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但学生的参与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教师预设的框架,带来让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教师要善于捕捉一些课堂“意外”,巧妙地引导点拨,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意外;精彩;课堂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案剧”的演出,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独到奇特的感悟,始料未及的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场,如果教师能把这“意外”及时纳入课堂教学当中,随机调整教学策略,重构课堂动态生成,就能把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1因学生而生成“意外”
(1)观点分歧导致“意外”。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因学生之间观点不同而争执不休,或因师生观点相异而讨论得没完没了。《羚羊木雕》的最后一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那么还要怪谁?于是学生议论纷纷,主要形成三种观点:“我”、父母和万芳,他们都有不足之处。此时我让学生代表某一方展开辩论,以合适的语言阐明理由,我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对课文的主体做了深层次的探究。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铭记一点,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合理便是正确,许多的阅读题答案也是“言之有理即可”。
(2)突发疾病引发“意外”。 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突然流鼻血,血流不止,这时班上的同学都在关注他,根本听不进我讲的内容。于是我干脆停下来,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怎样止住鼻血吗?”同学们都满脸疑惑,随即我就叫学生拿来毛巾,打来冷水,又是浇水又是拍额头,一边做一边给同学们讲解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血止住了,下课时间也快到了,我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同学们滔滔不绝,收获满满。课后我也扪心自问,今天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这样的课能否算是成功的课?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任务应该是多样、综合、灵活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任务,要根据课堂的实际,灵活机动地调整课堂教学任务。一言以蔽之,学生获得新知便是课堂的成功。
2因教师而发生“意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在课堂上说错话、写错字的状况难免发生,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将错就错,以“意外”造“意外”。记得在教学“尴尬”一词的时候,我随手就写成“九”字底,学生也没人提出来。随即我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但是我没有直截了当地承认,而是先让学生查阅这个词的意思——神色、态度不自然;形容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然后让学生看清这个词的偏旁,有的说是“九”字底,有的说是“尢”字底,争执不休。这时我说:“现在的我就处于两难境地,因为我在纠结该怎样把自己所犯的错误巧妙地告诉大家,现在用‘尴尬’来形容我最合适不过了,因为刚才我把这个词的偏旁写错了,可惜粗心的同学竟然没有发现。”于是我趁机强调了这个词的意思和偏旁,学生记忆深刻。
3因环境而发生“意外”
安静的课堂外面突然风雨大作,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但是学生还是会骚动起来,这时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没见过下雨啊”,可是效果不佳。有一次,我换了一种方式,干脆停止教学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窗外的景色。我兴致勃勃地一会儿指点学生注意这儿,一会儿提醒学生观察那儿。天空一声霹雳惊天动地,许多学生吓得叫起来,我又趁机让学生观察这些同学的神态、动作。一场暴雨哗哗地落下,操场、树枝、远山、房屋等都成了观察的对象。暴雨很快过去了,我叫同学站起来讲讲这场暴雨,学生反应热烈,讲得头头是道。一会儿下课了,我趁热打铁布置作业,结合动静描写进行片断练习——“暴雨”,第二天作业交上来,效果出奇的好。其实,这种教学时机是经常出现的,给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素材。当然,并不是每有突发事件就大做文章,相机而作,浑然天成才是处理教学“意外”的最高境界。
在普遍追求课堂生成的课改背景下,面对课堂“意外”,教师不仅要正视,还要更好地捕捉,必须要注意在实践中动态地调整,基于学生的探究所得进行再设计,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参考文献:
[ 1] 朱志平.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教学的基本问题 [ J].当代教育科学,2007(1).
[ 2] 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 J].教育研究,1997(9).
关键词:意外;精彩;课堂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案剧”的演出,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独到奇特的感悟,始料未及的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场,如果教师能把这“意外”及时纳入课堂教学当中,随机调整教学策略,重构课堂动态生成,就能把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1因学生而生成“意外”
(1)观点分歧导致“意外”。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因学生之间观点不同而争执不休,或因师生观点相异而讨论得没完没了。《羚羊木雕》的最后一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那么还要怪谁?于是学生议论纷纷,主要形成三种观点:“我”、父母和万芳,他们都有不足之处。此时我让学生代表某一方展开辩论,以合适的语言阐明理由,我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对课文的主体做了深层次的探究。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铭记一点,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合理便是正确,许多的阅读题答案也是“言之有理即可”。
(2)突发疾病引发“意外”。 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突然流鼻血,血流不止,这时班上的同学都在关注他,根本听不进我讲的内容。于是我干脆停下来,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怎样止住鼻血吗?”同学们都满脸疑惑,随即我就叫学生拿来毛巾,打来冷水,又是浇水又是拍额头,一边做一边给同学们讲解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血止住了,下课时间也快到了,我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同学们滔滔不绝,收获满满。课后我也扪心自问,今天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这样的课能否算是成功的课?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任务应该是多样、综合、灵活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任务,要根据课堂的实际,灵活机动地调整课堂教学任务。一言以蔽之,学生获得新知便是课堂的成功。
2因教师而发生“意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在课堂上说错话、写错字的状况难免发生,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将错就错,以“意外”造“意外”。记得在教学“尴尬”一词的时候,我随手就写成“九”字底,学生也没人提出来。随即我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但是我没有直截了当地承认,而是先让学生查阅这个词的意思——神色、态度不自然;形容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然后让学生看清这个词的偏旁,有的说是“九”字底,有的说是“尢”字底,争执不休。这时我说:“现在的我就处于两难境地,因为我在纠结该怎样把自己所犯的错误巧妙地告诉大家,现在用‘尴尬’来形容我最合适不过了,因为刚才我把这个词的偏旁写错了,可惜粗心的同学竟然没有发现。”于是我趁机强调了这个词的意思和偏旁,学生记忆深刻。
3因环境而发生“意外”
安静的课堂外面突然风雨大作,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但是学生还是会骚动起来,这时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没见过下雨啊”,可是效果不佳。有一次,我换了一种方式,干脆停止教学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窗外的景色。我兴致勃勃地一会儿指点学生注意这儿,一会儿提醒学生观察那儿。天空一声霹雳惊天动地,许多学生吓得叫起来,我又趁机让学生观察这些同学的神态、动作。一场暴雨哗哗地落下,操场、树枝、远山、房屋等都成了观察的对象。暴雨很快过去了,我叫同学站起来讲讲这场暴雨,学生反应热烈,讲得头头是道。一会儿下课了,我趁热打铁布置作业,结合动静描写进行片断练习——“暴雨”,第二天作业交上来,效果出奇的好。其实,这种教学时机是经常出现的,给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素材。当然,并不是每有突发事件就大做文章,相机而作,浑然天成才是处理教学“意外”的最高境界。
在普遍追求课堂生成的课改背景下,面对课堂“意外”,教师不仅要正视,还要更好地捕捉,必须要注意在实践中动态地调整,基于学生的探究所得进行再设计,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参考文献:
[ 1] 朱志平.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教学的基本问题 [ J].当代教育科学,2007(1).
[ 2] 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 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