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意念控制”的世界

来源 :党员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cond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热映的好莱坞科幻电影《环太平洋2》中,主人公身处机甲战士身体内,随心所欲地控制机甲,就好像是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神经元融合度越高,机甲的战斗力越强”,片中的台词道出了人机融合的关键所在。
  影片中所描述的这种人机融合,即为脑控技术——用人的意念来控制机器等外部事物。

  在脑控技术领域,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谢松云教授带领的神经信息团队已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研究,研发出多种诱发模式相结合的脑控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可以做到3种诱发模式、7种脑特征的提取与识别。更多模式的脑特征的开发与利用,也有望在近期攻克。

意念控制,无人机起落自如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看到这样的实验场景:
  控制室内,实验人员戴上一个科技感十足的“帽子”,面对着屏幕,无需任何操作。看起来,他只是认真地盯着屏幕……
  而在室外的空地上,一架无人机缓缓滑行、起飞,按照计划绕过障碍物飞行,而后成功降落。实际上,无人机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实验室人员的“大脑”直接控制。
  “所谓的‘意念控物’,是通过采集脑电波,然后用某种装置对脑电波进行分析解码,转换为控制信号,进而实现对‘事物’的控制。”谢松云说,这些“事物”可以是设备装置,甚至也可以是生物体。
  至于脑电波,其实很早就被人类所认识和获取。“要想实现高质量的控制,难度最大的就是对脑电波的提取、分类和识别,也就是所谓脑功能特征的提取”。通俗一点讲,就是需要知道大脑想要做什么,获取的脑电波要能代表这种“诉求”,不同“诉求”要能够在脑电波中体现出来。
  在利用脑电波进行控制时,脑特征的产生通常需要有特定的激发方式,亦称诱发模式。目前的脑控技术应用,绝大部分处于单一模式的水平,也就是只能提取一类脑特征,这使得所转换的控制指令在“自由度”上十分有限,也就限制了意念控制的能力和發展。
  显然,只有单一模式脑特征的提取与识别,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脑控技术的渴望和期待。现实中,人们对物体的控制需要更多的控制状态。“比如,要实现一辆脑控平衡车,至少需要走、停、加速、减速、转弯等五六个特征量”。
  这几个脑特征的增加,并非简单的数量增减,而是脑控技术应用领域质的变化。谢松云表示,上述系统中对于脑特征的诱发,主要采用三种模式:视觉刺激、运动想象、事件想象。

