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改革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下面我就本学科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養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高效课堂实施
解放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总结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二)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養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高效课堂实施
解放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总结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二)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