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九州,地理条件优越,素有“亚洲的门户”之称。然而一百多年前,日本政府在此建立国营“八幡制铁所”,从此北九州逐渐发展成为以钢铁、化学、金属、陶瓷等原材料型产业为中心的日本重要产业据点,一跃成为日本四大工业区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重工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北九州大气污染、恶臭、噪音、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公害问题,北九州成为全日本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工业排放的污水让洞海湾变成了“死海”。特别是伴随着工业生产的扩大,煤尘、烟、亚硫酸煤气、恶臭等大气污染开始变得十分严重:在污染严重的地区,烟进入住房,污染衣服,洗过的衣服在室外无法晒干;地板(榻榻米)变成黑色;院子里的树木枯萎,花儿也难以开放。更严重的是,还发生了从学童开始发病的呼吸系统疾病等危害人们健康的情况,对市民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北九州市也被称作“七色烟城”。
为了回应市民对环境问题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早在1970年北九州市政府就着手建立关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开始实施“北九州公害防治条例”,1972年又对条例做了全面修订。条例明确规定了关于企业、城市和政府责任:企业有责任将排放出的污染物进行适当的处理,必须提交防止公害的相关资料;城市有责任严格限制煤烟等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监视;政府有责任实施防止公害措施,整顿公害投诉处理体制,促进缔结公害防止协定,提供防止公害补助。1974年,北九州市对排放硫氧化物地区进行了排放总量限制。1977年北九州又与总量限制对象中的57家工厂签订了一揽子公害防止协定。1988年,以建设“水青木华的国际科技都市”为目标,北九州市制定了宏伟的“北九州复兴构想”。
为实现这项复兴蓝图,北九州市从政府到民间企业,从学者到普通市民,都把环保当成头等大事,树立生态文明观,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政府率先实施了包括缔结防止公害的协议、疏浚洞海湾、设置公害监视中心、建设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措施;另一方面,企业也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设置污染防治设备、引进清洁生产技术,逐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了“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经济理念。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北九州市终于把连大肠杆菌都不能生存的“死海”,变成了百种鱼类游弋的生产基地,奇迹般地把降尘量位居日本首位的“七色烟城”变成了碧空万里、璀璨夺目的“星空城市”。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北九州生态城建设的重要途径。1997年7月,北九州市在日本全国率先获得了批准,成为第一个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区域。从1960年到2003年,为发展地区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日本中央政府、北九州地方政府和各大企业总共投入了8000亿日元资金。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如今已进入第二阶段(2002—),旨在建设一个不产生任何废弃物的“零排放”生态体系,力争在2010年将北九州发展成为亚洲国际资源循环和环境产业基地。实现这一阶段性目标的主要措施是,在全市范围设立26个针对各种工业生活垃圾的专用循环装置,大力吸引废物再利用和再制造企业进入工业园,积极开拓拥有新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在内的下一代环境产业,妥善处理循环后残留物及生态城公司产生的其他废弃物,并用这些原料为生态城提供所需的电能和热能。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以进行新开发技术实证试验的“实证研究区”、提倡产业化发展的“综合环境联合企业区”以及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响滩回收园区”为中心,力争将响滩东部地区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基地,促进研究开发的新技术向产业化迈进,带动全市整体发展。“实证研究区”里有企业、大学和行政部门共同进行废物处理技术、再循环技术实证研究,并汇聚了16家从事循环和废弃物处理的研究机构,目标是成为环境保护相关技术的研发基地。有为前来参观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设施“生态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区内的生态中心建于2001年,设施包括教育交流研究室、展示生态区技术和产品的展览室以及客人住宿室。2002年,生态区中心又建了一个附属中心。
“综合环境联合企业和响滩循环利用区”里有通过资源循环型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相互合作,建成为零排放资源循环基地。基地汇集了废旧工业产品再循环处理设施,包括:印制电路板处理设施、复合中心设施、再生使用新技术设施,家电、办公设备、汽车、荧光灯管、医疗器具、塑料饮料瓶、建造混合物等回收设施。园区通过复合核心设施,对企业排出的工业废料进行合理处理。处理过程中将熔融物质再资源化,如制成混凝土再生砖、建筑用平衡锤等,同时利用焚烧产生的热能进行发电。