“脑机一体化”让脑控技术走向应用


  尽管实现了多模式脑特征的提取,但脑机接口的一些固有局限性,如速度慢、正确率不够高等,仍是目前国际上脑控技术的一大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谢松云教授团队率先提出了“脑机一体化”概念,有力推动了脑控技术的实际应用。
  通俗讲,“脑机一体化”就是通过脑机接口,将大脑的智力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把大脑作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既有大脑的灵活和智能,又有计算机的高速和大容量的新型系统,用于对各种设备与系统的控制。
  “它既不是完全依靠‘脑’,也不是完全依靠计算机进行全程控制,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系统的智能化和适应性”。比如,在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应用中,汽车的运行主要靠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计算机系统控制,但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则是依靠它所经历过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是非常多的,常规的智能系统不可能经历所有场景。这就是当前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所在。
  加入脑控,就可以在可能发生事故的瞬间,及时发出各种警示和模式切换指令,避免交通事故,提高灵活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谢松云将长期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的脑控技术。比如,在脑信号采集方式上。
  脑信号的采集,可以分为脑植入电极的“侵入式”和无植入的“非侵入式”。“侵入式”就是将脑电检测的电极植入大脑,这种方式采集的信号强、稳定性强。但显然,这种方式会对人体造成创伤,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很少有人愿意接受这种方式。
  另一种就是“非侵入式”,也就是目前多见的、在头上佩戴一种脑电检测装置。相比之下,“非侵入”式装置稳定性不强,要想获得稳定的特征信号,通常需要较多的采集电极,这样的多导联装置由于穿戴不方便,限制了推广应用。
  谢松云团队成功突破了这项难题,在少导联精确性上作出多项创新,提高了信号传输的精准度与实时性,在相关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这样的“炫酷”技术,离普及还有多远?谢松云回答:已不遥远。
  随着世界范围内掀起的“脑控”热潮,核心技术的突破(即脑特征采集分析)已不再遥不可及。核心技术的突破,会令控制的物品多样化,那时便是脑控真正走向广泛应用的时候。
  “该系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健康医疗,到教育教学、游戏娱乐都能覆盖。”谢松云对未来的全智能生活作出了美好畅想。
  最实用的应用,当属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辅助设备。目前一些传闻中的“脑控”设备,实际上是由肌肉控制的。比如拥有多种“黑科技”的霍金轮椅,通过检测面部肌肉和眼动来实现控制,价格高达数百万美元。未来,如果残疾人辅助设备采用“脑控”,会更加方便和智能。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脑控技术还可以帮助人们延缓脑衰老。日前,有研究人员提出一款意念游戏,可延缓老年痴呆症,这被视为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的“跨界整合”。
  前景无限美好的背后,是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脑控学科属于典型的新型交叉学科,涉及神经生物学、信息学、自动化、计算机、心理学、医学、哲学等,而且在实验阶段,不同的实验主体受心理因素影响干扰也较大,想要验证出稳定的结论,难度巨大”。
  谢松云告诉记者:“我们从事的是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重大意义,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摘自《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分别构建了cry8E基因上游的启动子(Porf18E)和其上游缺失orf1基因的启动子(PΔorf18E)融合lacZ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分析,发现PΔorf18E的转录活性高于Porf18E。分别用PΔorf18E和Porf18E指导cry1Ac基因的表达,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两个启动子指导表达的Cry1Ac蛋白均可形成双锥形晶体;通过总蛋白定量分析发现,缺失orf
摘要 化学农药是防治暴发性和突发性农业害虫的有效手段。针对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后尚无登记农药可用的情况,我们在室内采用浸叶法和浸卵法测定了21种常用商品化学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甲氰菊酯EC、15%唑虫酰胺SC、25 g/L溴氰菊酯EC、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EC和20%呋虫胺SC对草地贪夜蛾卵具有较高的毒杀活性,校正孵化抑制率可
摘要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芸香科Rutaceae植物新梢期的重要害虫,也是黄龙病Huanglongbing的主要传播媒介,严重威胁江西柑橘产业的发展。本文利用线粒体基因标记,研究江西10个地点亚洲柑橘木虱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态性。扩增了2个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1 431 bp。其中多态性位点2个(均为非同义突变,A/G转换),单倍型3个(Hap1,
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禹贡图上有记。但现在人们到青州旅游,更多的是去城里凭吊范仲淹。  青州城西范公祠,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凭吊的人络绎不绝。这祠约两个篮球场大,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公所修,成了后人怀念范公的依托。这井水也不一般,清洌有加,传范仲淹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人有诗云:“甘清汲取无
摘要:通过对生防细菌B579的活性稳定性及对作物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生防细菌B579能够保持稳定的生防效果,同时对作物安全。  关键词:生防细菌;活性稳定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s 476,19    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生防室从天津近郊蔬菜种植区分离筛选获得1株生防细菌B579,经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试验表明该菌无论是室内平皿抑菌试验还是温室盆栽试验对土传病害表现出明显的防治效果,为了将其
摘要 为评价淡翅小花蝽Orius tantillus对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的捕食作用及控害潜能,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其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淡翅小花蝽成虫具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
摘要 世界重大迁飞害虫草地贪夜蛾已在中国中南部地区发生为害,对中国农作物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生产上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控制其种群发展,这很可能导致草地贪夜蛾产生抗药性并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我们在室内测试了10种常用抗生素、微生物和植物源生物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各种生物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杀卵活性均低于25%,但对幼虫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用药5 d
裴孝伯编著的《有机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大全》(化学工业出版社)全书共八章,在对有机蔬菜和无土栽培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针对有机蔬菜的无土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详细的介绍。第一章介绍了我国无土栽培现状与发展、有机蔬菜特点和有机蔬菜无土栽培生产方式;第二章从设施系统、操作管理和高效栽培的成本与效益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有机蔬菜无土栽培关键技术与环节;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对番茄、黄瓜、辣椒、甜瓜等主要果菜,
摘要为评价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本研究进行了21%噻虫嗪悬浮剂对田间麦蚜的防控试验,并测定了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及籽粒中的残留。结果表明:21%噻虫嗪 SC 23.625 g/hm2防治麦蚜效果最佳,药后3 d,对麦蚜相对防效可达到91.48%,其次为21%噻虫嗪SC 15.75 g/hm2,药后3 d,相对防效可达到87.48%,且与噻虫嗪23.625 g/hm2差异不显著。残留消解动态检
摘要 铁皮石斛炭疽病是近年来发生在浙江铁皮石斛种植区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危害石斛的叶片,形成圆形或近圆形并有凹陷的黄褐色或黑色叶斑,严重时叶片枯死,影响铁皮石斛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对铁皮石斛炭疽病典型症状样本的采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 明确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选择11种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