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高娃 五说家史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_l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琴高娃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演艺界的一个传奇。从1979年的电影《归心似箭》,到2011年的电视剧《武则天秘史》,她纵横演艺界三十余载,主演电影30余部、电视剧加余部,与她同时代的影星,只有刘晓庆、陈冲可与之比肩。她塑造的角色类型也十分丰富:既有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又有紫禁城里专横跋扈的慈禧;既有老舍笔下倔强而苦命的虎妞,又有《大宅门》里威严的封建家长二奶奶;既有白洋淀边的农妇香魂女和土得掉渣的二楞妈,又有现代、时尚的都市老太太。30年中,她摘得了金鸡、百花、飞天和香港金像奖等多项大奖的“最佳女主角奖”。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就远嫁到了瑞士,并取得了瑞士国籍,可在她的演艺生涯当中,却几乎没有一年是空白的,她一直在国内拍戏,瑞士反而成了她的暂栖之所!
  “我的根永远在中国”,她坦然而自豪地说。
  斯琴高娃,在蒙古语中是“聪明、美丽”的意思。内蒙古草原上有无数个“高娃”,但只有这个高娃飞得最高、最远,成功实现了她的银色梦想。熟悉和喜欢斯琴高娃的观众想必都在关心一个问题:走下银幕和荧屏的她会是什么样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坦然“自曝”家史,细说家乡、老母、老公和儿女,使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质朴、爽快、真实的她——
  说家乡——红山文化发源地。人杰地灵好地方
  因为在拍戏时摔伤过双腿,斯琴高娃是拄着双拐来的。虽然已届花甲之年,她的精神依然十分健旺,心态依然十分年轻,性格依然十分率真,谈吐依然十分幽默。尽管她成名很早,行事却一贯低调,不擅炒作,让人感觉她活得十分真实。
  “天津的老少爷们儿,我看你们来了!”
  年轻的朋友们可能有所不知,天津是斯琴高娃的第二故乡,这不仅是因为她的大弟弟一家都在天津,更因为1993年,由天津电影制片厂投拍、谢飞执导、斯琴高娃主演的电影《香魂女》荣获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给中国电影、也给天津带来了荣耀,斯琴高娃因此被授予了“天津市荣誉市民”的称号,从此,她便成了“半个天津人”。
  斯琴高娃的祖籍是内蒙古赤峰市。谈起赤峰,她如数家珍,且显得有些神秘兮兮——“赤峰是玉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契丹王朝的古都,称得上是北方文化的摇篮。萧太后知道吗?她就是赤峰人。这里有山有水有湖泊,有辽阔的草原,还有亿万年前留下的海底生物化石,够神奇的吧,从北京到赤峰只有五个小时的车程,所以,它也是北京的后花园,真是无比的美!欢迎各位到赤峰来做客!”
  在把家乡赤峰夸耀了一番后,斯琴高娃才抖出了“包袱”——原来,她还是赤峰的义务旅游大使!
  说老母——能写会画善歌舞,模仿本山是一绝
  都知道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于是便想听听斯琴高娃的歌。
  不料一向为人豪爽的斯琴高娃却连连推辞:“不行不行,天津的海河水滋润了多少金嗓子?李光羲、蒋大为、刘欢、关牧村……我在这里唱岂不是班门弄斧?说到唱,那得说我妈妈,她会唱100多首歌,我比不上她……”
  谈起妈妈,高娃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她还会画画、写字(书法)、耍剑、扭秧歌、打太极拳、跳迪斯科,模仿赵本山的喜剧小品更是一绝,是个特别可爱的老太太。
  “老太太心胸豁达,处事严谨。她膝下有五男一女,我是她唯一的女儿,也是老大,所以,老太太格外宠我,从小舍不得打我。”
  斯琴高娃还记得母亲唯一一次打她的经历,但已经记不得当时是因为什么事气着了母亲,“我看到她抬手要打我,我一躲,撞破了面颊,弟弟急忙从河里捞了两条小鱼,砸烂了敷在我脸上。为此,妈妈懊悔了好长时间。”
  1964年,斯琴高娃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被选入了内蒙古歌舞团。此后,她便很少回家了,让母亲更多了一份牵挂:“就这么一个女儿,我还没稀罕够呀!”怕她涉世不深,在外边“犯错误”,母亲特意关照女儿说:“家里还给你留着房子,不行就回来!”
