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益门”后,银监会的清查风暴即将在月底揭晓,在此之前,小心谨慎的银行都放慢了发新品的速率,收敛了高收益的产品。
5月19日,中信银行某地方支行销售主管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
“你们的信托产品承诺收益这么高,向银监会提交风险评估报告了么?银监会批准了么?”在回答过一系列比普通投资者专业得多的问题,李经理凭借最后一句问话,肯定这是来自银监会的密访电话。
李经理是中信银行下属一家地方支行的销售主管,不仅是她,同行间相继都接到了来自银监会的密访电话,以求证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息公开透明、风险提示等方面是否做足功课,给投资者更清晰的投资选择。
据了解,始于4月銀监会的“清查风暴”第一批暗访结果将于近日正式通报,而查中发现问题被通报三次以上的商业银行,将被暂停理财业务资格。理财产品一直以来都是银行重要的收入生命线,倘若暂停,这将是最严厉的惩罚。
“检查月”月底揭晓
据记者了解,无论是通过直接考察,还是评估产品,或者密访电话,理财业务大检查将在月底前结束。银监会已经给商业银行划下红线:凡是在理财业务检 查中发现问题被通报三次以上的商业银行,将被暂停理财业务资格。
银行理财产品的清查缘起于今年年初,少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的情况,引起投资者不满。部分该产品投资者指责商业银行在销售时没有对此进行说明。
“对于检查还是密访,我们都没有过大的压力,我们以前也是按照这种规范做事,现在照旧。”荷兰银行北京分行消费金融部销售主管孙喆向记者耸了耸肩。“现在监管机构加强的是对银行的规范,而投资者也不应忽视对自身的风险教育。”他认为,除了整顿理财产品,更应针对理财师的培训。“产品只是反映问题的集合体,而中国至少现在还没有形成第一批专业的理财师队伍,相应的成熟的理财者和理财市场都亟待形成。”
更新的理财品和观念
在5月21~24日召开的金博会上,参会理财者有了显著发现:风险提示被当作招牌,挂在银行展台最醒目的位置,在理财产品手册中,所有理财产品重新设计评审,“最高收益率”已经淡出,在产品推介中更加注重风险提示。以前,理财者习惯看到的很多银行的理财宣传,黑字粗体标明的是预期收益率,而现在换成了风险提示。
“很明显,没有去年那么火爆,赠送小礼品都没有发完。”一位布置展台的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各大银行理财产品展示工作人员也共同发现了4个特点,由于“收益门”的直接影响,本次参会的投资者比以前少了很多,稀稀拉拉的投资者漫不经心地询问多过选购,找银行询问理财产品的理财者更少,即使是关心银行理财的投资者,向中资银行咨询的又比外资银行的理财者少很多。
此次对理财产品的检查将在5月底之前收官。在“红色警报”没有解除之前,各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积极性或许都不会太高。Wind数据统计,“五一”以来,截至5月14日半个月时间的理财产品为98款,下降近30%。
理财产品在设计上也有趋于保守,记者发现,接受过清查洗礼,目前多数银行仍然销售的大多是相对安全、保本的理财产品。有些挂钩股票的产品也变为每月收益和分红。“但这类产品,如果不是银行的‘熟客’,银行里一般不主动推荐。”一位外资银行的理财师告诉记者。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4月银监会严格监管开始,高风险产品大规模退出市场,浮动收益类产品占比仅4%。
销售产品过程中,客户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银行还要求顾客先填写《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及《产品适合度测评表》。固然以前银行也会要求客户填写,但更多流于形式。“此类评估表很多银行之前也有,但都是用在高端理财中,对一些客户做度身订做的理财服务时才会使用。”而今各银行的《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题目设置也各不相同,并会严格留存档案,纳入整个银行系统。
有理财者提出疑问,银行现在整顿理财产品有些矫枉过正,好像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出了问题,这样做是因噎废食。西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要深回应,监管带来的应该是市场的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封杀高风险产品。一个成熟的理财市场需要具备丰富的产品品种和结构,既具有低风险的固定收益产品,也具有高风险的浮动收益产品。
孙喆认为,清查风暴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来说是一个积极的规范信号,有助于营造真正和谐的理财环境。“而产品风险和收益的把控,这就是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用问题和关系维护了。推销产品只是信任的起点,而实现资产配置才是理财最好的服务。” 孙喆勾勒出理想中的成熟理财市场模式是:在动荡中建立市场信心,在市场走高时提示潜在风险,成熟投资理念,实现综合资产配置。
