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阔的视野
决定执政能力
校长,作为学校的掌门人,其基本含义:即是学校教研的把关者;学校发展方略的制定者;学校品牌、特色品质的经营者;又是站在一个高度的引领者。因此,校长的行为、思想和视野决定着学校在竞争教育市场中的胜负。这种基本的职业能力不仅是一种知识和素养,更是一种行业的远见和视野,是站在潮流之上对趋势、未来和即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准确判断,因此,校长职业化培训的三A标准之首,即“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
我们常讲:无论是培训还是授课将给大家三个层次的东西:
(一)传授知识。因为培训者提早对某个问题进行了思考,知道多一点及早涉猎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但知识的传授是低层次的,甚至局部看适用,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可能是过时的,因此,无论是老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还是校长教师的培训,传授知识的教育都是低层次的。
(二)传授方法。显然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给你的方法等于是一把钥匙,当打开了这扇门,以后就可以独立思考,自由发展了,方法虽比知识重要,但还不能总揽全局。
(三)给你视野:一堂课或一个培训如能站在发展的至高点上,给你一个广阔的视野,让你的思想、知识体系随着一个高度纵横驰骋,超前设计所主持和要把握的工作,让你有后劲。这种高屋建瓴的视野,不仅对所主持的工作是在显微镜下细微之处的观察,还会对事物发展产生新的灵性和感悟,因此它还是一种望远镜。这种望远是一种坐在飞机上对田野、山峦的总揽,是居高临下对江河、山川轮廓的整体把握,这种把握是决策正确性的保障。只有此,才能和别人的判断不一样,只有此,才能产生超前、大气的决策,这种超前是站在高处的揽胜,是总揽全局的“隆中对”。高处决断是高处有把握的“胜寒”,是对时代脉动的尽收眼底,也只有此,才能跳出“潮流”把握即将发生的趋势。这种把握是一种职业能力,也是一种对事业对历史的责任感,更是一种悟性、智慧和执政能力。
古往今来,行行业业,概莫能外。
西汉的汉宣帝有一个很有思想的丞相,叫丙吉。一天他去长安城外巡察,鸣锣开道的护卫告诉市民,当朝丞相来了。正巧路过的一个集市上有人打架,而且把人打死了,其家人赶来后,正不知所措,看到丞相出巡于是拦轿喊冤。丙吉看到后,吩咐绕道而行,不予理睬。可刚离开打架地方不到二里地,丙吉无意中掀帘看到一头水牛在路边喘大气,于是疾呼停轿,径直走到牛的旁边,转了几个圈,左看右看,并且下稻田趟水去看稻田里的另一头水牛。于是有人说,“丞相关心牛胜过对人的关心”。丙吉听此言,只是微微一笑不做答。可第二天早朝,却奏道:由于连日洪水泛滥,有大水后发生大瘟疫的前兆。皇帝问其根据,他就把牛能提前获知瘟疫,而做自身调整和所看现象讲了一遍,皇帝听此建议果断采取措施,避免了一场瘟疫的大规模蔓延。下朝后,丙吉又对不理解他的人说:“我是丞相,我的职责是管应该管的大事,路遇打架斗殴打死了人,自有国家的法律和地方官员按律处理,我怎能越俎代庖呢?可我看到路边的牛在大喘气,以我的经验,现在天并不热,路边的牛就大喘气,田里的牛也大喘气,我怀疑有瘟疫流行,这种现象是瘟疫流行的前奏,丞相是管大事的,并要在大事发生前有一个基本的视野,而后决胜千里。既然我看出了其中的危急性,这种大事我必须管,而打架斗殴是小事我不必管。”
正是由于丙吉的前瞻视野和处理的果断才把这场瘟疫控制在了始发初期,也正因此成为千古美谈。假若丙吉没有这个视野,看见牛喘气也不会有此预见。反之,如果去管斗殴致死人,将没时间、也没机会看到瘟疫前兆在牛身上显现。这就说明,一个人,缺少广阔的视野不会有所大为。
产业视野
铸就行业辉煌
其实,对于职业校长的视野的要求,就是要了解教育的趋势,从而把握、顺应趋势。这就要求懂得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规律的客观性而不做违背规律的事,因为规律是法则,是客观的,也是人的主观意志不能抗拒的,我们只能在认识中把握和运用。
