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果说莎士比亚在诗剧创作上的地位就像英国女王头上的王冠一样举世无双的话,那么《哈姆雷特》这部悲剧就像是王冠上的大钻石,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哈姆雷特性格是刚毅的,本性是善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哈姆雷特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他的境遇使他成为了一个悲剧性人物,而正是哈姆雷特这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敌强我弱,自身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忧郁。他的毁灭,不只是个人的原因,而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
关键词: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生悲剧
一、引言
提及《哈姆雷特》依然绕不开那句老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戏剧大师的威廉·莎士比亚曾说:“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别林斯基也曾说:“哈姆雷特,这就是人生,是我们每个人,但总是在可悯和悲伤的意义上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啊!” 我想说:“脆弱啊,你的名字也是人啊!”“丹麦,是一个监牢啊”,那整个世界都是监牢,人生存需要一个空间,当这个人赖以生存的空间反而成了限制生存的牢狱,于是哈姆雷特“疯了”。在与雷欧提斯决斗时,哈姆雷特说:“是谁犯了错!是哈姆雷特的癫狂。这样讲,哈姆雷特本人也是受冤枉的一方。”正如别林斯基所说:“这便是哈姆雷特的概念,意志的软弱,但这只是分裂的结果,却不是他的天性所造成的。” 所以我们要说思维改变人物的形象,而创作能够造就艺术人生。
二、哈姆雷特的艺术形象
哈姆雷特是勇敢睿智的,他深受人民爱戴,也正因这份爱戴,让克劳狄斯不敢轻举妄动。他真实、不伪装,敢于直面阴间的鬼魂,并巧设剧情去验证谋杀的真实性。在母亲与叔叔的婚礼上,面对在位的国王毫不留情面,当国王唤他儿子时,他讽刺道:“多些儿亲,可差一些儿情。”可见哈姆雷特并非生性软弱,相反他较其他人更加坚硬锐利,仿佛一只刺猬,激励讽刺世间的一切伪善,就连误成为试探工具的爱人奥菲莉亚,他也丝毫不留余地,解开她虚假的面具。因此,勇敢睿智的哈姆雷特更像一个思想家,三言两语(即使疯言疯语),也能道出事物本质,揭示真相。
因此,在我看来,“生存还是毁灭”对于哈姆雷特,已经沦为一道咒语,只有死亡毁灭才能让他从世俗的牢狱中解脱,也正因如此,在面对和雷欧提斯生死难测的决斗时,哈姆雷特选择迎战,这也是等待一个命运的审判。“注定了是现在,就不会是未来——不是未来,就必定是现在。——不是现在,一定还要来的。有准备是一切。”哈姆雷特对于死亡是时刻准备着的,对于复仇也是,就像之前他误杀波洛涅斯,放过了祈祷时的克劳狄斯,只是因为时机总是不对。哈姆雷特也曾说过:“生命我看来,一根针的钱也抵不上。”可见他对于世俗世界是没有丝毫留恋的,他不惧怕死亡,相反他有勇气用生命的代价,随时奋力一搏。可见客观因素的偶然性是哈姆雷特行动延宕的原因之一。
当然,哈姆雷特也是有所畏惧的,那就是“未知”,回想“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经典台词,可见王子的复仇是自身灵魂对肉体的复仇,然而想灭了肉体,灵魂便无所依附,即使死亡也无法让“脱节的时代”复位,一切是否有改变,这都是未知的。而他一直延宕也正因为这份对未知的理性思考。而理性,也是对人性的彰显,正是文艺复兴时期光辉的主题!剧作中时刻都彰显着人的理性,“理性”一词频繁出现。哈姆雷特的思考与内心独白展现着他的冲动与压抑的冲动,也是理性和原始冲动斗争的过程。“人没理智,只落个畜生土块啊!”哈姆雷特正因为具备理性,让他一次次在延宕中自责,在自责中延宕,并且不时出现的鬼魂也让他自省的同时,又一次陷入延宕。文明人的复仇总是艰难的,于是哈姆雷特不仅囚困于丹麦现实的牢狱中停滞不前,又在心灵的牢狱里难以自拔!可以说,他在思想上是一个比谁都要积极的战士,而在行动上,却无计划可言,毫无目的,随机应变,最终悲剧收场,成为一个行动的烈士。于是相对于雷欧提斯的拔剑相对,相对于挪威王子的起兵征讨,他是一个延宕的王子,忧郁的王子。
