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三绝风流五百年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oa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寅(1470--1523年),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为应天府第一名解元。30岁时因科场案遭受牵累。后来曾经在浙江做过地方小官,但是时间很短。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齐名,并称为“吴门四家”。他在绘画上初拜吴门画派的开山之祖沈周为师,后随画师周臣学画。在明代吴门四家中,唐寅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在民间流传着他的各种故事,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而历史上的唐寅,却是一个诗、书、画三绝的大家,他的历史地位完全是靠了他高度的艺术成就而确立的。和那些民间演义的所谓“风流韵事”毫无关系。
  唐寅学画时间应该较早,其青年时期就开始以卖画来应世。我们从他二十余岁时所作的山水来看,虽笔墨还很不成熟(《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7》“洞庭黄茅渎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但已经能够显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才情来。他用皴法中最难的乱柴皴来对山石皴染,虽笔锋利如乱箭却乱中有整,特别是在画面的构成上与众不同。没有吴伟、戴进一派作品中常见的剑拔弩张气。一个画家在学画的过程中如果有高人指点,那是很幸运的一件事儿。这样会少走很多弯路尽快的建立自己风格。而唐寅就有这样的好福气,在从师沈周的那段时间内,他的山水画呈现着一种厚重老到的味道,带有浓厚的“沈风”。可是他的生性是轻灵巧拔的,沈周那种过于木纳的笔法显然和他性格是无法融合的。如果这样学下去,只会成为二三流的沈周,没有后来的唐寅了。好在沈周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唐寅的笔性更像自己的老友周臣,便让其转投到周的门下。周臣是位职业画家,对南宋院体画技法掌握得非常全面,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到。在当时吴门画家中少有可以与之相抗衡的。唐寅在他的门下学习时间不长后,就很快掌握了周臣的绘画技巧。一般来说,画家在技法学习阶段不经过十年的时间是难得三昧的。唐寅真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在二三年间就得周臣的真传,并且因其自身艺术修养要远胜于周臣,所以在当时就名声鹊起,影响超过了老师。相传,周臣后来曾为他代过笔。我们从传世唐寅画作中,发现有些作品款字绝真,但画风过于密实涩重,没有唐寅绘画飘逸的神韵,有可能是周臣的代笔。在中国绘画史上老师为学生代笔的例子是很少见,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画的特点,用傅抱石先生话来说是“交响乐”。一位画家如果在诗、文、书、画等方面有广泛的修养,这样就会比较容易进入中国画的高境界。唐寅就是一位少见的诗、书、画三绝大家。他的诗文清新晓畅,从唐代白居易、元稹的“元白体”而来,现存有《唐伯虎集》,与当时流行的前后七子诗作一味模仿古人不同。传统文人画既讲究内在的学养,又讲究外在的笔墨表现。具体来说,笔法是墨法的浓缩,而墨法则是笔法的扩大。而笔、墨两法的基础就是书法的高下,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方面。唐寅之所以能在绘画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得力于他的书法的。其书学元代赵子昂,行、楷、草无一不妙。他的书法无论是洋洋千言的自作诗卷,还是在画上一行穷款,无不温雅蕴籍,有一种洒脱自然的风度,观其字如见其人。他将书法中的笔墨技巧运用到自己画中,便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了,从万岁枯藤到小桥流水,从美人双目到高士的长衣,无不如意。他的画是有着自己笔墨语言和内在韵律的,这也是中国画上大家与名家的区别所在。唐寅还是真正的多面手,凡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样样都能拿得起来,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在明四家中,就绘画的全面性而言,他仅在仇英之下,余者不足道也。一个画家的成就不仅要看他在当时的影响,还要看他在后世的影响。越是优秀的艺术,越是具有时间的永恒性。唐寅画风对明代中后期的画坛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清代以来学习他画风者代不乏人,如京江画派诸家中学习他画风者颇多。近代学习他画风的则有吴湖帆、张大干、陈少梅等人。时间过去了五百多年,他的书画艺术还是历久弥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南京博物院所藏唐寅的绘画作品在数量上虽不多,然却多是铭心绝品,能够代表他在绘画艺术上多方面的成就。这里略作介绍。
