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去宽窄巷跑步》中有三个女主人公:沈媛媛、沈媛媛的母亲、小南瓜。沈媛媛和她的母亲在小说中处于不同的生活阶段,但或可视作同一人,她们有相同本质,即:要求伴侣是饭碗同时是精神依靠。那个爱幻想的懵懂少女小南瓜,她幻想中的恋人是同学的爸爸,同时是一辆路虎的主人。她一旦坠入现实凡尘,极可能是又一个沈媛媛。正是对成熟成功男人的渴望,把无数女性变成了沈媛媛,所以,小南瓜这一形象,隐藏着可能的千千万万个沈媛媛。
周李立思考过这类社会现象的文化渊源和本质。她是通过小说的两处闲笔来传达的:“母亲仍在沙发上看电视,一部古装剧,对白里的‘老爷’‘娘娘’一声声传来。”“电视里正在放着猪饲料的广告——美好猪饲料,生活更美好。她想起很小的时候,电视上就在放这个广告,顿时有种都是徒劳的感觉,因为她又回家了,她离开母亲很多年,其实一切都没什么转变。”“老爷”和“娘娘”千百年来一直不死,而有种“美好生活”,是像猪一样接受饲料喂养。
母亲从不工作,死掉了两任丈夫,不停再嫁,沈媛媛因此认为:丈夫是女人的饭碗。母亲一次次嫁人,女儿一次次感到自己被抛弃。父亲缺席,恋父情结下她的恋人便是成熟男性——找饭碗,这是向母亲学习。在失去父爱、母爱后,她想抓住爱情和饭碗。于是,她搜集“他”贪污的证据,只为不被抛弃——她怎么会出卖恋人同时砸掉饭碗呢?结果,“小三”沈媛媛却被“他”以敲诈罪投进牢房。她最美好的记忆,是和“他”在宽窄巷跑步。可是,“他”已然绝情,她为什么还要去宽窄巷跑步?
刘再复说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他们的‘恋爱’充满世故与心机,直到死神降临,才有一点人性的流露”。《去宽窄巷跑步》和《金锁记》有类似处,沈媛媛们的“恋爱”也是充满世俗与心机的。沈媛媛在和“他”分手后要去宽窄巷跑步,则是人性的流露。世故与心机无疑会让爱情蒙尘,然而,并不是说,蒙尘的爱情全然不曾有温暖。这温暖是人性的,和利益和道德,再没有任何关系。小说中写道:“她突然明白,就连这晚来宽窄巷跑步,其实也不过是为了证明一些什么。”
能证明的是什么?作为“小三”的沈媛媛被“他”投进监狱时,狱友这样看她:“她们看她的眼神里,总显出她是那种为情所困的傻帽婊子。”她能证明自己确实为情所困过,但不是婊子,只是生而为人具有人性——如今,她不再爱“他”,也不恨,她不是来怀念“他”的,这不是简单的情感流露,而是深藏的、是隐秘的,人性的流露——它触及人类潜意识空间中芜杂的、深奥难解的微妙部分,它能让我们感受到人性复杂而丰富,但难以言表。
二
小说人物一旦活起来便是有意识、有情感的,小说人物视角下的世界和事件,往往并不客观,它可能主观,甚至是心灵化的——这是更高一个层级了。因此,贴着人物写的那种好小说中,经常有两种内容:一种主观,一种客观。女主人公沈媛媛认为母亲早已抛弃了她,她处于孤立状态,成都带着疏离感——成都是“母亲的城市,不是她的”,家是“母亲家”。这便构成一个偏向主观的世界,这个主观世界的属性,孤独、孤立,对应沈媛媛的内心。那么,客观内容应该是什么?母亲未必想抛弃女儿,沈媛媛从北京回成都,原本是为陪母亲做手术。
“她下午两点到家,用半个小时就把自己能给母亲说的话都说完了”。在回成都之前,沈媛媛想:要带上跑步鞋。她到达成都后,熬到傍晚,马上换鞋,去宽窄巷跑步。那个曾陪沈媛媛跑步的“他”,虽未出场,但仿佛在场。读者很容易把注意力转向沈媛媛的“他”,从而忽略作品中的那位母亲。直到小说的结尾,我们才知道沈媛媛回成都的原因。最初沈媛媛没把生病的母亲放在心上,她甚至不愿意带一个大点儿的旅行箱,以免母亲产生女儿要长住、陪伴的错觉。小说这样开头,是非常“冷”的,看起来似乎不近人情,但也是贴着人物写,写真实的情感,这个开头散发着沈媛媛味儿。
