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渔鼓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存在一些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今面临即将消失的危险。文章分析了渔鼓戏的发展现状,提出渔鼓戏的传承路径,即加强渔鼓戏教学、增强青少年对渔鼓戏的传承意识、加强渔鼓戏的传播,以及深入了解作品,对渔鼓戏进行二度创作,以期通过这些路径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戏曲文化。
关键词:传统戏曲;渔鼓戏;非遗
注:本文系2020年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般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流行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效果研究”(ycyz-2020-yb-23)研究成果。
一、渔鼓戏的形成和发展状况
渔鼓戏源于1723年,是当地艺人在渔鼓道情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渔鼓戏在用渔鼓伴奏、简板击节同时引进了锣鼓和其他戏剧形式,并将武术揉进戏剧动作之中。山东滨州沾化县渔鼓戏的形成和发展,与湖南、河南等地的人慢慢涌入山东滨州沾化县,不同地区戏曲文化之间彼此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还与山东滨州沾化县民间音乐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渔鼓戏已有近300年的发展历史,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经过许多波折,在民间坚强地生存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发展较快,老百姓的审美观、精神追求发生改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渔鼓戏面临即将消失的危险。
(一)渔鼓戏演员难招
20世纪90年代,山东渔鼓戏乃至全国所有地区的戏曲音乐都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危险,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了解和学习戏曲的人严重缺少。全国的各大高校几乎不招学习戏曲音乐的学生,很多大学学习艺术的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山东沾化县渔鼓戏,渔鼓戏人才严重缺少。另外,部分渔鼓戏的接班人去世,很多的渔鼓戏演员年龄超过70岁,这些渔鼓戏演员已经没有力气再教授渔鼓戏,导致渔鼓戏发展停滞不前。
(二)渔鼓戏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没有留存
在过去,经济比较落后,科技不发达,渔鼓戏的传承主要依靠渔鼓戏老演员对新人的传授,几乎没有音频和视频资料留存下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戏曲音乐的发展,渔鼓戏的表演过程被录制保存,但也只有一小部分留存下来,还有很多遗留的渔鼓戏资料没有被收集,很多重要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流失,需要加大力度发掘、整理和补救。
(三)渔鼓戏的专业演员严重缺少
笔者通过翻阅书籍了解到,为了补救渔鼓戏这种戏曲,山东省相关部门成立了滨州市沾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让一些渔鼓戏老演员教授新人渔鼓戏相关的知识,但是渔鼓戏的演员年龄比较大,年轻的渔鼓戏演员较少,出现了少有人愿意传承渔鼓戏的现实问题,渔鼓戏的专业演员严重缺少。因为滨州市沾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存在的时间较短,所以渔鼓戏爱好者对渔鼓戏的学习还不够深入,渔鼓戏人才较为缺少。
(四)未得到足够的经济上的支持
渔鼓戏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状况不匹配。山东滨州沾化县的戏曲文化发展很明显比不上经济的发展,渔鼓戏的发展得不到相应物质上的支持。渔鼓戏的舞台装饰、表演形式、演唱风格、服装道具与曲目等方面没有很多创新,还需要不断改进。
二、渔鼓戏的传承路径
(一)加强渔鼓戏教学
在校大学生应具有学习非遗和保护非遗的意识。为吸引大学生学习渔鼓戏,高校可加强渔鼓戏的教学,在平日里多办一些关于渔鼓戏的活动,以便于学生们了解和学习,增强学生对渔鼓戏文化的传承意识。教师在传授戏曲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民间戏曲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民间戏曲的兴趣。学校开设渔鼓戏课程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戏曲音乐文化。
(二)增强青少年对渔鼓戏的传承意识
要增强青少年对渔鼓戏的传承意识,如果青少年都不去对本民族的戏曲音乐文化学习和了解,将无法充分发挥戏曲音乐的价值。要培养广大青少年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教育广大青少年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保护和传承渔鼓戏这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培养青少年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以推动渔鼓戏的发展。现在还是有一部分的年轻人愿意去传承戏曲音乐的,但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多样化媒体和各类现代艺术的冲击,一些人抛弃了渔鼓戏文化并尝试对现代流行文化的“模仿”。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和与他们年龄相仿的观众对于传统的表演形式,是熟悉和喜爱的,但年轻人对渔鼓戏传统的表演形式缺乏了解,存在偏见,所以要增强青少年对渔鼓戏的传承意识。
(三)加强渔鼓戏的传播
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想要使渔鼓戏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要激发地方院校学生对渔鼓戏的学习兴趣,还要吸引社会上的广大中青年对渔鼓戏的关注。这就需要加强对渔鼓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研究它。此外,在渔鼓戏中加入适当的现代乐器也是吸引年轻受众群体的一个重要途径。
渔鼓戏长期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必须借助新一代年轻人的力量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传承的先决条件是传播,只有了解渔鼓戏,熟悉它的历史背景、风格特色、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渔鼓戏。为了更好地促进渔鼓戏的传播,相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思路,创新宣传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其进行广泛宣传,来确保宣传工作的有效进行。宣传工作的开展,是传承与保护渔鼓戏的第一步。
大学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的影响力,使学生学习和发扬民族文化,使他们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大学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同时也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具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开展一些非遗课程,以促进非遗的传承,还可以组织传统音乐爱好者一起去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不断扩大传承队伍。