办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不能急功近利仅以追求分数为目的,以应付检查为目标,因此,办学讲特色、人才培养注重取向,用文化育人尤显重要,这是人才培养的规律。
教育是社会分工的一种行业,行业必须讲竞争、讲品牌、讲特色、讲价值规律、讲服务,这种行业所表现出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规律,这是人才成长规律。
教育是基础性、先导性和具有全局性的产业。即是产业就要承认市场的存在,关注教育市场对我们的挑战,关注教育市场中多元文化对我们的冲击。如果对这种冲击和挑战视而不见,不仅是对人才培养的短视,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因此,关注社会转型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这是教育融入经济、跟进时代的规律。
教育既然是一种产业,就要讲投入产出,公立又公营的育人模式没有产业竞争力,也没有人才培养素质的创新力,而且更难以产生创新氛围的文化力。公立而不公营,按市场和产业规律经营学校并不意味放弃政府责任。政府有责任对教育的投入,也应有责任监督进入到教育市场中的学校对培养人才所设立的标准,以培养出和投入等值的人才,以满足行业和国家的需要,这应是人才投入产出的价值规律。
办教育要有一种人才胜出的氛围,也要有培养既定人才的定位取向。这种氛围和取向也可称为办学校的特色,这种特色是学校自身生长的价值,是竞争教育市场的资本,是多元的社会对多元人才需要的起点,是一种刻意、长期追求的办学理念,这种办学理念将形成风格,形成共识和定势,这是一个“场”,一个浸润到每个受教育者骨子里的精神“场”。若干年后,学到的知识可以忘,学习过的理论可以记不准了,但文化的取向和定位却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这是文化育人的规律。
办教育宗旨是为了人才的培养,并且首先是为国家和主流社会人才的胜出。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应提供什么样保证。这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是什么暂时困难和既得利益而能迷惑的,这是教育要体现办学宗旨,贯彻新时期“为人民服务”教育方针的规律。
在教育注重人才成长规律、注重行业的发展规律,重视产业的价值规律,关注产业经营规律、创造文化育人规律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规律的今天,我们时常会看到一种不能理解的现象:政府包办的教育办了几十年,国内不乏高质量的外语院校,不乏每年对一所院校投入十几个亿令中国人羡慕的高等学府,也不乏为培养职业能力的各种中专、大专、高等职业学院。然而所有的高校的外语培训远比不上民办的、只有十余年历史的民办新东方学校;所有名牌高校的商学院均比不上成立只有十年、却在世界百强商学院评比中、中国第一次榜上有名、股份制的中欧国际商学院,而且是有史以来世界最年轻的世界百强商学院。至于职业院校,很少有和广州民办白云职业学院相抗衡的社会认可度。1.白云毕业生每年13000人全部分配工作,有些专业还需预定;2.目前白云已与美、日、英、法、德、加、意、瑞士、瑞典、韩、朝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联手和友好合作关系。高视野的专业设立、培养了跟进时代的人才;3.学校已形成良性互动。和本省及外省市1600多家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师资互派、定向培养、共同开发等人才培养模式。这种超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胜于德国的“双元制”和新加坡的“实习工厂”育人模式。
民办新东方外语培训学校为什么胜出?
股份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为什么领风气之先,成为企业家追捧的殿堂?