  一、吹萧仕女图轴
  绢本设色
  纵184.8厘米横89.5厘米
  1520年
  款识:庚辰三月,吴郡唐寅画。
  铃印:南京解元(朱文)、六如居士(朱文)。
  鉴藏印:吴湖帆印(朱文)。
  这件作品是唐寅晚年力作,在完成这件画作三年之后他就辞世了。明代善画人物者不多,只有唐寅、仇英、陈老莲数人在艺术上有自己的风格。因为人物画在这个时代已失其主导地位,让位于山水与花鸟了。唐寅的人物作品传世颇多,无论是单幅人物还是群像无不精彩。这件吹萧仕女图尺幅巨大,然笔笔精到,无一败者,可以说是达到了通会之际人画俱老的境界。他的人物画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繁笔重彩,另外一种则是简笔淡彩。前一种画风是从唐人重彩画而来。而这张画则是前一种画风的杰作。
  从线描的技巧来看,他运用了唐代吴道子的兰叶描。一波三折,如风中不断翻转着的兰叶,充满着内在的韵律。在仕女面部开相上,丰额细眉,眼小如线。在烘染上则用唐代盛行的三白法,厚而不腻,对比强烈。细观该画中的仕女,其头发丝的烘染,也是一丝不苟,层层深入的。古人说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因为人手部的结构复杂,表现不好不是僵就是软。而唐寅对手的刻画真是细致人微,让人似乎可以感觉到仕女手部的温暖。在衣服格纹的钩染与填色上,也是一丝不苟。从整体上看,这件作品的色彩古雅沉静,有着青铜器一样幽深无际之感。表现出晚年唐寅人物画风的一个重要变化,他试图在大幅人物画中将粗笔的写意与工笔的钩染相结合起来。这说明他的绘画艺术还在发展着,可惜的是他这种尝试还没有完全成熟就去世了。
  古人画仕女多是借美人香草而别有怀抱的。因这件画幅只落有穷款,我们无法推知作者在画这件作品时的喻意。画中表现的是一个着宫装的贵族仕女在吹着洞萧,我们虽然昕不到声音,但是通过画面似乎听到幽怨的萧声自画中传出来。唐寅晚年是很凄苦的,妻子和儿子先他而去。家庭的温暖不再可得,故他笔下的人物也多有 哀怨之色。这件作品表面上看非常之富丽华贵,而其骨子里却是悲凉的。
  


  


  二、李端端落籍图轴
  纸本设色
  纵122.8厘米横57.3厘米
  款识: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谁信扬州金满市,胭脂价到属穷酸。唐寅画并题。
  铃印:唐伯虎(朱文)、唐居士(朱文)。
  鉴藏印:梅景书屋秘笈(朱文)
  在唐寅人物画的创作中,历史故事题材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是中国人物画“赞人伦,助教化”传统理念的体现。但是,这件作品又是反传统 的。其主题不是孝子贤孙,名仕雅集,而是一位官僚为风尘女子脱离妓籍的故事。这是一般画家很少涉及的题材,江南风流才子的称谓真不虚也。据记载,唐代诗人张枯曾为著名的歌伎李端端落籍,该画所表现的正是这个场景。画中张祜坐在木椅上,李端端手持一枝白牡丹而立。背景屏风上的山水是典型的唐寅画风,虽自南宋院体而来,却无板刻僵硬之病。在表现技法上,这件与上一件作品所区别的是很明显的,其简笔淡彩的特点很突出。一个画家到晚年后,风格往往会由繁而入简。而唐寅却有点不同,他是在一开始就存在着简与繁两种不同的风格。两种风格间有差异,也有共同的特点。以这件画作而言,在人物面部的开相和烘染上用力不多。只是用淡色略微染过,却淡而不薄。其人物线条的勾勒如行云流水,有种舒畅自然的味道。他虽然是简单数笔,却能够以少胜多。
  唐寅是位诗人,所以画中的题诗非常之多,这件作品中题诗内涵丰富清新自然,没有用什么典故,让人一读而知其意。有点奇怪的事,这首诗在书写的时侯落了一个字,他加小字添在边上。唐寅这个人名士气很足,在题款时往往率意落笔,时常有掉字、漏字的情况。而造假者一般是不敢这样做的,这也是我们在鉴定唐寅绘画真伪时的凭据之一。当代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是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徐邦达《古代书画鉴定概论》,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此画为吴湖帆先生旧藏,建国后归南京博物院所藏。
  三、古木幽篁图轴
  绢本设色
  纵146厘米横148.2厘米
  款识:古木幽篁,苏台唐寅写。
  诗堂:唐子畏古木幽篁,乡后学吴湖帆鉴题。
