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文史专家、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冯其庸先生,今年1月22日在京去世,已有一段时间。在这几个月里,自己一直念念不忘,心里好像搁着一块东西,不吐不快。的确,冯先生不仅长期担任《文学港》的顾问,一打开杂志,第一行眏入眼帘的便是他的大名,自己作为读者已陪伴了许多年,很是亲切熟悉。同时,于自己则有另一层的交往情谊:二十年前曾经接待过他,并收到了他惠赠的珍贵墨宝。她,至今依然挂在我家的厅堂上。
那是1997年初夏的某一天。我接到既是领导又是朋友的《宁波日报》任和君老总的电话,说是报社特邀冯其庸先生来宁波讲课,行程中有两项任务要托我完成:从溪口参观回来途中,安排一餐中饭;同时在我工作的单位罗蒙西服公司定做一套西服——那时正是西服的黄金时代,而红帮服装又闻名全国。她既是宁波的金名片,同时又是招待贵宾的最好礼品。印象中任总很少亲自打电话联系,此次此事可见他的重视。我向老总汇报后,及时进行落实。吃饭问题简单,做西服却有些压力。虽然定制的师傅技艺不错,号称可以“目测量体”——即来客做衣服时不必用尺子一把一把量,而只需用眼睛看看就行了。可我还是不放心,当面进行叮嘱:一是那天上午要一直等着,不要急着去吃中饭;二是不能麻痹大意,要放些“手势”(技术)出来。
冯其庸先生是当代红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红学研究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红学大师之一。此外,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作出了卓越成就。其中研究中国大西部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支架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評价。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编著的《历代文选》,广泛而贯通地介绍了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文学史,注释详尽,选材得当,据说当年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
那《历代文选》我早就拜读过,印象深刻,并在八十年代初买了一套。至于四卷本《红楼梦》,不能说百读不厌,但至少读了十几遍,依然感觉良好。藏在书柜里的书已被我翻烂,外面用黄皮纸包着……久闻大名,而今能亲手接待,自己抑不住兴奋,如同如今追星的粉丝。在随后写的《冯其庸》一诗中这样记录当时的心情:“接待你如同接待我珍藏乡下阁楼的/红楼梦/硕果仅存的红学家/许多人感到陌生/不知道曾辉煌几十载/镶嵌在记忆里/一颗昨夜星辰。”
第三天上午,当冯其庸先生和他的夫人,由报社谢老师陪同,参观完溪口过来,已是上午11时。在简单寒暄后,先到营销大厅定制室量尺寸。冯先生身材比较高大,且有些发福,因为其时年已七十多。胖的人西服比较难做,一不小心便会前拱后翘,穿着不舒服。服装师傅一遍遍量着,冯先生很配合地转动身体、或挺身抬手,其间还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调侃,让量体师傅放松。约10分钟后完成量体,我推荐的一款面料也得到冯夫人的首肯,于是驱车离开到餐厅就餐。
由于人少,加上驾驶员一共只五位,菜比较难配,所以看起来,酒菜并不丰盛。好在冯先生并不在意吃的。我给他倒了一小杯酒,他只喝没几口,脸便发红。其间尽管我再三劝酒,他还是很少动箸。一旁冯夫人给他夹的菜,他也放着不吃——我们其他人也不好意思多吃。因而到最后结束,一小桌菜还基本完好无损。当然,其间并不是呆坐着,而是听冯先生侃侃而谈:“高擎酒杯话题便汩汩/而出/文章书画/风云变幻的京城/虽然只字不提宝黛/但久居大观园/举手投足已酷似贾政。”(同上)
其间,我不时趁机插话提《红楼梦》——这是我预先便想好的重点话题。很想亲耳听听一位红学大师是如何解说《红楼梦》的,最渴望能听到一些关于曹雪芹的逸闻轶事。可很奇怪,冯先生一次也不接我的话茬,而是继续滔滔不绝,沉迷于评说金庸武侠小说:“评点精装版《书剑恩仇录》/赢得大侠金庸首肯/想不到你也喜欢武侠/是返老还童抑或跟风/听你一遍遍推销/我只是抱紧怀中发黄的/《红楼梦》。”(同上)尽管当时疯传冯先生也是一位金庸迷,自己还有些将信将疑,这次在酒席上终于得到证实。可自己的感觉有些复杂,在诗里不禁流露出些许失望。
大约一个月后,我往冯老北京的家打电话。这也是常规售后服务工作:加工好的服装寄出已有半个月,有没有收到,试穿满不满意,有什么要修改的?是他夫人接的电话,说服装很满意,只是冯先生出国去了。我说那就好,便挂断了电话——终于完成了任总交给的任务。想不到十天后收到了一份红楼梦学刊杂志社的信,是冯先生寄来的——在收信人下面醒目地写着“冯,8,12”字样。拆开一看,里面有一纸短信,还另附一幅书法作品。信上说“原杰同志:您好,寄来西服已收到,甚合身,谢谢。我刚开完国际红学会,嘱作书,兹寄奉,请指正。”下面为落款。再小心翼翼打开书幅。内容书写的是《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想衣裳花想容。睹物思人,如今,当我凝视厅堂上这幅墨宝时,便会想起冯先生,想起二十年前的那次接待,想起他的音容笑貌。而在清明的雨雾中,边上的些许墨迹,更像是一滴浓密不化的泪……
