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黄沙坨油田属于边底水块状裂缝性粗面岩油藏,2001年全面实施勘探开发,随着勘探开发相继暴露了裂缝性油藏开发中的共性。储层非均质性极强、裂缝识别难度大、地层压力下降快、部分油井受边底水影响暴性水淹严重等问题,导致产量迅速递减,开发方式转换迫在眉睫。
[关键词]黄沙坨裂缝性油藏;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
中图分类号:TE357.4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3-0379-01
一、基本概况
黄沙坨油田位于辽宁台安县黄沙坨镇东北约3公里处,其构造位置属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铁匠炉构造西侧,南部与欧利坨子油田接壤。但因开发过程中暴露出储层非均质性极强、裂缝识别难度大、地层压力下降快、部分油井受边底水影响暴性水淹严重等问题,导致产量迅速递减. 2001年按照300m井距正方形井网实施滚动勘探开发,2003年在井网完善的情况下实施一次加密11口井,2004年开始部署实施水平井,目前共探明含油面积9.3Km2,探明地质储量2171×104t,动用含油面积2.7Km2,动用地质储量1043×104t。标定采收率18%。截止2016年10月,区块共有油井55口,开井42口,日产液446.64t,日产油35.86t,综合含水92.0%,采油速度0.11%,采出程度13.38%;注水井14口,开井4口,日注水176m3,月注采比0.774,累积注采比0.446。
二、黄沙坨油田非烃类气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火山粗面岩油藏储集层受多期火山喷发影响,岩性空间展布变化频繁,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有利储集岩性分布范围不清;裂缝性粗面岩油藏注水驱油效率低,要进行油藏注水适应性分析,油田主体部位波及状况极度不均匀,注水效果不明显,中北部储层物性差,难以全面实现注水;黄沙坨油田2013年实施氮气驱,截止2016年年底井组规模外扩至5个井组,随着注入介质量的增加暴漏出一些新的问题。目前整个油田有3个井组出现明显气窜,主要表现为套管气中氮气含量上升,伴生气产量上升,造成系统压力上升,计量困难。与注水水窜一样,注气气窜也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治理气窜,提高区块采收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针对非烃类气驱后的裂缝型潜山油藏,可因井制宜采用多种注入方式及调控技术,最大程度增加油井受效程度
通过实施注泡沫调堵、气窜井异步注采、同一井组采用提液、控液和排水均见到了良好增油效果。
(一)、注入介质合理组合:开展不同注入介质驱替试验,注泡沫调堵效果显著
(1)、先導试验井组小22-12-13的注入介质及效果的历程。
1.1 空白水驱(2013.5.26-2013.6.7):历时13d,注水压力8MPa,日注水80方,累注910方;
1.2 氮气泡沫驱(2013.6.21-2013.9.17):历时88d,日注泡沫液80方,日注氮气2.28万方,注入压力19.5MPa,累注泡沫液6732方,累注氮气182万方;
小22-12-13先导试验过程中氮气泡沫驱和纯氮气驱两种不同注入介质驱替试验体现出两种不同驱替结果。一是注入压力不同。P(氮气+泡沫)19.5MPa>P(纯氮气)17.3MPa,说明泡沫体系具有封堵大裂缝气窜通道的作用。同时分析气体示踪剂资料(氮气泡沫驱取得的资料)也可以得出气驱突破井比纯氮气驱的少,氮气泡沫驱的气场分布比较均匀,主裂缝方向的推进速度比纯氮气驱慢23.5m/d。也说明泡沫体系具有封堵大裂缝气窜通道的作用。二是油井见效特征不同。氮气泡沫驱阶段表现为油井普遍见效。油井油量升,含水降。井组平均日增油6.7吨,最高日增油10.5吨,含水下降5.1%,阶段增油3500吨。纯氮气驱阶段表现为气窜突出,因气窜关井3口。气窜井平均单井日产气量上升了1.4万方,井口压力上升4.6MPa。油井井口氮气含量最高达78.3%,井组日产油下降8.7吨。
(二)、气窜井采用异步注采的生产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先导试验取得良好试验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展氮气驱外扩工作。截止2016年4月已累计转纯氮气驱5井组,在注气过程中由于未注泡沫体系对宏观裂缝实施封堵,油井气窜严重。气窜井组采用异步注采的生产方式,取得较好驱替效果。
小22-16-26井位于小22-15-27井组构造高部位裂缝发育的一口油井,未注氮气前日产液25方,日产油0.75吨,日产气0.05万方,含水97%,累计产油7.4万吨,产水6万方;井组注气第二天小22-16-26井发生气窜,井口日产气1.5万方,井口油、套压均18MPa,氮气含量78.3%,无法正常生产关井,关井480天后于2016年9月9日开井生产,初期6mm油嘴自喷,日产液18方,日产油14.4吨,含水20%,日产气4万方,氮气含量70.2%,井口油、套压均20MPa,目前4mm油嘴自喷,日产液8.3方,日产油3.7吨,含水55%,日产气0.2万方,氮气含量74.3%,井口油压1.0MPa,套压8.5MPa,已连续自喷生产36天,阶段产液373方,产油240吨,产气22.2万方。从小22-16-26井气窜关井复产后取得的较好驱替效果说明异步注采在调控气驱气窜方面有效。同时也说明了目前剩余油富集在微裂缝和基质中,油井气窜关井后,地层中的氮气依靠油气间界面张力低于油水间界面张力的特点,在压力作用下能够向微裂缝中渗吸、扩散、挤压、驱替剩余油。
