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攒人品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l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朝末期,天下大乱,各路义军为争夺天下展开了厮杀。这一年,更始帝刘玄派柱天将军李宝率军攻打舞阴县,有一个李姓大户占据着城池,绿林军久攻不下。李宝见来硬的不行,便派人晓以利害,展开了思想攻势。李氏的首领对绿林军极不信任,回答说:“我听说宛城赵家唯一的孙子名叫赵熹,他为人讲信用,闻名南阳。如果他能够前来,我们就开门出降。”
  刘玄听说此事,急忙命人征召赵熹。在他的想象中,赵熹一定是个头发花白,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谁知等赵熹一进门,才发现不过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刘玄惊讶得不禁脱口而出:“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意思说,不过是个小牛犊,难道能肩负大事吗?
  刘玄虽然有些怀疑,但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任命赵熹为郎中,行偏将军事,让他去舞阴劝降。奇怪的是,赵熹来到舞阴城下,振臂一呼,李氏果然开门投降了。绿林军的将军和士兵顿时目瞪口呆,实在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随后,赵熹如法炮制,绿林军不费一枪一弹,很快收复了颍川全境。
  刘玄惊奇不已,派人下去调查,很快就得到了回复。原来,赵熹从小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少有节操”,立身行事已颇有大家风范。赵熹十五岁那年,他的一个堂兄被人杀害了,赵熹立志为他报仇。有一天,他聚集了一帮人前往仇人家,直至闯进屋子也没遇到一人抵抗。原来,仇人家恰好染上了某种流行性疾病,一个个卧病在床,如同待宰的羔羊。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同行的宾客三下两下就把仇人一家捆绑起来了。不料赵熹却摆手说:“乘人之危而杀之,不是君子所为,把他们都放了吧!”仇人一家深受感动,都趴在地上磕头感谢不杀之恩。赵熹临行前对仇人说:“你要想活着,就躲得我远远的,千万别让我再碰到你。”那个仇人羞愧难当。这件事情在南阳一带广为流传,成为美谈,赵熹的声望因而大涨。
  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更始帝也不禁感慨:“仁者无敌,君子的品德,有时比刀枪更锋利啊!”
  建武二十六年,光武帝刘秀和皇后阴丽华举行宴会,这是一场家庭式的聚会,气氛十分欢畅。刘秀兴致很高,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年征战的情形。这时,他的几位夫人纷纷站起来对他说:“当年遭赤眉之祸逃出长安时,若非赵熹舍命相救,我等早就没命了。”刘秀一愣,他从未听闻此事,便询问经过。
  原来,更始失败,长安城遭赤眉兵围困,情急之下,赵熹不得不爬上屋顶,越墙逃走。他找到好友韩仲伯,携带着小孩及体弱者数十人,爬山越阻,直出武关。韩仲伯的妻子很漂亮,韩仲伯怕路上被贼兵盯上,惹火烧身,就想把她遗弃于道。赵熹听了大怒:“你这叫什么大丈夫?”他把泥涂在韩仲伯妻子的脸上,然后让她坐在手推车上,自己亲自推车,在泥泞的路上艰难跋涉。后来果然遇到贼兵,欲行不轨,赵熹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说她得了重病,请高抬贵手,因而得以幸免。到了丹水县,遇到了更始帝的家眷和宫女,几十人都赤身露体,满身泥污,饥饿困顿得一步也走不动了。赵熹见状悲感交集,想要带她们一起走。韩仲伯说:“咱们已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哪里还顾得了她们?”赵熹说:“她们弹尽粮绝,身处困境,我怎么忍心看着她们坐以待毙呢?”于是把所带的衣帛资粮全部送给了她们,并一直护送她们返回乡里。
  刘秀听完,大受感动,说:“赵熹在我身边二十多年,怎么没听他说起此事呢?”当即下令召见赵熹,满怀感慨地对他说:“不但有英雄人物保荐你,连妇人也感激你的恩德呢!”当场赐给他许多财物,任命他为太仆。
  赵熹一生虽然历经动乱,也没有干过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后来却官至宰相,深受敬重,以八十四岁的高龄寿终,人们说这是他修善积德的缘故。
  现在学生当中流行一句戏谑语叫“攒人品”,据说颇为灵验。赵熹的故事或许可以算作一个古代版了。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苏绣,简单说来就是苏州的地方刺绣,它最初起源于苏州吴县一带,如今已遍及常州、无锡、扬州、宿迁等地。  苏绣产生的时间,最早说是春秋时代。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春秋吴国贵族“绣饰华丽”,日常衣物甚至陈设饰品都用丝绣点缀。迄今为止,苏绣可以看到的历史大约在1100年,南宋以后数百年,苏绣进入鼎盛,无数的苏绣名家如群星璀璨,金淑芳、凌杼、薛素素、沈寿……每个名字都是苏绣的一段历史、一段传奇。  民国时
