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课内容丰富。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没有互动式合作学习,只有一个老师在唱独角戏。怎么使他们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只在一个教室里“畅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怎么能锻炼孩子们的胆识,培养他们多种的实践能力呢?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动”——动手、动口与动脑。于是,我选择了几个主题,让他们自由成立学习小组去研究,利用课外完成任务,然后通过课堂上交流反馈成果这样来调动不同层次生的积极性。然而在交流上学生单纯地读读所搜集到的资料,枯燥乏味,其他学生也毫无兴趣。看来,缺少老师的参与和指导也是不行的。我认识到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自生自灭”,教师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帮助他们解决确定课题后操作上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显得弱些,如当学生确定了目标,达到自我能力、丰富知识、丰富人生阅历的储备阶段。这时老师就该“退居二线”了。
找到原因后。我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创设氛围,激发热情,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布莱·莱顿说过:“没有比热情更具感染力了,热情是真理之神,没有热情,真理也不能制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公正、平等、友善、积极、民主的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处于一种开放的心胸。在活动开始前,一段趣闻、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一段音乐、一段录像,或者是教师亲自参与的热身活动使每个人都处在开放、宽松的状态,以便心灵世界更加容易吸收外界的美善信息。活动中,每个人向其他人开放,每个人都处于完全的自己状态,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也体验、感悟到他人的重要,给予每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毛驴过河”与科学中,就以故事为探究活动的开始,有趣、生动的寓言故事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了最高点。
二、动手、动口,直接体验,培养自主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约翰·谬尔说过:“再多的言语也不能探知山的灵魂……论敏感,世上没有一种化学药剂能够比上人的心灵。”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互动式合作学习体验之中。在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坚持以问题为本,以问题为载体。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规划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示范者。在活动中,列出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并且对整个活动进行调控。教师首先交待整个活动的要求,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并进行方法指导和思路指示。当学生进入角色后,教师适时退居后台,成为有关问题的被咨询者,活动进展的促进者,学生进一步探究成果的鼓舞者,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要袖手旁观。
在“爱心浇灌邻里花”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出谋划策,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胆小的孩子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活動期间,每个同学有任务,有目标,每个人都得到锻炼。其中一个小组在活动中受阻。他们采访的一位阿姨由于家务多,带孩子忙不过来,拒绝采访,怎么办?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分头帮助阿姨打下手,忙得不亦乐乎。最后,王阿姨被同学们的诚心所感动。在活动中,孩子不受课堂40分钟的限制,留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动手、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经验学以致用,培养了探究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交流成果。追溯探究方法。共享成功的快乐。
实践活动中,实践成果的交流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通过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不仅能够体现活动课题研究的价值,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对实践内容的认识。
成果交流既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过程、经验和失败过程、教训的交流。从实践过程和可持续发展来看,实践过程中的体验,较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以后取得的物化成果更有意义。如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儿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既肯定了学生搜集方法的正确,还以点带面,指明了学生研究问题,了解信息的途径。在交流中,还应让学生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从中掌握更为可行的方法,或几种方法有机结合,只有这样追溯探究方法,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
当然在交流中,如果学生只是把搜集到的信息孤立地进行汇报,缺乏生与生,师与生的互动,那么它的意义也仅仅是一份信息而已。所以在交流中,可以采取合作把资料编写成小报,分发给其他的小组,在这样的交流分享中,信息量不断扩大,学生了解的也就更多,在互助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享受学习所带来的愉悦。
四、拓展延伸。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
综合实践是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不断生成,得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引导活动向纵深发展,提升活动水平。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找到原因后。我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创设氛围,激发热情,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布莱·莱顿说过:“没有比热情更具感染力了,热情是真理之神,没有热情,真理也不能制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公正、平等、友善、积极、民主的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处于一种开放的心胸。在活动开始前,一段趣闻、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一段音乐、一段录像,或者是教师亲自参与的热身活动使每个人都处在开放、宽松的状态,以便心灵世界更加容易吸收外界的美善信息。活动中,每个人向其他人开放,每个人都处于完全的自己状态,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也体验、感悟到他人的重要,给予每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毛驴过河”与科学中,就以故事为探究活动的开始,有趣、生动的寓言故事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了最高点。
二、动手、动口,直接体验,培养自主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约翰·谬尔说过:“再多的言语也不能探知山的灵魂……论敏感,世上没有一种化学药剂能够比上人的心灵。”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互动式合作学习体验之中。在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坚持以问题为本,以问题为载体。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规划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示范者。在活动中,列出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并且对整个活动进行调控。教师首先交待整个活动的要求,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并进行方法指导和思路指示。当学生进入角色后,教师适时退居后台,成为有关问题的被咨询者,活动进展的促进者,学生进一步探究成果的鼓舞者,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要袖手旁观。
在“爱心浇灌邻里花”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出谋划策,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胆小的孩子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活動期间,每个同学有任务,有目标,每个人都得到锻炼。其中一个小组在活动中受阻。他们采访的一位阿姨由于家务多,带孩子忙不过来,拒绝采访,怎么办?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分头帮助阿姨打下手,忙得不亦乐乎。最后,王阿姨被同学们的诚心所感动。在活动中,孩子不受课堂40分钟的限制,留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动手、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经验学以致用,培养了探究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交流成果。追溯探究方法。共享成功的快乐。
实践活动中,实践成果的交流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通过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不仅能够体现活动课题研究的价值,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对实践内容的认识。
成果交流既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过程、经验和失败过程、教训的交流。从实践过程和可持续发展来看,实践过程中的体验,较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以后取得的物化成果更有意义。如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儿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既肯定了学生搜集方法的正确,还以点带面,指明了学生研究问题,了解信息的途径。在交流中,还应让学生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从中掌握更为可行的方法,或几种方法有机结合,只有这样追溯探究方法,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
当然在交流中,如果学生只是把搜集到的信息孤立地进行汇报,缺乏生与生,师与生的互动,那么它的意义也仅仅是一份信息而已。所以在交流中,可以采取合作把资料编写成小报,分发给其他的小组,在这样的交流分享中,信息量不断扩大,学生了解的也就更多,在互助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享受学习所带来的愉悦。
四、拓展延伸。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
综合实践是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不断生成,得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引导活动向纵深发展,提升活动水平。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