民办白云职业学院为什么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认可?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以市场为准则、以行业服务为卖点、以特色和品牌求生存(取胜)、以产业的规模运作为追求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是在办学和人才培养上体现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客观规律,也是学校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和视野的开阔。是办学者对国内国际人才需求的把握,及对国际教育脉动的洞察。
由此,我感到:
灵活的市场办学机制,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办学模式,成就了白云职业学校;适应主流社会需求,对办学特色和育人取向的独特理念及体制的活力,造就了新东方外语学校;办学者前瞻性的国际视野,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开放的教育体制,“大师、大气、大楼”的把握,铸就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由此,我又悟到:
机制激活人才资本;体制决定办学活力;视野决定办学成败;特色成就社会取向;品质、服务赢得满意;产业、市场造就辉煌。
正是如此这般,才有短短的仅十几年的白云、新东方、中欧的脱颖而出。
由此,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十六大提出要培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为什么“教育创新,首先是观念,关键是体制”。也正是以往计划教育的旧观念和旧体制束缚了今天人才的培养,其实这种束缚正是一种对产业规律的违背。应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我们多年的企盼。但遵守其中的规则,改变不适应性,乃发展的当务之急。
科学的视野
成就育人未来
加入WTO后,其冲击最大的看似政府和企业,实质的挑战却是教育首当其冲。仅以北京为例,2003年北京地区的高校,已有463个和国外建立了各种友好关系,国际合作项目405个,而且随着合作的加深,我们现行教育体制、过时的专业和课程、师资的选用、薪酬、学校独立法人地位、办学目标、特色取向、校长的视野和职业能力都将受到冲击和挑战。尽管我们或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慎重对待教育产业的开放,但市场的冲击、众多优秀毕业生选择跨国公司或去国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觉醒与挑剔,竞争的激烈,骨干人才的流失,再加上穷国办大教育的无奈,必然促其教育市场向已承诺开放的高中、幼教冲击,而夹在其中的基础教育(小学、初中)怎能受到影响而无动于衷呢?2004年10月26日应解放军总后勤部邀请,我对所属100多所幼儿园园长和准园长培训,主持者明确要求我讲幼儿教育接轨国际的特色和文化,并希望注入国际教育最新理念。这种幼儿教育的商业存在和适应主流的人才培养取向定位已从娃娃开始了,而我们的基础教育毕业后要进入高中、大学、进入社会,真是前有样板(幼儿)后有接续(高中、大学),因此,承认、尊重教育市场的存在,把握规律,培养适应主流社会人才已别无选择。其实,对基础教育的保护也只是对已有的公立学校的保护,即外国人不能在基础教育中当校长,但外国人却可以办基础教育。大连枫叶国际学校,有来自十几个国家和中国十几个省的学生3000多名,这所加拿大独资的学校,小学部采用加拿大的自编教材,中学部开设原版的英语和加拿大的科学课,高中按加方模式开设加拿大原版数、理、化及生命科学包括地球和空间知识在内的综合课,高二和高三既分科又允许选修,当中国学生高考时,他们的毕业生已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瑞士等高等院校学习,其文凭中加共认,其就业选择既可国内又可国外。
教育是为十年、二十年后培养人才服务的,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中、大学教育,社会已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众多质疑。开放应是早晚的事。所谓开放,无外乎就是以市场为准则,以品质特色做保证,优胜劣汰,讲投入产出的价值规律。这对培养市场认可的人才,无疑是最好的约束。新东方、中欧、白云正因为把握了市场的准则,和其办学体制的灵活,少有了行政(政府)的“管理”,少许了不该做的事,才有了今天世人刮目的成绩。这种成绩,其实是一种新的现代化的学校制度的建立。如果没有教育市场的竞争,这种现代化制度很难建立。因此,开放,首先是竞争理念确立和新的制度开创。
现代化学校制度,应是学校以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以责任、法制为核心,以校长职业能力为表征,以教育体现价值规律的一种制度文化。