  斯琴高娃也是个孝顺女儿,只要一有空闲便回家看望妈妈,或把她接到自己身边,带她上街溜达,唱歌跳舞,吃好吃的东西,买漂亮的衣服,有病了陪她去医院,让她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事事不让老人操心。“最重要的是,我在孝庄身上,二奶奶身上,都投射了妈妈的影子,她对我的演艺事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说老公——相亲借别人衣服,婚后成良师益友
  斯琴高娃的老公陈亮声是瑞士著名华裔指挥家,供职于瑞士日内瓦青年交响乐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义务回国为中央音乐学院讲学,同时担任了中国电影乐团的特邀指挥,经常在世界各地演出。
  陈亮声要比斯琴高娃大十几岁,此前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此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未娶。说来有趣,他在地球上转了一圈,忽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你未来的妻子是个东方人,但不是汉族人”。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定数,爱神丘比特之箭,果然就射到了“东方蒙古族人”斯琴高娃身上。
  当年,斯琴高娃刚刚调入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有了房,提了级,又将父母从内蒙古接来,正想把孩子的学习抓一抓,暂不考虑个人的婚姻问题。冷不丁的,于洋的女儿江江为她牵线搭桥,把陈亮声介绍给了她。
  “见面那天才有意思哪”,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斯琴高娃忍俊不禁,“当时,我正在北影的摄影棚里拍《月牙儿》,穿的是角色的一身破棉袄棉裤,也没带件像样的衣服。江江就把她的一条连衣裙借给了我。她比我小两号,衣服穿在我身上都快爆炸了,拉锁都拉不上,鞋子也夹得我脚生疼,就这么去相亲了。陈亮声呢,也和我一样狼狈。他来不及回宾馆换衣服,就将和他一起排练的小提琴演奏家林耀基的一件绿色T恤衫扒了下来,穿在自己身上。那天,是我先到的,在民族宫前厅的沙发上等着,远远看见一个鬓发有些斑白的中年男子走来,江江捅了捅我,说:‘就是他!”’
  初次见面,陈亮声很满意,斯琴高娃却没找到感觉。
  后在陈亮声“死气白赖”的追求下,斯琴高娃才答应在前门饭店见了第二面。
  这次,斯琴高娃竭力“把丑话说在前面”:“我基本上是个残疾人,从马上摔下来过三次,踝骨也断过两次。脊椎不对,尾骨也不对,还离过婚,有俩孩子,还抽烟、喝酒……总之是哪儿哪儿都不对。”   离过婚又怎样?有孩子又怎样?陈亮声毫不在乎。反正他是爱上她了,一切均可接受。
  斯琴高娃生病时,他捧着一大束鲜花前往医院探视。
  陈亮声演出时,她带上父母一起捧场。妈妈本来嫌女婿年纪大,看完演出就折服了:“他是一个深刻的,有修养的人。”
  斯琴高娃自幼是个祟尚知识的人,求知欲特别强,所以十分欣赏陈亮声的才华和修养。如今,他们已结婚22年,虽然天各一方,离多聚少,却相襦以沫,相敬如宾。每当斯琴高娃要回国拍戏时,老公就为她订机票,一起研究剧本,听她谈戏;为让老公独处时生括方便,斯琴高娃在离开日内瓦前,会把他爱吃的饺子、汤圆、牛羊肉等食品分别包好,装在不同的瓶子里,贴上标签放进冰箱……
