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良好习惯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ha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流行这样一句名言:“习惯是人类的第二个上帝。”可见,良好的习惯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小学教师也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有益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阅读的自主性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被新媒体渗透,阅读和书籍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导致学生缺乏阅读氛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阅读的主动性。学生在学校里阅读时间短暂,无法消化全部的阅读内容,所以学生对于阅读内容一知半解,影响后续的阅读。
  2.教师角色定位不当
  阅读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学生怎么读、读什么,以及阅读的目标是什么都是由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教师带领学生按照同一思维去理解文章。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一千个阅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所有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都是相同的。这其实是对文学作品的误读,因为文学作品高于生活的艺术感给人们一种距离感,给人们一个想象的空间,所以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而现在的阅读教育恰恰缺失了这种个性化和独特性,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过于统一。
  3.学生的阅读量不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三个阶段的阅读量标准,其中小学生语文的阅读量标准是背诵优秀文章不低于60篇,课外阅读字数不少于100万。但是,在教学观察和访问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能完成课堂阅读任务,但是半数以上的学生自己认为阅读量较少或者是一般,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阅读内容没有选择性,他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大量充斥着没有文化意义和营养价值的漫画类书籍,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阅读能力以及阅读习惯的培养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建议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兴趣是学生打开阅读世界的一把钥匙,更是学生从阅读世界中获得丰富知识的最佳渠道。小学生对枯燥的纯理论文章不感兴趣,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且希望通过情节性的文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然而,传统的阅读方式只是让学生静心阅读,或是做阅读笔记、写读后感。这种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应为学生精心挑选带有故事情节的文章进行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完善班级阅读设施
  班级阅读的书籍主要是课本和学生自购的图书,学生对图书的选择没有标准,加之媒体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会选择一些对学习没有意义的书籍来阅读。为了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笔者建议教师可以组建“班级图书馆”,从书籍内容的分类选择,到学生的导读等,都能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并把阅读纳入自己的学习时间管理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阅读计划的制订,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律意识,但是不能完全依赖自律来完成阅读,所以教师应通过制订阅读计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填报自己每周的阅读内容,或者通过作文等形式来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等。从短期计划的制订,到长期阅读计划的坚持,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三、结论
  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学生的阅读有着较强的独特性,随着自我意识的提升,学生会带着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进行阅读;另一方面,学生的自律意识不强,不易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学校、家长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振杰.浅论习惯养成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探索,2004,(6).
  [2]谭秀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卜恩元.略论阅读习惯的培养及误区[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8).
  [4]赵寿春.如何让阅读“提速”[J].初中生,2005,(10).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泓口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