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到“反英雄”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小说《炸裂志》中人物的英雄形象为切入点,结合人物特点及其命运,着重把握英雄形象的异化表现,发现人物英雄形象的演变实质,在感受小说所展演的历史与人心核裂变大观的同时,深入地了解人物反讽背后所暗藏的荒谬社会。
  “反英雄”是与“英雄”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英雄”本就是一个伟岸的词,凡是被它的光环所笼罩的人,都被视作超凡的存在,他们身上往往具有高尚的人格、强烈的感情、坚定的信念、非凡的能力、执著的追求等优秀品质,像屹立于东方的诸多神话英雄、一路杀富济贫的草莽英雄、于战火纷飞中奋战的革命英雄等。它是人类信念、力量和道德的不灭化身,集中体现的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反英雄”则站在了“英雄”的对立面,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对理想“英雄”的彻底解构。他们总处于精神分裂、个性不确定的状态之中。他们是替罪羊,是受难者,是被当作牺牲品凌辱的对象,是滑稽并且可笑的小丑。他们身上仿佛承载着人类永恒的精神,对抗着荒诞离奇的世界,寻觅生命初生的自由意义,却又充满着种种卑琐的无尽欲望。有现代派作家认为,现代人正面临着异化的种种可能,人们越来越无法把握自我,缺乏一个明确的、稳定的、统一的个性。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异化说”中,它明确提到了异化的几种表现,如自我膨胀与失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难解以及人的非人化等。在小说《炸裂志》中,“英雄”的形象显然是异化后的综合体,无论是被神化的孔明亮还是豢养姑娘上千,铺排肉体大观,网住她那不可一世的孔明亮之妻朱颖,还是野心万丈,欲以三天时间重构世界秩序的孔明耀等都试图在毁灭与破坏中宣泄自我狂暴的激情,以自我的膨胀对抗荒谬的社会。准确而言,这些小说人物均非现实丰满人物,而是極度夸张、变形的符号。这实质是对人物精神层面的探究与剖析,也暗讽了文明进程背后社会的异化、错乱与癫狂。
  一、脱胎于“半神式英雄”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出现了不少神性英雄。女娲挥了一鞭泥潭,便在河岸造出人来;共工怒触不周山,至此,“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后羿一箭射下九个太阳,天下安康。小说中也出现了不少“半神性英雄”,比如,孔明亮俨然变成了一个富有神力的统治者,一统万物,打破法律的戒网。他只消将那升任镇长的文件往那干枯的文叶儿上晃上一晃,那干的文竹叶儿便纷纷落下,有细的芽儿争着生出来;对着文竹,将那文件朗诵一遍,文竹便一下变得一蓬云绿,散着淡淡翠色;又把文件腾挪到三年不死不活的黑铁树根上,铁树霎时开了花;拿着文件朝爬上沙发的蟑螂伸过去,蟑螂一下腿脚朝天,肚子泛白;最后干脆试着把那文件在秘书程菁眼前晃了晃,她便自动宽衣解带,一丝不挂地躺在办公沙发上,等待新镇长的恩赐。他掌握着这个城市,所有的人事都顺从于他的权威之下。
  除此之外,孔明亮的弟弟孔明耀更是“开疆辟土”的神武大将,他带领着他的施工队,往城中前进,所到之处,队伍齐呼一阵口号,便拆除一片旧房子;队伍往那工地上欢呼一阵,一片居民楼就盖起来了;队伍从那碎砖乱瓦上一走,宽展簇新的柏油路就在身后成了。之后愈发“不可收拾”起来,走上一圈,呼喊一阵,人民会堂建起来了,国际会议中心建起来了,地标性鹅卵形建筑建起来了,亚洲最大机场建起来了,一座崭新的城市崛起在了北方山脉。两个有着宏韬伟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就这样被赋予了神的力量,在现实的世界胡作非为。原始的神性英雄形象契合人们对自然的美好愿景,而小说《炸裂志》中脱胎于古代传说的两个“半神式英雄”,虽然具有神性,却违背自然之道,异化成为具有“邪术”的反社会人格,文本呈现出浓厚的魔性色彩,到处都充斥着凶猛的欲望、血腥的角逐,在“核裂变”的大观中,轰轰然走向毁灭。
  二、怀揣“巨人式英雄”的荒谬品格