  唐寅的山水画无论大幅还是小品皆精彩,整体布局上开合自如,细部树石水口表现也精到绝伦,真是奔放处不失法度,细腻处也照顾到气韵。这件巨幅作品也具有上述的这些特点。画面的构成很简单,前景是几株老树盘生于石上,一丛竹子生于树边,山水画大家所画的树石多有自己程式与法则。唐寅也是这样,以这件作品来说,树杆的用笔老辣苍茫,转折处多用树瘤为之,很有装饰性。树枝末梢上,则用宋代以来表现寒林经常使用的鹿角法。山水画中的树如同人身体的骨骼,这件作品中的骨骼是硬朗的,坚实的。树边的丛墨竹虽是补景之物,然从其竿到出枝布叶,无一不具有很强烈的书写性,是书法与画法的结合之物。山石,泉口在这里只是作为补景存在着,其用笔的爽利与皴擦的高明是一般人不可比拟的。这张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唐寅在创作时将山水与花卉的结合,工笔与写意的结合,水墨与色彩的结合上。也只有像唐寅这样在艺术上全面的高手,才有可能在三结合中,互为补充,自成格局。后来潘天寿等人致力于山水画与花鸟画的结合,都是沿着他的这条路走下去的。
  中国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情语皆情语”,画家通过物象要表达出的多是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寄托。这张画的意境是苍凉而沉郁的。在高风古木的旷野中,竹石依依,涧水飞流。作者似乎有种不可语说的悲情在画中凝聚着。在世人看来,唐寅应该是很洒脱的,可是他的画往往不是轻快自由的。这件作品即是。此画为吴湖帆先生的旧藏,他是苏州人,与唐寅是同乡,平生对这位乡贤的作品经常心摹手追,且藏有不少他的名作。画中诗塘上的大字就是吴先生的手笔,沉着厚重中不失清秀的本色,为画面增色不少。一张好的画如果能够流传有绪,且有名家题跋收藏,那真是再好也没有了。这张画就是这样流传有绪的妙物也。
  四、看泉听风图轴
  绢本设色
  纵72.6厘米横54.7厘米
  款识:俯看流泉仰听风,采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唐寅。
  铃印:禅仙(白文)、唐居士(朱文)。
  本幅鉴藏印:易图(白文)、邻烟画室(朱文)、逸芬心赏(朱文)。
  右绫签条:唐居士看泉听风图,无上神品。己卯(1 880)重装,邻烟画室珍玩。
  铃印:祖永(朱文)。
  左绫签署:唐六如真迹神品,光绪甲申十二月,乌石山房收藏。
  鉴藏印:乌石山房(朱文)、龚易图蔼人鉴藏印记(朱文)。
  这件作品也是一件流传有绪之作,在清代先后经过秦祖永、龚易图所藏。画中所表现的是古代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在山石泉木之中,两个高士在对坐闲聊,一个童子捧茶而来。这里不是对自然界一处风景的再现,而是画家理想中的山水。在树、石、水口的描绘技巧上,唐寅真是到了自由之境。他虽然是用南宋李唐的小斧披皴,却转折自如,没有木僵直硬的味道。水口的笔法也是用草书写出,有流动跳荡之感。在布局上,他用了北宋山水全景式的构图,山是正面的,树木也是自根而枝,非一段折枝。通看全画,左边重而右边轻,唐寅在右上端一首题诗,使得画面产生了平衡与稳定之感。诗、书、画三者就这样巧妙地结合起来。从画面的品相上看,也可以说是绢好如新,后人的题跋都被挖补镶嵌在绫边上。这是民国时期苏式装裱中规格很高的一种。
  唐寅的绘画是自传统中来的,然而又在自己的实践中丰富与发展了传统,成为新的艺术典范,真所谓“不与古人合而不得不合,不与古人异而自然有别”。对今天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还是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的。通过这几张画作,我们也可以略见其绘画艺术精神面貌之一斑了。
其他文献
编者按:3月26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二十讲邀请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副教授任进先生主讲珠宝的鉴赏与收藏。任进先生是中国珠宝首饰设计大师,也是中国珠宝首饰专业设立第一人,现任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的珠宝业发展到现在也就是30年的时间。珠宝是奢侈品,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看待奢侈品?有人曾说,放弃奢侈并不能消除贫困。而且,奢侈品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奢侈品的生产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
期刊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珍藏有一合刊刻于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李远墓志——“清故候选州判拙斋李公墓志铭”。墓志石灰石质,长88厘米,宽64厘米,厚10厘米。志文系字径1厘米的精美楷书,共32行,满行30字,凡828字。墓志由纪昀撰文、窦光鼐书丹、戴震篆盖。李远墓志出自纪、窦、戴三位有清一代为世推重的大师级学者之手,实属难得的稀世珍品。  清故候选州判拙斋李公墓志铭  河间纪昀撰,诸城窦光鼐书,