但是,也正因为延宕而造就了他的不凡,他的理性的高度,他对世俗世界的眼光,让他看到的仇敌,与剧中其他两位复仇者大不相同,应对方法也就大相径庭。哈姆雷特反抗的是人类的公敌,是世俗的黑暗与罪恶。就连他自己也无法全身而退,因为他也作为一个人,生活其中。在“脱节的时代”重整乾坤,让道德战胜罪恶,这是他一个人无法实现的。基督教将一切归于命运,又使人倾向于忍受痛苦,哈姆雷特的痛苦是他自知并有意识挣脱的,虽然他也在行动上延宕,自己默默忍受着这份痛苦,像世上大多数人一样。但是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世上沉默的其他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痛苦是不自知,甚至是不愿承认的,如剧中的王后,乔特鲁德。在自己儿子的质问下,她甚至不敢看镜子中的自己!而我们世上的大多数也是这样默默隐忍着,因为,谁有勇气直面内心的恐惧与罪恶,谁有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与虚假,谁就注定痛苦,注定毁灭。
三、《哈姆雷特》的写作技巧及方法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连同《罗密欧和朱丽叶》等700余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及其艺术风格的分析与研究来探索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剧作描述的是年轻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他的父亲突然暴死,得到父王的噩耗后,他立即回国奔丧。其时,叔父克劳迪斯正要登上王位,母亲正匆匆要改嫁给新王。一连串不幸的消息使他痛苦不已,抑郁寡欢,厌世之情开始在他灵魂深处产生。
正当新王与母后举行婚礼的狂欢之夜,父亲的鬼魂在城堡上空出现,向王子诉说自己的死亡真相,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迪斯谋杀而死的,克劳迪斯趁他午睡时,将毒草汁滴入他的耳中,毒死了他。父亲的鬼魂要王子为他报仇。哈姆雷特下决心替父复仇,为证实叔父谋杀父亲的真相,他开始装疯,在众人面前装出一副精神失常、语言癫狂的样子。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克劳迪斯开始怀疑起哈姆雷特,先后派遣哈姆雷特的老同学去试探他,被哈姆雷特看穿识破。一天,哈姆雷特乘一个戏剧班子进宫演出之机,授意他们演出了一出凶杀戏《捕鼠机》,邀请新王和王后一起前来观看。在观看演出中,哈姆雷特发现新王面容失色、惊慌失措、坐立不安,戏未终场,便仓皇退席。鬼魂的话得到证实,哈姆雷特断定新王确是弑父篡位的叔父!与此同时,克劳迪斯为搞清哈姆雷特“演戏”的意图,授意王后找哈姆雷特谈话,同时派波洛涅斯躲在内宫帷幕后面偷听。哈姆雷特的母亲责备他对克劳迪斯无礼。哈姆雷特反唇相讥,言辞激烈,气得母亲一阵尖叫, 呼喊救命。帷幕后面也跟着发出声响。听到帷幕后的声响,哈姆雷特误以为克劳迪斯在偷听,便拔剑将其刺死。可倒下的却是老波洛涅斯。克劳迪斯害怕哈姆雷特会伤害自己,想出一个借刀杀人之计,匆匆派人把哈姆雷特遣送到英国,暗中让他们携信给英主,让英主除掉他。在去英国的途中,哈姆雷特发现新王的信件,将计就计,改写了文句,让遣送他的人到英国替他送死,自己借海盗的帮助返回丹麦。这时奥菲利娅因父亲被爱人杀死、爱人哈姆雷特被遣离国,伤心过度,精神失常,后溺水身亡。不久,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在奥菲利娅的葬礼上相遇。雷欧提斯向哈姆雷特提出挑战。这时王后因误饮了毒酒而死。哈姆雷特怒不可遏,怀着新仇旧恨,用毒剑、毒酒一齐加于克劳迪斯,杀死克劳迪斯,惩罚了这个元凶,报了父仇,同时自己亦毒发身亡。
