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丸剂是我国药物制剂中最古老、应用最广泛、品种最多的一种剂型,从古至今采用泛制法和塑制法两种方法制丸,后又发明了滴制法,但应用最广的还是泛制法和塑制法。
浓缩丸是一种传统的中药丸药制剂,通常是将中药提取物浸膏与药物细粉采用泛制法或塑制法制得。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的原药材受产地、气候、采收季节等条件的影响,含量成分变化较大,使得提取的浸膏得率波动较大,难以准确控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浸膏与药物细粉的成型比例失调的情况,即浸膏与药物细粉的比例为1.3~1.4:1,这样的比例使得泛制法和塑制法难以进行,从而导致丸药无法成型,影响生产。此外,其药材中还含有具有药效作用的挥发性成分,如处方中牡丹皮含有丹皮酚,在50℃左右极易挥发,传统的泛制法和塑制法制备的丸药,最后都要对制成的丸药进行80CI=左右、8—12h的干燥,以保证丸药的含水量,这样会造成挥发性成分的损失,降低药丸的疗效,即使通过各种方法使成品中丹皮酚含量控制在合格范围内,但放置一段时间后,药物表面的丹皮酚亦会慢慢挥发,不仅使药丸表面出现细孔,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丹皮酚的含量,影响药品质量。
通过传统的泛制法和塑制法工艺制得的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还长期存在着下述问题:崩解时间长,甚至不合格;丸药标准难以控制,导致丸重差异大;生产过程中产生尾料现象。这类问题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而且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解决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本公司的压制法专利技术生产中药丸剂,对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从而解决了丸剂生产的质量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我们利用公司拥有的专利技术压制法生产中药丸剂,选择合适的生产工艺路线和装备,摸索工艺操作参数,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及放样,获得第一手资料,确定最佳生产工艺,从而解决了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丸重差异大、崩解时间长等质量问题。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压制法,即先按制法要求将需提取的药材按工艺提取浸膏及挥发油,粉碎的药材碎成细粉,然后将部分浸膏和药材细粉制成颗粒,压制成丸模,再以丸模为基丸,将剩余的处方量药材提取物、药物细粉及适量赋形剂增圆成标丸,其具体步骤包括:1)按制法要求,将需提取的药材按工艺提取浸膏及挥发油;2)按制法要求,将需粉碎药材粉碎成细粉;3)取上述方法获得的80%~95%药材细粉与80%~90%浸膏(用水调节至比重为1.05~1.1)制粒,压制成丸模(基丸重量控制在成丸的80%~95%);4)以丸模为基丸,将剩余的提取浸膏、药物细粉及适量赋形剂增圆成标丸。
生产工艺改进后的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制备过程中,是将易挥发成分提取物与制成的颗粒混匀,再压制成丸模,最后增圆、打光。整个过程无需加热,使挥发性成分得以最大限度保留。另外,由于挥发性成分压制在丸模内,外层用剩余浸膏和药材细粉及赋形剂包裹了数层,因此提高了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保证了药品的疗效。
传统泛制法是将药材细粉和提取的浸膏,经起模,反复增大、过筛,然后盖面、干燥、过筛、打光。整个工序复杂、劳动强度大、难以操作、成品合格率低、丸重差异大、崩解时间长,并产生尾料。塑制法是将药材细粉和提取的浸膏,经和坨、制丸、过筛、干燥、打光,尽管该方法操作较泛制法简单,但其外观质量差,丸重差异大、崩解时间长、成品合格率较低,并产生尾料。两种方法中的干燥过程易使挥发性成分损失。
压制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解决了浸膏由于受气候、季节和产地等影响造成的制剂工艺差异,使药物粉末的配比恒定,产品质量均一、稳定;确保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提高了药效;大大缩短了丸药崩解时间,使得药物吸收明显加快,提高了药效;丸重差异也明显缩小,使得药物的剂量更为准确,各种质量指标都明显提高。压制法生产,可以减少粉尘飞扬,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并彻底避免了尾料的产生,既符合GMP的管理,又提高了一次成品合格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2006年9—11月我公司共生产31批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提高的经济效益达到24.73万元。
通过浓缩丸质量改进活动,我公司申请并获得了中药浓缩丸的压制方法发明专利证书;2006年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生产批准文号,正式投入生产,产品质量稳定,其中丸重差异、溶散时限等质量指标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同时减少了因丸重差异、溶散时限等质量原因的返工,使一次成品率提高至100%。2007年我们计划将这一技术推广应用到公司其他的浓缩丸产品生产中,以提高浓缩丸整体生产的水平。