期刊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以万乘之重,驭百万之师,自然人心踊跃,争效死功,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  吊诡的是,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而庸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丽,他恰恰没有御驾亲征。  英明之君,亲征而败;庸碌之主,放权反胜,这里面藏着什么玄机?让我们回放隋炀帝
期刊
菩萨保佑。无数人在说这句话。不知道菩萨有多难。不应该求的事情也求,她不是人,她只是你想象的一个神,她亦有她的难处。  朱天文说:菩萨除了不忍看,也是没有能力看,才低眉的。  而我知道,因为世间多纷难,再法力无边也无法一一尽数排解,所以必须懂得适度,莫妄求,回归本真。  记得阿成写过一段在云南的文字,真是回归了本真。他说,“在云南只能蹲在地上看蜥蜴,看了半天,蜥蜴的眼睛才眨一下。”  这句话我看了半
期刊
在很多传统戏曲和小说中,常见某位功臣或其后代在违法犯禁大祸临头的时候,拿出一块皇帝特赐的“免死金牌”,于是当场转危为安。那么,古代真有这种人间法宝吗?有,就是历史上的“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又名“誓书铁券”、“金书铁契”等,是帝王赐给功臣们世代保存,可以享受免罪特权的凭证,一般用铁板制成,以丹朱书写其上,故得此名。  据史料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书写丹书以赋特权的做法。《周礼·秋官·司约》有载“
期刊
禅语说:“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当我们把眼睛盯着天上的月亮的时候,就会丢失手中的珍珠。“当下”就是手中的珍珠。安住在当下,就是用一颗快乐的心,把你的兴趣,集中在当下,全心全意去体验它。  我们一直活得很匆忙,不管是吃饭、走路、睡觉,总是没有耐性,总是急着想赶赴下一个目标;我们总是无法专注于“当下”;我们总是想着明天的事,明年的事,甚至下半辈子的事。  有人说“我明年要赚得更多”,有人说“我
期刊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知之越多,爱之越深。”中国人对花的感情源于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文化。我国植花种草,赏花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诗经中有大量的人与花草的描写,在漫长的历史中,花草一直伴随着人们,上至达官贵胄,下至黎民百姓,花草是最平等的对待。因此,也出现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去吟哦,随着历史的变迁,花草也形势百出得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时代特色。插花随着时代的变迁
期刊
◎从形而上 由器而道  ——何谓花道之道  众所周知,古代文人以能“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诸般闲事为风雅,或者是把“琴棋书画”定为文人修养必须具备的四种才艺。尤其是到了宋代,在前人闲情文化的基础上,人们又把“点茶、插花、焚香和挂画”从诸般闲事中独立出来,将其格调抬高,汇总成“四般闲事”,作为道具装点在文人士大夫们的生活场景里。  实事求是的讲,花道一词在邻邦日本更为常见,我们中国的古人一直没有给插花这
期刊
◎中南禅茶  终南山自古产茶。《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民间相传神农氏正是在秦岭终南山发现茶之功用的。传说神农有特异功能,能看见药草在体内运行的情况。一日,神农吃茶后,发现茶水在体内运行,所到之处肠胃被清理的干干净净。于是,茶便被尊为药草之首,瑞草之魁。  “自古高僧爱斗茶”。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由于教义和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禅茶是
期刊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贵在知己之非。尺有短长人有善恶,观照当下人心,利己自私者眾多。自然环境的恶化、社会人心的浮躁、重利轻义的物化,处处印证人类处于转型的裂变之中,而一切善念的转化都源自知非之心。不惑之年,人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越来越明白己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内观己非,是弃恶从善的开始。凡利于众生的即善,凡利于自己的即恶,我们几十年的人生似乎都活在自己的圆圈之中,从未想过太多自己利益之外的空气、
期刊
一说起道,人们都认为很高深,但在庄子眼里,道也可以在瓦砾中,甚至在屎溺中。其实,道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道,是自然的,天性的,规律而变化的,因为存在着时空与个人之间的差别,可以说,任何对《道德经》的注解讲说,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老子原来的本义,就如老子所说的道,也已偏离道本身一样。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佛门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是梵语音译,指无上的大智慧。就老子本身而言,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