《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得以充分体现。施咸荣先生说:“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提倡人道,反对中古神道,把人比作天神,歌颂人的伟大力量,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全集,Vol.9,49)。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哈姆雷特成了人文主义者理想的代表人物,剧中他与克劳迪斯的冲突真实地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戏剧一开头, 莎士比亚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丹麦发生宫廷政变,老国王被害,王位被野心家和阴谋家克劳迪斯窃取;“在新王的统治下,社会黑暗、腐败、外敌压境、民怨沸腾,窃取得来的王位岌岌可危。他的宫廷成了当时英国封建阶层混乱时代的写照。王后‘让淫亵冲没了心窍’,成了‘情欲的奴隶’,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
四、结语
莎士比亚作为戏剧大师,他的戏剧,无论是剧、喜剧,还是悲剧,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莎士比亚善于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哈姆莱特》对自然和人的赞颂也都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哈姆雷特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张敏. 莎士比亚的命运观简析-以《哈姆雷特》为阐述对象[D].苏州大学,2012.
[2]西方文学名著导引论文: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
[3]蓝仁哲.从语境与语篇谈哈姆雷特独白“Tobe.nottobe…”的理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2,18((14).
[4]廖建华、胡希.试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所在[M].九江学院学报,2013,13(6):18-21.
[6]赵永进.莎士比亚文学创作思路的具体分析[J].
[6]品少军.谈哈姆雷特悲惨命运的形成因素[J].西扬州大学学报,2013,19(6):32-34.
[7]西方文学作品研究,2012,25(10):12-15.
关键词: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生悲剧
一、引言
提及《哈姆雷特》依然绕不开那句老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戏剧大师的威廉·莎士比亚曾说:“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别林斯基也曾说:“哈姆雷特,这就是人生,是我们每个人,但总是在可悯和悲伤的意义上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啊!” 我想说:“脆弱啊,你的名字也是人啊!”“丹麦,是一个监牢啊”,那整个世界都是监牢,人生存需要一个空间,当这个人赖以生存的空间反而成了限制生存的牢狱,于是哈姆雷特“疯了”。在与雷欧提斯决斗时,哈姆雷特说:“是谁犯了错!是哈姆雷特的癫狂。这样讲,哈姆雷特本人也是受冤枉的一方。”正如别林斯基所说:“这便是哈姆雷特的概念,意志的软弱,但这只是分裂的结果,却不是他的天性所造成的。” 所以我们要说思维改变人物的形象,而创作能够造就艺术人生。
二、哈姆雷特的艺术形象
哈姆雷特是勇敢睿智的,他深受人民爱戴,也正因这份爱戴,让克劳狄斯不敢轻举妄动。他真实、不伪装,敢于直面阴间的鬼魂,并巧设剧情去验证谋杀的真实性。在母亲与叔叔的婚礼上,面对在位的国王毫不留情面,当国王唤他儿子时,他讽刺道:“多些儿亲,可差一些儿情。”可见哈姆雷特并非生性软弱,相反他较其他人更加坚硬锐利,仿佛一只刺猬,激励讽刺世间的一切伪善,就连误成为试探工具的爱人奥菲莉亚,他也丝毫不留余地,解开她虚假的面具。因此,勇敢睿智的哈姆雷特更像一个思想家,三言两语(即使疯言疯语),也能道出事物本质,揭示真相。
