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课堂教学的性质来说,课堂“对话”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围绕一个话题而在师生、生生、生本之间有序的互动交流的过程。其中,师生对话、生本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由于对话并不纯粹是一种原则状态,它是实践着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行为,因而,关键是如何对话。常用策略有以下几种。
1.设置问题,形成对话期待。设置问题,是教师立足之本,即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设置问题,构成悬念,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期待。如我在教《百合花》一课前,提问:同学们,如果你手中有一株百合花,会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当时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学生若有所思。后来,有学生说:“我会把它送给老师,因为你教给我许多东西。”有的说:“我会把它送给此时生病的朋友,祝他早日康复。”……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有了了解。《百合花》一课就是围绕“一床百合花被子”写了小通讯员与新媳妇在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件事,歌颂了革命战士的崇高品质与军民鱼水情。课前这一问题的设置就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为学生理解课文埋下伏笔,也让学生在课前产生迫切的阅读愿望。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和理解到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发现文本之美,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文本直接对话。
2.填空引导,深化对话深度。真正的对话是动态的、交互的,在每一层对话中学生都始终是最核心的。所以我们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自行发现、自行理解文本的意義,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当然,这种自主与独立并不是排它的、自我的或是漫无边际的,它仍是基本对话,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在课改的新理念下,我尝试着“填空式”的对话方式。例如在教学《林中小溪》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来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式问题:你从句子中,读出了小溪的______精神。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启发学生如何阅读散文,做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统一。
实践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不求对课文作过多的分析讲解,而应侧重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自得。“填空式”阅读,正是顺应了这种课改的新理念。
3.激发联想或想象,拓展对话内容。在“对话”类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善于利用道具或是事例激发对话者的联想和想象,以充实对话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利用文本某一内容或是用言语表达来激发学生想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内心的感悟。
4.真诚接纳,营造对话氛围。对话不是简单的思想交换,也不能将一方的思想强加于或储存于另一方,对话是一个创造性的行动,因此对话双方应该相对平等,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只有教师放下自己的“权威”,以开放的心态,真诚地接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接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接纳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接纳他们看似怪异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时,课堂才能真正被学生接纳,成为师生安全而自由的对话环境,师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这样,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
一位教师在教学九年级课文《论美》,要求学生品味语言时,设计了一个精彩环节:请四人小组编辑一本“论美”语录,并说说编入句子的理由。这是学生精读、品读文章的环节,学生饶有兴趣地当了一回小编辑。一位男生选择“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这一个句子,并说出了选择的理由,但是他声音很小,说得很快,听课的教师几乎没有听出来。然而,这位执教者却听得很认真,并抓住他“说得快”的特点,给了这位学生真诚而有感情的评价:你的表达很流利,比以前进步多了,我觉得在这节课当中你是最美的!这句话在学生中得到了共鸣,话音刚落,全班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教师机智地运用了本节课的核心词语“美”,给学生作了别具一格的评价,既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得到鼓励,又再次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内在美才是最美的”,可谓一语双关。
1.设置问题,形成对话期待。设置问题,是教师立足之本,即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设置问题,构成悬念,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期待。如我在教《百合花》一课前,提问:同学们,如果你手中有一株百合花,会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当时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学生若有所思。后来,有学生说:“我会把它送给老师,因为你教给我许多东西。”有的说:“我会把它送给此时生病的朋友,祝他早日康复。”……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有了了解。《百合花》一课就是围绕“一床百合花被子”写了小通讯员与新媳妇在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件事,歌颂了革命战士的崇高品质与军民鱼水情。课前这一问题的设置就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为学生理解课文埋下伏笔,也让学生在课前产生迫切的阅读愿望。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和理解到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发现文本之美,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文本直接对话。
2.填空引导,深化对话深度。真正的对话是动态的、交互的,在每一层对话中学生都始终是最核心的。所以我们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自行发现、自行理解文本的意義,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当然,这种自主与独立并不是排它的、自我的或是漫无边际的,它仍是基本对话,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在课改的新理念下,我尝试着“填空式”的对话方式。例如在教学《林中小溪》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来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式问题:你从句子中,读出了小溪的______精神。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启发学生如何阅读散文,做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统一。
实践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不求对课文作过多的分析讲解,而应侧重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自得。“填空式”阅读,正是顺应了这种课改的新理念。
3.激发联想或想象,拓展对话内容。在“对话”类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善于利用道具或是事例激发对话者的联想和想象,以充实对话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利用文本某一内容或是用言语表达来激发学生想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内心的感悟。
4.真诚接纳,营造对话氛围。对话不是简单的思想交换,也不能将一方的思想强加于或储存于另一方,对话是一个创造性的行动,因此对话双方应该相对平等,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只有教师放下自己的“权威”,以开放的心态,真诚地接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接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接纳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接纳他们看似怪异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时,课堂才能真正被学生接纳,成为师生安全而自由的对话环境,师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这样,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
一位教师在教学九年级课文《论美》,要求学生品味语言时,设计了一个精彩环节:请四人小组编辑一本“论美”语录,并说说编入句子的理由。这是学生精读、品读文章的环节,学生饶有兴趣地当了一回小编辑。一位男生选择“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这一个句子,并说出了选择的理由,但是他声音很小,说得很快,听课的教师几乎没有听出来。然而,这位执教者却听得很认真,并抓住他“说得快”的特点,给了这位学生真诚而有感情的评价:你的表达很流利,比以前进步多了,我觉得在这节课当中你是最美的!这句话在学生中得到了共鸣,话音刚落,全班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教师机智地运用了本节课的核心词语“美”,给学生作了别具一格的评价,既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得到鼓励,又再次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内在美才是最美的”,可谓一语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