(三)、同一井组根据数值模拟,按照气液比2:1,注采比1:1 最终的采收率最优的原则。提出“排水与提液、控液”相结合的调控思路
为实现区块稳产,在小22-12-13井组根据每一口井生产状况及井周围裂缝的发育状况,井口氮气含量及构造部位等增油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排水与提液”相结合的调控思路,即低部位油井排水,中部位裂缝发育油井控水,高部位油气富集区油井根据含氮气量适时提液。累计实施调控措施9井次,包括对小平2井开井复产,对井组内油井实施调参、洗井等8井次,调控井数占井组总井数73%。通过综合调控,实现小12-13井组产量翻番,对比调控前日增油18吨,有效延缓油田递减。
(四)、探索气驱跟踪调控技术方法
为扩大气驱波及体积,改善气驱效果,结合动态监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气驱前缘推进状况,形成气窜动态预判标准,为抑制气窜提供依据。
四、认识与结论
根据气驱机理及气驱与水驱的机理对比,对于块状裂缝型油藏,氮气泡沫驱与水驱相比既可以提高波及体积又可以提高洗油效率,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调控气驱井组控制气窜,提高采收率。
4.1、连续注气:为快速补充地层能量,采取连续稳定注气,实现油井含油量大幅度降低的目的。
4.2、气水交替注入:为抑制快速气窜,将注气转为注水,一段时间后再转为注气。
4.3、轮替注气:针对一个井组有多口注气井的情况,通过轮替注气改变驱替方向及压力场,增加波及体积。
4.4、异步注气:注时不采、采时不注;压力恢复慢的先开井,压力恢复快的后开井。增大波及体积控制气窜。
气驱在裂缝性油藏中的应用以及在气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给同类型油藏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对于裂缝性油藏是一项新的技术,各种调控技术和测试技术还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振泉,殷勇,王其伟,罗玉琼,王娟.气水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进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
[2] 王成俊,郑黎明,高瑞民,刘敏.鄂尔多斯浅层特低渗油藏水驱后空气驱实验研究 [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
[关键词]黄沙坨裂缝性油藏;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
中图分类号:TE357.4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3-0379-01
一、基本概况
黄沙坨油田位于辽宁台安县黄沙坨镇东北约3公里处,其构造位置属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铁匠炉构造西侧,南部与欧利坨子油田接壤。但因开发过程中暴露出储层非均质性极强、裂缝识别难度大、地层压力下降快、部分油井受边底水影响暴性水淹严重等问题,导致产量迅速递减. 2001年按照300m井距正方形井网实施滚动勘探开发,2003年在井网完善的情况下实施一次加密11口井,2004年开始部署实施水平井,目前共探明含油面积9.3Km2,探明地质储量2171×104t,动用含油面积2.7Km2,动用地质储量1043×104t。标定采收率18%。截止2016年10月,区块共有油井55口,开井42口,日产液446.64t,日产油35.86t,综合含水92.0%,采油速度0.11%,采出程度13.38%;注水井14口,开井4口,日注水176m3,月注采比0.774,累积注采比0.446。
二、黄沙坨油田非烃类气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火山粗面岩油藏储集层受多期火山喷发影响,岩性空间展布变化频繁,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有利储集岩性分布范围不清;裂缝性粗面岩油藏注水驱油效率低,要进行油藏注水适应性分析,油田主体部位波及状况极度不均匀,注水效果不明显,中北部储层物性差,难以全面实现注水;黄沙坨油田2013年实施氮气驱,截止2016年年底井组规模外扩至5个井组,随着注入介质量的增加暴漏出一些新的问题。目前整个油田有3个井组出现明显气窜,主要表现为套管气中氮气含量上升,伴生气产量上升,造成系统压力上升,计量困难。与注水水窜一样,注气气窜也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治理气窜,提高区块采收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针对非烃类气驱后的裂缝型潜山油藏,可因井制宜采用多种注入方式及调控技术,最大程度增加油井受效程度
通过实施注泡沫调堵、气窜井异步注采、同一井组采用提液、控液和排水均见到了良好增油效果。