关于“化”,其一为时间概念,其二为批判的武器,其三是观念和能力的与时竞进。这种现代化学校制度的建立,之所以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就是这种科学的制度建立将促进开放和人才的培养。
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主要原因就是不合时宜的制度成本太高,制度的建立没能体现主流社会。例如大规模上山下乡制度,误了一代人,拉开了我们和发达国家的距离;户籍制度,迫使农民老死田园;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中某些不尽完善之处和不能相互制约导致腐败“前赴后继”……,正是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制度和体制,造成了无序和混乱,造成执政效率低下和腐败。“国家的强弱靠制度”,是早在100多年前严复面对甲午战争失败的疾呼。“我们已到了二次转型期,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到制度开创新局面上来”(胡鞍钢语)
在开放促改革的今天,建立一种适应人才成长的教育新制度,设立一种学校远程的文化战略,以利人才的成长,正是我们要追求的,其实无论是教育进入市场,还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向、特色定位,或学校现代化制度建设,归根结底还都是一种远见卓识的科学的视野和纵览全局的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揽全局而决策。“时”不止是时间,重要的是时代,对整个时代的把握。之所以某些管理者不能审时度势决策学校的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视野窄、短视;二是只顾眼前,急功近利,忽略全局。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位时,明朝已岌岌可危,而且其人刚愎自用、性格多疑、缺乏全局观念,毫无远见。由于山海关告急,他想多筹军饷,但国库已空,正愁眉不展之际,有官员投其所好,上奏折主张裁减驿站,以节省费用,这正符崇祯之意。但裁减下的二万多驿卒,衣食无保证,又由于社会的动乱,结果这些受过训练,又都会骑马打仗的驿卒,80%都加入起义军。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当时就是驿卒之一,从此起义军势力大增,十年后义军攻进北京,崇祯被迫上吊,明朝灭亡。
这一历史警告后人:作为执政的决策者,“一定要用宽广视野观察世界,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曾庆红语),对未来有清醒认识,要认清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规律的把握应是职业校长战略视野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执政的职务型校长,在职业生涯、社会转型和市场转变中我以为还应有此为:
常修校长执政之本;常思育人通才之道;常念学校文化之源;常融教育多元之力;常注行业市场之堤;常想立校特色之基。
所有这些,将决定学校的成败,而成败又来自于掌门人的视野。
决定执政能力
校长,作为学校的掌门人,其基本含义:即是学校教研的把关者;学校发展方略的制定者;学校品牌、特色品质的经营者;又是站在一个高度的引领者。因此,校长的行为、思想和视野决定着学校在竞争教育市场中的胜负。这种基本的职业能力不仅是一种知识和素养,更是一种行业的远见和视野,是站在潮流之上对趋势、未来和即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准确判断,因此,校长职业化培训的三A标准之首,即“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
我们常讲:无论是培训还是授课将给大家三个层次的东西:
(一)传授知识。因为培训者提早对某个问题进行了思考,知道多一点及早涉猎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但知识的传授是低层次的,甚至局部看适用,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可能是过时的,因此,无论是老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还是校长教师的培训,传授知识的教育都是低层次的。
(二)传授方法。显然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给你的方法等于是一把钥匙,当打开了这扇门,以后就可以独立思考,自由发展了,方法虽比知识重要,但还不能总揽全局。
