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寅(1470--1523年),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为应天府第一名解元。30岁时因科场案遭受牵累。后来曾经在浙江做过地方小官,但是时间很短。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齐名,并称为“吴门四家”。他在绘画上初拜吴门画派的开山之祖沈周为师,后随画师周臣学画。在明代吴门四家中,唐寅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在民间流传着他的各种故事,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而历史上的唐寅,却是一个诗、书、画三绝的大家,他的历史地位完全是靠了他高度的艺术成就而确立的。和那些民间演义的所谓“风流韵事”毫无关系。
唐寅学画时间应该较早,其青年时期就开始以卖画来应世。我们从他二十余岁时所作的山水来看,虽笔墨还很不成熟(《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7》“洞庭黄茅渎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但已经能够显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才情来。他用皴法中最难的乱柴皴来对山石皴染,虽笔锋利如乱箭却乱中有整,特别是在画面的构成上与众不同。没有吴伟、戴进一派作品中常见的剑拔弩张气。一个画家在学画的过程中如果有高人指点,那是很幸运的一件事儿。这样会少走很多弯路尽快的建立自己风格。而唐寅就有这样的好福气,在从师沈周的那段时间内,他的山水画呈现着一种厚重老到的味道,带有浓厚的“沈风”。可是他的生性是轻灵巧拔的,沈周那种过于木纳的笔法显然和他性格是无法融合的。如果这样学下去,只会成为二三流的沈周,没有后来的唐寅了。好在沈周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唐寅的笔性更像自己的老友周臣,便让其转投到周的门下。周臣是位职业画家,对南宋院体画技法掌握得非常全面,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到。在当时吴门画家中少有可以与之相抗衡的。唐寅在他的门下学习时间不长后,就很快掌握了周臣的绘画技巧。一般来说,画家在技法学习阶段不经过十年的时间是难得三昧的。唐寅真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在二三年间就得周臣的真传,并且因其自身艺术修养要远胜于周臣,所以在当时就名声鹊起,影响超过了老师。相传,周臣后来曾为他代过笔。我们从传世唐寅画作中,发现有些作品款字绝真,但画风过于密实涩重,没有唐寅绘画飘逸的神韵,有可能是周臣的代笔。在中国绘画史上老师为学生代笔的例子是很少见,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画的特点,用傅抱石先生话来说是“交响乐”。一位画家如果在诗、文、书、画等方面有广泛的修养,这样就会比较容易进入中国画的高境界。唐寅就是一位少见的诗、书、画三绝大家。他的诗文清新晓畅,从唐代白居易、元稹的“元白体”而来,现存有《唐伯虎集》,与当时流行的前后七子诗作一味模仿古人不同。传统文人画既讲究内在的学养,又讲究外在的笔墨表现。具体来说,笔法是墨法的浓缩,而墨法则是笔法的扩大。而笔、墨两法的基础就是书法的高下,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方面。唐寅之所以能在绘画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得力于他的书法的。其书学元代赵子昂,行、楷、草无一不妙。他的书法无论是洋洋千言的自作诗卷,还是在画上一行穷款,无不温雅蕴籍,有一种洒脱自然的风度,观其字如见其人。他将书法中的笔墨技巧运用到自己画中,便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了,从万岁枯藤到小桥流水,从美人双目到高士的长衣,无不如意。