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才梯队是高校人才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骨干教师在人才梯队中的成长比“单打独斗”更具有优势。新形势下,高校要充分依托人才梯队加快骨干教师培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关 键 词] 高校;人才梯队;骨干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189-01
人才梯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校骨干教师成长的重要载体。通过组建高水平人才梯队,变传统的“单干户”“小作坊”为兵团作战、合作攻坚,加快骨干教师培养步伐,带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高校人才梯队的特点和构成
高校人才梯队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以学科为依托,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二是具有合理的年龄、职称、知识、学缘、层次结构,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具有相当大的学术凝聚力(包括研究方向的吸引力和梯队带头人的影响力),因而梯队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人才梯队由学科带头人(院士、长江学者等),学术带头人(梯队中某个学术方向的负责人),学术骨干力量(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中年轻的教授、副教授),学术后备力量(讲师和刚毕业的博士等)四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三层次是整个学术梯队的中坚力量。他们数量最多,构成了梯队的主体;学术方向已经形成,处于学术创新的黄金期;将团队的科研设想具体地付诸实施,是主要的工作承担者和成果获取者。因此,骨干教师在人才梯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才能形成人才梯队的整体合力和团队优势。
二、人才梯队是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载体
现代化的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关起门来做学问”的研究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组建人才梯队,互相配合、分工协作,是现代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人才梯队为骨干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条件。首先,在人才梯队中,骨干教师能够经常参与高层次科研项目,在学科和学术领军人物的指导下,更易于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次,人才梯队是一个人才整体,其成员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易于取长补短,置身于梯队中,个人随时能得到其他成员的配合支援;第三,一个梯队所拥有的学术资源,如设备、实验室、研究数据等,也是个人所无法比拟的,梯队成员内部之间的设备共享、信息互通,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人才梯队为骨干教师进入各类人才培养工程提供了优势。一方面,现在各类人才培养工程更加强调团队整体合力。如,江苏省“333工程”分一、二、三层次,体现出明显的梯队层次;“青蓝工程”专门设立了“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对象”,鼓励团队联合作战。另一方面,人才梯队的环境更利于骨干教师的全面成长,使骨干教师不但成果突出、创新能力强,而且具有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各类人才工程评选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人才梯队促进了骨干教师整体质量的提高。对教师个人而言,人才梯队首先意味着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每个人都不甘落后、奋力争先,在为梯队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成功。对学校而言,人才梯队意味着一种更全面、更科学的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它将更多的中青年教师纳入培养体系中来,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使骨干教师能够成批次成长。可以说,每一个梯队就是一台“人才孵化器”,源源不断培养出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三、依托高校人才梯队,加强骨干教师培养
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学术梯队作为骨干教师培养的载体作用更加凸显。骨干教师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规划、严格遴选、合理配置、流动有序。“科学规划”是指科学规划梯队中骨干教师的数量、结构、研究方向等,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严格遴选”是指将那些科研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優秀中青年人才选拔到梯队的骨干层。“合理配置”是指不断优化梯队的学科、知识、年龄、职称、学缘结构等。如在年龄结构上,既要避免青黄不接,又要避免同一年龄、资历人员扎堆;在学缘结构上,本校培养、外校引进、海外引进都要占一定比例。“流动有序”是指既要大力引进高水平人员,同时也能合理有序“流出”,保持梯队活力和竞争优势。
(二)多措并举,拓宽培养渠道。一是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骨干作用,鼓励骨干教师申报和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敢于让骨干教师领头挂帅。二是积极推选骨干教师进入国家、省各类人才工程,让他们有机会进入更高的平台,扩大知名度。三是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学术进修特别是出国研修,参与国际领域的学术对话,扩宽视野。四是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导师评定等方面对骨干教师大力支持,对其中的拔尖者,破格聘为教授、博导和学术带头人。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骨干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硬件建设。提高骨干教师的生活待遇、科研经费和科研条件,激励他们不断取得高质量的学术成就。二是加强软件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既有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竞争氛围,又有相互协作、携力攻关的团队精神;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激发骨干教师的自豪感、自信心;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制,既重成果也重成长,既看数量也看质量,既讲短期成效也讲长期效益。通过内外部环境建设,为骨干教师培养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实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亮.论地方高校学术梯队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44-147.