(三)给你视野:一堂课或一个培训如能站在发展的至高点上,给你一个广阔的视野,让你的思想、知识体系随着一个高度纵横驰骋,超前设计所主持和要把握的工作,让你有后劲。这种高屋建瓴的视野,不仅对所主持的工作是在显微镜下细微之处的观察,还会对事物发展产生新的灵性和感悟,因此它还是一种望远镜。这种望远是一种坐在飞机上对田野、山峦的总揽,是居高临下对江河、山川轮廓的整体把握,这种把握是决策正确性的保障。只有此,才能和别人的判断不一样,只有此,才能产生超前、大气的决策,这种超前是站在高处的揽胜,是总揽全局的“隆中对”。高处决断是高处有把握的“胜寒”,是对时代脉动的尽收眼底,也只有此,才能跳出“潮流”把握即将发生的趋势。这种把握是一种职业能力,也是一种对事业对历史的责任感,更是一种悟性、智慧和执政能力。
古往今来,行行业业,概莫能外。
西汉的汉宣帝有一个很有思想的丞相,叫丙吉。一天他去长安城外巡察,鸣锣开道的护卫告诉市民,当朝丞相来了。正巧路过的一个集市上有人打架,而且把人打死了,其家人赶来后,正不知所措,看到丞相出巡于是拦轿喊冤。丙吉看到后,吩咐绕道而行,不予理睬。可刚离开打架地方不到二里地,丙吉无意中掀帘看到一头水牛在路边喘大气,于是疾呼停轿,径直走到牛的旁边,转了几个圈,左看右看,并且下稻田趟水去看稻田里的另一头水牛。于是有人说,“丞相关心牛胜过对人的关心”。丙吉听此言,只是微微一笑不做答。可第二天早朝,却奏道:由于连日洪水泛滥,有大水后发生大瘟疫的前兆。皇帝问其根据,他就把牛能提前获知瘟疫,而做自身调整和所看现象讲了一遍,皇帝听此建议果断采取措施,避免了一场瘟疫的大规模蔓延。下朝后,丙吉又对不理解他的人说:“我是丞相,我的职责是管应该管的大事,路遇打架斗殴打死了人,自有国家的法律和地方官员按律处理,我怎能越俎代庖呢?可我看到路边的牛在大喘气,以我的经验,现在天并不热,路边的牛就大喘气,田里的牛也大喘气,我怀疑有瘟疫流行,这种现象是瘟疫流行的前奏,丞相是管大事的,并要在大事发生前有一个基本的视野,而后决胜千里。既然我看出了其中的危急性,这种大事我必须管,而打架斗殴是小事我不必管。”
正是由于丙吉的前瞻视野和处理的果断才把这场瘟疫控制在了始发初期,也正因此成为千古美谈。假若丙吉没有这个视野,看见牛喘气也不会有此预见。反之,如果去管斗殴致死人,将没时间、也没机会看到瘟疫前兆在牛身上显现。这就说明,一个人,缺少广阔的视野不会有所大为。
产业视野
铸就行业辉煌
其实,对于职业校长的视野的要求,就是要了解教育的趋势,从而把握、顺应趋势。这就要求懂得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规律的客观性而不做违背规律的事,因为规律是法则,是客观的,也是人的主观意志不能抗拒的,我们只能在认识中把握和运用。
办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不能急功近利仅以追求分数为目的,以应付检查为目标,因此,办学讲特色、人才培养注重取向,用文化育人尤显重要,这是人才培养的规律。
教育是社会分工的一种行业,行业必须讲竞争、讲品牌、讲特色、讲价值规律、讲服务,这种行业所表现出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规律,这是人才成长规律。
教育是基础性、先导性和具有全局性的产业。即是产业就要承认市场的存在,关注教育市场对我们的挑战,关注教育市场中多元文化对我们的冲击。如果对这种冲击和挑战视而不见,不仅是对人才培养的短视,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因此,关注社会转型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这是教育融入经济、跟进时代的规律。
教育既然是一种产业,就要讲投入产出,公立又公营的育人模式没有产业竞争力,也没有人才培养素质的创新力,而且更难以产生创新氛围的文化力。公立而不公营,按市场和产业规律经营学校并不意味放弃政府责任。政府有责任对教育的投入,也应有责任监督进入到教育市场中的学校对培养人才所设立的标准,以培养出和投入等值的人才,以满足行业和国家的需要,这应是人才投入产出的价值规律。
办教育要有一种人才胜出的氛围,也要有培养既定人才的定位取向。这种氛围和取向也可称为办学校的特色,这种特色是学校自身生长的价值,是竞争教育市场的资本,是多元的社会对多元人才需要的起点,是一种刻意、长期追求的办学理念,这种办学理念将形成风格,形成共识和定势,这是一个“场”,一个浸润到每个受教育者骨子里的精神“场”。若干年后,学到的知识可以忘,学习过的理论可以记不准了,但文化的取向和定位却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这是文化育人的规律。
办教育宗旨是为了人才的培养,并且首先是为国家和主流社会人才的胜出。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应提供什么样保证。这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是什么暂时困难和既得利益而能迷惑的,这是教育要体现办学宗旨,贯彻新时期“为人民服务”教育方针的规律。