(一)、注入介质合理组合:开展不同注入介质驱替试验,注泡沫调堵效果显著
(1)、先導试验井组小22-12-13的注入介质及效果的历程。
1.1 空白水驱(2013.5.26-2013.6.7):历时13d,注水压力8MPa,日注水80方,累注910方;
1.2 氮气泡沫驱(2013.6.21-2013.9.17):历时88d,日注泡沫液80方,日注氮气2.28万方,注入压力19.5MPa,累注泡沫液6732方,累注氮气182万方;
小22-12-13先导试验过程中氮气泡沫驱和纯氮气驱两种不同注入介质驱替试验体现出两种不同驱替结果。一是注入压力不同。P(氮气+泡沫)19.5MPa>P(纯氮气)17.3MPa,说明泡沫体系具有封堵大裂缝气窜通道的作用。同时分析气体示踪剂资料(氮气泡沫驱取得的资料)也可以得出气驱突破井比纯氮气驱的少,氮气泡沫驱的气场分布比较均匀,主裂缝方向的推进速度比纯氮气驱慢23.5m/d。也说明泡沫体系具有封堵大裂缝气窜通道的作用。二是油井见效特征不同。氮气泡沫驱阶段表现为油井普遍见效。油井油量升,含水降。井组平均日增油6.7吨,最高日增油10.5吨,含水下降5.1%,阶段增油3500吨。纯氮气驱阶段表现为气窜突出,因气窜关井3口。气窜井平均单井日产气量上升了1.4万方,井口压力上升4.6MPa。油井井口氮气含量最高达78.3%,井组日产油下降8.7吨。
(二)、气窜井采用异步注采的生产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先导试验取得良好试验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展氮气驱外扩工作。截止2016年4月已累计转纯氮气驱5井组,在注气过程中由于未注泡沫体系对宏观裂缝实施封堵,油井气窜严重。气窜井组采用异步注采的生产方式,取得较好驱替效果。
小22-16-26井位于小22-15-27井组构造高部位裂缝发育的一口油井,未注氮气前日产液25方,日产油0.75吨,日产气0.05万方,含水97%,累计产油7.4万吨,产水6万方;井组注气第二天小22-16-26井发生气窜,井口日产气1.5万方,井口油、套压均18MPa,氮气含量78.3%,无法正常生产关井,关井480天后于2016年9月9日开井生产,初期6mm油嘴自喷,日产液18方,日产油14.4吨,含水20%,日产气4万方,氮气含量70.2%,井口油、套压均20MPa,目前4mm油嘴自喷,日产液8.3方,日产油3.7吨,含水55%,日产气0.2万方,氮气含量74.3%,井口油压1.0MPa,套压8.5MPa,已连续自喷生产36天,阶段产液373方,产油240吨,产气22.2万方。从小22-16-26井气窜关井复产后取得的较好驱替效果说明异步注采在调控气驱气窜方面有效。同时也说明了目前剩余油富集在微裂缝和基质中,油井气窜关井后,地层中的氮气依靠油气间界面张力低于油水间界面张力的特点,在压力作用下能够向微裂缝中渗吸、扩散、挤压、驱替剩余油。
(三)、同一井组根据数值模拟,按照气液比2:1,注采比1:1 最终的采收率最优的原则。提出“排水与提液、控液”相结合的调控思路
为实现区块稳产,在小22-12-13井组根据每一口井生产状况及井周围裂缝的发育状况,井口氮气含量及构造部位等增油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排水与提液”相结合的调控思路,即低部位油井排水,中部位裂缝发育油井控水,高部位油气富集区油井根据含氮气量适时提液。累计实施调控措施9井次,包括对小平2井开井复产,对井组内油井实施调参、洗井等8井次,调控井数占井组总井数73%。通过综合调控,实现小12-13井组产量翻番,对比调控前日增油18吨,有效延缓油田递减。
(四)、探索气驱跟踪调控技术方法
为扩大气驱波及体积,改善气驱效果,结合动态监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气驱前缘推进状况,形成气窜动态预判标准,为抑制气窜提供依据。
四、认识与结论
根据气驱机理及气驱与水驱的机理对比,对于块状裂缝型油藏,氮气泡沫驱与水驱相比既可以提高波及体积又可以提高洗油效率,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调控气驱井组控制气窜,提高采收率。
4.1、连续注气:为快速补充地层能量,采取连续稳定注气,实现油井含油量大幅度降低的目的。
4.2、气水交替注入:为抑制快速气窜,将注气转为注水,一段时间后再转为注气。
4.3、轮替注气:针对一个井组有多口注气井的情况,通过轮替注气改变驱替方向及压力场,增加波及体积。
4.4、异步注气:注时不采、采时不注;压力恢复慢的先开井,压力恢复快的后开井。增大波及体积控制气窜。
气驱在裂缝性油藏中的应用以及在气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给同类型油藏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对于裂缝性油藏是一项新的技术,各种调控技术和测试技术还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振泉,殷勇,王其伟,罗玉琼,王娟.气水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进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
[2] 王成俊,郑黎明,高瑞民,刘敏.鄂尔多斯浅层特低渗油藏水驱后空气驱实验研究 [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