因此,在我看来,“生存还是毁灭”对于哈姆雷特,已经沦为一道咒语,只有死亡毁灭才能让他从世俗的牢狱中解脱,也正因如此,在面对和雷欧提斯生死难测的决斗时,哈姆雷特选择迎战,这也是等待一个命运的审判。“注定了是现在,就不会是未来——不是未来,就必定是现在。——不是现在,一定还要来的。有准备是一切。”哈姆雷特对于死亡是时刻准备着的,对于复仇也是,就像之前他误杀波洛涅斯,放过了祈祷时的克劳狄斯,只是因为时机总是不对。哈姆雷特也曾说过:“生命我看来,一根针的钱也抵不上。”可见他对于世俗世界是没有丝毫留恋的,他不惧怕死亡,相反他有勇气用生命的代价,随时奋力一搏。可见客观因素的偶然性是哈姆雷特行动延宕的原因之一。
当然,哈姆雷特也是有所畏惧的,那就是“未知”,回想“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经典台词,可见王子的复仇是自身灵魂对肉体的复仇,然而想灭了肉体,灵魂便无所依附,即使死亡也无法让“脱节的时代”复位,一切是否有改变,这都是未知的。而他一直延宕也正因为这份对未知的理性思考。而理性,也是对人性的彰显,正是文艺复兴时期光辉的主题!剧作中时刻都彰显着人的理性,“理性”一词频繁出现。哈姆雷特的思考与内心独白展现着他的冲动与压抑的冲动,也是理性和原始冲动斗争的过程。“人没理智,只落个畜生土块啊!”哈姆雷特正因为具备理性,让他一次次在延宕中自责,在自责中延宕,并且不时出现的鬼魂也让他自省的同时,又一次陷入延宕。文明人的复仇总是艰难的,于是哈姆雷特不仅囚困于丹麦现实的牢狱中停滞不前,又在心灵的牢狱里难以自拔!可以说,他在思想上是一个比谁都要积极的战士,而在行动上,却无计划可言,毫无目的,随机应变,最终悲剧收场,成为一个行动的烈士。于是相对于雷欧提斯的拔剑相对,相对于挪威王子的起兵征讨,他是一个延宕的王子,忧郁的王子。
但是,也正因为延宕而造就了他的不凡,他的理性的高度,他对世俗世界的眼光,让他看到的仇敌,与剧中其他两位复仇者大不相同,应对方法也就大相径庭。哈姆雷特反抗的是人类的公敌,是世俗的黑暗与罪恶。就连他自己也无法全身而退,因为他也作为一个人,生活其中。在“脱节的时代”重整乾坤,让道德战胜罪恶,这是他一个人无法实现的。基督教将一切归于命运,又使人倾向于忍受痛苦,哈姆雷特的痛苦是他自知并有意识挣脱的,虽然他也在行动上延宕,自己默默忍受着这份痛苦,像世上大多数人一样。但是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世上沉默的其他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痛苦是不自知,甚至是不愿承认的,如剧中的王后,乔特鲁德。在自己儿子的质问下,她甚至不敢看镜子中的自己!而我们世上的大多数也是这样默默隐忍着,因为,谁有勇气直面内心的恐惧与罪恶,谁有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与虚假,谁就注定痛苦,注定毁灭。
三、《哈姆雷特》的写作技巧及方法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连同《罗密欧和朱丽叶》等700余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及其艺术风格的分析与研究来探索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剧作描述的是年轻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他的父亲突然暴死,得到父王的噩耗后,他立即回国奔丧。其时,叔父克劳迪斯正要登上王位,母亲正匆匆要改嫁给新王。一连串不幸的消息使他痛苦不已,抑郁寡欢,厌世之情开始在他灵魂深处产生。