他的画是有着自己笔墨语言和内在韵律的,这也是中国画上大家与名家的区别所在。唐寅还是真正的多面手,凡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样样都能拿得起来,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在明四家中,就绘画的全面性而言,他仅在仇英之下,余者不足道也。一个画家的成就不仅要看他在当时的影响,还要看他在后世的影响。越是优秀的艺术,越是具有时间的永恒性。唐寅画风对明代中后期的画坛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清代以来学习他画风者代不乏人,如京江画派诸家中学习他画风者颇多。近代学习他画风的则有吴湖帆、张大干、陈少梅等人。时间过去了五百多年,他的书画艺术还是历久弥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南京博物院所藏唐寅的绘画作品在数量上虽不多,然却多是铭心绝品,能够代表他在绘画艺术上多方面的成就。这里略作介绍。
一、吹萧仕女图轴
绢本设色
纵184.8厘米横89.5厘米
1520年
款识:庚辰三月,吴郡唐寅画。
铃印:南京解元(朱文)、六如居士(朱文)。
鉴藏印:吴湖帆印(朱文)。
这件作品是唐寅晚年力作,在完成这件画作三年之后他就辞世了。明代善画人物者不多,只有唐寅、仇英、陈老莲数人在艺术上有自己的风格。因为人物画在这个时代已失其主导地位,让位于山水与花鸟了。唐寅的人物作品传世颇多,无论是单幅人物还是群像无不精彩。这件吹萧仕女图尺幅巨大,然笔笔精到,无一败者,可以说是达到了通会之际人画俱老的境界。他的人物画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繁笔重彩,另外一种则是简笔淡彩。前一种画风是从唐人重彩画而来。而这张画则是前一种画风的杰作。
从线描的技巧来看,他运用了唐代吴道子的兰叶描。一波三折,如风中不断翻转着的兰叶,充满着内在的韵律。在仕女面部开相上,丰额细眉,眼小如线。在烘染上则用唐代盛行的三白法,厚而不腻,对比强烈。细观该画中的仕女,其头发丝的烘染,也是一丝不苟,层层深入的。古人说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因为人手部的结构复杂,表现不好不是僵就是软。而唐寅对手的刻画真是细致人微,让人似乎可以感觉到仕女手部的温暖。在衣服格纹的钩染与填色上,也是一丝不苟。从整体上看,这件作品的色彩古雅沉静,有着青铜器一样幽深无际之感。表现出晚年唐寅人物画风的一个重要变化,他试图在大幅人物画中将粗笔的写意与工笔的钩染相结合起来。这说明他的绘画艺术还在发展着,可惜的是他这种尝试还没有完全成熟就去世了。
古人画仕女多是借美人香草而别有怀抱的。因这件画幅只落有穷款,我们无法推知作者在画这件作品时的喻意。画中表现的是一个着宫装的贵族仕女在吹着洞萧,我们虽然昕不到声音,但是通过画面似乎听到幽怨的萧声自画中传出来。唐寅晚年是很凄苦的,妻子和儿子先他而去。家庭的温暖不再可得,故他笔下的人物也多有 哀怨之色。这件作品表面上看非常之富丽华贵,而其骨子里却是悲凉的。
二、李端端落籍图轴
纸本设色
纵122.8厘米横57.3厘米
款识: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谁信扬州金满市,胭脂价到属穷酸。唐寅画并题。
铃印:唐伯虎(朱文)、唐居士(朱文)。
鉴藏印:梅景书屋秘笈(朱文)
在唐寅人物画的创作中,历史故事题材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是中国人物画“赞人伦,助教化”传统理念的体现。但是,这件作品又是反传统 的。其主题不是孝子贤孙,名仕雅集,而是一位官僚为风尘女子脱离妓籍的故事。这是一般画家很少涉及的题材,江南风流才子的称谓真不虚也。据记载,唐代诗人张枯曾为著名的歌伎李端端落籍,该画所表现的正是这个场景。画中张祜坐在木椅上,李端端手持一枝白牡丹而立。背景屏风上的山水是典型的唐寅画风,虽自南宋院体而来,却无板刻僵硬之病。在表现技法上,这件与上一件作品所区别的是很明显的,其简笔淡彩的特点很突出。一个画家到晚年后,风格往往会由繁而入简。而唐寅却有点不同,他是在一开始就存在着简与繁两种不同的风格。两种风格间有差异,也有共同的特点。以这件画作而言,在人物面部的开相和烘染上用力不多。只是用淡色略微染过,却淡而不薄。其人物线条的勾勒如行云流水,有种舒畅自然的味道。他虽然是简单数笔,却能够以少胜多。