(四)深入了解作品,对渔鼓戏进行二度创作
音乐家的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他们的生活体验、人生理想、音乐修养等。因他们个性特点具有差异,加上所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有着各自的风格与特点。演唱者只有在了解作品所创作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深入学习,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品蕴含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带给听众美的听觉享受。因此,在演唱声乐作品之前,演唱者应充分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风格以及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的思想感情等。
情感是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一些声乐初学者只注重对演唱方法的学习与探究,却忽视了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使得最终的声乐表演效果不理想,导致观众感受不到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只看到演唱者僵硬的身体,听到没有感染力的歌声。因此,演唱者在演唱作品前,应深入分析作品,走进词曲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词曲作者的心境和情怀。演唱者可通过二度创作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让听众产生共鸣,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表演效果。
声乐作品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塑造了许多形象各异的人物,声乐作品的内容很多是演唱者没有体验过、接触过的甚至以前没有想象过的。因此,为了充分表达出声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培养演唱者的想象力十分重要。演唱者应在遵循作者创作原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在演唱过程中注意作品歌词的意思、语气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对音乐形成自己理解、处理和自己的风格特色,准确而完美地揭示作品的内涵与风格,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在校大学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力量,高校要积极开展渔鼓戏的传承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积极心态,提升和巩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这对渔鼓戏的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世代传承,应对这一民间音乐展开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深层次挖掘其音乐功能与社会意义,提高社会关注度,从而促使民间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笔者在学习了解渔鼓戏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受到渔鼓戏的艺术魅力,今后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雷.民间原生态说唱音乐:苍南渔鼓[J].中国音乐,2010(1):183-190,222.
[2]罗艳玲.流变中的传承:湖南祁东渔鼓的人类学考察[D].昆明:云南大学,2010.
[3]傅学波.“平阴渔鼓”的艺术特色与传承[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5):2-6.
[4]王蕴明.中国地方戏曲的历史生态环境[J].戏剧之家,2002(5):4-7.
作者单位: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传统戏曲;渔鼓戏;非遗
注:本文系2020年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般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流行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效果研究”(ycyz-2020-yb-23)研究成果。
一、渔鼓戏的形成和发展状况
渔鼓戏源于1723年,是当地艺人在渔鼓道情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渔鼓戏在用渔鼓伴奏、简板击节同时引进了锣鼓和其他戏剧形式,并将武术揉进戏剧动作之中。山东滨州沾化县渔鼓戏的形成和发展,与湖南、河南等地的人慢慢涌入山东滨州沾化县,不同地区戏曲文化之间彼此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还与山东滨州沾化县民间音乐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渔鼓戏已有近300年的发展历史,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经过许多波折,在民间坚强地生存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发展较快,老百姓的审美观、精神追求发生改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渔鼓戏面临即将消失的危险。
(一)渔鼓戏演员难招
20世纪90年代,山东渔鼓戏乃至全国所有地区的戏曲音乐都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危险,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了解和学习戏曲的人严重缺少。全国的各大高校几乎不招学习戏曲音乐的学生,很多大学学习艺术的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山东沾化县渔鼓戏,渔鼓戏人才严重缺少。另外,部分渔鼓戏的接班人去世,很多的渔鼓戏演员年龄超过70岁,这些渔鼓戏演员已经没有力气再教授渔鼓戏,导致渔鼓戏发展停滞不前。
(二)渔鼓戏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没有留存
在过去,经济比较落后,科技不发达,渔鼓戏的传承主要依靠渔鼓戏老演员对新人的传授,几乎没有音频和视频资料留存下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戏曲音乐的发展,渔鼓戏的表演过程被录制保存,但也只有一小部分留存下来,还有很多遗留的渔鼓戏资料没有被收集,很多重要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流失,需要加大力度发掘、整理和补救。
(三)渔鼓戏的专业演员严重缺少
笔者通过翻阅书籍了解到,为了补救渔鼓戏这种戏曲,山东省相关部门成立了滨州市沾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让一些渔鼓戏老演员教授新人渔鼓戏相关的知识,但是渔鼓戏的演员年龄比较大,年轻的渔鼓戏演员较少,出现了少有人愿意传承渔鼓戏的现实问题,渔鼓戏的专业演员严重缺少。因为滨州市沾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存在的时间较短,所以渔鼓戏爱好者对渔鼓戏的学习还不够深入,渔鼓戏人才较为缺少。
(四)未得到足够的经济上的支持
渔鼓戏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状况不匹配。山东滨州沾化县的戏曲文化发展很明显比不上经济的发展,渔鼓戏的发展得不到相应物质上的支持。渔鼓戏的舞台装饰、表演形式、演唱风格、服装道具与曲目等方面没有很多创新,还需要不断改进。
二、渔鼓戏的传承路径
(一)加强渔鼓戏教学
