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阳谋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ning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造金融控股平台
  三舰并发构建实业帝国
  
  感谢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陈家强教授、会计系魏国强教授的支持。
  
  启动于21世纪之初的中信集团在香港的布局,逐渐给我们揭示了其发展战略从一枚棋子到一盘棋的路径变迁。而中信集团作为中国企业界的一面镜子,其创新运作往往给我们耳目一新的启示和方向。
  今天的中信集团,经过25年的改革、创新、调整,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金融为主业、涉及诸多领域的国有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业务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实业和其它服务业三大领域。截至2003年底,其总资产达5966.30亿元,税后利润达16亿元。
  中信集团堪称中国金融控股领域第一个吃螃蟹者,而且中信控股在2002年底已获批挂牌经营,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授权的金融控股公司,负责投资和管理中信集团境内外金融企业,业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期货、基金、信用卡等领域。
  虽然中信控股已拥有了中国目前门类最齐全的一个金融类公司组合,内部企业具有既可以联手开拓市场,也可以大力发展金融交叉产品的绝佳机会,但是由于法律上、监管制度上的种种原因,中信控股在国内的混业实践乏善可陈,这从其成立至今只推出一个金融交叉产品—中信金融通,即可窥知一二。
  中信控股面临的这种困境,也是所有意图进行混业实践的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共同困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未被正式承认、未直接注册、称谓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但实际上已按照金融控股模式运作的公司至少有二、三百个。企业以金融控股的组织形式经营,无非是希望借助这一架构的优势,利用集团旗下金融机构的筹资功能,筹集资金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并全面提升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和内部风险控制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协同效应,提高集团业务和产品的竞争力。
  然而,“总体来说,几年发展下来金融控股依然远远谈不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认为,个别像德隆这样的企业却利用金融控股大肆寻找监管盲点和漏洞,以金融机构作为融资平台,满足自身圈钱套利的需要,给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可能正是预见到中信控股在国内暂时还“无法作为”,在中信控股诞生的同时,中信集团在香港成立了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信国金,0183.HK)。中信国金果然让中信集团的“金融控股梦”在香港得以实现。经过短短3年时间,中信国金借助金融控股模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的协同效应:总资产规模扩大了35%,股东权益增加了28.2%,资本实力不断提高;总收入提高13%,利润增长53.9%,盈利能力强劲。
  本刊通过解剖中信国金的诞生过程、操作模式及其构建跨境平台的运作,力图给读者展示一个金融控股公司的成长历程和混业经营的真实面目。这一案例也为中信集团乃至中国的金融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金融控股”范本,对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和参照意义。
  21世纪中国的大型集团还面对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选择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而中信集团在香港资本市场的另外两次布局,也给至今仍徘徊在多元化与专业化间的大型企业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操作思路:在多元化结构下打造资本市场上的专业化平台,发挥其旗舰作用带动集团内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一直担纲中信集团海外运作平台的中信泰富(0267.HK),由于逐步实行了MBO,其作为中信海外旗舰的地位渐渐淡化。伴随着中信泰富的淡出以及集团战略的转变,中信集团在香港资本市场开始推行新的发展战略,即采取多平台平行发展模式,并一改以前支持中信泰富的做法—将集团各类“好资产”都注入上市公司,而是打造集团的专业化资本运作平台,并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内部资源整合和向外扩张。
  这从中信集团打造其增值服务旗舰中信21世纪和自然资源旗舰中信资源的操作中体现得尤为清楚。服务业作为中信集团的另一主业,信息产业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块。中信集团近年对信息产业的资源和组织机构进行了战略重组,其中一个重要战略是“依托增值业务带动相关业务的发展,实现网络业务与增值业务的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信息产业链,提高行业竞争力,实现效益和价值最大化”。
  中信21世纪的脱胎换骨是这一战略的直接结果:中信集团通过买壳、注资等操作,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将其由一个市值只有4.9亿港元的小公司,打造成为市值约75亿港元的增值服务旗舰。而从这种看似简单的路径中,中信集团以专业化模式整合内部资源的思路清晰可见。
  中信资源作为中信“有选择地伸入国家急需的、市场前景良好的资源开发业务”的海外平台,近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投资开发重要的资源性项目。