另外,在工业园区内,还进行了道路、公园、河岸的美化,屋顶绿化,建设了大型风力发电系统,实施了“环境修复”工程,例如,净化近海水质,治理被污染的土地等,基本上实现了垃圾零填埋,因此被日本政府认定为“资源循环样板市”,迈向“国际资源循环基地”城市。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重工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北九州大气污染、恶臭、噪音、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公害问题,北九州成为全日本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工业排放的污水让洞海湾变成了“死海”。特别是伴随着工业生产的扩大,煤尘、烟、亚硫酸煤气、恶臭等大气污染开始变得十分严重:在污染严重的地区,烟进入住房,污染衣服,洗过的衣服在室外无法晒干;地板(榻榻米)变成黑色;院子里的树木枯萎,花儿也难以开放。更严重的是,还发生了从学童开始发病的呼吸系统疾病等危害人们健康的情况,对市民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北九州市也被称作“七色烟城”。
为了回应市民对环境问题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早在1970年北九州市政府就着手建立关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开始实施“北九州公害防治条例”,1972年又对条例做了全面修订。条例明确规定了关于企业、城市和政府责任:企业有责任将排放出的污染物进行适当的处理,必须提交防止公害的相关资料;城市有责任严格限制煤烟等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监视;政府有责任实施防止公害措施,整顿公害投诉处理体制,促进缔结公害防止协定,提供防止公害补助。1974年,北九州市对排放硫氧化物地区进行了排放总量限制。1977年北九州又与总量限制对象中的57家工厂签订了一揽子公害防止协定。1988年,以建设“水青木华的国际科技都市”为目标,北九州市制定了宏伟的“北九州复兴构想”。
为实现这项复兴蓝图,北九州市从政府到民间企业,从学者到普通市民,都把环保当成头等大事,树立生态文明观,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政府率先实施了包括缔结防止公害的协议、疏浚洞海湾、设置公害监视中心、建设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措施;另一方面,企业也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设置污染防治设备、引进清洁生产技术,逐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了“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经济理念。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北九州市终于把连大肠杆菌都不能生存的“死海”,变成了百种鱼类游弋的生产基地,奇迹般地把降尘量位居日本首位的“七色烟城”变成了碧空万里、璀璨夺目的“星空城市”。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北九州生态城建设的重要途径。1997年7月,北九州市在日本全国率先获得了批准,成为第一个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区域。从1960年到2003年,为发展地区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日本中央政府、北九州地方政府和各大企业总共投入了8000亿日元资金。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如今已进入第二阶段(2002—),旨在建设一个不产生任何废弃物的“零排放”生态体系,力争在2010年将北九州发展成为亚洲国际资源循环和环境产业基地。实现这一阶段性目标的主要措施是,在全市范围设立26个针对各种工业生活垃圾的专用循环装置,大力吸引废物再利用和再制造企业进入工业园,积极开拓拥有新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在内的下一代环境产业,妥善处理循环后残留物及生态城公司产生的其他废弃物,并用这些原料为生态城提供所需的电能和热能。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以进行新开发技术实证试验的“实证研究区”、提倡产业化发展的“综合环境联合企业区”以及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响滩回收园区”为中心,力争将响滩东部地区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基地,促进研究开发的新技术向产业化迈进,带动全市整体发展。“实证研究区”里有企业、大学和行政部门共同进行废物处理技术、再循环技术实证研究,并汇聚了16家从事循环和废弃物处理的研究机构,目标是成为环境保护相关技术的研发基地。有为前来参观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设施“生态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区内的生态中心建于2001年,设施包括教育交流研究室、展示生态区技术和产品的展览室以及客人住宿室。2002年,生态区中心又建了一个附属中心。
“综合环境联合企业和响滩循环利用区”里有通过资源循环型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相互合作,建成为零排放资源循环基地。基地汇集了废旧工业产品再循环处理设施,包括:印制电路板处理设施、复合中心设施、再生使用新技术设施,家电、办公设备、汽车、荧光灯管、医疗器具、塑料饮料瓶、建造混合物等回收设施。园区通过复合核心设施,对企业排出的工业废料进行合理处理。处理过程中将熔融物质再资源化,如制成混凝土再生砖、建筑用平衡锤等,同时利用焚烧产生的热能进行发电。
另外,在工业园区内,还进行了道路、公园、河岸的美化,屋顶绿化,建设了大型风力发电系统,实施了“环境修复”工程,例如,净化近海水质,治理被污染的土地等,基本上实现了垃圾零填埋,因此被日本政府认定为“资源循环样板市”,迈向“国际资源循环基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