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是从早期的宗教中培育和孕育出来,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产生过积极作用,并在现代社会也从精神上给予人们慰藉。本文从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及其感受,浅析了宗教解释世界观的功能。
【关键词】 宗教 解释 世界观 佛教 功能
前 言
纵观人类社会演化发展的历史,宗教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到了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依然有众多信教的人民、民族。虽然不再居于主导地位,但宗教仍然有其功能。宗教的社会功能便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解释功能和实践功能。所谓宗教的解释功能,是指宗教对世界具有认识和说明作用,是一种特殊的观念解释模式,为人类提供了一整套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思想和价值评价。
“宗教在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结构中,属于居最高层次的世界观范畴,是人类世界观的一种特殊形式”[1],并提出了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世界的认识、对世界的感受、对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评价。
一、对世界的认识
自人类诞生以来,便进行着两种活动,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原始宗教便是在人类摆脱动物性和蒙昧而产生智慧之后,开始认知周围环境,并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理解这些现象的过程中产生的。经过智慧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关于世界的一套宗教理论便诞生并日趋完善。
1、关于世界的起源、形成。藏传佛教传承印度佛教,认为宇宙的早期形态是空无的,而后从四面八方及上下两方刮来大风形成一个巨大的风轮,从中产生水滴并积成一片汪洋大海,在风和水的摩擦下形成一片广阔平坦的土地,并在海水的碰撞下,大地隆起,成为一座座高耸的山峰,而最高大、最壮丽、最神圣、最富饶的须弥山便是世界的中心,此山有七山七海环绕其四周,由四宝所成,东面为银质、南面为琉璃、西面为水晶、北面为黄金。七山与须弥山之间的海为内海,七山外隔着的咸海为外海,其外有铁围山。四方的外海中有四块大陆,分别是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卢洲,即“须弥四洲”,每个大洲两侧分别又有两个中洲及无数小洲。日月星辰环绕须弥山运行。
2、关于世界的结构、体系。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宇宙是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上述四大洲、八中洲及无数小洲构成的便是一个小世界,也就是说,如此的一千个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百万个世界为中千世界,十亿个世界为大千世界。佛教认为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是释迦牟尼教化众生的世界,也称“婆娑世界”。佛典以丰富的幻想、艺术的虚构,称三千大千世界,如微尘,如恒河沙数,称为十万微尘世界,或尘数世界,或十方恒河沙数世界。
二、对世界的感受
宏观人类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原始宗教的出现是远古先民逐步摆脱动物性,开始探讨自然与人类奥秘为契机的。
1、感受自然。进入旧石器晚期以后,先民的智慧开始蓬勃发展,仿佛新生一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新鲜好奇,也有足够的智慧把自然界视为一个客体而加以观察和感受。
原始人在最初理解大自然时,最直接和最方便的理解方式就是将事物拟人化,凭着自我感受去推向事物,认为它们也同人一样,有生命、有感觉、有喜怒哀乐,形成物活论的观念。“万物有灵论暂时解释了自然想象的多样性、變动性和喜怒无常的情态;自然崇拜及其祭祀活动又暂时找到了人们与自然沟通的途径,在整个原始时代都被当作普遍真理而受到信奉”[2]。于是,产生了种类纷繁的自然崇拜,依据崇拜对象的不同,大体分为日月星辰崇拜。风雨雷电崇拜、山川湖海崇拜、动植物崇拜等六类。自然崇拜反映了人类早期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处于十分软弱和被动的地位,对自然事物缺乏知识,并高度依赖于自然环境,所以要神化和膜拜自然物、自然力。表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纯朴的热爱和尊重,及古人企图改善自身条件的热切愿望。
在藏区,至今都保留着这种观念和现象,如,在某山的名称前加祖父的称谓,在某湖的名称前加祖母的称谓等。并且一致认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河有河神等等。在藏人观念中,若是触犯了这些神或精灵,便会招来灾难和疾病,因此,人们不会肆意破坏自然环境,这对于保护环境起到有利作用。藏人没有像别的民族那样,类似“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等观念,因为藏区自然环境严酷,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很脆弱、很渺小,因此,藏人一直都保持着敬畏大自然的心态。
2、感受生命。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有许多的故事和传说,如,汉族的女娲捏土造人的故事、西方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藏族的猕猴和罗刹女的故事等等。其实质都是原始宗教中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现象。
佛教讲“人身难得”,在六类生命体,即六道中,人身、人的生命是最殊胜的,有“暇满人身”之说;并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等等讲的都是生命的珍贵。另一方面,佛教讲无常,认为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没有常性,都处在刹那刹那的变化之中,生命亦是如此。因此,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善待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
多识活佛曾经说过,宗教是心灵的科学,上述故事就很好的论证了这一点。自然科学是对外的研究,对物质的研究可谓是精益求精,到了现代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人的内在精神方面的研究却是显得有些萧瑟。对人类来说,不仅需要能改造自然、创造财富、服务于生存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也需要反观自身,认识自己,塑造、完善、提高心灵品味,解决精神困惑的心灵科学,这科学便是宗教。
结 语
佛教的世界观,是佛教对于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学说,是对世界的立体层次和平面图景的宗教描述。这种学说并不是佛教创造的,而是佛教学者以因果报应论为主导,吸取利用古印度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神话传说,运用虚构夸张的手法,加以改造而成,它的宗教信仰色彩远远超过它的哲学意蕴。
【参考资料】