  同样是艺术家的陈亮声理解和支持妻子的事业,已成了高娃的良师益友。
  说儿女——母与子同台飙戏,女与婿同开餐馆
  斯琴高娃与前夫生有一对儿女:儿子孙铁,女儿孙丹。
  孙铁高中毕业后,被送到比利时一家台湾人办的私立学校学习,不久,学校因资金不足而倒闭,他也就只好辍学回家了。看到妈妈一心扎在影视艺术中,他十分羡慕,便对妈妈说:“妈妈,我也跟你演戏吧!”儿子的话吓了斯琴高娃一跳:“没看出来,你还有心思!你那么害羞,一向不愿在公开场合露面,又没受过表演方面的训练,怎么能演戏呢?”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想,反正他也没事做,如果有机会,还是应该让他试试。
  一次,斯琴高娃接拍新片时,剧组正缺一个演她儿子的演员,高娃便不失时机地将儿子推荐给导演:“我儿子也想演戏,你让他跑个龙套,栽培栽培他吧!”儿子的戏只有一场,完全不在斯琴高娃的意料之中,他演得松弛极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结果一发而不可收,迄今为止,孙铁已在20余部影视作品中饰演角色,很多是母子同台演出的。
  女儿孙丹更有意思,她从小对写作感兴趣,经常半夜三更从床上爬起来写诗,写了一页不满意,撕了,再写了一页还不满意,又撕了,斯琴高娃便跟她在背后捡废纸。以后,孙丹又迷上了唱歌,唱得特别好听,只是起初有些怯场。后来,胆子大了,居然跟人“走穴”去了,却一个子儿也没挣着。长大后,斯琴高娃送她到法国留学,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至今,斯琴高娃都认为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这个专业很有学问的,涉及美学、心理学、建筑学,还有社交礼仪,毕业出来,走遍全世界都饿不着!”
  孙丹的老公是个法国人,名叫让·米赫斯,精通传统的法国厨艺,人也很浪漫,他常说:“别拿我当厨师,我是艺术家!”小两口在北京开了一家富有文化情调的法式西餐厅,不仅顾客盈门,更有许多斯琴高娃文艺界的朋友经常光顾。因为女儿的职业,斯琴高娃对法国大餐的种种讲究,对法国葡萄酒的贮存和饮用都十分在行,俨然一个“美食家”。
  说自己——台上风光无限,台下普通至极
  “我演过武则天,演过慈禧,演过孝庄皇太后,演过自家二奶奶等有大家风范的角色,但生活中的我却是普通至极。真的,我也有过很多狼狈的时候,可笑的时候,见不得人的时候,你妈妈什么样我就什么样,你姐姐什么样我就什么样。《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我都特别能理解。同龄人总怕我落伍。我觉得自己没落伍,还赶趟。现在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挺喜欢我,你说我是不是活得挺好?
  “我演过的每个角色身上都有我的影子,毕竟是斯琴高娃在演。所谓演员,就是一块材料,爹妈给你一点遗传,后天的努力是最重要的。没有人一降生就是才子。我每成功一步,或失败一步,都会认真地想一想:你是什么,具备什么条件,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到什么程度,不断在审视自己。一个演员的能量是有限的,每次起步都要从零开始,才会有下一步。永远不要重复过去,重复自己,啃别人啃过的馍没有味道。一定要突破,突破才有明天!”
