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极严重的两极化现象,尤以明朝至民初为甚,一是流传于上层文人士大夫,以自娱为主的琴乐,另一是流传于民间大众,娱宾的俗乐。琴乐由于得到文人的直接传习,发展成一套有乐谱记录、演奏理论、审美哲学的“琴学”,也因为文人的参与,把琴作为修身的器具,从而将琴乐过高的提升到玄妙的地位,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欣赏水平。就是用今日的美学观点审视,也是超出一般音乐以声感人的功能,而进入以韵传神的境界。比西方音乐,无论古典或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流传最广和最为人们喜爱的俗乐,却长期在鄙视与轻蔑中自生自灭。被认为社会最底层的音乐艺人,只靠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摸索钻研辗转相传。由于缺乏高层次的文化滋养,缺乏系统的记录和整理,不少优秀的乐种和作品都失传了。即使有少部分文人整理过一些乐谱和论述,但是数量极少。而且这些大多是经验之作而少理论总结,其结果是民间俗乐停滞不前发展缓慢。
一、乐魂的遗落
在近一百多年的“西风东渐”中,在西方音乐的冲击下,民族音乐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民间俗乐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基本上是洋为中用的西化为主。中西方音乐在律理上虽有差别,但是是可以互相融合的,中国的民族音乐可以利用西方交响乐队和西方作曲法表现出来的,交响化无疑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主要道路。
近几十年的中国音乐工作者,模仿西方交响乐队创造了民族管弦乐队演奏那些借鉴西洋音乐以交响性为目的而创作或改编的新乐曲。这些新乐虽有着鲜明的民族烙印即民族音乐特有的节奏章法和旋律的主导性,但是,为了达到交响与和声织体功能的相融合,不得不牺牲掉民族音乐审美中最宝贵的乐魂
“韵”。
中国艺术之能立于世界艺术之宫,最主要是她有别于西方艺术的强调外在的形与色,而着重于内涵意蕴。这在音乐上更为明显,不但是琴乐,即使是俗乐的丝竹、戏曲、曲艺的品评标准,都和韵有关,保留这个韵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寻求失落的乐魂
中国古乐讲究的是“韵”味,在西方的乐曲中式没有的,它是存在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殿堂里,这是艺术之根,文化之甚。“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是诗人刘长卿在千多年前,外来音乐极昌盛的唐朝,对传统音乐遭到冷落而发出的感慨。然而,那是盛唐文化广融兼纳胡乐汉化的时代。近代的西方,音乐发展已达饱和,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汲取其中精华部分提升应用,重塑我们传统音乐。
传统的民族古乐,在发展的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曲目。这些古乐的内涵和中国人思想理念即“中庸”思想息息相关,在古乐艺术中的具体表现是以渐进为原则,这和西方以矛盾冲突作为音乐推动的准则有根本的差别,而古乐所具有的多声调性特征,反映到音乐语言中是多变的旋律和语句式的节奏观念,这与西方因语言的原因用轻重音来区分音节而产生的强弱节奏观有本质的不同。中国音乐的锣鼓点所产生的织体功能也是民族音乐特有的现象。
四百多年前的中国音乐人放弃了“繁声复音”,提出了“韵多声少”的要求,把琴乐的审美观提升到极致的“清微淡远”境界,这在音乐美学看,就够前卫了。中国新音乐只有通过韵的交响化,才能超出西洋音乐的“以声感人”的功能,而进入“以韵传神”的境界。这才是中国音乐现代化成功的标志。
三、走向交响的乐魂
这里所指的交响是琴乐的造韵方法的交响化,琴乐的造韵手段强调的是微分音处理,虚实对比等,通过音响配器分析,使其成为新的作曲技法。这种新的作曲方法或配器方法,需要通过管弦乐队或民族管弦乐队有效的对韵进行重现,当然这里所指的韵是属于音之余的范畴,和有文化内涵的琴韵尚有距离,这就要求音乐不单要“以声感人”更能“以韵传神”。
在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历程中,在“洋为中用”的口号下,主要是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虽提过“古为今用”但多是停留在表面的摘取,却乏深层的挖掘,特别是在对戏曲音乐的汲取融合提炼方面,多停留在经验与感性层面,尚缺乏理论层次的剖析,我们是否能从戏曲音乐的创作逻辑中,提炼出一套自己的民族器乐的作曲法,这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关键。有位法国音乐家在论述中西音乐时,有一段精辟的譬喻:“在西方建造了一批严丝密缝的音乐建筑,它是按对位法与和声学的规律,将七个音级像城墙的石块那样,进行了几何般的叠垒而组成。在东方,取而代之的是被纺织成精致的金丝银线的装饰物,人们极为精细地努力把音响伸展开,它是一根光滑的色彩斑斓的丝线,一起一落地从线轴上抽出。但是,它的每一毫米都表现为一个充满感受和印象的世界。”他在论述中指出了东方音乐艺术特性,而中国的传统音乐正是这特性的最后体现,将传统音乐的精髓部分应用在民族器乐的创作上,我们即可以织出华美的艺术品,还可以向空间扩展,构筑成精美高雅的园林艺术,相信它是不会逊于西方的音乐建筑的。
中国的古乐精深博大,研发这些意韵深长的精华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很多的外国音乐学者,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已日趋滞怠的情况下,开始对中国音乐产生很大的兴趣。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这些艺术家对研发中国的古乐有着很高的热情,别到时侯他们拿了我们祖宗留下的宝再倒回来向我们推售。我们不但要传承发扬祖宗留下的瑰宝,还须重塑新意,更要从中提取出现代意义的东西,融入现代的音乐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古为今用”,才能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资源为世界文明多放异彩。