[1] 《佛学原理概述》,罗桑开珠,民族出版社,2005年
[2] 《藏族文化发展史》,丹珠昂奔,甘肃教育出版社,
[3] 《佛教理论框架》,多识活佛,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 宗教 解释 世界观 佛教 功能
前 言
纵观人类社会演化发展的历史,宗教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到了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依然有众多信教的人民、民族。虽然不再居于主导地位,但宗教仍然有其功能。宗教的社会功能便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解释功能和实践功能。所谓宗教的解释功能,是指宗教对世界具有认识和说明作用,是一种特殊的观念解释模式,为人类提供了一整套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思想和价值评价。
“宗教在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结构中,属于居最高层次的世界观范畴,是人类世界观的一种特殊形式”[1],并提出了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世界的认识、对世界的感受、对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评价。
一、对世界的认识
自人类诞生以来,便进行着两种活动,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原始宗教便是在人类摆脱动物性和蒙昧而产生智慧之后,开始认知周围环境,并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理解这些现象的过程中产生的。经过智慧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关于世界的一套宗教理论便诞生并日趋完善。
1、关于世界的起源、形成。藏传佛教传承印度佛教,认为宇宙的早期形态是空无的,而后从四面八方及上下两方刮来大风形成一个巨大的风轮,从中产生水滴并积成一片汪洋大海,在风和水的摩擦下形成一片广阔平坦的土地,并在海水的碰撞下,大地隆起,成为一座座高耸的山峰,而最高大、最壮丽、最神圣、最富饶的须弥山便是世界的中心,此山有七山七海环绕其四周,由四宝所成,东面为银质、南面为琉璃、西面为水晶、北面为黄金。七山与须弥山之间的海为内海,七山外隔着的咸海为外海,其外有铁围山。四方的外海中有四块大陆,分别是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卢洲,即“须弥四洲”,每个大洲两侧分别又有两个中洲及无数小洲。日月星辰环绕须弥山运行。
2、关于世界的结构、体系。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宇宙是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上述四大洲、八中洲及无数小洲构成的便是一个小世界,也就是说,如此的一千个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百万个世界为中千世界,十亿个世界为大千世界。佛教认为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是释迦牟尼教化众生的世界,也称“婆娑世界”。佛典以丰富的幻想、艺术的虚构,称三千大千世界,如微尘,如恒河沙数,称为十万微尘世界,或尘数世界,或十方恒河沙数世界。
二、对世界的感受
宏观人类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原始宗教的出现是远古先民逐步摆脱动物性,开始探讨自然与人类奥秘为契机的。
1、感受自然。进入旧石器晚期以后,先民的智慧开始蓬勃发展,仿佛新生一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新鲜好奇,也有足够的智慧把自然界视为一个客体而加以观察和感受。
原始人在最初理解大自然时,最直接和最方便的理解方式就是将事物拟人化,凭着自我感受去推向事物,认为它们也同人一样,有生命、有感觉、有喜怒哀乐,形成物活论的观念。“万物有灵论暂时解释了自然想象的多样性、變动性和喜怒无常的情态;自然崇拜及其祭祀活动又暂时找到了人们与自然沟通的途径,在整个原始时代都被当作普遍真理而受到信奉”[2]。于是,产生了种类纷繁的自然崇拜,依据崇拜对象的不同,大体分为日月星辰崇拜。风雨雷电崇拜、山川湖海崇拜、动植物崇拜等六类。自然崇拜反映了人类早期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处于十分软弱和被动的地位,对自然事物缺乏知识,并高度依赖于自然环境,所以要神化和膜拜自然物、自然力。表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纯朴的热爱和尊重,及古人企图改善自身条件的热切愿望。
在藏区,至今都保留着这种观念和现象,如,在某山的名称前加祖父的称谓,在某湖的名称前加祖母的称谓等。并且一致认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河有河神等等。在藏人观念中,若是触犯了这些神或精灵,便会招来灾难和疾病,因此,人们不会肆意破坏自然环境,这对于保护环境起到有利作用。藏人没有像别的民族那样,类似“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等观念,因为藏区自然环境严酷,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很脆弱、很渺小,因此,藏人一直都保持着敬畏大自然的心态。
2、感受生命。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有许多的故事和传说,如,汉族的女娲捏土造人的故事、西方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藏族的猕猴和罗刹女的故事等等。其实质都是原始宗教中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现象。
佛教讲“人身难得”,在六类生命体,即六道中,人身、人的生命是最殊胜的,有“暇满人身”之说;并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等等讲的都是生命的珍贵。另一方面,佛教讲无常,认为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没有常性,都处在刹那刹那的变化之中,生命亦是如此。因此,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善待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
多识活佛曾经说过,宗教是心灵的科学,上述故事就很好的论证了这一点。自然科学是对外的研究,对物质的研究可谓是精益求精,到了现代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人的内在精神方面的研究却是显得有些萧瑟。对人类来说,不仅需要能改造自然、创造财富、服务于生存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也需要反观自身,认识自己,塑造、完善、提高心灵品味,解决精神困惑的心灵科学,这科学便是宗教。
结 语
佛教的世界观,是佛教对于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学说,是对世界的立体层次和平面图景的宗教描述。这种学说并不是佛教创造的,而是佛教学者以因果报应论为主导,吸取利用古印度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神话传说,运用虚构夸张的手法,加以改造而成,它的宗教信仰色彩远远超过它的哲学意蕴。
【参考资料】
[1] 《佛学原理概述》,罗桑开珠,民族出版社,2005年
[2] 《藏族文化发展史》,丹珠昂奔,甘肃教育出版社,
[3] 《佛教理论框架》,多识活佛,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