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来源 :中国农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4747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既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文章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了党委坚持党建与事业发展辩证统一关系,把握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的原则、突出引领重点、健全引领机制,在推动党建与事业深度融合上作了有效的实践与探索。
其他文献
一、打下人生的“底子”——继承前辈学者的精神谱系  我是1956年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上北大的。当时我报考北大,选择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原因就是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当一个儿童文学家。一进来以后,就立刻发现我这个选择不对。我这个人不适合搞文学创作,我的抽象思维能力太强,任何事到我这儿都概括出来了,细节全部记不住。而文学创作最关键是细节,所以我当时就判断自己是不能够当一个作家的,我应该当一个学者。
期刊
摘 要:“社会保险”作为关注民生问题的课程,是进行思政建设的直接窗口,探讨在课程中进行思政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价值观的培养是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和灵魂,课程价值观涵化于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发现和总结中国社会保险理论和实践中的创新,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实践,筑牢实践基础;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程,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和挑战度。  关键词:课程思政;一流课程;社会保险;
摘 要:自师范类专业认证以来,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及持续改进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难点问题。基于认证的底线思维和核心理念,针对重授课轻育人、重成绩轻过程、重评价轻改进等问题,引入期望达成系数,构建了多主体参与,教学、评价、改进有机融合,量化与质性有机统一,涵盖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及持续改进“两评三定”策略体系。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期望达成系数;形成性评价;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国经济社会也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要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大学必须重视“学生”主体,加强“学习”指导,以大学生的学习革命推动高等学校的质量革命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习指导;质量革命;高校内涵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对于已经步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来说,本科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在中国知网检索的2011—2020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显示,我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
摘 要:新文科背景下高等学校法学专业课程建设呈现出交叉融合趋势。为了顺应这一新的发展走向,我国高校应当及时总结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迎接跨专业对原有学科的补充、法学知识谱系的交叉整合、教学过程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挑战,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强化完善,以期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呼唤、满足高速运转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法学专业;教学改革;课程融合  基于全球新
摘 要:作为“三全育人”机制之重要途径的“课程思政”,有其区别于思政课的要素和特点,这可以从课程思政的内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互补性、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及其自觉性、课程思政教学的着力点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考察与把握。对改革开放以来某些名校的名师课程的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课程思政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点,同时也表明,“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践,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事物,而是有其历史传承和长久的实践基础的。  
农业水利作为水利与农业的结合点,在新中国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水利高等教育发源地的河海大学在如何防洪除涝、如何兴建工程供水、如何科学灌溉、如何排水改良土壤等方面为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新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技术和人才是关键。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命题,河海大学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在学科群布局、学科方向拓展方面积极探索,加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灌溉,水土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水旱灾害演变与减灾,灌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灌排工程优化设计与高效运行,水土污染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教学改革的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除了重视课程专业知识内容外,将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研究
新农科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融入产业技术革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农业院校应立足新产业新业态、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面向新农科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之路:构建“院+校”农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新农科”人才培养特区,探索农科生“订单式”培养新模式,提升农林教育专业现代化水平,打造多类型、多样化、共建共享的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组建“三支”新农科师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