读者最初是读不出这种“冷”的,要等到小说结束,方能体会。这出于作者周李立对叙事的一种控制。先让读者知道还是最后让读者知道,产生的接受效果截然不同。周李立不让读者一开始就体会到这种“冷”,而是让读者获取这一感受的时間延迟。什么时候沈媛媛承认自己是为母亲回成都,什么时候人情就稍稍回暖。尽管读者最初读不出来沈媛媛的“冷”,但是,一定有一个人能够体会这种“冷”,她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沈媛媛的母亲。
由于小说的第一部分侧重书写沈媛媛的主观世界,仅仅写冰山一角,所以,母亲的情感变成了描述的死角,也可以说是作品的“飞白”。这样的“飞白”在重读时,一定能被发现,不仅能让人体会到母亲的情感,也能让人完整地体会到沈媛媛的情感,那是一种静水流深的情感,隐藏颇深,也是一种水下冰山,是更为庞大的意绪存在。母亲见沈媛媛到家才几个小时,一到傍晚便换了跑步鞋,于是,她对沈媛媛说了三句话:
“你要出去?”
“现在出去,你自己?”
“你是,要去跑步?”
这三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初读不容易体会其中的潜台词,更不容易体会其中所蕴藏的感情。它们的潜台词分别是:你不多陪陪我吗?才在家待了这么一会儿,你一个人出去?你真的仅仅是去跑步吗,跑步有那么重要吗?一个已经不存在的情郎,敌得上一个在你面前的母亲吗?等等。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病中的母亲,发现女儿在家里待不住,和自己几乎没话可说,马上要一个人出去跑步,她拥有一种多么芜杂的心情。对于这种芜杂的心情,文字表述往往无力,但它在“飞白”中却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力,变得异常鲜活。试想,如果不是采用沈媛媛主观判断下的内容来叙事,如果不是延缓故事真相到来的时间,如果不是遮蔽或者说滤掉庞杂的情感,此处的描述极易臃肿不堪,这便是所谓的“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去宽窄巷跑步》中这样的“飞白”很多,它们像一个个矿坑;由于主观内容很多,客观的故事便也变成了一个矿坑,它们都在等待着读者挖掘。
三
周李立在《去宽窄巷跑步》里面,完成了一种罕见的熔铸,它熔铸了张爱玲的“冷”,沈从文的“暖”。 张爱玲经常书写残酷的人性,所以,我们感觉她“冷”。她的《金锁记》中有一个母亲曹七巧,为生存,用鸦片和谎言毁掉儿子。《去宽窄巷跑步》中沈媛媛的母亲“一辈子都没有工作过,她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找一个能养活自己的丈夫,然后用各种方式讨好他们”。生存问题压倒了这两位母亲。曹七巧的儿子,即便想报复自然也是无机会,沈媛媛却有机会来报复母亲。为什么不是宽恕?母亲为生存伤害子女,这很残酷,周李立接着还要写女儿报复母亲——这几乎是报复另一个自己,这是承接了张爱玲的“冷”。——因此,我们便看到了前面讲过的,那一个非常“冷”,寒气逼人的小说开头。