  “巨人式”英雄的最大特点就是“巨人精神”以及“巨人理想”。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又被称为巨人时代,在该时代中,传统的英雄塑造模式被打破,冠之以巨人的意识与精神印记,拉伯雷笔下的巨人庞大固埃、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以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均为巨人中的典型,巨人英雄身上都充斥着强烈的荒诞意识、浓厚的反英雄色彩。在小说《炸裂志》中,同样存在三位特征特别明显的“巨人式英雄”,分别是孔明亮、孔明耀以及朱颖。孔明亮一心要将炸裂村变成炸裂镇、炸裂市,乃至国际大都市,中间心力憔悴,可谓愁肠百转千万回,在炸裂镇转县时,“舍小家”“取大义”搁置父亲的死讯于不顾;孔明耀更是野心勃勃,拉上一支队伍,建高楼,造大厦,甚至私造出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大搞军事演习,目标打败美国的航母舰队,随时登录美国的西海岸,欲以三天时间来重构世界秩序。到末了,人去城空,死城一片。在这过程中,孔明耀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将其哥孔明亮刺死在办公室。最后一位则是朱颖,朱颖为报复自己注定要成为孔明亮妻子的宿命,成立人肉集团,豢养姑娘上千,走南闯北,专以行贿专家官员之用,秘结权力蛛网,可谓肉体市场的领军人物。这三位“巨人式英雄”的标杆人物不仅拥有荒诞的巨人理想,精神与行动也万分离奇,丝毫无道德羞耻感,以自我的极度膨胀去对抗社会,达到精神的狂欢,从侧面批判了社会的离奇、荒乱和不知所措。
  三、幻化作“符号”的英雄本质
  在阎连科的大量长篇小说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性特征,即擅长以意象的炸裂、爆发,取代传统意义上长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简单而言,他的小说中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祥林嫂、阿Q。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群体化的、发散性的,看似扁平化人物的刻画,其实质是想通过对单一主体、形象甚至精神现象的削弱,同时辅之以强化、放大、扭曲直至变形,使之逼迫于临界之线,以期捕捉历史的总体态势,呈现时代之精神症候,对整个大时代及大历史进行一次彻底的形而上的观念化处理。小说《炸裂志》也是如此,小说人物的“英雄”形象本质是人类欲望的表达。“物欲、权欲、性欲”三者的融合是人物意象的实质。将欲望作用成为人物形象的异化与背叛,是书写的终极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是异化表现方式中“人的非人化”的另一种发展方向。小说中,欲望同空间是一对共生体,互为果因,皆为对指,呈炸裂之势。“炸裂村”炸裂而亡的过程,正是欲望膨胀至死的过程。伴随着时间的进行,空间同欲望流为一体,推波助澜,于极致处失控变形,互为灭亡。幻化作“符号”的英雄揭示的正是纵欲时代的悲剧命运。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人物“英雄”形象的几种异化表现,解构了传统“英雄”形象的塑造方式,初步把握了小说人物的“反英雄”形象认知。小说《炸裂志》在神性人物的操作下,恪守“巨人式”荒谬品格,尽情地炸裂内心的欲望之花,最后,同空间与时代一起走向毁灭。诚如该书的推荐语所说,这是一部“神实主义”力作,对‘内真实’的一次尽情书写;一部独自行走的求索自问和冥思,沧海桑田,繁花似锦,却是以鲜血与良心为代价;一部炸裂志,就是一部灵魂出窍、脓血交融的当代世道人心史”。
  (浙江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由河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颍河镇的地域性与世界性——墨白研究现状研讨会”,2016年12月10日在古城开封举行。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州大学、郑州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小说评论》、《创作与评论》、《中州学刊》、《河南社会科学》、《郑州大学学报》、《汉语言文学研究》《中州大学学报》《郑州师范教育》、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文学院的评论家、作家先后发
期刊
一  一九九零年,祖父去世,维系这个家族的最高长者离开了。那时,父亲已从部队转业,在故乡北部的一个城镇上班,三叔尚在部队,农村老家只有二叔留守。第二年,我们跟着母亲来到父亲工作的地方生活,从此离开了农村。曾经很庆幸,城镇的生活条件远远好于农村,只有十多岁的我第一次住进有暖气的房间,第一个冬天手脚没冻坏,第一次感受到了上中学也可以每天回家吃饭的幸福……  也许,从那时起,我已成为游子。但是,逢着寒暑
期刊
《小城三月》是萧红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篇小说。萧红“半生尽遭白眼冷遇”,当时她正处在乱世动荡和人生坎坷中,已经走到生命的最后阶段,却没有因为疾病而停笔。萧红书写了一个二十年前的爱情悲剧,在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回望中,小说是否倾入了作者切肤的生命体验?翠姨追求的情感以悲剧结尾是萧红人生悲剧的映射吗?这个20世纪40年代完成的有关婚恋自由的文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又有着怎样的意义?本文以小说的主要人物为切入
