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y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慨:写诗难,读诗亦难,诗歌教学尤其难!因此寻求诗歌教学的策略颇有必要。
  一、创设情境,激活想象
  诗词的特点是短而精,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蕴了深广丰富的内容,而其语言却往往是精微幽渺的,尽管这为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欣赏空间,但对于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与此相关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意蕴。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搭起一座通往感性认知世界的桥梁。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传统的教法较少顾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被看成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多媒体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而且可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
  二、涵咏诵读,意到情浓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也知对诗歌的学习重在读,所以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诗歌教学只要抓住了诗歌的特点,上课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对于语言指导诵读,才能够走进诗歌的内核,感受诗歌的魅力。诗中或轻快或沉滞,或舒缓或急促的节奏韵律变化,反映着诗人情绪的起伏波动。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入诗歌的意境,更好的品味诗歌所传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自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使学生通过诵读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歌的意境,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美的熏陶。
  三、发挥主体精神,互动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要更新教育观念,确定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机会,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而青年学生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他们的生活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所以,我们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感悟人生的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可以使他们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并有高尚情趣的人。
其他文献
沐浴着皎洁的月光和凉爽的秋风,跟大文学家苏轼一起共度中秋佳节别有一番滋味。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去实践教育创新,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在进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教学时,我在充分挖掘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精心制作课件大胆创新授课方式,教学效果比平时想象的还要好,整节课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充分培养了学生视、读、听、说、写的综合能力。  首先,在课前,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充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效果如何,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敢于参与到乐于参与,再到善于参与,把语文学好呢?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常规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它丰富的图文声像信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师生获得大量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能力……在此,我仅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我对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精美的图像与丰富的想象  
期刊
诗歌被称为文学的极品,“文学之上乘”。要鉴赏诗,就要读懂诗,了解诗人及相关的写作背景。要鉴赏,就要深入地感悟诗歌深邃的意境,要由表及里分析诗歌间意象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在的深刻的涵义。  一、读懂——诗歌鉴赏的基础  由于年龄知识等的限制,初中古代诗歌的鉴赏需要以读懂为前提。所谓读懂,就是指对所读古代诗歌的词句含义、内涵能够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可见,读懂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基本要求。如果连一首诗歌的意思
期刊
语文学科在中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观察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普遍不佳,存在诸多制约初中语文效果提升的因素,在此背景下,尽快破解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
期刊
教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学习知识是智育的重要目标,却不能是唯一目标,学习的目的不应只是为知识而学习。因为知识虽然能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但它关注的是已知的规律并且是有限的,而我们生存的空间是无限的、未知的,再博学的知识也会在无限面前黯然失色,在未知面前束手无策。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睿智的人”。而智慧是无限的、富于创造性的,它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因而知识只
期刊
教学一线的教师都有一些这样的体会: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千篇一律,都是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作文课上,学生抓头挠腮,苦心思考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不是仿照作文,就是老话套话,缺少自己的独立创造。  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能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下几点入手。  一、营造氛围,创设质疑的土壤  营造氛围,选好内容,教师
期刊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不得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人类的过去和现在离不开创新,不类的未来更离不开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江泽民曾在九五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
期刊
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它不仅包含语言思维的物质外壳,而且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的、自然的最美的生活内涵。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美的教育,认为教师应培养学生感受、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成为按美的生活方式生活的人。  各科中,语文课所含的美的因素可谓各科之冠,因而对美的培养责无旁贷地落到语文教师的肩上,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感受到,要使语文课不枯燥,
期刊
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快乐成长,得到锻炼,学有所就,作为班主任,就要想方设法打造一个富有活力的班集体。结合实践,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一、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创设温馨的家  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环境之一,班级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班级文化建设。高品位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努力构建班级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