沈从文的“暖”,则源自他对人性的温厚的书写。在《边城》中沈从文写道:“那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人还可信任。”沈媛媛对母亲是“冷”的,但周李立对这个人物的书写却是温厚的,是“暖”的,并未挞伐,反而写出了她对男人的情义。“他”把她送进监牢,她没有供出他犯下的罪。此外,母亲等着加入邪教的继父归来,而之前继父却是把财产给了前妻。周李立不做道德和法律审判,突出沈媛媛们在不体面的生活中,有重情义的另一面,也就是为了像沈从文一样,书写人性中的“暖”。
在人性的“冷”和“暖”之间,在人间世态的炎和凉之中,沈媛媛们面对的是精神的困惑。如何解开困惑,让心灵更加自由地翱翔,这是宗教和文学的共同追求。严酷的现实世界中,人或许会突然发现无路可走,但好作品常常为人树立精神的灯塔。周李立通过让沈媛媛与小南瓜在宽窄巷相遇,展现自由心灵的价值,将理想和美好的事物由现实引向虚幻,从而抽象出不灭的希望之光。
幻想状态下的小南瓜是一个精灵一样的文学形象,不受道德摆布,不计后果,处于古人说的“逍遥”状态——大自由。沈媛媛不愿和母亲交流是抗拒是厌恶,抗拒和厌恶某种未来。然而,在小南瓜面前却打开心扉,小南瓜更像是她的过去。沈媛媛要和过去的自己对话,并希望以悲惨的亲身经历告诫小南瓜。而小南瓜的幻想状态带来的思考是:精神和物质都能让你愉悦满足的理想对象,难道不应去勇敢追求吗?生命有限,难道不该做让自己开心的事?这些问题,一下子就把沈媛媛带回了原点,带回了初衷。
这个原点具体而言,叫宽窄巷。沈媛媛在那里短暂地,近乎无限地接近最美好的理想。
“女人们总是要靠这些不存在的东西过活。”周李立写道。何止女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为那些虚化的、美好的事物不懈追求,百折不回,哪怕不可能得到。现实中再坚固的东西都可以被毁灭,这“不存在的东西”,却永远无法毁灭,它是隐藏在虚无中的,永恒希望和理想。我们的生活要面对种种现实,但更需要这希望和理想——《去宽窄巷跑步》隐藏着主人公沈媛媛以人性立场,在生活中一再体悟,反复确认,最终坚定的价值判断。
《去宽窄巷跑步》中有三个女主人公:沈媛媛、沈媛媛的母亲、小南瓜。沈媛媛和她的母亲在小说中处于不同的生活阶段,但或可视作同一人,她们有相同本质,即:要求伴侣是饭碗同时是精神依靠。那个爱幻想的懵懂少女小南瓜,她幻想中的恋人是同学的爸爸,同时是一辆路虎的主人。她一旦坠入现实凡尘,极可能是又一个沈媛媛。正是对成熟成功男人的渴望,把无数女性变成了沈媛媛,所以,小南瓜这一形象,隐藏着可能的千千万万个沈媛媛。
周李立思考过这类社会现象的文化渊源和本质。她是通过小说的两处闲笔来传达的:“母亲仍在沙发上看电视,一部古装剧,对白里的‘老爷’‘娘娘’一声声传来。”“电视里正在放着猪饲料的广告——美好猪饲料,生活更美好。她想起很小的时候,电视上就在放这个广告,顿时有种都是徒劳的感觉,因为她又回家了,她离开母亲很多年,其实一切都没什么转变。”“老爷”和“娘娘”千百年来一直不死,而有种“美好生活”,是像猪一样接受饲料喂养。
母亲从不工作,死掉了两任丈夫,不停再嫁,沈媛媛因此认为:丈夫是女人的饭碗。母亲一次次嫁人,女儿一次次感到自己被抛弃。父亲缺席,恋父情结下她的恋人便是成熟男性——找饭碗,这是向母亲学习。在失去父爱、母爱后,她想抓住爱情和饭碗。于是,她搜集“他”贪污的证据,只为不被抛弃——她怎么会出卖恋人同时砸掉饭碗呢?结果,“小三”沈媛媛却被“他”以敲诈罪投进牢房。她最美好的记忆,是和“他”在宽窄巷跑步。可是,“他”已然绝情,她为什么还要去宽窄巷跑步?
