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高级玩具”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传统戏曲和小说中,常见某位功臣或其后代在违法犯禁大祸临头的时候,拿出一块皇帝特赐的“免死金牌”,于是当场转危为安。那么,古代真有这种人间法宝吗?有,就是历史上的“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又名“誓书铁券”、“金书铁契”等,是帝王赐给功臣们世代保存,可以享受免罪特权的凭证,一般用铁板制成,以丹朱书写其上,故得此名。
  据史料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书写丹书以赋特权的做法。《周礼·秋官·司约》有载“书于丹图”之事,汉代著名经学家郑玄说过:“今俗语有铁券丹书,岂此旧典之遗言。”可见,这种特权证件在汉代以前确已有之。不过,真正意义上的丹书铁券,发明权应归刘邦。据《汉书·高帝纪》载:“又与功臣剖符作誓,金匮石宝,藏之宗庙。”这种铁券折中剖开,分为左右两块,左颁功臣,右藏内府,都要永久保存。如果功臣本人或其后代犯了死罪,取两半券合而为一,推念旧功,可获赦免。像为刘邦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人,都曾获赐这种丹书铁券。这种具有免死效力并可传之子孙的铁券不同于一般契约,在颁发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典仪,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来看,凡领取丹书铁券者都要郑重宣誓,其誓词为:“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看来不仅享有其好处,也有尽忠义务。
  丹书铁券在汉代以后成为皇帝笼络功臣的很好手段,不过在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南朝梁时变为“丹书银券”,隋朝又改为“金书铁券”,唐代又把“丹书”发展成嵌金,辽代则继续升级为“丹书金券”,变得越来越珍贵且不易造假了。
  令人好奇的是,丹书铁券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明初文学家陶宗仪在《辍耕录》卷十九《铁武肃铁券》中有过记载:“形宛如玉,高尺余,阔二尺许,券词黄金相嵌。”清代诗人钱泳在其《履园丛话》中也有记述:“其形如瓦,高今裁尺九寸,阔一尺四寸六分,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盖溶钱而成,镂金其上者。”对照之下,虽然记载不尽一致,或许作者度量有误,但仍可认定是同一块铁券,是唐昭宗于乾宁四年派遣焦皇赐给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钱缪的,也是唯一流传至今的实物。
  自古谈丹书铁券,不能不提钱缪,他是五代时吴越国的建立者,出身于贫民家庭,唐朝末年,投奔到镇江董昌麾下。董昌任杭州刺史,组建八“都”,任他为都指挥使。乾宁二年,董昌头脑发热,占据越州之后,自称“大越罗平国王”,为收买钱缪,封之为“两浙都指挥使”。钱镠明白这是胡闹,不受且致书劝阻:“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俱作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邪!”但董昌一意孤行。唐昭宗知道这一消息后,诏令钱缪为浙东招讨使,讨伐董昌,乾宁三年,钱缪反戈击败董昌,占有两浙十三州之地,割据一方。为了褒奖讨逆之功同时也为笼络他,唐昭宗任其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封越王,并赐“金书铁券”。
  这块“金书铁券”在钱缪手里握了三十五年时间,他有没有使用过这件法宝,不见历史记载。后来,宋太平兴国三年三月,其后人钱俶向宋纳土,历时七十二年的吴越国亡。不过,钱氏虽然亡国,但他们仍然秘藏先祖遗留的铁券。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同样看重分赐功臣铁券的办法,于是用到了钱家的这件祖传之宝。据清代考据家凌扬藻在《蠡勺编》中说:“台州民钱大一,有家藏吴越王缪唐赐铁券。洪武初,太祖欲封功臣,遣使取其式而损益之。”朱元璋参考了它的样式,一次就制作出九十七块这样的免死牌,于洪武三年分赐功臣,为历代颁发这种特权凭证最多的一次。
  丹书铁券真的管用吗?有关它的好处,明初大功臣徐达的儿子徐辉祖真正享受过一次。据《明史·徐辉祖传》载:“成祖入京师,辉祖独守父祠弗迎。于是下吏命供罪状,惟书其父开国勋及券中免死语。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大约如果没有这件传世之宝,这位徐家之后不可能只是削爵位关禁闭了事吧。
  只是,丹书铁券并非福荫无边,所谓免死,既不包括谋反叛乱祸及社稷之罪,更要看皇帝是否愿发慈悲了。比如朱元璋诛杀的那些功臣如李善长、蓝玉、胡惟庸等人,无不持有他亲手所赐的丹书铁券,可是一旦龙颜大怒,这种免死金牌就变成了废铁一块。可见,在皇帝制定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丹书铁券不是什么万能的护身符,所谓“免死金牌”,只是他们笼络功臣的一种高级玩具而已。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闻名于世的日本抹茶道是由中国的点茶法逐渐演变形成,因此提起点茶法必然会联想到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主要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其中以抹茶道为代表,因此一般提起日本茶道多指日本抹茶道,也称“茶之汤”。日本抹茶道是由中国的点茶法传入后演变形成的,但据目前的史料记载茶百戏并没有传入日本。日本茶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即从种茶、饮茶到茶道的演变。  点茶法的传入 公元805年日本的最澄禅师从中国带回茶种,并在近