在教育注重人才成长规律、注重行业的发展规律,重视产业的价值规律,关注产业经营规律、创造文化育人规律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规律的今天,我们时常会看到一种不能理解的现象:政府包办的教育办了几十年,国内不乏高质量的外语院校,不乏每年对一所院校投入十几个亿令中国人羡慕的高等学府,也不乏为培养职业能力的各种中专、大专、高等职业学院。然而所有的高校的外语培训远比不上民办的、只有十余年历史的民办新东方学校;所有名牌高校的商学院均比不上成立只有十年、却在世界百强商学院评比中、中国第一次榜上有名、股份制的中欧国际商学院,而且是有史以来世界最年轻的世界百强商学院。至于职业院校,很少有和广州民办白云职业学院相抗衡的社会认可度。1.白云毕业生每年13000人全部分配工作,有些专业还需预定;2.目前白云已与美、日、英、法、德、加、意、瑞士、瑞典、韩、朝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联手和友好合作关系。高视野的专业设立、培养了跟进时代的人才;3.学校已形成良性互动。和本省及外省市1600多家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师资互派、定向培养、共同开发等人才培养模式。这种超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胜于德国的“双元制”和新加坡的“实习工厂”育人模式。
民办新东方外语培训学校为什么胜出?
股份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为什么领风气之先,成为企业家追捧的殿堂?
民办白云职业学院为什么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认可?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以市场为准则、以行业服务为卖点、以特色和品牌求生存(取胜)、以产业的规模运作为追求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是在办学和人才培养上体现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客观规律,也是学校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和视野的开阔。是办学者对国内国际人才需求的把握,及对国际教育脉动的洞察。
由此,我感到:
灵活的市场办学机制,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办学模式,成就了白云职业学校;适应主流社会需求,对办学特色和育人取向的独特理念及体制的活力,造就了新东方外语学校;办学者前瞻性的国际视野,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开放的教育体制,“大师、大气、大楼”的把握,铸就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由此,我又悟到:
机制激活人才资本;体制决定办学活力;视野决定办学成败;特色成就社会取向;品质、服务赢得满意;产业、市场造就辉煌。
正是如此这般,才有短短的仅十几年的白云、新东方、中欧的脱颖而出。
由此,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十六大提出要培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为什么“教育创新,首先是观念,关键是体制”。也正是以往计划教育的旧观念和旧体制束缚了今天人才的培养,其实这种束缚正是一种对产业规律的违背。应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我们多年的企盼。但遵守其中的规则,改变不适应性,乃发展的当务之急。
科学的视野
成就育人未来
加入WTO后,其冲击最大的看似政府和企业,实质的挑战却是教育首当其冲。仅以北京为例,2003年北京地区的高校,已有463个和国外建立了各种友好关系,国际合作项目405个,而且随着合作的加深,我们现行教育体制、过时的专业和课程、师资的选用、薪酬、学校独立法人地位、办学目标、特色取向、校长的视野和职业能力都将受到冲击和挑战。尽管我们或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慎重对待教育产业的开放,但市场的冲击、众多优秀毕业生选择跨国公司或去国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觉醒与挑剔,竞争的激烈,骨干人才的流失,再加上穷国办大教育的无奈,必然促其教育市场向已承诺开放的高中、幼教冲击,而夹在其中的基础教育(小学、初中)怎能受到影响而无动于衷呢?2004年10月26日应解放军总后勤部邀请,我对所属100多所幼儿园园长和准园长培训,主持者明确要求我讲幼儿教育接轨国际的特色和文化,并希望注入国际教育最新理念。这种幼儿教育的商业存在和适应主流的人才培养取向定位已从娃娃开始了,而我们的基础教育毕业后要进入高中、大学、进入社会,真是前有样板(幼儿)后有接续(高中、大学),因此,承认、尊重教育市场的存在,把握规律,培养适应主流社会人才已别无选择。其实,对基础教育的保护也只是对已有的公立学校的保护,即外国人不能在基础教育中当校长,但外国人却可以办基础教育。大连枫叶国际学校,有来自十几个国家和中国十几个省的学生3000多名,这所加拿大独资的学校,小学部采用加拿大的自编教材,中学部开设原版的英语和加拿大的科学课,高中按加方模式开设加拿大原版数、理、化及生命科学包括地球和空间知识在内的综合课,高二和高三既分科又允许选修,当中国学生高考时,他们的毕业生已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瑞士等高等院校学习,其文凭中加共认,其就业选择既可国内又可国外。
