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有两个单元,分别是“学习好帮手”和“与机器人零距离”,表明机器人课程已走进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然而,由于机器人教学受到硬件、场地等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学校难以开设机器人课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大多数对机器人没有深入的了解,在生活中也不会有太多的接触,对机器人的了解与认识更多来自于影视作品和书籍等。然而他们对机器人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展开机器人教学?是单纯的教师讲授,看相关机器人视频,直接学看不透摸不着的虚拟机器人,还是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以生为本,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机器人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实验获得真知呢?这就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开动脑筋,多元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习机器人,走进机器人。
筹措设备,增强机器人教学的真实体验
机器人单元的第二课是“走进机器人”,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机器人的三大组成模块——控制模块、传感模块和执行模块,知道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认知机器人、指挥机器人、了解机器人是通过程序控制来完成指定任务的。
我校目前还没有机器人设备,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见识到真正的机器人,笔者向其他学校借来了各种品牌、不同形状、能完成不同任务的实体机器人(如图1)。以4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分配一台机器人。组织学生们仔细观察该组的机器人,探究机器人的组成部分,执行程序观察机器人在完成什么任务,了解相关部件的主要功能。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笔者还针对不同的实体机器人设计了传感器知识小卡片和小组活动体验表,组织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测,认真完成小组探究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经历和探究体验中零距离接触机器人,并了解其三大组成部分及功能。
多样化教学,增强机器人教学的内涵和厚度
学生一听说机器人就兴趣十足、兴奋不已,对机器人学习充满了好奇、期待,但也因觉得机器人很神秘,所以不敢动手、不敢操作、不知所然。在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注重多方引导,设计情境任务,利用各种辅助手段,增强学生学习机器人的厚度感。
1.对比分析引出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每当我们遇到新事物,都会本能地对脑海中的认知进行扫描,寻求相似的已知事物与其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也类似于我们熟知的举一反三,旧知引入新知。在导入环节,笔者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自主分析,并引出问题。
片段一:
师生共同观看电影《机器人总动员》片段,结束后教师出示瓦力机器人图片(如图2),并提问:请你说说瓦力机器人由哪些部分组成,分别用来做什么(教师边点击瓦力机器人对应的各个组成部分边让学生回答,如图3)?紧接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用瓦力机器人顺势引出实体机器人。先大胆猜想,课件出示要求:①看看机器人的样子,猜猜它能干什么?②将猜想记录在体验表上。接着交流猜想,简述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熟知的《机器人总动员》视频片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趁热打铁,出示瓦力机器人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瓦力各组成部分及其用途。学生能说出手、履带(脚),望远镜似的眼睛,最大块的身体可能是用来存一些信息的,这说明此时学生们对机器人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教师让学生观察本小组的实体机器人,通过观察机器人的样子,猜想它能干什么。利用与瓦力机器人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猜想答案。而大胆猜想的环节是为了体会机器人能完成的动作可能和外形有关,也从侧面体现机器人其实是根据它要执行的任务设计的。
2.尝试探究得真知
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尝试,当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时,学习将会更加高效。我们拿到一个新事物,要测试它的性能,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去尝试。在机器人学习中,要想知道这个机器人能干什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接触机器人一探究竟。因此,笔者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玩”机器人。
片段二:
开启机器人,引出控制模块。教师出示任务要求,组织学生体验并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抓住时机提问:机器人能完成不同的动作是和什么有关呢?本组的机器人是不是真的只能完成这个动作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出传感器。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用瓦力机器人顺势引出实体机器人,学生通过与机器人的零距离接触,完成初步体验,并且知道机器人是通过控制模块开启的。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体验,学生对本组的机器人有了初步认识,而交流反馈则是为下个环节的验证作铺垫。机器人是不是真的只能完成这个动作?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和再次体验。
3.学习卡片增深度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考虑实际情况,让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依,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只有针对性地学习,有目标、有方向地学习才会是高效的,所以在机器人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些帮助学习的资料,每个小组都有一份机器人启动方法的资料,一份传感器学习资料,每位学生都有一张机器人探究活动体验表(如表1)。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会感应器的一些专业知识与术语。