其他文献
1997年初,我被海淀区老干部常青艺术团吸收为舞蹈队员,由于女多男少很快地成为队里的主力,那年我才66岁。  从四面八方走在一起的老头、老太们,兴致勃勃地练功、排节目、切磋、交流,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地度过每一次活动日。大家在专业老师王万德的精心辅导下,10多年来创编了30多个歌舞(我参演了其中大部分节目),很受老年朋友们喜爱。其中有一段风趣幽默的新疆双人舞《掀起你的盖头来》每次表演时笑声、掌声不断
期刊
这是找的小学同学几十年来的第三次聚会。第一次聚会时,同学们就已经20多年没见过面了。聚会时一些同学已经几乎是互不相识了。而且第一次聚会的范围很小,人数不及当年班里人数的八分之一。聚会的地点也是选在了一位同学的家中。当时的感觉是每人都对这麼多年的变化唏嘘不已。第二次聚会时人数多了一点,大家找个餐厅简单吃了一顿,边聊边吃,从唏嘘变成了感慨。第三次聚会时,一些同学们还带来了自己的爱人,地点选在了圆明园。
期刊
今年是母亲诞辰88周年。2003年1月3日,母亲78岁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眼看快十年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怀念她。母亲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动乱、战争、贫穷使她无缘读书识字。嫁给父亲后,她一直在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终生辛劳。无怨无悔。她怀拙大爱,把我们五个子女抚养成人,直到离世也没过上几天富足的好日子。待我们长大成人想好好报答她时,她却离我们远去了。岁月悠悠,思念不断。平凡朴实的母亲一生几乎没有
期刊
职业:潘家园街道法制宣传教育专干  经历:已在基层社区工作15年  “大妈,请问您认识扬庭椿吗?”“认识!认识!我们社区的大法官、大律师呀!你有什么事吗?在南里,你有事找杨法官就对了!”在潘家园街道,“有事找杨法官”已经成为社区居民遇到困难时的口头禅。杨庭椿是居民中间有求必应的热心人。社区居民都亲切地称他为“社区大法官”。  从法院院长到社区普法志愿者  杨庭椿是社区普法教育的组织者,宣讲者,是邻
期刊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在八一建军节前夕,本报记者分头采访了在京的多位老军人和军人家属,听他们讲述了战火硝烟中的历历往事和红色情怀……谨以此文纪念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并向经历过战火硝烟、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老军人致以崇高的问候!  王志胜:张鲁集一战打得很艰苦,我身负重伤  王志牲,山东省潍坊市人,1928年7月24日出生,1945年7月入伍,1946年8月18日
期刊
16岁出嫁当媳妇;  21岁,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夫妻双双走上革命道路;  女儿3岁时,丈夫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走南洋。从此两人天各一方;  102岁红色娘子军战士王运梅刚入党……  电影《红色娘子军》中有一个镜头:一位女战士背着熟睡的孩子参加红军。这位女战士的人物原型正是王运梅,她是目前在世的三位红色娘子军战士之一。7月6日,102岁的王运梅站在鲜红的党旗前,神情肃穆,目光坚毅
期刊
2012年5月,热播剧《心术》将海清和吴秀波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剧中两人插科打诨、激情戏不断,这已是他们第四次合作扮演情侣了。坊间一直有传闻:他们两人的关系不一般。那么,他们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偶然相遇一辈子的缘,落魄之后回归演艺圈  2001年6月,海清即将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对前途的不确定让她整日闷闷不乐。同班同学黄海波见此,特意约她和几个同学去后海酒吧玩。  在
期刊
最近,欧洲媒体披露了纳粹元首希特勒一战期间和一名16岁法国少女发生私情,并生下了一个叫做让·马利·洛雷的私生子的故事。然而,让·马利已在1985年离开人世,可说“死无对证”;不過日前,让·马利的儿子、现年56岁的法国军方前水暖工菲利浦·洛雷首次接受记者采访,详细披露了他的家庭和纳粹元首希特勒千丝万缕的隐秘关系。菲利浦称,众多证据显示,他父亲让·马利的确是希特勒和他祖母夏洛特·洛波若埃的私生子,而他
期刊
著名清史专家、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祟年从2004年登上《百家讲坛》一炮而红后,已经四次登上央视。因为成了名人学者,他的粉丝上至百岁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子。虽然已经78岁高龄,阎老的工作量却是普通年轻人的好几倍。他坦承,为了讲《大故宫》不知道去了故宫多少次,他称这次尝试是如履薄冰。除了翻阅资料、写文章、录像、研究课题,阎祟年还受到各地邀请去演讲,他的工作经常是从清晨到深夜,这样大强
期刊
2012年5月10日,被誉为“现代发型之父”的维达·沙宣因血癌在洛杉矶病逝,享年84岁。一提到沙宣,国人大多会联想到同名品牌的洗发水。1997年沙宣进入中国,在一票充斥着长发美女的洗发水广告中,沙宣模特们甩动着短发的轻盈与洒脱,显得独树一帜。这正印证了沙宣品牌创始人维达·沙宣终生追求的头发美学:简洁、雕塑感、富有创意。这位时尚剪刀手用一把剪刀改变了世界,开创了一个时代头发上的革命,有人形容他是“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