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前交通局局長提出巴士加價一經傳開,不管本地居民還是外地僱員反對的聲浪此起彼落。目前這一關乎廣大市民切身利益的政策,仍在動態進展中。在全城一面倒反對聲浪下,面對坊間的激烈反應,官員將如何應對就十分之有看點。很多人將巴士加價方案和今年初推出的車輛費用大幅飆升聯繫起來,擔憂政府有可能會照辦煮碗,企硬推巴士加價,這種說法不是空穴來風。
其實,在澳門有一個公開的說法,工務司在交通範疇工作可用一事無成形容。輕軌、公交優先、關閘重整,統統彈票,一條貫通珠海澳門的輕軌藍圖描繪了十多年,仍留在諮詢階段,唯一的政績是超資數倍的氹仔段建造得有些少眉目,但能否在2019年如期開通仍是未知數。近期交通局林局長再提內地與澳門駕照互認的消息,其公開理由是,“不少內地人在澳工作,有一定的駕車出行需求,加上本澳注冊車輛數量負增長”,局長又口頭許諾“本澳路面能負荷得到”,被炮轟與政府早些年推出公交優先理念互相違背。有議員認為開放內地居民來澳駕駛衍生問題多多,建議交通局先行做好本澳交通。衣食住行,行雖說不在首位,但小城路少車多,交通出行長期以來困擾廣大市民的生活和工作,但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交通局一時說搞好輕軌,一時說搞公交專道,一時推車輛加收費,一時又說巴士要加價,難道交局慢工就能出細活?如年初冒出一個車輛費用加價殺得廣大車主措手不及,惟社會團體的抗爭上升至遊行事件,仍動搖不了官員堅決的執行,該鎖車的,該罰款的,沒有例外地執行,接受吾到加價的,惟放棄私家車、電單車,轉以公交代步。
只是,巴士情況又如何呢?首先,就加價本身而言,政府建議現金支付一律6元,加幅多少,市民作為使用者的確是無可指責,因為這可能只是一個象徵價位,事實上,除了遊客之外,市民和外地僱員就幾乎沒有人不使用巴士卡坐車了,所以爭拗也沒有意義和必要。回到電子支付的費用明細,分澳門居民、非澳門居民、本地學生、外地學生、長者及殘疾人士,當中學生和長者及殘疾人士又分時段收費或免費的設置,計上現金支付,這份巴士新收費合共搞出了14種收費模式,分別有:6元、3元、4元、1.5元、2元、2.5元及免費,如此繁複,究竟是科學還是倒退,見仁見智。今年第一季使用巴士服務的人次近5.1千萬,日均人次近57萬,政府這個新搞作從成本效益的角度出發可行,但可惜,在操作上是勞民傷民,兼且直接在外地、本地市民,外地、本地學生之間劃一條楚河漢界有意義嗎?若這也算該局局長的又一政績的話,未免再一次令小城澳門在國際上揚威立名了吧?
民生無小事,意即民生不分大小,交通出行是基層居民切身的事,政府處理不當,市民對政府不滿肯定加深,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對市民交通出行絕不能袖手旁觀,更不能守著幫政府省錢的守財角度,違背民意强推加巴士價。再說加價雖可解決政府對公共運輸機構的補貼負擔,但同時,我們不可忽視的是其帶來更深遠影響的弊處,一是居民畏懼於巴士費貴而改使用私人交通工具,如電單車和私家車,最終令公交優先之理念落空;二是,今次政府交局主動把加價的大刀砍向小市民,為的是將省下的補貼成本轉向補助巴士公司購置新車設備,這種邏輯是否合理,是否對市民公平,無形中留下爭議空間給社會。特區政府一向予人以派錢的形象,如今冒冒然收回小恩小惠,受到社會普遍反彈,而坊間的激烈反應再一次突顯民生無小事是鐵的道理。老實講,每程4元、6元車資對於中產或有車的官員而言簡直是濕濕碎碎,但是對於受益的基層群體而言,卻是積少成多的概念,能省就省。縱使金錢不是萬能的,但小恩小惠也能把民怨有效舒緩,把社會紛爭消減,官員在其位就要謀其政,認清市民的訴求和心聲,在此基礎上,還要有責任心和主動承擔的政治手腕,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市民如何收貨,更何況一些為民發聲的議員和政治社團如何能讓其輕易過關!