片段三: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和体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传感器。
师:你能说说看吗,这个是什么东西(指着传感器的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对应传感器并回答其名称,如光电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
筹措设备,增强机器人教学的真实体验
机器人单元的第二课是“走进机器人”,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机器人的三大组成模块——控制模块、传感模块和执行模块,知道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认知机器人、指挥机器人、了解机器人是通过程序控制来完成指定任务的。
我校目前还没有机器人设备,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见识到真正的机器人,笔者向其他学校借来了各种品牌、不同形状、能完成不同任务的实体机器人(如图1)。以4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分配一台机器人。组织学生们仔细观察该组的机器人,探究机器人的组成部分,执行程序观察机器人在完成什么任务,了解相关部件的主要功能。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笔者还针对不同的实体机器人设计了传感器知识小卡片和小组活动体验表,组织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测,认真完成小组探究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经历和探究体验中零距离接触机器人,并了解其三大组成部分及功能。
多样化教学,增强机器人教学的内涵和厚度
学生一听说机器人就兴趣十足、兴奋不已,对机器人学习充满了好奇、期待,但也因觉得机器人很神秘,所以不敢动手、不敢操作、不知所然。在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注重多方引导,设计情境任务,利用各种辅助手段,增强学生学习机器人的厚度感。
1.对比分析引出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每当我们遇到新事物,都会本能地对脑海中的认知进行扫描,寻求相似的已知事物与其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也类似于我们熟知的举一反三,旧知引入新知。在导入环节,笔者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自主分析,并引出问题。
片段一:
师生共同观看电影《机器人总动员》片段,结束后教师出示瓦力机器人图片(如图2),并提问:请你说说瓦力机器人由哪些部分组成,分别用来做什么(教师边点击瓦力机器人对应的各个组成部分边让学生回答,如图3)?紧接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用瓦力机器人顺势引出实体机器人。先大胆猜想,课件出示要求:①看看机器人的样子,猜猜它能干什么?②将猜想记录在体验表上。接着交流猜想,简述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熟知的《机器人总动员》视频片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趁热打铁,出示瓦力机器人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瓦力各组成部分及其用途。学生能说出手、履带(脚),望远镜似的眼睛,最大块的身体可能是用来存一些信息的,这说明此时学生们对机器人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教师让学生观察本小组的实体机器人,通过观察机器人的样子,猜想它能干什么。利用与瓦力机器人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猜想答案。而大胆猜想的环节是为了体会机器人能完成的动作可能和外形有关,也从侧面体现机器人其实是根据它要执行的任务设计的。
2.尝试探究得真知
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尝试,当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时,学习将会更加高效。我们拿到一个新事物,要测试它的性能,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去尝试。在机器人学习中,要想知道这个机器人能干什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接触机器人一探究竟。因此,笔者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玩”机器人。
片段二:
开启机器人,引出控制模块。教师出示任务要求,组织学生体验并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抓住时机提问:机器人能完成不同的动作是和什么有关呢?本组的机器人是不是真的只能完成这个动作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出传感器。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用瓦力机器人顺势引出实体机器人,学生通过与机器人的零距离接触,完成初步体验,并且知道机器人是通过控制模块开启的。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体验,学生对本组的机器人有了初步认识,而交流反馈则是为下个环节的验证作铺垫。机器人是不是真的只能完成这个动作?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和再次体验。
3.学习卡片增深度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考虑实际情况,让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依,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只有针对性地学习,有目标、有方向地学习才会是高效的,所以在机器人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些帮助学习的资料,每个小组都有一份机器人启动方法的资料,一份传感器学习资料,每位学生都有一张机器人探究活动体验表(如表1)。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会感应器的一些专业知识与术语。
片段三: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和体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传感器。
师:你能说说看吗,这个是什么东西(指着传感器的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对应传感器并回答其名称,如光电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