访问人数17万,如今参观需交600元会务费。  学校实行“无死角管理”,从早上五点半到晚上10点10分,时间安排具体到分钟。成绩、德行、卫生全部纳入“量化管理”,包
期刊
今年13岁的女儿上初中了,就在我工作的这所学校。她对焕然一新的校容校貌非常满意——一幢幢高大漂亮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最前卫的感应设备实验室、信息高速公路铺设的校园网络,宣传栏是LED显示屏,各班配置齐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满意的食堂和厕所。她说:“那样气派的充满现代气息的三层楼食堂和两层楼的厕所,应该是大学里才有的!想不到我上初中就可以享受了。”  是啊,我国自2004年启动实施“两基”攻
期刊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体现。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中,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关心教师的健康成长,始终发挥教师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来,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现在,人民群众不断感受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全社会对教育工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赵淑芳 杨佳权) 新学期开始,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中心完小的食堂炊烟又起,餐厅内桌椅摆放整齐,后勤人员开始为学生营养餐忙碌起来。“开学第一天,学校按照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标准,为报到学生提供营养餐。”勐董镇中心完小校长字光富介绍说。  勐董镇龙乃村七组村民赵红军带着儿子到学校报到,看着儿子吃上丰盛可口的营养餐,笑得合不拢嘴。“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啊!孩子上学免费,还享受到营养餐,不仅给
期刊
“王瑞苹的贫困补助办下来了吗?”  “办下来了!”  “她现在学习怎么样?生活有问题吗?”  “她学习很好,在学校参加勤工俭学,家里的负担轻多了!”  9月23日一大早,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邹平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澄江县九村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王瑞苹家里,邹平和王瑞苹的父亲王云拉开了家常,得知王瑞苹的近况,邹平一行牵挂的心终于安稳了。  王瑞苹家在九村镇是特困户,是邹平
期刊
最近打开电视机,就走入了萌孩的天下。《小爸爸》《璀璨人生》《辣妈正传》,其中的小演员一个比一个萌,一个比一个小。尤其是《小爸爸》中朱佳煜饰演的夏天,可爱又催泪,牢牢抓住了一批观众。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将孩子作为“戏核”,北京、上海等地已经产生了成熟的童星打造产业链,而小演员边拍戏边学习的境况,也成为片场独特的一景。但有关剧组对未成年演员的使用,相关规范还基本是空白。  1 为什么儿童剧满天飞?  细看
期刊
从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确立至今,已有29个年头,教师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得到提高,人们关注孩子的教育,同时也关注“教师”。让我们一起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2013年:第二十九个教师节  关键词:教师节改期  我国1 400万名教师的节日有可能从9月10日改至9月28日,也就是“万世师表”孔子的生日。有人认为,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更有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含量;但也有人持反对
期刊
核心阅读:中国足球的后备力量现状如何?中国足球是否真的后继无人?中国足球的青年人才该如何培养?在“6·15”中国足球队以1‥5惨败给泰国“二队”后,这是不少人思考的问题。日前,记者走访国安足球训练基地、鲁能足球学校,采访业内专家,感受中国足球后备力量培养的困难和问题,探究中国足球的希望和出路。  虽已初秋,仍是烈日炎炎。16时,中信国安足球训练基地,30余名预备队队员已到达场地,整齐地将球鞋排列成
期刊
原编者按: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资助项目的支持下,在过去的一年里,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通过对全国10省20市(县)的深入走访和调查,重点关注农村教育师资配置、学生负担、农村学校校车配置及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方面问题,完成了《农村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2》。  《报告》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给予了持续的重视。在中央政策和资源的持续倾斜支持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
期刊
当前,在许多地方,早教机构如同今夏的“烧烤”季节,热得发烫。笔者一个亲戚的孩子还不到两岁,就已经有半年的早教和“培优”经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们全心付出的强劲动力。因此,为了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这些种类繁多、价格昂贵的早教机构便成了儿童梦魇般的“加油站”。许多家长丝毫不浪费任何业余时间,将诸多尚在幼儿园的孩子渴望的星期天变成了可怕的“星期七”。寒暑假本来是孩子充分放松、尽情享受欢乐的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