唐寅是位诗人,所以画中的题诗非常之多,这件作品中题诗内涵丰富清新自然,没有用什么典故,让人一读而知其意。有点奇怪的事,这首诗在书写的时侯落了一个字,他加小字添在边上。唐寅这个人名士气很足,在题款时往往率意落笔,时常有掉字、漏字的情况。而造假者一般是不敢这样做的,这也是我们在鉴定唐寅绘画真伪时的凭据之一。当代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是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徐邦达《古代书画鉴定概论》,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此画为吴湖帆先生旧藏,建国后归南京博物院所藏。
三、古木幽篁图轴
绢本设色
纵146厘米横148.2厘米
款识:古木幽篁,苏台唐寅写。
诗堂:唐子畏古木幽篁,乡后学吴湖帆鉴题。
唐寅的山水画无论大幅还是小品皆精彩,整体布局上开合自如,细部树石水口表现也精到绝伦,真是奔放处不失法度,细腻处也照顾到气韵。这件巨幅作品也具有上述的这些特点。画面的构成很简单,前景是几株老树盘生于石上,一丛竹子生于树边,山水画大家所画的树石多有自己程式与法则。唐寅也是这样,以这件作品来说,树杆的用笔老辣苍茫,转折处多用树瘤为之,很有装饰性。树枝末梢上,则用宋代以来表现寒林经常使用的鹿角法。山水画中的树如同人身体的骨骼,这件作品中的骨骼是硬朗的,坚实的。树边的丛墨竹虽是补景之物,然从其竿到出枝布叶,无一不具有很强烈的书写性,是书法与画法的结合之物。山石,泉口在这里只是作为补景存在着,其用笔的爽利与皴擦的高明是一般人不可比拟的。这张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唐寅在创作时将山水与花卉的结合,工笔与写意的结合,水墨与色彩的结合上。也只有像唐寅这样在艺术上全面的高手,才有可能在三结合中,互为补充,自成格局。后来潘天寿等人致力于山水画与花鸟画的结合,都是沿着他的这条路走下去的。
中国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情语皆情语”,画家通过物象要表达出的多是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寄托。这张画的意境是苍凉而沉郁的。在高风古木的旷野中,竹石依依,涧水飞流。作者似乎有种不可语说的悲情在画中凝聚着。在世人看来,唐寅应该是很洒脱的,可是他的画往往不是轻快自由的。这件作品即是。此画为吴湖帆先生的旧藏,他是苏州人,与唐寅是同乡,平生对这位乡贤的作品经常心摹手追,且藏有不少他的名作。画中诗塘上的大字就是吴先生的手笔,沉着厚重中不失清秀的本色,为画面增色不少。一张好的画如果能够流传有绪,且有名家题跋收藏,那真是再好也没有了。这张画就是这样流传有绪的妙物也。
四、看泉听风图轴
绢本设色
纵72.6厘米横54.7厘米
款识:俯看流泉仰听风,采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唐寅。
铃印:禅仙(白文)、唐居士(朱文)。
本幅鉴藏印:易图(白文)、邻烟画室(朱文)、逸芬心赏(朱文)。
右绫签条:唐居士看泉听风图,无上神品。己卯(1 880)重装,邻烟画室珍玩。
铃印:祖永(朱文)。
左绫签署:唐六如真迹神品,光绪甲申十二月,乌石山房收藏。
鉴藏印:乌石山房(朱文)、龚易图蔼人鉴藏印记(朱文)。
这件作品也是一件流传有绪之作,在清代先后经过秦祖永、龚易图所藏。画中所表现的是古代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在山石泉木之中,两个高士在对坐闲聊,一个童子捧茶而来。这里不是对自然界一处风景的再现,而是画家理想中的山水。在树、石、水口的描绘技巧上,唐寅真是到了自由之境。他虽然是用南宋李唐的小斧披皴,却转折自如,没有木僵直硬的味道。水口的笔法也是用草书写出,有流动跳荡之感。在布局上,他用了北宋山水全景式的构图,山是正面的,树木也是自根而枝,非一段折枝。通看全画,左边重而右边轻,唐寅在右上端一首题诗,使得画面产生了平衡与稳定之感。诗、书、画三者就这样巧妙地结合起来。从画面的品相上看,也可以说是绢好如新,后人的题跋都被挖补镶嵌在绫边上。这是民国时期苏式装裱中规格很高的一种。