[2]张伟,李鲁华,张旺锋,等.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2009(3):21.
[关 键 词] 高校;人才梯队;骨干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189-01
人才梯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校骨干教师成长的重要载体。通过组建高水平人才梯队,变传统的“单干户”“小作坊”为兵团作战、合作攻坚,加快骨干教师培养步伐,带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高校人才梯队的特点和构成
高校人才梯队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以学科为依托,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二是具有合理的年龄、职称、知识、学缘、层次结构,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具有相当大的学术凝聚力(包括研究方向的吸引力和梯队带头人的影响力),因而梯队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人才梯队由学科带头人(院士、长江学者等),学术带头人(梯队中某个学术方向的负责人),学术骨干力量(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中年轻的教授、副教授),学术后备力量(讲师和刚毕业的博士等)四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三层次是整个学术梯队的中坚力量。他们数量最多,构成了梯队的主体;学术方向已经形成,处于学术创新的黄金期;将团队的科研设想具体地付诸实施,是主要的工作承担者和成果获取者。因此,骨干教师在人才梯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才能形成人才梯队的整体合力和团队优势。
二、人才梯队是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载体
现代化的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关起门来做学问”的研究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组建人才梯队,互相配合、分工协作,是现代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人才梯队为骨干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条件。首先,在人才梯队中,骨干教师能够经常参与高层次科研项目,在学科和学术领军人物的指导下,更易于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次,人才梯队是一个人才整体,其成员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易于取长补短,置身于梯队中,个人随时能得到其他成员的配合支援;第三,一个梯队所拥有的学术资源,如设备、实验室、研究数据等,也是个人所无法比拟的,梯队成员内部之间的设备共享、信息互通,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人才梯队为骨干教师进入各类人才培养工程提供了优势。一方面,现在各类人才培养工程更加强调团队整体合力。如,江苏省“333工程”分一、二、三层次,体现出明显的梯队层次;“青蓝工程”专门设立了“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对象”,鼓励团队联合作战。另一方面,人才梯队的环境更利于骨干教师的全面成长,使骨干教师不但成果突出、创新能力强,而且具有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各类人才工程评选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人才梯队促进了骨干教师整体质量的提高。对教师个人而言,人才梯队首先意味着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每个人都不甘落后、奋力争先,在为梯队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成功。对学校而言,人才梯队意味着一种更全面、更科学的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它将更多的中青年教师纳入培养体系中来,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使骨干教师能够成批次成长。可以说,每一个梯队就是一台“人才孵化器”,源源不断培养出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三、依托高校人才梯队,加强骨干教师培养
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学术梯队作为骨干教师培养的载体作用更加凸显。骨干教师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规划、严格遴选、合理配置、流动有序。“科学规划”是指科学规划梯队中骨干教师的数量、结构、研究方向等,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严格遴选”是指将那些科研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優秀中青年人才选拔到梯队的骨干层。“合理配置”是指不断优化梯队的学科、知识、年龄、职称、学缘结构等。如在年龄结构上,既要避免青黄不接,又要避免同一年龄、资历人员扎堆;在学缘结构上,本校培养、外校引进、海外引进都要占一定比例。“流动有序”是指既要大力引进高水平人员,同时也能合理有序“流出”,保持梯队活力和竞争优势。
(二)多措并举,拓宽培养渠道。一是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骨干作用,鼓励骨干教师申报和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敢于让骨干教师领头挂帅。二是积极推选骨干教师进入国家、省各类人才工程,让他们有机会进入更高的平台,扩大知名度。三是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学术进修特别是出国研修,参与国际领域的学术对话,扩宽视野。四是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导师评定等方面对骨干教师大力支持,对其中的拔尖者,破格聘为教授、博导和学术带头人。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骨干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硬件建设。提高骨干教师的生活待遇、科研经费和科研条件,激励他们不断取得高质量的学术成就。二是加强软件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既有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竞争氛围,又有相互协作、携力攻关的团队精神;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激发骨干教师的自豪感、自信心;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制,既重成果也重成长,既看数量也看质量,既讲短期成效也讲长期效益。通过内外部环境建设,为骨干教师培养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实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亮.论地方高校学术梯队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44-147.
[2]张伟,李鲁华,张旺锋,等.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200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