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使者魏文斌:我干得很苦,但我很快乐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ngyu0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享誉眼科金牌的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诊室大厅,每天前来看病的人,都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这里所有的眼科专家,为了满足特别是远道而来病人的需要,每天都要不停的加号,无限地延长看病的时间,其中有一位一天竟从早晨8点一直看到晚上9点,一天看了110位病人。他就是被誉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文斌教授。
  学业优异被同仁医院招聘专家选中
  1986年,魏文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并当选为省级优秀毕业生。那年恰逢北京同仁医院建院100周年,亟需储备人才。魏文斌被同仁医院派往全国各地招募人才的专家选中。他说:“我幸运地来到了北京同仁医院,又幸运地被分到眼科。同仁的眼科在我心中是神圣的地方,是眼病患者的‘圣殿’,眼科专家的摇篮。那时候的心情别提多激动了,发誓一定要做一名好医生。”
  当时正值新门诊病房大楼即将奠基,他和同来的40多名全国各地的学子们一起,住进了在工地旁边用纤维板搭建起的简易房。集体宿舍男生10人住一间,女生7人住一间。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为了尽快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为病人服务的本领,在做住院医的5年时间里,门诊、图书馆、集体宿舍,是魏文斌的“三点一线”。他坚持每天下班后到图书馆看书学习,晚上直到9:30闭馆后才离开。下了夜班也从来不休息,而是跟着老专家出门诊,老专家们看到这么用心学习的年轻人,便把多年积累的经验耐心地传授给他。
  眼科作为重点学科,每年都要接收本科学生教学,住院医培训以及举办各种全国眼科手术学习班,参加培训的学员们和新来的医生及学生,都需要用猪眼来练习,可取猪眼的活又脏又累,很多人都不愿意干。魏文斌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每次骑自行车往返3、4个小时,风雨无阻,坚持5年往返于医院与大红门肉联厂之间,这位彬彬有礼的青年学子给工人师傅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师傅们主动将猪眼留给他。这五年多的经历,为他日后在眼科手术技术方面的纯熟老练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同仁眼库成立之初,取捐献者角膜的工作繁重,他又勇挑重担。取角膜需要在捐献者去世后的第一时间进行,否则,取下的角膜就不能成功移植。每当接到捐献者去世的消息,无论是午夜凌晨,还是刮风下雨,魏文斌都会及时赶到。1990年,我国著名眼科学泰斗、为了中国的防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张晓楼教授因病逝世。遵照生前遗嘱,张晓楼教授的眼角膜捐献给了刚刚建立的同仁眼库,医院安排魏文斌承担了取遗体角膜的任务。怀着仰慕与敬重之情,魏文斌郑重地向前辈的遗体三鞠躬,并满怀虔敬地取下了老师的角膜。这双角膜使两位年轻的盲人重见光明。他深知,前辈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双宝贵的眼球,而是对眼科事业发展,对青年一代成长的时刻关注。前辈曾经为了研究沙眼的病原和防治在自己的眼睛上做试验以及去世后把光明留在人间的奉献和数业精神强烈地震撼了魏文斌的心,他下定决心,要向张晓楼教授那样,做一名既有精湛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好医生。
  花季少女找到魏文斌,重见光明绝处逢生
  魏文斌的学生刘月明博士说:魏老师对事业的热爱,表现在他不怕困难,敢于去挑战技术难关。脉络膜黑色素瘤是一种眼内恶性肿瘪。它不仅会让人失去光明,而且严重威胁人的生命,让人在黑暗中等待死神的慢慢来临。10多年前,在国内眼科界治疗这种肿瘤,除了摘除眼球别无选择。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黑暗中离开人世,魏老师的心一次次承受着痛苦的折磨。之后,他带领眼科团队,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脉黑瘤的治疗难关!他潜心研究,翻阅了大量资料,结合国内外最新技术,开创了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方法,引进了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还联合研发了国产放射材料,采用新方法,让数百名患者保存了眼球,留住了光明。
  一位叫李杰的女士说:2009年9月,我的女儿大二刚开学,她发现左眼看东西有闪光的感觉,后来看东西变形,视力下降。起初,我们没当回事儿,以为孩子近视度数加深了,就到医院检查,没想到医生们告诉我的结论是:你女儿得了脉络膜黑色素瘤,建议眼球摘除!