刘再复说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他们的‘恋爱’充满世故与心机,直到死神降临,才有一点人性的流露”。《去宽窄巷跑步》和《金锁记》有类似处,沈媛媛们的“恋爱”也是充满世俗与心机的。沈媛媛在和“他”分手后要去宽窄巷跑步,则是人性的流露。世故与心机无疑会让爱情蒙尘,然而,并不是说,蒙尘的爱情全然不曾有温暖。这温暖是人性的,和利益和道德,再没有任何关系。小说中写道:“她突然明白,就连这晚来宽窄巷跑步,其实也不过是为了证明一些什么。”
能证明的是什么?作为“小三”的沈媛媛被“他”投进监狱时,狱友这样看她:“她们看她的眼神里,总显出她是那种为情所困的傻帽婊子。”她能证明自己确实为情所困过,但不是婊子,只是生而为人具有人性——如今,她不再爱“他”,也不恨,她不是来怀念“他”的,这不是简单的情感流露,而是深藏的、是隐秘的,人性的流露——它触及人类潜意识空间中芜杂的、深奥难解的微妙部分,它能让我们感受到人性复杂而丰富,但难以言表。
二
小说人物一旦活起来便是有意识、有情感的,小说人物视角下的世界和事件,往往并不客观,它可能主观,甚至是心灵化的——这是更高一个层级了。因此,贴着人物写的那种好小说中,经常有两种内容:一种主观,一种客观。女主人公沈媛媛认为母亲早已抛弃了她,她处于孤立状态,成都带着疏离感——成都是“母亲的城市,不是她的”,家是“母亲家”。这便构成一个偏向主观的世界,这个主观世界的属性,孤独、孤立,对应沈媛媛的内心。那么,客观内容应该是什么?母亲未必想抛弃女儿,沈媛媛从北京回成都,原本是为陪母亲做手术。
“她下午两点到家,用半个小时就把自己能给母亲说的话都说完了”。在回成都之前,沈媛媛想:要带上跑步鞋。她到达成都后,熬到傍晚,马上换鞋,去宽窄巷跑步。那个曾陪沈媛媛跑步的“他”,虽未出场,但仿佛在场。读者很容易把注意力转向沈媛媛的“他”,从而忽略作品中的那位母亲。直到小说的结尾,我们才知道沈媛媛回成都的原因。最初沈媛媛没把生病的母亲放在心上,她甚至不愿意带一个大点儿的旅行箱,以免母亲产生女儿要长住、陪伴的错觉。小说这样开头,是非常“冷”的,看起来似乎不近人情,但也是贴着人物写,写真实的情感,这个开头散发着沈媛媛味儿。
读者最初是读不出这种“冷”的,要等到小说结束,方能体会。这出于作者周李立对叙事的一种控制。先让读者知道还是最后让读者知道,产生的接受效果截然不同。周李立不让读者一开始就体会到这种“冷”,而是让读者获取这一感受的时間延迟。什么时候沈媛媛承认自己是为母亲回成都,什么时候人情就稍稍回暖。尽管读者最初读不出来沈媛媛的“冷”,但是,一定有一个人能够体会这种“冷”,她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沈媛媛的母亲。
由于小说的第一部分侧重书写沈媛媛的主观世界,仅仅写冰山一角,所以,母亲的情感变成了描述的死角,也可以说是作品的“飞白”。这样的“飞白”在重读时,一定能被发现,不仅能让人体会到母亲的情感,也能让人完整地体会到沈媛媛的情感,那是一种静水流深的情感,隐藏颇深,也是一种水下冰山,是更为庞大的意绪存在。母亲见沈媛媛到家才几个小时,一到傍晚便换了跑步鞋,于是,她对沈媛媛说了三句话:
“你要出去?”
“现在出去,你自己?”
“你是,要去跑步?”