  本刊对中信集团在香港的这三次重大资本布局进行全面剖析,力图还原其在香港构建金融、信息、资源等平台的资本运作细节,从中把握其从一枚棋子到一盘棋的战略转变和路径变迁。
其他文献
GDP增长 7.9%(8.8%)  CPI增长 3%    利率 12个月内上调100个基点  汇率 至年底升值7%    2005年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将倾向于鼓励消费,本轮加息周期会在约12个月内完成,加息的幅度约为 100个基点,以将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提高至约为零的水平。但是针对当前以进口成本为推动力的通货膨胀,以调整汇率来处理会更为有效,这个变化很可能在今后3至6个月内出现,到2005年底,
期刊
CPI增长 4%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0%  利率 2季度加息概率大  汇率 下半年小幅升    研判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在我们看来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依然是投资和通胀。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年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基调和可能出台的调控举措。    投资增速可能超过20%,实现温和降温    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和历史经验验证,只要投资增速低于15%,则GDP增长低于8%的概率很高。  根据国
期刊
GDP增长 8.3%(9.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5-20%  CPI增长 4%    中国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历来十分注重两个指标—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我们认为,消费者物价指数在2005 年一季度之后有可能恢复上扬的态势,全年平均上涨4%左右。在经济结构从“投资拉动”转为“消费拉动”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回落到15-20%之间,GDP增长稳定在8.3%左右。  
期刊
GDP增长 8.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7%  CPI增长 1-2%  利率 温和缓步提升  汇率 或升值1-2%    随着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和国际原油价格的回落,通胀压力在2005年会有所缓解,我们预计,CPI增长全年平均在1-2%之间。2004年中国的GDP增长将达到9.9%,在这样的发展速度下,政府不太可能大幅放宽宏观调控政策。2005年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减速,GDP增长应该保持在
期刊
中国专门探讨董事会秘书的研究并不多见,已有的文献又多局限于从法律视角研究董事会秘书制度的沿革与发展。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对中外董事会秘书制度进行了比较,其中涉及董事会秘书制度的变迁和中国董秘制度的设立、职能特点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英美法系国家董事会秘书制度变迁及中国董事会秘书制度的设立    董事会秘书在英美公司法上被称作公司秘书(company secretary),最早追溯到1841年的英
期刊
GDP增长 8.1%(9.7%)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1%(17.2%)  私人消费增长 9%(9.4%)  政府消费增长 8%(8%)  出口增长 14%(25%)  CPI增长 4%(4.5%)  利率 低利率将持续  汇率 年末升值达9.2%  *()为2004年预测值    2005年,中国经济不会像2004年初那样轻松加速,但在强劲的个人消费推动下,仍能保持强劲增长的基本面。我们预测,
期刊
尽管2004年全球股票承销额只占证券承销总量的大约10%,但较2003年的规模增长十分可观:首次公开上市发行额增长一倍多,达1350亿美元;股票增发增长62%至2710亿美元。IPO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回升,同时并购交易数量也出现增长:经过3年的低迷后,2004年已宣布的并购交易额大增41%至19000亿美元。    中国成为亚太区并购市场热点    2004年全球购并数量下降但交易额上升,中国
期刊
今天的缺钢局面两年后会演变为钢铁产能大量过剩。中国钢铁产业的“大跃进”还可能导致全球钢铁业全面洗牌。至2010年,欧美钢铁厂家会全面出局,日韩厂家将得以生存,但利润率急降。中国钢铁企业中可能有半数被淘汰,但剩下的可能成为国际龙头企业。不过,中国钢铁业赢得的是一场惨胜,代价是钢厂倒闭带来的上百亿不良资产,得到的是一个利润微薄的夕阳产业。    日本银行在去年12月中宣布调低日本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
期刊
中国全面加入WTO之后,跨国公司将在金融、汽车、重型机械等已经全球化的产业部门不可阻挡地获得领导地位,本地企业则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拥有无可争议的强势;随着零售业巨头越来越强大,本地企业会在最容易崛起的消费品制造业受到严峻挑战;能源和原料产业中,“中石油”等本土巨头都有实力参与全球的产业格局调整。    2005年后,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主要产业允诺的3年过渡期将陆续到期,中国市场将按承诺次
期刊
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已十分强烈的关键时刻,合理配置外汇资产、人民币资产,以避免财富贬值的风险,是投资者关心的话题。根据研究,在H股、B股估值较低及人民币升值效应的双重作用下,香港等地的中国概念股未来涨幅惊人,其股价与涨幅很可能超越A股。    货币升值与股市上涨紧密相关    从历史情况看,由于预期的作用,股市通常会提前反映本币的升值效应,并率先达到高点。这从日本及中国台湾货币升值前后股市和汇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