教育是为十年、二十年后培养人才服务的,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中、大学教育,社会已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众多质疑。开放应是早晚的事。所谓开放,无外乎就是以市场为准则,以品质特色做保证,优胜劣汰,讲投入产出的价值规律。这对培养市场认可的人才,无疑是最好的约束。新东方、中欧、白云正因为把握了市场的准则,和其办学体制的灵活,少有了行政(政府)的“管理”,少许了不该做的事,才有了今天世人刮目的成绩。这种成绩,其实是一种新的现代化的学校制度的建立。如果没有教育市场的竞争,这种现代化制度很难建立。因此,开放,首先是竞争理念确立和新的制度开创。
现代化学校制度,应是学校以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以责任、法制为核心,以校长职业能力为表征,以教育体现价值规律的一种制度文化。
关于“化”,其一为时间概念,其二为批判的武器,其三是观念和能力的与时竞进。这种现代化学校制度的建立,之所以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就是这种科学的制度建立将促进开放和人才的培养。
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主要原因就是不合时宜的制度成本太高,制度的建立没能体现主流社会。例如大规模上山下乡制度,误了一代人,拉开了我们和发达国家的距离;户籍制度,迫使农民老死田园;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中某些不尽完善之处和不能相互制约导致腐败“前赴后继”……,正是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制度和体制,造成了无序和混乱,造成执政效率低下和腐败。“国家的强弱靠制度”,是早在100多年前严复面对甲午战争失败的疾呼。“我们已到了二次转型期,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到制度开创新局面上来”(胡鞍钢语)
在开放促改革的今天,建立一种适应人才成长的教育新制度,设立一种学校远程的文化战略,以利人才的成长,正是我们要追求的,其实无论是教育进入市场,还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向、特色定位,或学校现代化制度建设,归根结底还都是一种远见卓识的科学的视野和纵览全局的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揽全局而决策。“时”不止是时间,重要的是时代,对整个时代的把握。之所以某些管理者不能审时度势决策学校的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视野窄、短视;二是只顾眼前,急功近利,忽略全局。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位时,明朝已岌岌可危,而且其人刚愎自用、性格多疑、缺乏全局观念,毫无远见。由于山海关告急,他想多筹军饷,但国库已空,正愁眉不展之际,有官员投其所好,上奏折主张裁减驿站,以节省费用,这正符崇祯之意。但裁减下的二万多驿卒,衣食无保证,又由于社会的动乱,结果这些受过训练,又都会骑马打仗的驿卒,80%都加入起义军。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当时就是驿卒之一,从此起义军势力大增,十年后义军攻进北京,崇祯被迫上吊,明朝灭亡。
这一历史警告后人:作为执政的决策者,“一定要用宽广视野观察世界,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曾庆红语),对未来有清醒认识,要认清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规律的把握应是职业校长战略视野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执政的职务型校长,在职业生涯、社会转型和市场转变中我以为还应有此为:
常修校长执政之本;常思育人通才之道;常念学校文化之源;常融教育多元之力;常注行业市场之堤;常想立校特色之基。
所有这些,将决定学校的成败,而成败又来自于掌门人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