期刊
香之为用大矣!  缕缕馨香,传承千年。它在馨悦中调和身心,温润性灵,养生开窍、益智怡情于有形无形之间,象春雨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  中国香事是自然与人文智慧交融升华的物化体现,而香的使用形式则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活情致的细微追求及心灵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结合。在我们的历史中,用香形式丰富多彩,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皇家贵胄佛法僧道,到文人墨客寻常百姓,无不与香为伴。它祛疫辟
期刊
国内很多学习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企业困惑于稻盛哲学难以落地。  稻盛经营哲学的落地,要靠阿米巴经营模式的实施,实现阿米巴经营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企业经营者的人格魅力,经营者必须具备“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并为社会做贡献”的明确信念;一个是所谓的“哲学共有”,即共同的经营价值观和哲学。实现全员共有的价值观和哲学,改变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价值观,不会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目标,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期刊
南宋偏安江左,不思收复幽云十六州,执行的是屈辱投降的政策,另一方面朝野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故林升《题临安邸》一诗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南宋屈辱投降政策的重压下,多少爱国志士与仁人报国无门,扼腕不已。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云:“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遗憾的是,铁马冰河一生无望,终究归于梦境
期刊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兰亭聚会,是中国风雅之会的顶端。这一集会,于魏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都是最负盛名的,王羲之更是写下了名动千古的《兰亭集序》。  著名历史作家魏风华在《绝版魏晋》中如此评价此次雅集:  “此日风和日丽,东晋的名士们宽袍大袖,偎花依草,列坐于曲折、清澈的溪流两边,有荷叶轻托酒杯,信自漂流,到了谁的跟前,谁就要现场作诗,如作诗不成,便要罚酒。王羲之等二十六人现场写出了诗歌,王献之等十六人则
期刊
“婴香,角沉三两末之,丁香四钱末之,龙脑七钱别研,麝香三钱别研,治弓甲香壹钱末之,右都研匀。入牙消半两,再研匀。入炼蜜六两,和匀。荫一月取出,丸作鸡头大。略记得如此,候检得册子,或不同,别录去。”  ◎角沉,角沉三两末之  “如牛角黑者,名角沉。”是海南岛所产沉香(或称沉水香)中最好一种。沉香作为香方中使用数量最多者,是香方中的君药。  据《本草衍义》记载:“沉香,岭南诸郡悉有之,旁海诸州尤多。今
期刊
两千年前的一天,荒凉的戈壁滩上有一群人坐在骆驼上风尘仆仆地在赶路,你若问他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他必定睁大那圆溜溜的眼睛,说,你闻闻看,那空气中顺着热气飘散出来的,是来自西域的甘松、苏合。  送给谁?  顺着丝绸之路往前走,看,那尽头就是长安。那人说完蒙上遮挡风尘的面纱,只露出一双眼睛,眼睛里好像还泛着光泽,如这空气中飘散的味道。  历史洗去铅华,看大国之崛起衰落,熟读历史的人翻开枕边的典籍,大多也不
期刊
苏绣,简单说来就是苏州的地方刺绣,它最初起源于苏州吴县一带,如今已遍及常州、无锡、扬州、宿迁等地。  苏绣产生的时间,最早说是春秋时代。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春秋吴国贵族“绣饰华丽”,日常衣物甚至陈设饰品都用丝绣点缀。迄今为止,苏绣可以看到的历史大约在1100年,南宋以后数百年,苏绣进入鼎盛,无数的苏绣名家如群星璀璨,金淑芳、凌杼、薛素素、沈寿……每个名字都是苏绣的一段历史、一段传奇。  民国时
期刊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以万乘之重,驭百万之师,自然人心踊跃,争效死功,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  吊诡的是,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而庸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丽,他恰恰没有御驾亲征。  英明之君,亲征而败;庸碌之主,放权反胜,这里面藏着什么玄机?让我们回放隋炀帝
期刊
菩萨保佑。无数人在说这句话。不知道菩萨有多难。不应该求的事情也求,她不是人,她只是你想象的一个神,她亦有她的难处。  朱天文说:菩萨除了不忍看,也是没有能力看,才低眉的。  而我知道,因为世间多纷难,再法力无边也无法一一尽数排解,所以必须懂得适度,莫妄求,回归本真。  记得阿成写过一段在云南的文字,真是回归了本真。他说,“在云南只能蹲在地上看蜥蜴,看了半天,蜥蜴的眼睛才眨一下。”  这句话我看了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