唐寅的绘画是自传统中来的,然而又在自己的实践中丰富与发展了传统,成为新的艺术典范,真所谓“不与古人合而不得不合,不与古人异而自然有别”。对今天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还是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的。通过这几张画作,我们也可以略见其绘画艺术精神面貌之一斑了。
唐寅学画时间应该较早,其青年时期就开始以卖画来应世。我们从他二十余岁时所作的山水来看,虽笔墨还很不成熟(《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7》“洞庭黄茅渎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但已经能够显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才情来。他用皴法中最难的乱柴皴来对山石皴染,虽笔锋利如乱箭却乱中有整,特别是在画面的构成上与众不同。没有吴伟、戴进一派作品中常见的剑拔弩张气。一个画家在学画的过程中如果有高人指点,那是很幸运的一件事儿。这样会少走很多弯路尽快的建立自己风格。而唐寅就有这样的好福气,在从师沈周的那段时间内,他的山水画呈现着一种厚重老到的味道,带有浓厚的“沈风”。可是他的生性是轻灵巧拔的,沈周那种过于木纳的笔法显然和他性格是无法融合的。如果这样学下去,只会成为二三流的沈周,没有后来的唐寅了。好在沈周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唐寅的笔性更像自己的老友周臣,便让其转投到周的门下。周臣是位职业画家,对南宋院体画技法掌握得非常全面,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到。在当时吴门画家中少有可以与之相抗衡的。唐寅在他的门下学习时间不长后,就很快掌握了周臣的绘画技巧。一般来说,画家在技法学习阶段不经过十年的时间是难得三昧的。唐寅真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在二三年间就得周臣的真传,并且因其自身艺术修养要远胜于周臣,所以在当时就名声鹊起,影响超过了老师。相传,周臣后来曾为他代过笔。我们从传世唐寅画作中,发现有些作品款字绝真,但画风过于密实涩重,没有唐寅绘画飘逸的神韵,有可能是周臣的代笔。在中国绘画史上老师为学生代笔的例子是很少见,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画的特点,用傅抱石先生话来说是“交响乐”。一位画家如果在诗、文、书、画等方面有广泛的修养,这样就会比较容易进入中国画的高境界。唐寅就是一位少见的诗、书、画三绝大家。他的诗文清新晓畅,从唐代白居易、元稹的“元白体”而来,现存有《唐伯虎集》,与当时流行的前后七子诗作一味模仿古人不同。传统文人画既讲究内在的学养,又讲究外在的笔墨表现。具体来说,笔法是墨法的浓缩,而墨法则是笔法的扩大。而笔、墨两法的基础就是书法的高下,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方面。唐寅之所以能在绘画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得力于他的书法的。其书学元代赵子昂,行、楷、草无一不妙。他的书法无论是洋洋千言的自作诗卷,还是在画上一行穷款,无不温雅蕴籍,有一种洒脱自然的风度,观其字如见其人。他将书法中的笔墨技巧运用到自己画中,便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了,从万岁枯藤到小桥流水,从美人双目到高士的长衣,无不如意。他的画是有着自己笔墨语言和内在韵律的,这也是中国画上大家与名家的区别所在。唐寅还是真正的多面手,凡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样样都能拿得起来,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在明四家中,就绘画的全面性而言,他仅在仇英之下,余者不足道也。一个画家的成就不仅要看他在当时的影响,还要看他在后世的影响。越是优秀的艺术,越是具有时间的永恒性。唐寅画风对明代中后期的画坛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清代以来学习他画风者代不乏人,如京江画派诸家中学习他画风者颇多。近代学习他画风的则有吴湖帆、张大干、陈少梅等人。时间过去了五百多年,他的书画艺术还是历久弥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南京博物院所藏唐寅的绘画作品在数量上虽不多,然却多是铭心绝品,能够代表他在绘画艺术上多方面的成就。这里略作介绍。