正当新王与母后举行婚礼的狂欢之夜,父亲的鬼魂在城堡上空出现,向王子诉说自己的死亡真相,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迪斯谋杀而死的,克劳迪斯趁他午睡时,将毒草汁滴入他的耳中,毒死了他。父亲的鬼魂要王子为他报仇。哈姆雷特下决心替父复仇,为证实叔父谋杀父亲的真相,他开始装疯,在众人面前装出一副精神失常、语言癫狂的样子。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克劳迪斯开始怀疑起哈姆雷特,先后派遣哈姆雷特的老同学去试探他,被哈姆雷特看穿识破。一天,哈姆雷特乘一个戏剧班子进宫演出之机,授意他们演出了一出凶杀戏《捕鼠机》,邀请新王和王后一起前来观看。在观看演出中,哈姆雷特发现新王面容失色、惊慌失措、坐立不安,戏未终场,便仓皇退席。鬼魂的话得到证实,哈姆雷特断定新王确是弑父篡位的叔父!与此同时,克劳迪斯为搞清哈姆雷特“演戏”的意图,授意王后找哈姆雷特谈话,同时派波洛涅斯躲在内宫帷幕后面偷听。哈姆雷特的母亲责备他对克劳迪斯无礼。哈姆雷特反唇相讥,言辞激烈,气得母亲一阵尖叫, 呼喊救命。帷幕后面也跟着发出声响。听到帷幕后的声响,哈姆雷特误以为克劳迪斯在偷听,便拔剑将其刺死。可倒下的却是老波洛涅斯。克劳迪斯害怕哈姆雷特会伤害自己,想出一个借刀杀人之计,匆匆派人把哈姆雷特遣送到英国,暗中让他们携信给英主,让英主除掉他。在去英国的途中,哈姆雷特发现新王的信件,将计就计,改写了文句,让遣送他的人到英国替他送死,自己借海盗的帮助返回丹麦。这时奥菲利娅因父亲被爱人杀死、爱人哈姆雷特被遣离国,伤心过度,精神失常,后溺水身亡。不久,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在奥菲利娅的葬礼上相遇。雷欧提斯向哈姆雷特提出挑战。这时王后因误饮了毒酒而死。哈姆雷特怒不可遏,怀着新仇旧恨,用毒剑、毒酒一齐加于克劳迪斯,杀死克劳迪斯,惩罚了这个元凶,报了父仇,同时自己亦毒发身亡。
《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得以充分体现。施咸荣先生说:“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提倡人道,反对中古神道,把人比作天神,歌颂人的伟大力量,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全集,Vol.9,49)。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哈姆雷特成了人文主义者理想的代表人物,剧中他与克劳迪斯的冲突真实地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戏剧一开头, 莎士比亚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丹麦发生宫廷政变,老国王被害,王位被野心家和阴谋家克劳迪斯窃取;“在新王的统治下,社会黑暗、腐败、外敌压境、民怨沸腾,窃取得来的王位岌岌可危。他的宫廷成了当时英国封建阶层混乱时代的写照。王后‘让淫亵冲没了心窍’,成了‘情欲的奴隶’,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
四、结语
莎士比亚作为戏剧大师,他的戏剧,无论是剧、喜剧,还是悲剧,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莎士比亚善于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哈姆莱特》对自然和人的赞颂也都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哈姆雷特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张敏. 莎士比亚的命运观简析-以《哈姆雷特》为阐述对象[D].苏州大学,2012.
[2]西方文学名著导引论文: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
[3]蓝仁哲.从语境与语篇谈哈姆雷特独白“Tobe.nottobe…”的理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2,18((14).
[4]廖建华、胡希.试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所在[M].九江学院学报,2013,13(6):18-21.
[6]赵永进.莎士比亚文学创作思路的具体分析[J].
[6]品少军.谈哈姆雷特悲惨命运的形成因素[J].西扬州大学学报,2013,19(6):32-34.
[7]西方文学作品研究,2012,25(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