在校大学生应具有学习非遗和保护非遗的意识。为吸引大学生学习渔鼓戏,高校可加强渔鼓戏的教学,在平日里多办一些关于渔鼓戏的活动,以便于学生们了解和学习,增强学生对渔鼓戏文化的传承意识。教师在传授戏曲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民间戏曲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民间戏曲的兴趣。学校开设渔鼓戏课程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戏曲音乐文化。
(二)增强青少年对渔鼓戏的传承意识
要增强青少年对渔鼓戏的传承意识,如果青少年都不去对本民族的戏曲音乐文化学习和了解,将无法充分发挥戏曲音乐的价值。要培养广大青少年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教育广大青少年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保护和传承渔鼓戏这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培养青少年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以推动渔鼓戏的发展。现在还是有一部分的年轻人愿意去传承戏曲音乐的,但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多样化媒体和各类现代艺术的冲击,一些人抛弃了渔鼓戏文化并尝试对现代流行文化的“模仿”。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和与他们年龄相仿的观众对于传统的表演形式,是熟悉和喜爱的,但年轻人对渔鼓戏传统的表演形式缺乏了解,存在偏见,所以要增强青少年对渔鼓戏的传承意识。
(三)加强渔鼓戏的传播
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想要使渔鼓戏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要激发地方院校学生对渔鼓戏的学习兴趣,还要吸引社会上的广大中青年对渔鼓戏的关注。这就需要加强对渔鼓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研究它。此外,在渔鼓戏中加入适当的现代乐器也是吸引年轻受众群体的一个重要途径。
渔鼓戏长期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必须借助新一代年轻人的力量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传承的先决条件是传播,只有了解渔鼓戏,熟悉它的历史背景、风格特色、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渔鼓戏。为了更好地促进渔鼓戏的传播,相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思路,创新宣传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其进行广泛宣传,来确保宣传工作的有效进行。宣传工作的开展,是传承与保护渔鼓戏的第一步。
大学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的影响力,使学生学习和发扬民族文化,使他们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大学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同时也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具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开展一些非遗课程,以促进非遗的传承,还可以组织传统音乐爱好者一起去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不断扩大传承队伍。
(四)深入了解作品,对渔鼓戏进行二度创作
音乐家的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他们的生活体验、人生理想、音乐修养等。因他们个性特点具有差异,加上所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有着各自的风格与特点。演唱者只有在了解作品所创作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深入学习,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品蕴含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带给听众美的听觉享受。因此,在演唱声乐作品之前,演唱者应充分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风格以及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的思想感情等。
情感是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一些声乐初学者只注重对演唱方法的学习与探究,却忽视了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使得最终的声乐表演效果不理想,导致观众感受不到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只看到演唱者僵硬的身体,听到没有感染力的歌声。因此,演唱者在演唱作品前,应深入分析作品,走进词曲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词曲作者的心境和情怀。演唱者可通过二度创作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让听众产生共鸣,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表演效果。
声乐作品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塑造了许多形象各异的人物,声乐作品的内容很多是演唱者没有体验过、接触过的甚至以前没有想象过的。因此,为了充分表达出声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培养演唱者的想象力十分重要。演唱者应在遵循作者创作原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在演唱过程中注意作品歌词的意思、语气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对音乐形成自己理解、处理和自己的风格特色,准确而完美地揭示作品的内涵与风格,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在校大学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力量,高校要积极开展渔鼓戏的传承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积极心态,提升和巩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这对渔鼓戏的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世代传承,应对这一民间音乐展开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深层次挖掘其音乐功能与社会意义,提高社会关注度,从而促使民间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笔者在学习了解渔鼓戏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受到渔鼓戏的艺术魅力,今后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雷.民间原生态说唱音乐:苍南渔鼓[J].中国音乐,2010(1):183-190,222.
[2]罗艳玲.流变中的传承:湖南祁东渔鼓的人类学考察[D].昆明:云南大学,2010.
[3]傅学波.“平阴渔鼓”的艺术特色与传承[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5):2-6.
[4]王蕴明.中国地方戏曲的历史生态环境[J].戏剧之家,2002(5):4-7.
作者单位: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