一、吹萧仕女图轴
绢本设色
纵184.8厘米横89.5厘米
1520年
款识:庚辰三月,吴郡唐寅画。
铃印:南京解元(朱文)、六如居士(朱文)。
鉴藏印:吴湖帆印(朱文)。
这件作品是唐寅晚年力作,在完成这件画作三年之后他就辞世了。明代善画人物者不多,只有唐寅、仇英、陈老莲数人在艺术上有自己的风格。因为人物画在这个时代已失其主导地位,让位于山水与花鸟了。唐寅的人物作品传世颇多,无论是单幅人物还是群像无不精彩。这件吹萧仕女图尺幅巨大,然笔笔精到,无一败者,可以说是达到了通会之际人画俱老的境界。他的人物画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繁笔重彩,另外一种则是简笔淡彩。前一种画风是从唐人重彩画而来。而这张画则是前一种画风的杰作。
从线描的技巧来看,他运用了唐代吴道子的兰叶描。一波三折,如风中不断翻转着的兰叶,充满着内在的韵律。在仕女面部开相上,丰额细眉,眼小如线。在烘染上则用唐代盛行的三白法,厚而不腻,对比强烈。细观该画中的仕女,其头发丝的烘染,也是一丝不苟,层层深入的。古人说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因为人手部的结构复杂,表现不好不是僵就是软。而唐寅对手的刻画真是细致人微,让人似乎可以感觉到仕女手部的温暖。在衣服格纹的钩染与填色上,也是一丝不苟。从整体上看,这件作品的色彩古雅沉静,有着青铜器一样幽深无际之感。表现出晚年唐寅人物画风的一个重要变化,他试图在大幅人物画中将粗笔的写意与工笔的钩染相结合起来。这说明他的绘画艺术还在发展着,可惜的是他这种尝试还没有完全成熟就去世了。
古人画仕女多是借美人香草而别有怀抱的。因这件画幅只落有穷款,我们无法推知作者在画这件作品时的喻意。画中表现的是一个着宫装的贵族仕女在吹着洞萧,我们虽然昕不到声音,但是通过画面似乎听到幽怨的萧声自画中传出来。唐寅晚年是很凄苦的,妻子和儿子先他而去。家庭的温暖不再可得,故他笔下的人物也多有 哀怨之色。这件作品表面上看非常之富丽华贵,而其骨子里却是悲凉的。
二、李端端落籍图轴
纸本设色
纵122.8厘米横57.3厘米
款识: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谁信扬州金满市,胭脂价到属穷酸。唐寅画并题。
铃印:唐伯虎(朱文)、唐居士(朱文)。
鉴藏印:梅景书屋秘笈(朱文)
在唐寅人物画的创作中,历史故事题材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是中国人物画“赞人伦,助教化”传统理念的体现。但是,这件作品又是反传统 的。其主题不是孝子贤孙,名仕雅集,而是一位官僚为风尘女子脱离妓籍的故事。这是一般画家很少涉及的题材,江南风流才子的称谓真不虚也。据记载,唐代诗人张枯曾为著名的歌伎李端端落籍,该画所表现的正是这个场景。画中张祜坐在木椅上,李端端手持一枝白牡丹而立。背景屏风上的山水是典型的唐寅画风,虽自南宋院体而来,却无板刻僵硬之病。在表现技法上,这件与上一件作品所区别的是很明显的,其简笔淡彩的特点很突出。一个画家到晚年后,风格往往会由繁而入简。而唐寅却有点不同,他是在一开始就存在着简与繁两种不同的风格。两种风格间有差异,也有共同的特点。以这件画作而言,在人物面部的开相和烘染上用力不多。只是用淡色略微染过,却淡而不薄。其人物线条的勾勒如行云流水,有种舒畅自然的味道。他虽然是简单数笔,却能够以少胜多。
唐寅是位诗人,所以画中的题诗非常之多,这件作品中题诗内涵丰富清新自然,没有用什么典故,让人一读而知其意。有点奇怪的事,这首诗在书写的时侯落了一个字,他加小字添在边上。唐寅这个人名士气很足,在题款时往往率意落笔,时常有掉字、漏字的情况。而造假者一般是不敢这样做的,这也是我们在鉴定唐寅绘画真伪时的凭据之一。当代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是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徐邦达《古代书画鉴定概论》,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此画为吴湖帆先生旧藏,建国后归南京博物院所藏。