  女儿眼睛里长了肿瘤,还是恶性的!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个美貌的花季少女,怎么能接受少一只眼睛的打击!何况肿瘤一旦转移,还有生命危险!
  怕女儿想不开,一个傍晚妈妈强拉着女儿到长安街散心。那时已经是深秋了,寒风瑟瑟,枯叶满地,本想要安慰孩子,可是妈妈自己的心情却坏到了极点,内心充满了绝望:“谁能来帮帮我可怜的孩子,如果可以,我真愿意把自己的眼睛换给女儿!”懂事的女儿看出了妈妈的心绪,她从书包了拿出了一摞日记和影集,握住妈妈的手说:“妈妈,这是我这几年写的日记,还有我们全家的合影,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一点一滴都在上面。妈妈,我爱你,我好想早点毕业孝顺你和爸爸啊!如果哪一天我不在了,你们就看看它们吧,日记和影集里的女儿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此刻的妈妈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伤,搂住女儿失声痛哭。
  为了寻求最后一线希望,李杰女士四处打听治疗眼内肿瘤的专家,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了魏文斌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于是来到了同仁医院。没想到当时排队的人有六七十,这一夜挂魏主任号的人竟排出有一里地长。第二天轮到她女儿看病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这时魏文斌的嗓音有些沙哑。他仔细询问了孩子的病史、检查完女孩的眼睛后,让孩子先出去等一下,让妈妈留下来。妈妈的心立即沉下来了,以为孩子似乎难逃厄运!万没想到,魏文斌跟她说的是另外一番话:“孩子左眼视力还有0.6,肿瘤的体积也不算大,我会尝试各种办法,争取保住孩子的眼睛!”当时李杰女士激动得疯了一样的跑出诊室,抱住女儿告诉她“你有救了”!
  李杰女士说:这是魏主任在国内率先开展的新技术,我们有幸成为受益者。孩子后来跟我说,她在手术中非常紧张,魏主任想方设法分散她的注意力,主动和她聊家常,还在手术当中播放轻柔和缓的音乐,以至于都没有感觉到疼痛。三年过去了,我的女儿不但保住了眼球,也保持了阳光的心态。现在她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美丽如初,从不颓废。2011年孩子到英国留学,现在开始攻读商务管理硕士学位。2012年7月复查,孩子的眼内肿瘤没有增大,而且还保持了0.05的视力。我女儿得的病平均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六,得了这样的病真是太不幸了;可是她在同仁医院又遇到了那么多好医生,得到了最好的治疗,我们又太幸运了!我们全家对魏主任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为了给孩子治病,我们曾经计划移民英国去看病。如今我们如同吃了定心丸,再也没有了移民的打算。因为我们看到祖国的医生能够治好孩子的疑难杂症,不需要离开祖国远赴他乡。因为同仁医院是光明之源、也是患者的心灵家园!   对患者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不让病人希望而来失望而去
  魏文斌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小时候生活贫困,大学期间曾得到朋友的资助,并依靠奖学金完成学业。当我看到来自农村、来自贫困地区的患者,带着借来的钱,千里迢迢找到同仁医院、找到我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有时候,来找我的病人,手里捏着一张皱皱巴巴的小纸条,上边写着我的名字。那纸条已被多次展开又攥紧,并沾上了汗渍。纸条上寄托着病人的全部希望,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能让他们希望而来,失望而去。”