浓缩丸是一种传统的中药丸药制剂,通常是将中药提取物浸膏与药物细粉采用泛制法或塑制法制得。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的原药材受产地、气候、采收季节等条件的影响,含量成分变化较大,使得提取的浸膏得率波动较大,难以准确控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浸膏与药物细粉的成型比例失调的情况,即浸膏与药物细粉的比例为1.3~1.4:1,这样的比例使得泛制法和塑制法难以进行,从而导致丸药无法成型,影响生产。此外,其药材中还含有具有药效作用的挥发性成分,如处方中牡丹皮含有丹皮酚,在50℃左右极易挥发,传统的泛制法和塑制法制备的丸药,最后都要对制成的丸药进行80CI=左右、8—12h的干燥,以保证丸药的含水量,这样会造成挥发性成分的损失,降低药丸的疗效,即使通过各种方法使成品中丹皮酚含量控制在合格范围内,但放置一段时间后,药物表面的丹皮酚亦会慢慢挥发,不仅使药丸表面出现细孔,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丹皮酚的含量,影响药品质量。
通过传统的泛制法和塑制法工艺制得的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还长期存在着下述问题:崩解时间长,甚至不合格;丸药标准难以控制,导致丸重差异大;生产过程中产生尾料现象。这类问题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而且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解决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本公司的压制法专利技术生产中药丸剂,对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从而解决了丸剂生产的质量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我们利用公司拥有的专利技术压制法生产中药丸剂,选择合适的生产工艺路线和装备,摸索工艺操作参数,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及放样,获得第一手资料,确定最佳生产工艺,从而解决了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丸重差异大、崩解时间长等质量问题。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压制法,即先按制法要求将需提取的药材按工艺提取浸膏及挥发油,粉碎的药材碎成细粉,然后将部分浸膏和药材细粉制成颗粒,压制成丸模,再以丸模为基丸,将剩余的处方量药材提取物、药物细粉及适量赋形剂增圆成标丸,其具体步骤包括:1)按制法要求,将需提取的药材按工艺提取浸膏及挥发油;2)按制法要求,将需粉碎药材粉碎成细粉;3)取上述方法获得的80%~95%药材细粉与80%~90%浸膏(用水调节至比重为1.05~1.1)制粒,压制成丸模(基丸重量控制在成丸的80%~95%);4)以丸模为基丸,将剩余的提取浸膏、药物细粉及适量赋形剂增圆成标丸。
生产工艺改进后的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制备过程中,是将易挥发成分提取物与制成的颗粒混匀,再压制成丸模,最后增圆、打光。整个过程无需加热,使挥发性成分得以最大限度保留。另外,由于挥发性成分压制在丸模内,外层用剩余浸膏和药材细粉及赋形剂包裹了数层,因此提高了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保证了药品的疗效。
传统泛制法是将药材细粉和提取的浸膏,经起模,反复增大、过筛,然后盖面、干燥、过筛、打光。整个工序复杂、劳动强度大、难以操作、成品合格率低、丸重差异大、崩解时间长,并产生尾料。塑制法是将药材细粉和提取的浸膏,经和坨、制丸、过筛、干燥、打光,尽管该方法操作较泛制法简单,但其外观质量差,丸重差异大、崩解时间长、成品合格率较低,并产生尾料。两种方法中的干燥过程易使挥发性成分损失。
压制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解决了浸膏由于受气候、季节和产地等影响造成的制剂工艺差异,使药物粉末的配比恒定,产品质量均一、稳定;确保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提高了药效;大大缩短了丸药崩解时间,使得药物吸收明显加快,提高了药效;丸重差异也明显缩小,使得药物的剂量更为准确,各种质量指标都明显提高。压制法生产,可以减少粉尘飞扬,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并彻底避免了尾料的产生,既符合GMP的管理,又提高了一次成品合格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2006年9—11月我公司共生产31批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提高的经济效益达到24.73万元。
通过浓缩丸质量改进活动,我公司申请并获得了中药浓缩丸的压制方法发明专利证书;2006年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生产批准文号,正式投入生产,产品质量稳定,其中丸重差异、溶散时限等质量指标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同时减少了因丸重差异、溶散时限等质量原因的返工,使一次成品率提高至100%。2007年我们计划将这一技术推广应用到公司其他的浓缩丸产品生产中,以提高浓缩丸整体生产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