三、古木幽篁图轴
绢本设色
纵146厘米横148.2厘米
款识:古木幽篁,苏台唐寅写。
诗堂:唐子畏古木幽篁,乡后学吴湖帆鉴题。
唐寅的山水画无论大幅还是小品皆精彩,整体布局上开合自如,细部树石水口表现也精到绝伦,真是奔放处不失法度,细腻处也照顾到气韵。这件巨幅作品也具有上述的这些特点。画面的构成很简单,前景是几株老树盘生于石上,一丛竹子生于树边,山水画大家所画的树石多有自己程式与法则。唐寅也是这样,以这件作品来说,树杆的用笔老辣苍茫,转折处多用树瘤为之,很有装饰性。树枝末梢上,则用宋代以来表现寒林经常使用的鹿角法。山水画中的树如同人身体的骨骼,这件作品中的骨骼是硬朗的,坚实的。树边的丛墨竹虽是补景之物,然从其竿到出枝布叶,无一不具有很强烈的书写性,是书法与画法的结合之物。山石,泉口在这里只是作为补景存在着,其用笔的爽利与皴擦的高明是一般人不可比拟的。这张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唐寅在创作时将山水与花卉的结合,工笔与写意的结合,水墨与色彩的结合上。也只有像唐寅这样在艺术上全面的高手,才有可能在三结合中,互为补充,自成格局。后来潘天寿等人致力于山水画与花鸟画的结合,都是沿着他的这条路走下去的。
中国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情语皆情语”,画家通过物象要表达出的多是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寄托。这张画的意境是苍凉而沉郁的。在高风古木的旷野中,竹石依依,涧水飞流。作者似乎有种不可语说的悲情在画中凝聚着。在世人看来,唐寅应该是很洒脱的,可是他的画往往不是轻快自由的。这件作品即是。此画为吴湖帆先生的旧藏,他是苏州人,与唐寅是同乡,平生对这位乡贤的作品经常心摹手追,且藏有不少他的名作。画中诗塘上的大字就是吴先生的手笔,沉着厚重中不失清秀的本色,为画面增色不少。一张好的画如果能够流传有绪,且有名家题跋收藏,那真是再好也没有了。这张画就是这样流传有绪的妙物也。
四、看泉听风图轴
绢本设色
纵72.6厘米横54.7厘米
款识:俯看流泉仰听风,采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唐寅。
铃印:禅仙(白文)、唐居士(朱文)。
本幅鉴藏印:易图(白文)、邻烟画室(朱文)、逸芬心赏(朱文)。
右绫签条:唐居士看泉听风图,无上神品。己卯(1 880)重装,邻烟画室珍玩。
铃印:祖永(朱文)。
左绫签署:唐六如真迹神品,光绪甲申十二月,乌石山房收藏。
鉴藏印:乌石山房(朱文)、龚易图蔼人鉴藏印记(朱文)。
这件作品也是一件流传有绪之作,在清代先后经过秦祖永、龚易图所藏。画中所表现的是古代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在山石泉木之中,两个高士在对坐闲聊,一个童子捧茶而来。这里不是对自然界一处风景的再现,而是画家理想中的山水。在树、石、水口的描绘技巧上,唐寅真是到了自由之境。他虽然是用南宋李唐的小斧披皴,却转折自如,没有木僵直硬的味道。水口的笔法也是用草书写出,有流动跳荡之感。在布局上,他用了北宋山水全景式的构图,山是正面的,树木也是自根而枝,非一段折枝。通看全画,左边重而右边轻,唐寅在右上端一首题诗,使得画面产生了平衡与稳定之感。诗、书、画三者就这样巧妙地结合起来。从画面的品相上看,也可以说是绢好如新,后人的题跋都被挖补镶嵌在绫边上。这是民国时期苏式装裱中规格很高的一种。
唐寅的绘画是自传统中来的,然而又在自己的实践中丰富与发展了传统,成为新的艺术典范,真所谓“不与古人合而不得不合,不与古人异而自然有别”。对今天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还是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的。通过这几张画作,我们也可以略见其绘画艺术精神面貌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