  眼科护士王晶雪,参加工作8年一直在魏文斌身边工作。她说:5年前初冬的一天,一个姓张的中年男人背着孩子来到眼科会诊中心。他拿着一摞病历塞到我面前说,我背着孩子站了一宿队,还是没挂上魏大夫的号,您行行好,给我加个号吧,说着说着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接过他手里的几本病历,诊断不同,但都是疑难病。但今天从我手里给魏主任加出来的号,就有十来个了,等这些病人都看完,怎么也得下午一点了,我拿不准加还是不加,进诊室找魏主任。结果老张一步不落地跟进来,还没等我开口,老张抢着说:“魏大夫!你帮我的娃看看吧!我是湖南来的,老家医院都说,要摘眼球!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啊……”说着就要跪下,魏主任一把扶起他,二话没说,扯过加号单,签上名字递给他。
  轮到这个孩子看病的时候,已经一点多了。魏文斌下午两点还有手术,都没有顾上吃午饭,接过老张手中已经翻得掉页的病历本,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一遍,然后做了一系列检查,最后说,“虽然现在还看不到肿瘤,但我初步诊断是肿瘤的前期症状,你别太紧张,但一定不要大意,坚持定期复查。”一切正如魏文斌的判断。在2年的密切随诊后,孩子的睫状体真的长出了肿瘤,魏主任立刻安排了手术,效果很好。手术后老张每半年就带着孩子找魏文斌复查,肿瘤没有转移,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着。斗转里移,一个素不相识的大夫在老张的心里,成了一个放不下的亲人。
  王晶雪说:我在眼科门诊工作,负责给患者分诊、加号、解答问题。本来就很忙,赶上魏主任出门诊,更是忙上加忙。找他看病的人实在太多了。护士台经常被大家包围,他们的要求只有一个:加号。尽管魏主任的号一加再加,但还是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魏主任把“加号大权”给了我们。他嘱咐说:外地来的病人能加就尽量加;眼肿瘤的病人不能拖,必须加。
  魏文斌出门诊,最高纪录一天竟看110个病人。那天,他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看到晚上9点多,连轴转了13个小时。匆匆扒拉几口凉的饭菜后,接着又去病房了,因为他还要去看看明天要做手术的那几个病人。同仁医院党委书记韩小茜说:熟悉魏文斌的人都说,他一直都是这样对待病人,已成为常态。
  20多年寒来暑往,魏文斌的梦想与信念始终如一。他说:“我要感谢我的病人,病人就是我的教材,病人就是我的老师。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技术。只要有患者,为他们服务,我就觉得生活充满着幸福。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都源自我做一名好医生的梦想,虽然我干得很苦但我很快乐。”
  红岩/文并摄 部分照片由同仁医院提供
其他文献
著名清史专家、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祟年从2004年登上《百家讲坛》一炮而红后,已经四次登上央视。因为成了名人学者,他的粉丝上至百岁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子。虽然已经78岁高龄,阎老的工作量却是普通年轻人的好几倍。他坦承,为了讲《大故宫》不知道去了故宫多少次,他称这次尝试是如履薄冰。除了翻阅资料、写文章、录像、研究课题,阎祟年还受到各地邀请去演讲,他的工作经常是从清晨到深夜,这样大强
期刊
2012年5月10日,被誉为“现代发型之父”的维达·沙宣因血癌在洛杉矶病逝,享年84岁。一提到沙宣,国人大多会联想到同名品牌的洗发水。1997年沙宣进入中国,在一票充斥着长发美女的洗发水广告中,沙宣模特们甩动着短发的轻盈与洒脱,显得独树一帜。这正印证了沙宣品牌创始人维达·沙宣终生追求的头发美学:简洁、雕塑感、富有创意。这位时尚剪刀手用一把剪刀改变了世界,开创了一个时代头发上的革命,有人形容他是“手
期刊
斯琴高娃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演艺界的一个传奇。从1979年的电影《归心似箭》,到2011年的电视剧《武则天秘史》,她纵横演艺界三十余载,主演电影30余部、电视剧加余部,与她同时代的影星,只有刘晓庆、陈冲可与之比肩。她塑造的角色类型也十分丰富:既有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又有紫禁城里专横跋扈的慈禧;既有老舍笔下倔强而苦命的虎妞,又有《大宅门》里威严的封建家长二奶奶;既有白洋淀边的农妇香魂女和土