然而,流传最广和最为人们喜爱的俗乐,却长期在鄙视与轻蔑中自生自灭。被认为社会最底层的音乐艺人,只靠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摸索钻研辗转相传。由于缺乏高层次的文化滋养,缺乏系统的记录和整理,不少优秀的乐种和作品都失传了。即使有少部分文人整理过一些乐谱和论述,但是数量极少。而且这些大多是经验之作而少理论总结,其结果是民间俗乐停滞不前发展缓慢。
一、乐魂的遗落
在近一百多年的“西风东渐”中,在西方音乐的冲击下,民族音乐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民间俗乐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基本上是洋为中用的西化为主。中西方音乐在律理上虽有差别,但是是可以互相融合的,中国的民族音乐可以利用西方交响乐队和西方作曲法表现出来的,交响化无疑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主要道路。
近几十年的中国音乐工作者,模仿西方交响乐队创造了民族管弦乐队演奏那些借鉴西洋音乐以交响性为目的而创作或改编的新乐曲。这些新乐虽有着鲜明的民族烙印即民族音乐特有的节奏章法和旋律的主导性,但是,为了达到交响与和声织体功能的相融合,不得不牺牲掉民族音乐审美中最宝贵的乐魂
“韵”。
中国艺术之能立于世界艺术之宫,最主要是她有别于西方艺术的强调外在的形与色,而着重于内涵意蕴。这在音乐上更为明显,不但是琴乐,即使是俗乐的丝竹、戏曲、曲艺的品评标准,都和韵有关,保留这个韵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寻求失落的乐魂
中国古乐讲究的是“韵”味,在西方的乐曲中式没有的,它是存在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殿堂里,这是艺术之根,文化之甚。“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是诗人刘长卿在千多年前,外来音乐极昌盛的唐朝,对传统音乐遭到冷落而发出的感慨。然而,那是盛唐文化广融兼纳胡乐汉化的时代。近代的西方,音乐发展已达饱和,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汲取其中精华部分提升应用,重塑我们传统音乐。
传统的民族古乐,在发展的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曲目。这些古乐的内涵和中国人思想理念即“中庸”思想息息相关,在古乐艺术中的具体表现是以渐进为原则,这和西方以矛盾冲突作为音乐推动的准则有根本的差别,而古乐所具有的多声调性特征,反映到音乐语言中是多变的旋律和语句式的节奏观念,这与西方因语言的原因用轻重音来区分音节而产生的强弱节奏观有本质的不同。中国音乐的锣鼓点所产生的织体功能也是民族音乐特有的现象。
四百多年前的中国音乐人放弃了“繁声复音”,提出了“韵多声少”的要求,把琴乐的审美观提升到极致的“清微淡远”境界,这在音乐美学看,就够前卫了。中国新音乐只有通过韵的交响化,才能超出西洋音乐的“以声感人”的功能,而进入“以韵传神”的境界。这才是中国音乐现代化成功的标志。
三、走向交响的乐魂
这里所指的交响是琴乐的造韵方法的交响化,琴乐的造韵手段强调的是微分音处理,虚实对比等,通过音响配器分析,使其成为新的作曲技法。这种新的作曲方法或配器方法,需要通过管弦乐队或民族管弦乐队有效的对韵进行重现,当然这里所指的韵是属于音之余的范畴,和有文化内涵的琴韵尚有距离,这就要求音乐不单要“以声感人”更能“以韵传神”。
在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历程中,在“洋为中用”的口号下,主要是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虽提过“古为今用”但多是停留在表面的摘取,却乏深层的挖掘,特别是在对戏曲音乐的汲取融合提炼方面,多停留在经验与感性层面,尚缺乏理论层次的剖析,我们是否能从戏曲音乐的创作逻辑中,提炼出一套自己的民族器乐的作曲法,这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关键。有位法国音乐家在论述中西音乐时,有一段精辟的譬喻:“在西方建造了一批严丝密缝的音乐建筑,它是按对位法与和声学的规律,将七个音级像城墙的石块那样,进行了几何般的叠垒而组成。在东方,取而代之的是被纺织成精致的金丝银线的装饰物,人们极为精细地努力把音响伸展开,它是一根光滑的色彩斑斓的丝线,一起一落地从线轴上抽出。但是,它的每一毫米都表现为一个充满感受和印象的世界。”他在论述中指出了东方音乐艺术特性,而中国的传统音乐正是这特性的最后体现,将传统音乐的精髓部分应用在民族器乐的创作上,我们即可以织出华美的艺术品,还可以向空间扩展,构筑成精美高雅的园林艺术,相信它是不会逊于西方的音乐建筑的。
中国的古乐精深博大,研发这些意韵深长的精华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很多的外国音乐学者,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已日趋滞怠的情况下,开始对中国音乐产生很大的兴趣。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这些艺术家对研发中国的古乐有着很高的热情,别到时侯他们拿了我们祖宗留下的宝再倒回来向我们推售。我们不但要传承发扬祖宗留下的瑰宝,还须重塑新意,更要从中提取出现代意义的东西,融入现代的音乐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古为今用”,才能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资源为世界文明多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