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衔接指的是相邻教学阶段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有效的连接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高中课程目标是否能够顺利达成,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初中课程目标是否已经顺利达成。因此,为了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师就应该根据初高中各个学段的现状与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避免初高中历史教学出现“断层”。
关键词:初中;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
引言
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学习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方式等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学生在初中使用的学习方式不适合高中阶段,教师没有及时且正确地进行引导,以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历史教师应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在不降低历史教学要求和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度过初升高转折期,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一、树立正确教学观念
由于学生刚从初中阶段过渡而来,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适当放慢教学速度,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逐渐适应知识容量和加快的课堂教学模式。历史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质量。历史教师的高效引导和学生的自我调整,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初高中的磨合期。大部分学生在磨合期会产生不适感和焦虑感,若缺乏及时引导和调节,其历史学习必然受到影响。历史教师在此过程中就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其共同分析解决,积极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增强其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历史教师应充分了解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欠缺点,减少影响前进发展的因素。
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衔接教学中可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历史教材收录着很多有趣内容,但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单一地标记重点和死记硬背,以致教学十分单调。在该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先引入“茶叶”和“罂粟”并提出问题:“大家认识上述两种植物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讲述以下故事:1840年7月某天,英国议会发生了一场较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重点和国家政治无关,而是茶叶和罂粟,前者英国人迫切需要,后者中国人强烈抵制。正是这两种植物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命运,引发了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也因此拉开帷幕。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高效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树立时序观念;所谓时序观念,即在时间背景下充分把握历史发展历程并在历史叙述中树立良好的时间意识,学会借助时间陈述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有利于教师做好历史知识的高效衔接。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特征以及发生的先后顺序。然而对于多数历史事件而言,其开始和结束时间并没有被严谨地记录。例如,1839年6月发生了虎门销烟,1840年6月~1842年8月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历史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序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全面优化教学方式
历史教师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应全面优化历史衔接教学方式,如基于史料研习。历史具有显著的真实性特点,因而需要借助史料探究历史。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借助史料做好衔接教学,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相同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还要将历史人物、事件和时代的特征相结合,但教学过程始终不能脱离阶级和时代背景,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辩证思维和客观角度分析和研究历史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理性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让学生搜集和查询相关史料,充分了解史料类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搜集史料的方法。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农民起义,最后被李鸿章和曾国藩镇压。然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重要人物在清朝大兴的洋务运动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更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应运用辩证、批判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相关心理学指出,有机体学习就是在建立条件作用后形成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习惯。大部分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会因受经典条件影响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简言之,很多学生对数学学科无感,因为该学科涉及较多的算式、定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还会被教师提问,正是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会反射到其他课程学习当中。尤其是学生在刚升入高中后,在初中阶段产生的负面情绪仍然会影响其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经典条件理论,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情绪,并使其对后续的学习产生期待。其中,教师应营造生动宽松的学习氛围或在提问时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课堂温暖时,自然会将愉快的学习情绪扩散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学生升入高中后,无论知识内容还是难度都不同于初中,高中更注重培养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相关研究指出,学生在做历史题目时出现的错误概率遠远高于地理和政治学科,学生会疑惑教材和历史科目有哪些关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以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等相关知识为例,该章节需要学生理解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的特征、发展过程、经营形态等。如果单纯讲解教材文字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还会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烦心理。为了让学生理解私营手工业,教师可引入影视节目中经常出现的“武大郎”:“想必大家都在《水浒传》中了解‘武大郎’,并知道他以卖烧饼为生。但大家思考一下他种地吗?他是清河镇人,也是城市人口了,他自己做的烧饼自己吃吗?”最后,历史教师归纳总结武大郎的烧饼行业就是小规模的私营手工业,如此一来学生便清晰直观地了解了不同手工业形态的特征,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结语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关系到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而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对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课堂反馈,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熟悉初高中历史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吴凌寒.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8(14):45.
四川省犍为第二中学
关键词:初中;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
引言
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学习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方式等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学生在初中使用的学习方式不适合高中阶段,教师没有及时且正确地进行引导,以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历史教师应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在不降低历史教学要求和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度过初升高转折期,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一、树立正确教学观念
由于学生刚从初中阶段过渡而来,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适当放慢教学速度,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逐渐适应知识容量和加快的课堂教学模式。历史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质量。历史教师的高效引导和学生的自我调整,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初高中的磨合期。大部分学生在磨合期会产生不适感和焦虑感,若缺乏及时引导和调节,其历史学习必然受到影响。历史教师在此过程中就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其共同分析解决,积极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增强其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历史教师应充分了解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欠缺点,减少影响前进发展的因素。
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衔接教学中可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历史教材收录着很多有趣内容,但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单一地标记重点和死记硬背,以致教学十分单调。在该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先引入“茶叶”和“罂粟”并提出问题:“大家认识上述两种植物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讲述以下故事:1840年7月某天,英国议会发生了一场较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重点和国家政治无关,而是茶叶和罂粟,前者英国人迫切需要,后者中国人强烈抵制。正是这两种植物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命运,引发了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也因此拉开帷幕。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高效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树立时序观念;所谓时序观念,即在时间背景下充分把握历史发展历程并在历史叙述中树立良好的时间意识,学会借助时间陈述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有利于教师做好历史知识的高效衔接。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特征以及发生的先后顺序。然而对于多数历史事件而言,其开始和结束时间并没有被严谨地记录。例如,1839年6月发生了虎门销烟,1840年6月~1842年8月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历史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序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全面优化教学方式
历史教师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应全面优化历史衔接教学方式,如基于史料研习。历史具有显著的真实性特点,因而需要借助史料探究历史。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借助史料做好衔接教学,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相同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还要将历史人物、事件和时代的特征相结合,但教学过程始终不能脱离阶级和时代背景,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辩证思维和客观角度分析和研究历史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理性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让学生搜集和查询相关史料,充分了解史料类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搜集史料的方法。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农民起义,最后被李鸿章和曾国藩镇压。然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重要人物在清朝大兴的洋务运动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更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应运用辩证、批判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相关心理学指出,有机体学习就是在建立条件作用后形成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习惯。大部分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会因受经典条件影响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简言之,很多学生对数学学科无感,因为该学科涉及较多的算式、定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还会被教师提问,正是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会反射到其他课程学习当中。尤其是学生在刚升入高中后,在初中阶段产生的负面情绪仍然会影响其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经典条件理论,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情绪,并使其对后续的学习产生期待。其中,教师应营造生动宽松的学习氛围或在提问时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课堂温暖时,自然会将愉快的学习情绪扩散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学生升入高中后,无论知识内容还是难度都不同于初中,高中更注重培养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相关研究指出,学生在做历史题目时出现的错误概率遠远高于地理和政治学科,学生会疑惑教材和历史科目有哪些关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以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等相关知识为例,该章节需要学生理解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的特征、发展过程、经营形态等。如果单纯讲解教材文字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还会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烦心理。为了让学生理解私营手工业,教师可引入影视节目中经常出现的“武大郎”:“想必大家都在《水浒传》中了解‘武大郎’,并知道他以卖烧饼为生。但大家思考一下他种地吗?他是清河镇人,也是城市人口了,他自己做的烧饼自己吃吗?”最后,历史教师归纳总结武大郎的烧饼行业就是小规模的私营手工业,如此一来学生便清晰直观地了解了不同手工业形态的特征,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结语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关系到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而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对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课堂反馈,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熟悉初高中历史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吴凌寒.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8(14):45.
四川省犍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