期刊
父母晚年得闲,喜欢莳弄花草,把院子料理得像个大花园,门前种了石榴,窗台上摆的是盆花,墙根的竹子四季常青,房檐上不时有“咕咕”吟唱的鸽子驻足……邻居来我家串门时,对父母的情趣不住地夸奖,父亲则兴高采烈地回答:“我们老两口不会写诗,但我们以诗意的方式生活。”  父亲的话语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也折射出他晚年生活的态度。父亲解释说:“以诗意的生活欢度老年岁月,就是老年人要以诗的方式生活,笑看人世间的忙碌
期刊
他和父亲骑着山地自行车,穿行在新疆的茫茫戈壁里,找口水喝都难;父子俩骑车翻越陕西秦岭。因山路陡峭被困山中。月黑风高,差点露宿山沟;无数次,他巴望着早晨不要到来,因为早晨一来,他又得将双脚放上单车踏板……一个月后,父子俩终于从新疆骑到了目的地广州,其间跨越8个省区,行程4700多公里。这不是拍戏。这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编辑出版学专业新生尹智超与父亲的一次“千里走单骑”。在这一年的开
期刊
据媒体报道,自广电总局正式颁布“限娱令”以来,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各地卫视相继调整了综艺节目,“过度娱乐”的情况大为改观。  如今,各卫视的综艺节目的确是比着创新,争着活泼,过度娱乐变成适度娱乐、健康娱乐,但与此同时,“过度包装”的问题却也凸显出来。  什么叫“过度包装”?就是“馅儿少皮儿厚”。拿《中国好声音》来说,什么是馅儿?好声音、选手真实的奋斗故事就是“馅儿”;什么是皮儿?飞来舞去的各式广告、
期刊
钱红&舍大海  幸福是一场变速游  人生就像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很多时候,成功就是下一分钟的事,你要经得起等待,耐得住光阴。  她曾经十三年如一日地在游泳池中不断地拨水、触壁,她也曾经无数次站在领奖台上接受游泳带来的辉煌和荣誉。而当艰苦的训练、紧张的比赛和激动人心的夺冠都消退之后,她是体育教育工作者,也是舍大海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的母亲。在生活中,她如同在泳坛一样挥洒自
期刊
第一次跟随刘斌采访,是在拉萨市利西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单看公司的名称,既环保又科技,可实地却是一处“苍蝇乱飞、异味厚重”的残余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地。像这样的残余废弃食用油脂加工企业,拉萨市共有3家,几乎每个月,刘斌都要来这样的地方“走动”一下,检查台账。刚刚40出头的刘斌,已是一头白发。性格开朗的他从不说自己的工作有多忙多累,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这一头自发,是到了拉萨之后才“染”上的。  因地制宜
期刊
“中药调理”、“磁药叠加调节”、“经络药罐”、“穴位熏蒸”、“免疫激活”、“三穴五针”等多种传统中医特色医疗方法——中医“外埋内疏”综合系列疗法,既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不影响身体脏腑功能,没有毒、副作用。该系列疗法专家组的首席专家王德起主任医师,本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据悉,这一系列的中医特色医疗方法在东城中医医院呼吸专科开诊队来,对治疗“痰、喘、咳、闷”等顽症,包括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
期刊
由光线传媒打造的28集现代婚恋轻喜剧《我和老妈一起嫁》于6月16日在北京卫视红星剧场全国独播。该剧聚焦“黄昏恋”和“剩女”两大社会热点,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讲述了七旬潮妈的“黄昏姐弟恋”和大龄优质女“欢喜冤家配”的故事。  彭玉戏里戏外姐弟恋  素有“荧屏母亲”之称的彭玉刚刚在北京卫视的热播剧《谁来伺候妈》中为三个儿子操持了大半辈子,如今又在《我和老妈一起嫁》一剧中和三个女儿外加一个儿子斗智斗勇。彭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