这三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初读不容易体会其中的潜台词,更不容易体会其中所蕴藏的感情。它们的潜台词分别是:你不多陪陪我吗?才在家待了这么一会儿,你一个人出去?你真的仅仅是去跑步吗,跑步有那么重要吗?一个已经不存在的情郎,敌得上一个在你面前的母亲吗?等等。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病中的母亲,发现女儿在家里待不住,和自己几乎没话可说,马上要一个人出去跑步,她拥有一种多么芜杂的心情。对于这种芜杂的心情,文字表述往往无力,但它在“飞白”中却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力,变得异常鲜活。试想,如果不是采用沈媛媛主观判断下的内容来叙事,如果不是延缓故事真相到来的时间,如果不是遮蔽或者说滤掉庞杂的情感,此处的描述极易臃肿不堪,这便是所谓的“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去宽窄巷跑步》中这样的“飞白”很多,它们像一个个矿坑;由于主观内容很多,客观的故事便也变成了一个矿坑,它们都在等待着读者挖掘。
三
周李立在《去宽窄巷跑步》里面,完成了一种罕见的熔铸,它熔铸了张爱玲的“冷”,沈从文的“暖”。 张爱玲经常书写残酷的人性,所以,我们感觉她“冷”。她的《金锁记》中有一个母亲曹七巧,为生存,用鸦片和谎言毁掉儿子。《去宽窄巷跑步》中沈媛媛的母亲“一辈子都没有工作过,她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找一个能养活自己的丈夫,然后用各种方式讨好他们”。生存问题压倒了这两位母亲。曹七巧的儿子,即便想报复自然也是无机会,沈媛媛却有机会来报复母亲。为什么不是宽恕?母亲为生存伤害子女,这很残酷,周李立接着还要写女儿报复母亲——这几乎是报复另一个自己,这是承接了张爱玲的“冷”。——因此,我们便看到了前面讲过的,那一个非常“冷”,寒气逼人的小说开头。
沈从文的“暖”,则源自他对人性的温厚的书写。在《边城》中沈从文写道:“那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人还可信任。”沈媛媛对母亲是“冷”的,但周李立对这个人物的书写却是温厚的,是“暖”的,并未挞伐,反而写出了她对男人的情义。“他”把她送进监牢,她没有供出他犯下的罪。此外,母亲等着加入邪教的继父归来,而之前继父却是把财产给了前妻。周李立不做道德和法律审判,突出沈媛媛们在不体面的生活中,有重情义的另一面,也就是为了像沈从文一样,书写人性中的“暖”。
在人性的“冷”和“暖”之间,在人间世态的炎和凉之中,沈媛媛们面对的是精神的困惑。如何解开困惑,让心灵更加自由地翱翔,这是宗教和文学的共同追求。严酷的现实世界中,人或许会突然发现无路可走,但好作品常常为人树立精神的灯塔。周李立通过让沈媛媛与小南瓜在宽窄巷相遇,展现自由心灵的价值,将理想和美好的事物由现实引向虚幻,从而抽象出不灭的希望之光。
幻想状态下的小南瓜是一个精灵一样的文学形象,不受道德摆布,不计后果,处于古人说的“逍遥”状态——大自由。沈媛媛不愿和母亲交流是抗拒是厌恶,抗拒和厌恶某种未来。然而,在小南瓜面前却打开心扉,小南瓜更像是她的过去。沈媛媛要和过去的自己对话,并希望以悲惨的亲身经历告诫小南瓜。而小南瓜的幻想状态带来的思考是:精神和物质都能让你愉悦满足的理想对象,难道不应去勇敢追求吗?生命有限,难道不该做让自己开心的事?这些问题,一下子就把沈媛媛带回了原点,带回了初衷。
这个原点具体而言,叫宽窄巷。沈媛媛在那里短暂地,近乎无限地接近最美好的理想。
“女人们总是要靠这些不存在的东西过活。”周李立写道。何止女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为那些虚化的、美好的事物不懈追求,百折不回,哪怕不可能得到。现实中再坚固的东西都可以被毁灭,这“不存在的东西”,却永远无法毁灭,它是隐藏在虚无中的,永恒希望和理想。我们的生活要面对种种现实,但更需要这希望和理想——《去宽窄巷跑步》隐藏着主人公沈媛媛以人性立场,在生活中一再体悟,反复确认,最终坚定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