期刊
塞林格的短篇小说《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中,埃洛依斯对故去多年的恋人沃尔特难以忘怀,她甚至丧失了对丈夫和女儿的爱与耐心。然而,孩子是母亲情感状态的投影,埃洛依斯透过自己的精神牢笼伤心地看到女儿由于缺失细致的母爱而变得闭塞、陷入固执的幻想,母女间各自的执拗引发的一场大哭带来的是情感的洗礼与顿悟。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赛林格的短篇小说《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1948)于1953年与其他短篇故
期刊
在这个精巧的世界,情感之游丝在每个角落流荡。在天蓝色的映衬下,围栏的绿色织带中,宽广肥厚的草场上,林木深谷的怀抱里,远处身着白色衣裙,嘴唇如牡丹殷红的小小身影在碧绿之中更显纯洁无瑕。这片油彩般的土地,这位如诗般的漂亮姑娘,这个曾略带血腥气息的“白鹿林”,却无法逃离被侵蚀玷污的结局。暴风般命运的肆虐将这片静饶、纯洁之地,这灵动鲜活的生命如无辜的花朵一样,摆弄、摧残,使其零落。她嘴角微微上扬,略显孩提
期刊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茶人三部曲》是茶文化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王旭烽以茶文化为核心,坚持文化理念,用清丽柔婉而又劲力内敛的笔力建构了一个奇绝壮丽的茶文化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新时期寻根文学有关民族性探讨的意识。本文从文化角度切入,通过对文本中茶人、茶事等一系列分析,力求呈现出王旭烽文学与文化完美融合的审美追求,同时揭示该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心理。  一、从来佳人似佳茗——茶人人格情操
期刊
“在我的小说中,人物之间往往没什么爱情或是别的某种联系。不过《大教堂》是个例外。”在具体语句连接中产生张力,把日常生活环化为小说世界是卡佛小说独特新颖的体现。《大教堂》单向式的叙事视角隐含着主体建构下人之分裂的对立矛盾,在直接的交往中却逐渐化解了这一紧张,达成了和谐。文本分析并不是要落脚于文本结构的逻辑形式,而是展现文学世界的纵深面向和多元的意义。  卡佛是美国当代短篇小说家,因其新的语调和文学质
期刊
王尔德在其童话故事《快乐王子》中塑造了两个至美的人物形象,故事以收获不朽而美丽的铅心和小燕子被安放天堂收尾,充分展示了人性善良的光辉,包含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主张,但是故事的结局再次落到了道德的层面上。本文通过探寻王尔德艺术自律的审美语境,着重从人物塑造、结局的角度分析其与唯美主义的联系,证明童话故事的结局与王尔德本身主张的艺术自律性相违背。  一、王尔德的审美语境  奥斯卡·王尔德的名
期刊
随着后经典叙事学对于叙事范围的扩大研究,诗歌作为一门独特的叙事被逐渐提上叙事研究日程,以叙事学视角分析诗歌的叙事构建模式,旨在深入挖掘诗歌表层与深层的意义生发结构机制。文学巨著《红楼梦》含有大量的优秀诗词曲赋,这些诗词在书中不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是起到衔接情节、预示人物命运、彰显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强的叙事性。本文拟从叙事学视角,从叙事话语、叙事视角以及叙事意象入手,探究《红楼梦》诗词叙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国导演兼独立制片人罗杰·科尔曼制作了一系列根据爱伦·坡的小说和诗歌改编的电影。而拍摄于1964年,改编自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丽姬娅》的《丽姬娅之墓》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通常情况下,短篇小说在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会存在篇幅过短和内容相对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电影剧本会对原著进行调整和补充。作为短篇小说改编电影的《丽姬娅之墓》,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意象选取和主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