期刊
中国钱币博物馆作为一座从事钱币收藏、研究和展示的专题性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有古今中外钱币及相关文物30余万件,并按古钱币、金银币、纸币、少数民族钱币、外国钱币、钱范及与钱币有关的文物等几大类别整理和保管。藏品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建馆之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库存的历代金银货币;二是自1992年建馆之后从社会各界陆续征集来的钱币;三是接收团体和个人捐赠的钱币。在浩如烟海的藏品中,有不少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珍
期刊
象牙雕刻行情走高的市场环境    3月19日,嘉德四季第25期工艺品专场推出的205件象牙雕刻拍品仅流拍19件,7件成交品价过10万元,单件价格最高的清代象牙龙凤纹瓶以71.3万元拍出(图1),这场拍卖是该公司历年象牙雕刻成交率最高的一场,反映出了当前内地象牙雕刻收藏、拍卖的人气之旺!而嘉德四季第2l期象牙雕刻上拍的数量仅为102件,价超10万元者仅4件,民国象牙瑞果摆件35.84万元的价格最高(
期刊
不可盲目迷信珍稀钱币    目前,钱币市场十分红火,尤其是各类珍稀钱币在拍卖场上更是风光无限,拍卖价格迭创新高。在当前國内CPI指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收藏和投资珍稀钱币的人已越来越多。珍币是否一定能够保值增值?这是许多集币新手十分关心的话题。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辩证客观地看待。因为有些珍币买进后,的确能够保值增值,为收藏者带来可观的收益,但另有一些珍稀钱币买进后,不但不能保值
期刊
在我国艺术品门类中,牙雕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出现了精美的象牙盅、匕、双凤纹蝶形器、梳子等,其上运用了圆雕、阴刻甚至镂雕技术,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商代的殷墟遗址发现了不少象牙器物。妇好墓出土的夔龙纹杯,镶嵌绿松石为饰,颇为精致。周代,象牙工艺已经独立成为一个门类,制作了大量生活用具,尤以簪、笄为多,河南虢国墓地还出土了雕刻复杂的象牙剑
期刊
史书上对玺印的记载可追溯到周代。据考,《周礼》一书中前后三次提到“玺”和“玺节”:地官司步条下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人之”,掌节条下有“货贿用玺节”的话。郑玄注:“玺节者,今之印章也”。秋官职金条下有“辨其物之嫩恶与其数量褐而玺之”,郑玄注:“玺者,印也。既褐书椾其数量,又以印封之”。这三处提到的玺或玺节,都是起凭信作用的。  战国官印一般称鈴,三晋地区作蜍、氽,而秦作璽。秦以后,作为古体玺的鈴、妳
期刊
云南省文物总店最近从英国征集得一座铜质供养佛塔,与国内常见佛塔有所不同,殊为罕见。  细观此塔,黄铜合金质地,表面精磨。塔刹为莲花宝顶,下承莲纹华盖。十三级相轮,有“十三天”之意,代表修成正果的十三个阶段。相轮之下为山字型须弥刹座。覆钵式塔身,饰两条金刚圈。圆形塔座,腰部雕有覆莲和仰莲,底边周圈饰联珠纹。塔内装藏,封底刻有十字金刚宝杵纹。该塔制作精湛,构思巧妙,虽不华美,却极为精致,透出深沉内敛之
期刊
2009年6月,国务院颁布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有211家单位的4478种古籍人选《名录》,国家图书馆人选第二批《名录》的宋元明清佛教典籍有172种,品类丰富,特色鲜明。现分写本藏经、刻本藏经、分藏异地的珍贵佛经、金银字写经、郑和刻经、南明刻本等部分略加介绍,以飨读者。    写本藏经    汉文大藏经是以历代汉译佛典为核心,按照一定的结构加以组织,并具有一定外在标志的佛教典籍丛书。大藏经
期刊
1.河南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    发掘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发掘领队:顾万发  经钻探、发掘,在望京楼遗址发现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两座早期城址以及两城址外廓城的线索,遗址总面积为168万平方米。这两座城址面积之大,在同期聚落中极为罕见,且二城位于同一地点,为国内首见。对于探讨二里头文化晚期与二里岗文化早期两种文化更替、分界及早期中国城池建制、布局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2.山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