那是1997年初夏的某一天。我接到既是领导又是朋友的《宁波日报》任和君老总的电话,说是报社特邀冯其庸先生来宁波讲课,行程中有两项任务要托我完成:从溪口参观回来途中,安排一餐中饭;同时在我工作的单位罗蒙西服公司定做一套西服——那时正是西服的黄金时代,而红帮服装又闻名全国。她既是宁波的金名片,同时又是招待贵宾的最好礼品。印象中任总很少亲自打电话联系,此次此事可见他的重视。我向老总汇报后,及时进行落实。吃饭问题简单,做西服却有些压力。虽然定制的师傅技艺不错,号称可以“目测量体”——即来客做衣服时不必用尺子一把一把量,而只需用眼睛看看就行了。可我还是不放心,当面进行叮嘱:一是那天上午要一直等着,不要急着去吃中饭;二是不能麻痹大意,要放些“手势”(技术)出来。
冯其庸先生是当代红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红学研究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红学大师之一。此外,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作出了卓越成就。其中研究中国大西部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支架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評价。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编著的《历代文选》,广泛而贯通地介绍了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文学史,注释详尽,选材得当,据说当年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
那《历代文选》我早就拜读过,印象深刻,并在八十年代初买了一套。至于四卷本《红楼梦》,不能说百读不厌,但至少读了十几遍,依然感觉良好。藏在书柜里的书已被我翻烂,外面用黄皮纸包着……久闻大名,而今能亲手接待,自己抑不住兴奋,如同如今追星的粉丝。在随后写的《冯其庸》一诗中这样记录当时的心情:“接待你如同接待我珍藏乡下阁楼的/红楼梦/硕果仅存的红学家/许多人感到陌生/不知道曾辉煌几十载/镶嵌在记忆里/一颗昨夜星辰。”
第三天上午,当冯其庸先生和他的夫人,由报社谢老师陪同,参观完溪口过来,已是上午11时。在简单寒暄后,先到营销大厅定制室量尺寸。冯先生身材比较高大,且有些发福,因为其时年已七十多。胖的人西服比较难做,一不小心便会前拱后翘,穿着不舒服。服装师傅一遍遍量着,冯先生很配合地转动身体、或挺身抬手,其间还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调侃,让量体师傅放松。约10分钟后完成量体,我推荐的一款面料也得到冯夫人的首肯,于是驱车离开到餐厅就餐。
由于人少,加上驾驶员一共只五位,菜比较难配,所以看起来,酒菜并不丰盛。好在冯先生并不在意吃的。我给他倒了一小杯酒,他只喝没几口,脸便发红。其间尽管我再三劝酒,他还是很少动箸。一旁冯夫人给他夹的菜,他也放着不吃——我们其他人也不好意思多吃。因而到最后结束,一小桌菜还基本完好无损。当然,其间并不是呆坐着,而是听冯先生侃侃而谈:“高擎酒杯话题便汩汩/而出/文章书画/风云变幻的京城/虽然只字不提宝黛/但久居大观园/举手投足已酷似贾政。”(同上)
其间,我不时趁机插话提《红楼梦》——这是我预先便想好的重点话题。很想亲耳听听一位红学大师是如何解说《红楼梦》的,最渴望能听到一些关于曹雪芹的逸闻轶事。可很奇怪,冯先生一次也不接我的话茬,而是继续滔滔不绝,沉迷于评说金庸武侠小说:“评点精装版《书剑恩仇录》/赢得大侠金庸首肯/想不到你也喜欢武侠/是返老还童抑或跟风/听你一遍遍推销/我只是抱紧怀中发黄的/《红楼梦》。”(同上)尽管当时疯传冯先生也是一位金庸迷,自己还有些将信将疑,这次在酒席上终于得到证实。可自己的感觉有些复杂,在诗里不禁流露出些许失望。
大约一个月后,我往冯老北京的家打电话。这也是常规售后服务工作:加工好的服装寄出已有半个月,有没有收到,试穿满不满意,有什么要修改的?是他夫人接的电话,说服装很满意,只是冯先生出国去了。我说那就好,便挂断了电话——终于完成了任总交给的任务。想不到十天后收到了一份红楼梦学刊杂志社的信,是冯先生寄来的——在收信人下面醒目地写着“冯,8,12”字样。拆开一看,里面有一纸短信,还另附一幅书法作品。信上说“原杰同志:您好,寄来西服已收到,甚合身,谢谢。我刚开完国际红学会,嘱作书,兹寄奉,请指正。”下面为落款。再小心翼翼打开书幅。内容书写的是《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想衣裳花想容。睹物思人,如今,当我凝视厅堂上这幅墨宝时,便会想起冯先生,想起二十年前的那次接待,想起他的音容笑貌。而在清明的雨雾中,边上的些许墨迹,更像是一滴浓密不化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