其實,在澳門有一個公開的說法,工務司在交通範疇工作可用一事無成形容。輕軌、公交優先、關閘重整,統統彈票,一條貫通珠海澳門的輕軌藍圖描繪了十多年,仍留在諮詢階段,唯一的政績是超資數倍的氹仔段建造得有些少眉目,但能否在2019年如期開通仍是未知數。近期交通局林局長再提內地與澳門駕照互認的消息,其公開理由是,“不少內地人在澳工作,有一定的駕車出行需求,加上本澳注冊車輛數量負增長”,局長又口頭許諾“本澳路面能負荷得到”,被炮轟與政府早些年推出公交優先理念互相違背。有議員認為開放內地居民來澳駕駛衍生問題多多,建議交通局先行做好本澳交通。衣食住行,行雖說不在首位,但小城路少車多,交通出行長期以來困擾廣大市民的生活和工作,但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交通局一時說搞好輕軌,一時說搞公交專道,一時推車輛加收費,一時又說巴士要加價,難道交局慢工就能出細活?如年初冒出一個車輛費用加價殺得廣大車主措手不及,惟社會團體的抗爭上升至遊行事件,仍動搖不了官員堅決的執行,該鎖車的,該罰款的,沒有例外地執行,接受吾到加價的,惟放棄私家車、電單車,轉以公交代步。
只是,巴士情況又如何呢?首先,就加價本身而言,政府建議現金支付一律6元,加幅多少,市民作為使用者的確是無可指責,因為這可能只是一個象徵價位,事實上,除了遊客之外,市民和外地僱員就幾乎沒有人不使用巴士卡坐車了,所以爭拗也沒有意義和必要。回到電子支付的費用明細,分澳門居民、非澳門居民、本地學生、外地學生、長者及殘疾人士,當中學生和長者及殘疾人士又分時段收費或免費的設置,計上現金支付,這份巴士新收費合共搞出了14種收費模式,分別有:6元、3元、4元、1.5元、2元、2.5元及免費,如此繁複,究竟是科學還是倒退,見仁見智。今年第一季使用巴士服務的人次近5.1千萬,日均人次近57萬,政府這個新搞作從成本效益的角度出發可行,但可惜,在操作上是勞民傷民,兼且直接在外地、本地市民,外地、本地學生之間劃一條楚河漢界有意義嗎?若這也算該局局長的又一政績的話,未免再一次令小城澳門在國際上揚威立名了吧?
民生無小事,意即民生不分大小,交通出行是基層居民切身的事,政府處理不當,市民對政府不滿肯定加深,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對市民交通出行絕不能袖手旁觀,更不能守著幫政府省錢的守財角度,違背民意强推加巴士價。再說加價雖可解決政府對公共運輸機構的補貼負擔,但同時,我們不可忽視的是其帶來更深遠影響的弊處,一是居民畏懼於巴士費貴而改使用私人交通工具,如電單車和私家車,最終令公交優先之理念落空;二是,今次政府交局主動把加價的大刀砍向小市民,為的是將省下的補貼成本轉向補助巴士公司購置新車設備,這種邏輯是否合理,是否對市民公平,無形中留下爭議空間給社會。特區政府一向予人以派錢的形象,如今冒冒然收回小恩小惠,受到社會普遍反彈,而坊間的激烈反應再一次突顯民生無小事是鐵的道理。老實講,每程4元、6元車資對於中產或有車的官員而言簡直是濕濕碎碎,但是對於受益的基層群體而言,卻是積少成多的概念,能省就省。縱使金錢不是萬能的,但小恩小惠也能把民怨有效舒緩,把社會紛爭消減,官員在其位就要謀其政,認清市民的訴求和心聲,在此基礎上,還要有責任心和主動承擔的政治手腕,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市民如何收貨,更何況一些為民發聲的議員和政治社團如何能讓其輕易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