5月19日,中信银行某地方支行销售主管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
“你们的信托产品承诺收益这么高,向银监会提交风险评估报告了么?银监会批准了么?”在回答过一系列比普通投资者专业得多的问题,李经理凭借最后一句问话,肯定这是来自银监会的密访电话。
李经理是中信银行下属一家地方支行的销售主管,不仅是她,同行间相继都接到了来自银监会的密访电话,以求证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息公开透明、风险提示等方面是否做足功课,给投资者更清晰的投资选择。
据了解,始于4月銀监会的“清查风暴”第一批暗访结果将于近日正式通报,而查中发现问题被通报三次以上的商业银行,将被暂停理财业务资格。理财产品一直以来都是银行重要的收入生命线,倘若暂停,这将是最严厉的惩罚。
“检查月”月底揭晓
据记者了解,无论是通过直接考察,还是评估产品,或者密访电话,理财业务大检查将在月底前结束。银监会已经给商业银行划下红线:凡是在理财业务检 查中发现问题被通报三次以上的商业银行,将被暂停理财业务资格。
银行理财产品的清查缘起于今年年初,少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的情况,引起投资者不满。部分该产品投资者指责商业银行在销售时没有对此进行说明。
“对于检查还是密访,我们都没有过大的压力,我们以前也是按照这种规范做事,现在照旧。”荷兰银行北京分行消费金融部销售主管孙喆向记者耸了耸肩。“现在监管机构加强的是对银行的规范,而投资者也不应忽视对自身的风险教育。”他认为,除了整顿理财产品,更应针对理财师的培训。“产品只是反映问题的集合体,而中国至少现在还没有形成第一批专业的理财师队伍,相应的成熟的理财者和理财市场都亟待形成。”
更新的理财品和观念
在5月21~24日召开的金博会上,参会理财者有了显著发现:风险提示被当作招牌,挂在银行展台最醒目的位置,在理财产品手册中,所有理财产品重新设计评审,“最高收益率”已经淡出,在产品推介中更加注重风险提示。以前,理财者习惯看到的很多银行的理财宣传,黑字粗体标明的是预期收益率,而现在换成了风险提示。
“很明显,没有去年那么火爆,赠送小礼品都没有发完。”一位布置展台的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各大银行理财产品展示工作人员也共同发现了4个特点,由于“收益门”的直接影响,本次参会的投资者比以前少了很多,稀稀拉拉的投资者漫不经心地询问多过选购,找银行询问理财产品的理财者更少,即使是关心银行理财的投资者,向中资银行咨询的又比外资银行的理财者少很多。
此次对理财产品的检查将在5月底之前收官。在“红色警报”没有解除之前,各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积极性或许都不会太高。Wind数据统计,“五一”以来,截至5月14日半个月时间的理财产品为98款,下降近30%。
理财产品在设计上也有趋于保守,记者发现,接受过清查洗礼,目前多数银行仍然销售的大多是相对安全、保本的理财产品。有些挂钩股票的产品也变为每月收益和分红。“但这类产品,如果不是银行的‘熟客’,银行里一般不主动推荐。”一位外资银行的理财师告诉记者。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4月银监会严格监管开始,高风险产品大规模退出市场,浮动收益类产品占比仅4%。
销售产品过程中,客户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银行还要求顾客先填写《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及《产品适合度测评表》。固然以前银行也会要求客户填写,但更多流于形式。“此类评估表很多银行之前也有,但都是用在高端理财中,对一些客户做度身订做的理财服务时才会使用。”而今各银行的《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题目设置也各不相同,并会严格留存档案,纳入整个银行系统。
有理财者提出疑问,银行现在整顿理财产品有些矫枉过正,好像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出了问题,这样做是因噎废食。西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要深回应,监管带来的应该是市场的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封杀高风险产品。一个成熟的理财市场需要具备丰富的产品品种和结构,既具有低风险的固定收益产品,也具有高风险的浮动收益产品。
孙喆认为,清查风暴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来说是一个积极的规范信号,有助于营造真正和谐的理财环境。“而产品风险和收益的把控,这就是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用问题和关系维护了。推销产品只是信任的起点,而实现资产配置才是理财最好的服务。” 孙喆勾勒出理想中的成熟理财市场模式是:在动荡中建立市场信心,在市场走高时提示潜在风险,成熟投资理念,实现综合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